孙溪,范志华,刘中达,闫师杰,王娇,李万鹏
对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心理化建设的思考
孙溪a,b,范志华a,b,刘中达a,b,闫师杰a,b,王娇c,李万鹏a,b
(天津农学院 a. 食品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b.天津市农副产品深加工技术工程中心,c.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92)
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地,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都发生了新的变化,简单的课程思政教育无法满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要求,而心理化的课程思政则有“润物无声”的效果。本文通过剖析课程思政心理化建设的现有问题,提出了课程思政心理化的几个执行角度,为增进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增强课程思政教的德育特色提供了有益参考。
专业课程;思政;心理学;高校;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西方文化大量涌入,社会文化逐渐多元,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1-2]。目前,关于课程思政的工作仍处于探索阶段,在课程思政开展过程中,个别教师将课程思政视为趋利工具,仅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缺乏对教学内容的重视,在课程思政教学大纲及内容编写方面,没有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在专业课程思政落实方面流于形式[3]。
与此同时,大学生年龄特点及所接触的信息环境也让课程思政的开展面临很多困境。新时代大学生受到思想文化和社会思潮的影响更加多元,但由于缺乏社会阅历及生活经验,使其难以对自媒体中片面的信息作出正确的选择及判断[4-5]。此外,媒体中非专业的信息碎片,往往会通过大数据进行偏好推送,这些获得简易、缺乏逻辑思考的信息,往往造成学生浅尝辄止、管中窥豹的思想状态,进而影响其自我意识的形成[6]。快捷的信息获取方式,造成了学生对于书本权威解读的不重视。倘若专业课教师不能够及时使用正确价值观联系专业内容阐述相关热点事件,则很容易令学生失去对课程的原始热情,对思政教育形成逆反心理。因此,课程思政与心理学相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弗洛伊德理论中的“无意识教育”方式认为,学生可以在无意识和不经意的状态下,于非理性层面接受外部信息[7-8]。对于专业课的思政教育而言,无意识教育有利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使学生在接受教育时更积极、更主动,有助于思政教学内容在潜意识层面影响学生,消除学生可能的逆反情绪。在课程思政中渗透心理教育能够使课程更具有育人性,充实和丰富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增强课程思政的效果。
现今多数高校都在开展课程思政,以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使用心理学对学生进行分类教学,能够使课程思政教学更具目的性,有助于思政教育发挥最佳教学效果。此外,融入心理学知识能够强化课程思政对教育对象的过程性研究(心理过程、教学互动过程等),削弱开展课程思政时出现的目的性与功利性现象。因此,将两者有机结合,可充分体现教育宗旨和课程思政中的德育特色。
尽管课程思政与心理学分属不同的学科,但两者存在密切的交叉关系。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认为学习需要主动建构,只有个体主动参与才能实现有效学习[9]。该理论为教育者通过交流与知识共享接近学生、促进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提供了理论依据。情绪情感论认为,个体情绪来自于个体对情境的评估,只有处于自身所评估的有利环境中时,个体才会产生积极的情绪[10]。在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教育对象往往对喜爱的内容倾注更多的关注,因此掌握情绪情感论的内容,对于了解学生情绪变化并用于开展课程思政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与其他教学改革一样,课程思政心理化建设也需要有一定的原则和规范,才能保证不偏离最初的宗旨和内核。如果课程思政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灌输方式,课程思政心理化建设也会受到这种方式的限制。比如高校无法针对学生不同的心理需求进行多样化教学,也不能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教育手段,这样没有针对性的课程思政教学,会弱化学生学习的成就感,无法向所有学生提供满足其心理预期的思政知识。
在高校教育中,专业课教师往往并不具备足够的心理学知识,很难在专业课教授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有效疏导。现有教学计划中多以培养专业技能为主,很少将学生的心理素质考虑在内,这就使心理学应用场景稀缺且师生关注度普遍不高,影响心理学知识在专业课程思政中的应用。
在复杂的网络环境影响下,学生的想法可能会与课程思政内容产生差距,若授课教师不能及时解读相关内容,学生很可能对思政内容产生逆反情绪,甚至深层的心理逆反。同时,由于课程思政相关资源开发不够充分,学生在接受课程思政教育时,整体参与度不高,缺乏与授课老师的对话协商。虽然有些专业课程教师会采用课下面对面方式沟通,但沟通过程可能会使一些学生感到压迫和拘谨,无法顺畅表达自己的感受,也无法正常理解老师的关注。
在文化和价值多元的时代背景下,教师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坚定的政治信念,在面对各种政治问题和现象时,要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正确的政治站位,才能在教学中培育出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生[11]。因此,应常态化培育专业教师的心理素质和思想信仰,包括内在的心理状态和外化的心理技能。只有当教师具备心理学相关基础知识,认清课程思政教学心理化的必要,才能真正具有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教育的意识。虽然在教师招聘和教师资格证的考核过程中会考察教育心理学,但进入教学岗位后,教师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的意识却淡漠了。为解决这个问题,在教师的常规考评中,应重视教师自身的心理测评,并为其提供多种与心理团队共建的途径,达到专业和资源互补。
在以往的思政教育中,主要通过树立良好榜样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道德感,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认知心理学认为,如果学生在心理层面出现问题,将很难提升道德水平,甚至会使思政教育的价值下降[12]。所以必须从专业角度开展课程思政的心理化。
4.2.1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心理化建设
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教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上,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方面应更多体现课程思政的灵活性和时代性,既在难易程度上符合学生的认知,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心理疑问,又在呈现教学内容方面符合学生的兴趣,尽量使每一个课程思政的讨论点,都找到现实的落脚处,克服学生对课程思政的不认可心理。在专业课程中首次切入思政点时,要注意“首因效应”。教师针对相关内容精心准备,以留给学生最鲜明、最牢固的正面印象,有利于学生产生“接近意愿”,促进学生对教师和课程的接纳和喜爱。在授课过程中,当学生出现困乏走神时,使用共情法认同学生的感受,利用雨课堂等互动路径,通过让学生手机抢答题目以提振精神。例如,在“细胞生物学”课程讲述生命的起源和进化时,会谈及与新冠疫情相关的病毒,这时就可以播放央视引进的动画《工作细胞》片段,利用“自我参照效应”,通过二次元方式,让学生了解新冠疫苗的研发和使用意义。又如,在讲述“病毒及细胞凋亡”章节时,利用渗透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使学生了解心理因素与健康的关系,认知细胞生物学学科的性质、任务及其对生活的意义,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心理学不仅能够治疗心理疾病,还能开发人类潜能,为更好地享受生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每次课程思政内容讲解时间建议在5分钟左右,以防止信息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诱发学生的“超限效应”,导致学生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
