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代文人的帝都情结对宋文学之影响

2023-09-21 04:43雷景炀
青年文学家 2023年23期
关键词:帝都临安情结

雷景炀

帝都一直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人们追求理想的地方。帝都文化深深地影响着文人的思想。各代文人用精彩的文字描绘出帝都的历史,展现出一幅独特的帝都文学画卷。宋代文学作品不仅体现了当时的文学风格,而且也深刻地展示了宋代的文化特色,既体现了当时的政治制度,也体现了宋代的历史传统。宋代文人通过对历史、文化的深入描绘,可以更好地展现当朝政治和文化建设,从而为后世提供借鉴。

宋代文化无疑是中国文明发展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拥有独一无二的魅力,令人叹为观止。帝都承载着宋代文人对于中国历史的深刻理解,而“帝都情结”描述了这种特殊的空间关系。空间不仅在公共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也在权力运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帝都情结的文化内涵

“内部空间”的抒情文学描述了一个充满特质和奇想的世界,不仅是一个空洞的空间,也是一个充满了特质和奇想的世界。从现象学的角度来看,它是一个完整的世界。帝都是一个国家的最高权力中心,象征着国家的规模和实力,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帝都”已经从一个仅仅代表地理位置的名词变成了一个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象征,既反映了事物本身的特征,又具有客观性和表象性,既有物质的实体,也有心灵的感受,这是它与前者最大的不同之处。帝都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并非仅仅代表某个特定的地区,而是一种跨越时间、空间的综合性表达,被许多文人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既代表着国家的尊严,也表达了汉民族对国家统一的渴求,这种深刻的文化内涵在当今的许多城市都难以实现。

帝都情结揭示了中国古代文人与政治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背后潜藏的伦理准则,这些准则深植于人们的心灵深处,构成了一种凝聚在集体无意识中的思想意象丛。首先,帝都情结是宋代文人在作品中的常态,描绘了文人对君王的尊崇之情。这种情感不仅体现在诗词中,也反映在伦理学和政治学中。其次,帝都情结与忠君情结有着相似的特点。“君国一体”的思想是深深植根于中国古代的民族心理,国家的统治者被广大百姓尊敬,国家的政治特征却被其他地区的特征所取代。因此,帝都情结的思想不仅仅关乎个人的利益,更关乎国家的发展和繁荣。

宋代的战争冲突极其激烈,以帝都作为一种象征,表达出人们对国家统治和民族前途的担忧,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宋诗词中的帝都书写,虽然不再具有精神家园的意义,却蕴含着一种政治文化记忆,成为一种类型化的情绪,表达出宋人对盛衰兴亡的感受。因此,宋诗词中的帝都书写,不仅是一种指代,更是一种政治隐喻,具有深远的意义。

北宋的帝都是汴梁(又称“东京”,今开封市),南宋的帝都是临安府(今杭州市)。然而,帝都情结清楚地表明都城对文人墨客的影响,即政治地理和个人命运之间的关系,是由官方思想所决定的。

古代文人认为,帝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权力地位,因此在政治功能和物质待遇上存在明显差异。宋代文人将帝都视为中心,而将其他地区视为边缘,将主流和非主流划分开来。对于文人来说,远离帝都意味着抛弃传统的生活方式,这种抛弃可能导致个人的生存危机。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要放弃与帝都的联系,相反,这种看起来拒绝帝都的情绪,很可能源于种种原因。在没有自主性和自由的环境下,文人渴望能够融入政治体系中,以获得更多的权利和机遇。

二、宋代文人的帝都情结对宋文学之影响

(一)南宋临安府的繁荣与没落

杭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唐朝时期,杭州叫作钱塘,当时经济发展得更是飞快,丝绸纺织和造船技术更是闻名遐迩。到了唐朝末期,杭州就“咽喉吴越,势雄江海”,被列入东南名郡。五代时期,杭州是吴越国的都城,其经济蓬勃发展,文化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当地的风土人情和习俗更是彰显出独具一格的地方特色。北宋时期,杭州更是“东南第一州”,如王安石《杭州呈胜之》中写的“游观须知此地佳,纷纷人物敌京华”。南宋时期,朝廷升杭州为临安府。随着宋、金双方的紧张关系的加剧,临安府迅速发展成为当时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全国性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经济蓬勃发展,人口众多,且朝廷北伐中原的愿望也逐渐减弱,民众的欢乐气氛也日益高涨。随着临安府日益繁华,汴梁的影响力逐渐减弱,几乎成为一种虚幻,临安府重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回到了帝都京华的怀抱。

