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玉莲
(泉州市儿童医院,福建 泉州 362000)
肥胖症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是指机体内脂肪过度蓄积致体质量超常,主要是由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内分泌失调、炎症、肠道菌群失衡等原因相互作用所致,主要临床表现为体质量增加、腰围增加等。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人类的饮食结构与饮食习惯等发生改变,使世界各国的肥胖人数不断增加,特别是学龄期肥胖儿童的数量呈逐年升高趋势,不利于学龄期肥胖儿童的健康成长,故如何防治学龄期儿童肥胖引起临床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临床筛查肥胖的标准,但并非肥胖的直接衡量标准,有时体质量增加并不代表脂肪含量的增加,而是体内蛋白质、水分、无机盐等成分的含量增加。真正的肥胖主要是由于机体内脂肪含量过度增加所致,如学龄期儿童的肌肉水平较高,其BMI也较高,但并不能确诊为肥胖,故单独使用BMI评估肥胖的结果受到质疑。随着临床对肥胖筛查方法的深入研究发现,人体成分中的脂肪含量与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人体成分分析仪是临床检测人体成分的常用仪器,具有操作简单、无创性、准确度高等优点。通过该仪器能准确测量学龄期肥胖儿童的人体成分,判断肥胖程度,从而制订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改善学龄期肥胖儿童远期疾病的进程及预后效果[2]。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发现,目前临床关于学龄期肥胖儿童人体成分与糖脂代谢相关性的研究报道较少。鉴于此,本文就学龄期肥胖儿童人体成分与糖脂代谢的相关性研究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防治糖脂代谢异常疾病提供参考。
1.1 儿童肥胖的流行状况
1.1.1 全球儿童肥胖的流行状况 随着全球社会经济水平的大幅提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学龄期儿童肥胖率不断升高,已成为影响学龄期儿童身体健康的重要公共健康问题。相关数据显示,在1980—2013年,全球学龄期儿童的肥胖率增长幅度约为47.1%。2017年,非传染性慢性疾病风险因素协作组织公布了一组数据,该组织收集了1975—2016年5~19岁肥胖儿童青少年数据,经统计发现,1975年男童肥胖率为0.5%~1.3%、女性肥胖率为0.4%~1.2%,2016年男童肥胖率为6.7%~9.1%、女童肥胖率为4.8%~6.5%。全世界存在肥胖问题的男童约7 400万、女童约5 000万。在众多高收入国家中,儿童BMI的上升幅度趋于平稳状态,但仍处于较高水平;在亚洲部分地区,BMI仍处于上升阶段,且与成年人的肥胖无相关性。据相关数据显示,在过去40年内,全球多数国家及地区儿童的平均BMI值、肥胖率均处于上升趋势,其中东亚、南亚、中东、北非及高收入英语地区的儿童肥胖增加人数最多;全球大部分国家的儿童肥胖率均升高,且中等收入国家及低收入国家的上升速度最快;部分肥胖儿童或超重儿童均来自于发展中国家,相较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肥胖儿童的增长率更高,高出30%以上。
1.1.2 中国儿童肥胖的流行状况 在2017年《中国儿童肥胖报告》中的一组数据引起社会广泛热议。该报告收集、整理和统计了1985—2014年我国学龄期儿童的肥胖状况,1985年我国学龄期儿童的肥胖率为0.5%、超重率为2.1%、肥胖或超重儿童总共615万,2014年,相关数据发生巨变,我国学龄期儿童的肥胖率为7.3%、超重率为12.2%、肥胖或超重儿童人数为3 496万。由此看出,近30年内我国学龄期肥胖儿童或超重儿童的数量呈大幅度升高,已成为影响学龄期儿童身体健康的重要原因。同时,该报告还指出,如果国家及家长不重视学龄期儿童的肥胖问题,那么到2030年,我国学龄期儿童肥胖或超重的患病率将达到28.0%,因肥胖所致并发症或并存疾病的直接经济费用将会大幅度升高,每年经济费用大约为490.5亿元。
1.2 学龄期儿童肥胖的危害
1.2.1 肥胖对学龄期儿童身体健康的危害 肥胖不仅会影响形体美,给日常生活造成不便,还会诱发糖尿病、血压升高、血脂异常、尿酸升高等。相较于学龄期体质量正常儿童,学龄期肥胖儿童在儿童阶段诱发哮喘及认知障碍的概率更高,在今后生活中发生肥胖症的概率高达50%,且诱发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精神健康问题及心脏病的风险显著升高。随着学龄期肥胖儿童的发生率不断升高,肥胖所致疾病和残疾的发生率也随之升高,增加了公共卫生服务成本,严重影响社会与经济发展。目前我国儿童群体中约有42.0%的儿童存在1个及以上的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脂血症、血脂异常等。肥胖也被称为“万症之源”。
