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如何在经济上“去风险”?

2023-09-21 18:01
世界知识 2023年16期
关键词:欧洲人韧性欧洲

赵晨:今年4月底歐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访华之前的演讲中强调了欧盟在经济领域对华“去风险”(De-risking)的必要性。欧盟率先使用“去风险”一词,代表了其对外政策的一种方向。从好的方面讲,它是要和美国自特朗普时期以来诸多反华分子一直鼓吹的对华经济“脱钩”拉开距离,更加强调在特定领域减少对外国的过度依赖。但从其消极面和局限性看,欧洲强调的“去风险”也指向“脱钩”,有可能只是“小一号的脱钩”。

欧盟的“去风险”,首先是指在能源领域与俄罗斯脱钩,摆脱石油和天然气的对俄进口依赖。经过乌克兰危机爆发一年多来的紧急运作,欧洲的油气能源贸易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基本实现了进口来源的多元化。当然,欧洲并没有彻底断绝与俄能源联系,匈牙利等国仍在充当一些俄油俄气在欧盟内部的转口方。

欧盟的“去风险”,更是指在经济领域减少对中国供应链的过度依赖,这就包括关键原材料的供应和新能源产品。荷兰等欧盟科技领先或某项技术垄断国家受到拜登政府的压力,开始追随美国实施高技术领域的对华出口限制。欧盟的“去风险”政策是全面和均衡的,更多谈及经济、科技、能源方面的“去风险”,不怎么提安全方面“去风险”,更不提减少对美国的安全依赖。在欧洲人的观念里,“志同道合”国家在安全上相互依赖是理所应当的。

2023年3月23日,欧盟春季峰会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行。图为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抵达峰会现场后向媒体发表讲话。

不过,我们也要注意,欧盟的“战略自主”并非虚言。在美欧竞争激烈的某些领域,美国也同样是欧盟“去风险”的对象,比如在数字经济治理措施方面。最新出台的欧盟《数字服务法案》(DSA)所引入的“非常大的在线平台”(VLOP)名单显然既针对中国,也针对美国——位列这个名单上的全球前十大在线平台,有八家是美国公司。此外,欧盟也很重视人工智能(AI)领域的监管和治理,美国、中国作为世界AI研究领先国家,在欧盟的“去风险”视野里很明显也“享有”优先地位。

忻华:“去风险”这个概念,最早是欧洲人提出的,美国人后来拿去用了,成为取代“脱钩”的官方话语。美国财长耶伦等高官今年4月说,拜登政府无意推动与中国“脱钩”,但美国经济要“去风险”。很多中国专家认为,美国人口中的“去风险”,其实就是精准“脱钩”,或者说定向“脱钩”。欧洲人话术中的“去风险”,虽然比美国更加温和,但也有这方面的含义,要推动战略性部门和战略性技术与中国市场拉开距离,甚至精准“脱钩”,避免过度依赖,防止在特殊时刻被对手将经济依存“武器化”,遭到“经济胁迫”。

为此,欧洲人又发展出了“提高经济韧性”的理念,并且正越来越多地付诸实践,使之成为对外经济政策的延伸。“提高经济韧性”包括保持供应链韧性、关键原材料韧性和基础设施韧性。也就是在所有与经济稳定密切相关的环节都要追求韧性。欧盟正在重构产业政策,重点针对原材料、原料药、半导体、电池、氢能、云计算等领域,加大自身投入,减少进口依赖,今年上半年又连续出台“2035新售燃油车和小货车零排放协议”。这次欧洲为应对乌克兰危机而重启域内军需生产,可能有助于欧洲遏制产业空心化趋势。然而,美国在欧洲应对乌克兰危机引起的能源危机的同时,出台了《通胀削减法案》,实际上通过新能源补贴等方式,吸引欧洲资本流向美国,这又对欧洲的有关努力构成反制。欧洲老牌制造业大国德国受欧洲产业空心化趋势伤害很大,经济增长势头趋弱,所以在传统领域拉住中国维护其制造业地位的动机是真诚的,与追随美国“去风险”的国家有所不同。

王朔:欧洲人最早提出“去风险”,要溯源至新冠疫情全球大暴发之时。当时欧洲深感缺医少药之痛,以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供应链过长过远在重大危机时刻给物资供应造成的困难。从那时起,他们便开始思考如何“去风险”以维护自身经济安全的问题,解决办法是“避免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要在关键产品的主要海外供应基地外建立备份基地,而且地理距离越近越好。这种出于经济安全的考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随着疫情的消退和中美战略博弈的加剧,欧洲开始在全球战略和对华政策层面上了思考“去风险”的问题。

我们要思考的是,欧洲人强调的“去风险”与“脱钩”有什么区别?两者的基本方向事实上是一致的,但“去风险”要比“脱钩”涉及范围广,频率和节奏则比“脱钩”慢。所以,相比“脱钩”,“去风险”是“换汤不换药”,没有本质区别。各国加强经济安全本是天经地义,但不能把经济问题过度安全化,以安全为名推行一些经济以外的考量,比如配合美国遏制中国,把中国踢出西方主导的全球化。企业应遵循市场规律,不能被某些政客拍脑袋想出来的概念或政策牵着走。事实上,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具有无可替代性,除非自我强行关闭市场,一些欧美政客策划的关键产业对华“去风险”是无从实现的。

去年底以来,中欧恢复密切的高层交往,双方企业界也走出疫情加强了联系,很多欧洲企业领袖访问中国,出台一批新的在华投资项目,比如空中客车公司在华增设组装线,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集团在广东湛江投资一体化基地项目,德国西门子在成都扩大产能并在深圳设立数字科技公司,等等。

孔田平:欧洲人提出的“去风险”概念为什么能被美国和整个西方世界接受?这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与其说“去风险”之于“脱钩”是“换汤不换药”,不如说是“新瓶装旧酒”,任由其蔓延,对经济全球化的健康发展、对我国的经济恢复与发展,损害将是非常明显的。我们还要意识到,经过美欧近几年的渲染,西方企业界已经不知不觉地被裹挟进“脱钩”或者“去风险”话术,不由自主地在调整或收敛其在华经营战略了。表面上看,欧洲仍是与中国有着8460多亿美元年贸易额的关键伙伴,但双方合作的底层逻辑似乎正在发生改变。出于对中国产业政策的不信任、对中美关系和台湾问题的不放心,也虑及近年遭遇的一些技术性障碍,也有一些欧企缺乏对华投资动力,如短期内得不到改善,长远看也会给中欧贸易造成不利影响。

猜你喜欢
欧洲人韧性欧洲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欧洲之恐:欧洲可以迅速扑灭恐怖袭击,但仍做不到防患于未然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韧性,让成长更美好
比例原则在欧洲人权法院诽谤判例中的适用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
商标权属于人权?——从欧洲人权法院判例谈起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
漆与艺——一种欧洲人的视角
复兴中的欧洲有轨电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