4.2.2 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心理化建设
随着心理学和思政教育的不断融合,现阶段在具体的思政课程教学中,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人本主义理论,以及结合心理学动机理论的图表式和情境式教学方式[13]。前者主导参与式教学对学生心理成长的作用,该方法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进行剖析和引导,帮助学生将碎片化的信息重新汇集,使其正确认知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在逐利和共赢逻辑中的根本区别,在此基础上获得学生的心理认同,从而破解传统课程思政的僵化教学模式,实现自主建构的师生互动。后者则是在掌握学生人格特征的前提下,通过改变教师教学态度来增强教学感染力,因此建议教师在开课前与心理老师沟通,获取对应班级的心理测评结果,力求在课堂上呈现针对性的授课状态和风格。
4.2.3 课程思政教学过程的心理化建设
大学生处于后青春期,价值观逐步趋向成 熟[14],大学教育需要在之前的思政教育基础上巩固其成果、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心理归因,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实现学生从受教到自学的升华。具体到教学应用时,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思政具体内容选择合适的心理教育方式,发挥心理教育的正向促进效果。如通过心理暗示法来增强学生对未来学习与就业的信心,促使他们进行自我鼓励、迎接挑战,坚定克服困难的决心,还可利用疏导法清除其心理垃圾,使学生心理状态轻松以实现全面发展。
对学生的分析了解是所有教学活动的必备工作。教师需要从单纯的客观数据分析(学生年龄、智力等)转入多层次数据分析,包括思想与心理探究。信息化教学现已成为新时代教育研究的重要目标,其中的精准化教学更是教育实践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智慧学习环境,有助于对学生学习过程以及其心理发展状态全方位精准刻画,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及心理发展,提升教师综合性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精准教学强调对学生个体的关注,是教育学中人本主义实践的体现,也是教师开展整体性精准教学活动的主客观条件的总和,它一方面强调精准的技术属性,另一方面强调思政教学的教育属性,将思政教学数据化、学生中心化、人机协同、思政教学个性化和思政教学多元化有机结合。因此专业课思政教学的精准教学具有双重属性,是教师开展精准教学不可或缺的能力,也是在思政教学增效这一价值取向基础上,对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极大促进。
当高校的教育模式由程序化教学转变为思政兼心理的教育方式,即正确定位心理学在课程思政中的作用,才能使心理学与课程思政正确结合,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状态实施专业教育,达到良好的课程思政效果。
[1] 何依恒. 职业院校课程思政的“三个层次”与“四对关系”[J]. 教育科学论坛,2021(21):12-17.
[2] 周新胜,李璐. 基于课程思政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研究[J].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40(7):50-52.
[3] 詹凤,奚萍子. 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探析与实践[J]. 现代职业教育,2021(31):10-11.
[4] 谭亚莉,刘艳. 网络拟态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3(4):105-112.
[5] 邓晶艳. 基于大数据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 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21.
[6] 黄嘉富. 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研究[D]. 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21.
[7] 童金. 无意识教育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8] 刘承珍. 无意识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研究[D]. 南充:西华师范大学,2017.
[9] 陈传宝. 从皮亚杰认知发展论看思想政治工作[J]. 温州大学学报,2003(2):101-103.
[10] 刘世玉, 孙珺雯. “后真相”时代的大学生微信素养:内涵、现状与提升策略[J]. 当代青年研究,2021(4):12-17.
[11] 梁朋,郭玲,王伟.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思考与实践[J].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9(4):86-89.
[12] 尹子臣,张志炜,马保欣. 职业院校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 心理月刊,2021,16(21):47-49.
[13] 蒋瑞. 情境理论指导下培养学生化学学习能力的教学策略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2014.
[14] 周桂霞.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J]. 现代企业教育,2013(24):296-297.
Thoughts on the psychological constructions in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Sun Xia,b, Fan Zhihuaa,b, Liu Zhongdaa,b, Yan Shijiea,b, Wang Jiaoc, Li Wanpenga,b
(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Bioengineering, b. Tianjin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Processing, c. College of Marxism, Tianjin 300392, China)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many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and the objects of education. Simpl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cannot meet all the requireme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y contrast, psychological construction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have access to “moistening things silently”. In this article, several conceptions were provided to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effects and promote the moral characteristic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by means of analyzing the problems of psychological construction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sychology; universities; countermeasures
1008-5394(2023)02-0099-04
10.19640/j.cnki.jtau.2023.02.020
G44
B
2021-08-11
天津农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KS2020028);天津农学院食品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本科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SP2021-A-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701569)
孙溪(1981—),女,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发酵工程及工业育种工作。E-mail:sunxi@tjau.edu.cn。
责任编辑:宗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