1.2.2 肥胖对学龄期儿童心理健康的危害 肥胖不仅会危害学龄期儿童的身体健康,引发气喘、睡眠障碍、疲劳、关节痛等躯体症状,还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导致其出现自尊心受损、社交能力下降、情绪障碍等现象。①自尊心受损:由于学龄期肥胖儿童的体型庞大、动作呆笨,当与同龄儿童相处时,容易遭到嘲笑和排斥等,导致其自尊心受损。②社交能力下降:由于学龄期儿童容易受到同龄儿童的歧视,导致其参加集体活动的主动性降低,通常会过分依赖家庭、依恋父母,害怕与外界社会接触,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常处于被动状态,使得学龄期儿童的社交能力下降,缺乏社交技巧,且社会适应能力较差。③情绪障碍:当学龄期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时,因其意识到自身体型与他人之间的差异,易对自身体型不满意,出现自卑、害羞、抑郁、孤僻、内疚、焦虑等负性情绪,形成情绪障碍,危害心理健康。
人体成分是指构成人体的各种成分,如脂肪、蛋白质、水分和无机盐等。目前,临床将人体成分划分为2个部分:①脂肪质量是指身体中脂肪的实际重量。②去脂肪质量是指身体去掉全部脂肪后的重量,主要包括水分、蛋白质、无机盐等。若人体成分占比失衡,则会诱发各种疾病。由此看出,在临床和科研中通过测量及分析人体成分,有利于诊治各种疾病,为临床预测疾病提供依据,减少疾病的发生。
2.1 学龄期儿童的人体成分分布特点 在学龄期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身体健康与营养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为准确评估其营养状况,推动了人体成分分析的出现和发展。人体成分主要包括无机盐、蛋白质、脂肪及水分等,通过测量上述成分能判断儿童的营养状况与健康水平,且随着儿童的生长发育,人体成分也随之变化。了解人体成分的变化情况对于评估和监测儿童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学龄期儿童正处于正常发育阶段,人体成分也处于不断变化状态,年龄、种族、性别、营养状态等是影响人体成分的重要因素。夏露露等[1]研究表明,不同年龄、性别学龄期儿童的体脂肪量存在差异,男生14岁后的BMI、脂肪量高于14岁前,女生14岁后的BMI、脂肪量及基础代谢率高于14岁前、肌肉量少于14岁前,女生14岁前的基础代谢率低于男生,女生14岁后体脂肪量高于男生、总水分及肌肉量低于男生。临床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男童的水分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化趋势为增加→减少→增加,无机盐含量的变化趋势为减少→增加,内脏脂肪面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扩大;随着年龄的增加,女童的水分和蛋白质含量会减少,内脏脂肪面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扩大,无机盐含量只在13岁减少。苏月月等[2]在研究中将1 185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人体成分检测,结果显示:男童的体质量、BMI、身体水分、基础代谢率及去脂体质量均高于女童,体脂率低于女童,儿童的体脂含量、去脂体质量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由此看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儿童的人体成分存在显著差异,通过人体成分检测能预测肥胖、超重的发生,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2.2 人体成分的测量方法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医学设备的改进,临床研制出多种方法测量人体成分。其中生物电阻抗分析法具有操作简单、无创性、价格低廉、无辐射等优点,能直观检测人体成分,明确机体水分、蛋白质、脂肪体质量及无机盐等成分的含量,并对肥胖检测的敏感度极高,现已被广泛用于儿童营养、肥胖、多种慢性疾病的监测中。相较于皮褶厚度法相比,生物电阻抗分析法的测量结果更加精确可靠;同水下称重法相比,生物电阻抗分析法的成本及技术难度较低,安全无创伤,适用于大规模群体研究及流行病学调查,对诊断肥胖或营养不良等具有重要意义。
吕丹丹等[3]研究表明,相较于InBody S10人体成分分析仪,Yolanda体脂称用于人体成分测量的效果更佳,能准确测量全身脂肪含量、基础代谢率及肌肉含量,检测结果的准确度更高。由此可知,借助不同人体成分测量方法检测学龄期肥胖儿童的人体成分含量,有利于准确评估儿童的肥胖程度,为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改善肥胖症状,确保人体成分含量维持正常范围内,推动学龄期儿童健康发育和成长。需要注意的是,在测量人体成分前,儿童应该安静休息10 min,随后使用生物电阻抗法进行体成分分析,自动检测时间控制为1 min,随后详细记录测量结果。当儿童使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测量体格前保持空腹状态、排空膀胱,测量时要求儿童去除身上所有金属物品后光脚站在测量面板上,充分接触电极后进行测量,记录全身脂肪量。
3.1 调节学龄期肥胖儿童的饮食 通过检测学龄期肥胖儿童的人体成分,可明确其体内脂肪、水分、无机盐及蛋白质等成分的含量,为肥胖儿童制订个性化的饮食计划表,通过改善饮食调整其人体成分含量的比重。学龄期肥胖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减少体脂肪量、维持瘦体状态是特别重要的。现阶段,临床在制订饮食计划表时,将减少瘦体质量的损失作为重要原则,期望通过减少瘦体质量的损失达到控制儿童肥胖的目的。增加蛋白质、膳食补充剂的摄入量是目前减少瘦体质量损失的常用方法,这也成为国内外研究肥胖饮食干预的热门话题。儿童膳食纤维的摄入量与体脂率具有相关性,膳食纤维饮食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增加肠道菌群的数量,影响肠道激素来增强饱腹感,从而减少食物摄入量,改善脂代谢水平与肥胖程度[4]。由此看出,根据学龄期肥胖儿童的人体成分,调整饮食方案,严格控制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量(其中蛋白质摄入比例为20%~25%、脂肪摄入比例应低于20%),以利于改善肥胖,推动学龄期肥胖儿童健康成长。
3.2 预防学龄期肥胖儿童的相关疾病 肥胖不仅会改变人体的形态与体能,还会诱发肥胖相关并发症,给机体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构成威胁。通过分析学龄期肥胖儿童的人体成分,能为预防各种肥胖并发症的发生提供数据支持,且许多人体成分物质可作为疾病发生的预测指标。通过调查发现,扬州市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的发生率较高,超重与肥胖是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发生的危险因素,应防控肥胖和超重的概率,降低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发生的概率,防止高血压的发生。相较于非肥胖儿童,学龄期肥胖儿童诱发心血管代谢疾病的风险性更高。由此可知,根据人体成分分析结果,能明确学龄期肥胖儿童的人体成分,预测肥胖相关疾病发生的概率,并采取针对性的对策,从而预防肥胖相关疾病的发生,推动学龄期肥胖儿童健康成长。
3.3 指导学龄期肥胖儿童的运动 缺乏运动是学龄期儿童肥胖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分析学龄期肥胖儿童的人体成分,可较为直观地了解学龄期肥胖儿童的脂肪、肌肉等组织在人体的分布情况,进而为学龄期肥胖儿童制订针对性、个性化、科学性的运动方案,通过运动调整儿童的形态,进而缓解或控制肥胖,促进学龄期肥胖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
肥胖不仅会损伤儿童的身心健康,还可引发成年期肥胖,给其身体健康带来长远隐患。随着学龄期儿童肥胖率的升高,与肥胖相关的疾病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也不断升高,故加强肥胖筛查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BMI是目前临床筛查肥胖的标准,与体脂含量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但其无法直接评估或量化脂肪含量,无法分辨人体中以脂肪组织形式、肌肉组织形式或骨骼形式增加的物质,此为BMI筛查肥胖的局限性。随着对肥胖筛查方法的深入研究,通过人体成分分析能够准确、客观地反映人体的脂肪含量及脂肪组织分布情况,在筛查肥胖、预防肥胖相关疾病和并发症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4.1 学龄期肥胖儿童人体成分与血糖代谢的相关性 学龄期肥胖儿童的血糖代谢异常是指血浆中空腹胰岛素、餐后2 h胰岛素及胰岛素抵抗指数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参考范围。胰岛素抵抗是诱发肥胖的重要原因,胰岛素通过刺激前脂肪细胞分化等形式可促进脂肪沉积,加快体内脂肪组织的堆积速度,增加体内脂肪组织含量,从而形成肥胖。相较于正常儿童,肥胖儿童的体脂含量更高,通过门静脉且在血液循环中增多的游离脂肪酸能够进入肝脏组织,增加肝脏组织中三酰甘油合成数量的同时,介导胰岛素抵抗,从而形成肥胖。肥胖与胰岛素水平呈正相关,具体表现为当机体BMI下降后,血清中胰岛素浓度下降,胰岛素抵抗指数增加。许君[5]在研究中通过对比发现,学龄期肥胖儿童发生胰岛素抵抗的概率较高,且肥胖儿童体内的胰岛素浓度较高,能刺激交感神经活性,提高儿茶酚胺的表达水平,从而加快心率,影响心肌组织细胞的电活动,使得迷走神经与交感神经失衡(具体表现为迷走神经活性下降、交感神经活性升高),最终损伤自主神经功能。马佳和施瑞[6]的研究表明,单纯性肥胖儿童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明显高于正常体质量组(P<0.05),表明单纯性肥胖儿童存在血糖代谢异常情况,肥胖与血糖代谢异常存在相关性,临床应加以重视。刘俊闪和崔宁华[7]在研究中通过对比发现,观察组(单纯性肥胖儿童)的空腹血糖、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及胰岛素抵抗指数均高于对照组(正常体质量健康儿童)(P<0.05),表明单纯性肥胖儿童存在血糖代谢异常,不利于肥胖儿童的生长发育及防控慢性病。由此看出,BMI与空腹胰岛素、餐后2 h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呈正相关关系,学龄期肥胖儿童的空腹胰岛素、餐后2 h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明显增加,维生素D含量明显降低,可作为评估学龄期肥胖儿童血糖代谢异常的重要指标。
4.2 学龄期肥胖儿童人体成分与血脂代谢的相关性 学龄期肥胖儿童的血脂代谢异常是指血浆中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参考范围、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表达水平低于正常参考范围。血脂代谢异常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若未及时诊治血脂代谢异常可加重病情,诱发更严重的疾病,给患者的身心健康构成威胁,故加强对血脂代谢异常的诊治是十分必要的。人体成分是临床测量人体脂肪组织分布情况的新兴方法,通过分析分析人体成分,可有效判断人体脂肪组织含量及分布情况,评估人体血脂代谢异常情况。冯航等[8]调查广西瑶族成人体成分与血脂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总胆固醇与男性蛋白质含量、脂类体成分指标及女性身体水分呈正相关关系,三酰甘油与女性躯干脂肪含量、腰臀比及内脏脂肪含量呈正相关关系,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脂类体成分呈负相关关系,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男性内脏脂肪含量、女性脂类体成分指标、女性肌肉量呈正相关关系(P<0.05),表明广西瑶族成人的血脂与脂肪量、肌肉量、腰臀比等人体成分指标具有相关性,且随着脂肪含量的增加,尤其是内脏脂肪含量的增加,导致高脂血症发生的危险性升高。吴琼和严维[9]在研究中发生学龄期单纯性肥胖儿童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显著高于同期正常体质量儿童,高密度脂蛋白明显低于同期正常体质量儿童(P<0.05),表明学龄期单纯性肥胖儿童存在血脂代谢紊乱现象,不利于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许还予等[10]认为,BMI正常人群与肥胖人群的腹部脂肪面积差异显著,且随着腹部内脏脂肪面积的增加,肥胖人群的高血脂、高血糖的患病风险率也随之升高,故内脏脂肪面积与血脂具有相关性。由此可知,学龄期肥胖儿童人体成分与血脂代谢具有相关性。
学龄期肥胖儿童的血脂与脂肪量、肌肉量、腰臀比等人体成分指标存在相关性,随着脂肪含量(尤其是内脏脂肪含量)的增加,导致高脂血症、糖代谢异常发生的风险升高。人体成分分析是目前临床筛查肥胖的新兴方法,其中生物电阻抗法是测量体成分的常用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无创性、价格低廉、无辐射等优点,能直观检测人体成分,明确体脂质量、体脂百分比、腰臀比、水分、蛋白质及无机盐等成分的含量,尤其是体脂百分比、腰臀比对肥胖的筛查敏感性高,和BMI筛查效能一样,可被广泛应用于儿童肥胖及慢性疾病的监测中。生物电阻抗法分析体成分,不仅能判断机体的肥胖程度,还可明确脂肪组织的含量及分布情况,为临床制订治疗方案、判断治疗效果及转归提供依据,用于学龄儿童肥胖、血脂代谢异常、血糖代谢异常的筛查效能良好。学龄期肥胖儿童易出现血糖血脂紊乱,也是成年后诱发多种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临床应加强对学龄期肥胖儿童的身体健康监测,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并加强人体成分分析及血糖血脂水平的检测,确保肥胖儿童正常生长发育,降低成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提高其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