1.西湖的繁荣盛景

杭州的繁荣昌盛和西湖的美景密不可分,西湖的出现让杭州变得格外迷人,也为杭州居民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支持。历史上的官员也深深地被西湖的魅力所吸引,他们把西湖的故事传诵至今。在唐德宗时期,刺史李泌发现杭州城区靠近江海,经常受到潮水的侵袭,地下水也有苦碱味,饮用变得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泌在涌金门到钱塘门之间开凿了六口大井,并在井与西湖之间埋下了瓦管,以引入西湖的清淡水。开凿六井为杭州城西北地区带来了极大的改善,不仅使当地人口得到增加,而且也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长庆二年(822),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刺史。他为了解决城北塘河一带的干旱问题,将西湖的湖水拦截,以便给当地的农田提供灌溉。湖堤的建设,不但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也为杭州的发展和繁荣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三年后,白居易离开杭州。为了纪念白居易,杭州居民将原本的西沙堤改称“白堤”。白居易一直无法忘记杭州,在晚年定居洛阳期间,他创作出一首描绘江南的作品—《忆江南》,以此来表达对杭州的思念之情。自宋初起,西湖因长期缺乏维护而变得越来越拥挤。真宗天禧时期,杭州知府王钦若出于对皇帝的恭敬,提出将西湖改造成一个放生池,并严格禁止当地居民进行捕捞,结果西湖的湖水枯竭,淤积成葑田。到熙宁五年(1027),苏轼任杭州通判时,葑田已占湖面约三分之一;元祐四年(1089),苏轼再来杭州当知州时,葑田已占二分之一。经过二十萬人的辛勤劳动,二十五万顷葑田全部被清理干净,西湖才得以重现旧日景象。民众将西湖湖水中的淤泥和杂物堆积起来,形成一条从南山延伸到北山的长堤,并在其上建造了六座桥梁,两侧种满了鲜花,构成了一条美丽的湖上通道,这就是“苏公堤”,又称“苏堤”。西湖的壮丽景色吸引着许多文人的眼球,他们将这里的美景写成了一首又一首优美的诗词。从北宋到南宋,西湖的美景一直是文人们的热门话题,北宋的文人把它称作神奇的仙境,南宋的文人则把它描绘得繁华夺目。而宋朝的衰落让西湖成了一个悲伤的象征,使许多文人不禁深深地思念着这片土地。

北宋时期,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是描写西湖的最佳作品,其描绘了湖面上的山水、荷花、桂花、美丽的歌声,以及城市的繁华景象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他用丰富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令人叹为观止的历史画卷。《曲游春·禁苑东风外》是一首以西湖为题材的记游词,作者周密是南宋后期著名词人之一。此词描绘的西湖在清明前后游客如织,苏堤、白堤上挤满了皇亲贵胄、达官士人,也有市井百姓、歌姬商贾,景色令人叹为观止。湖面上的画船排列整齐,犹如鱼鳞般密集,与《望海潮》中的美景形成鲜明对比。北宋和南宋的杭州都被描绘成一个热闹的城市。宋室南迁之后,杭州的经济发展迅速,人口也变得越来越多。北宋苏轼在《江城子·江景》中写道:“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南宋辛弃疾在《好事近·西湖》中写道:“日日过西湖,冷浸一天寒玉。山色虽言如画,想画时难邈。前弦后管夹歌钟,才断又重续。相次藕花开也,几兰舟飞逐。”北宋时期,文人把西湖描绘成一幅美丽的画卷,赞叹其秀丽;而南宋时期,文人则描绘了西湖的一片热闹而繁华的景象。从两宋时期的词作中可以看出,当时北宋人的眼光只停留在“敌京华”,而南宋时却已经超越“京华”。

2.西湖的悲凄郁歌

南宋时期,西湖的景色变化多端。北宋的繁华热闹与南宋的歌舞升平交织在一起,见证了两朝的衰败,也让南宋民众深深地感受到了北宋王朝的南迁帶来的悲痛,这种悲痛永远不会消失。

南宋文人陈人杰的《沁园春·咏西湖酒楼》描写了人们沉浸在欢乐的氛围中,没有人关心国家的命运,文人的悲伤之情溢于言表;陈德武的《水龙吟·西湖怀古》描述了西湖的美丽景色,同时也感慨南渡百年来人们沉醉在西湖,使曾主张抗金的一些豪杰都耽于享乐而忘却了平生大志。南宋文人的词作充满了对故都的思念之情,词中更多地表达了凄凉和无奈,这种情感在南渡文人和南宋文人之间更加明显,如刘辰翁的《忆秦娥·烧灯节》,柴望的《念奴娇·丙辰寄钱若洲》,还有文及翁的《贺新郎·游西湖有感》。宋元更替之际,不管是贤达的君子还是普通的文人墨客,都遭受着家园被毁、国土被摧残的沉重打击,满腔的悲伤和愤慨油然而生。这时期,许多具有强烈主观意识的作品涌现出来,如周密、李彭老和张炎的作品通过描述西湖的衰败,表达了他们对朝代兴衰的悲伤。尽管他们描述的是眼前的景色,但他们也隐含着对过去的怀念,抒发了自身深沉的悲痛之情。在遗民心中,这种痛苦永远无法抹去。

(二)宋遗民诗派

1276年,元兵攻入临安府,恭帝投降。1279年,崖山兵败,陆秀夫负帝昺投海,南宋灭亡。宋朝的辉煌与繁荣已经消逝,宋末的文人在面对这片残破的土地、悲伤的故乡时,抒发出深沉的亡国之痛与思念,他们的诗歌也因此成为爱国主义的经典。“帝都情结”是宋代遗民的作品内容,后来被改编成“爱国情结”,主要聚焦于南宋的历史和政治。“东京情结”和“东京”都是北宋时期的作品内容,主要描述了北宋的历史和政治;“临安”则聚焦于南宋的历史和政治,“临安情结”则聚焦于南宋的遗民。

1.临安沧海桑田的变化

对临安的故事和场景的描绘在遗民诗人的创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一方面,通过对临安历史事件的描绘来体现临安的意义和价值。汪元量是一位勇于正视失去国家的遗民诗人,他的诗歌充满激情和热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湖州歌九十八首》组诗,构筑起一幅宏伟壮丽、精致细腻的历史画卷,具有极高的历史意义。汪元量以《越州歌》为媒介,生动地描绘出临安沦陷的惨状,他用沉重的语言把三宫北上的痛苦历程表达得淋漓尽致。另一方面,以刻画临安景致为主。“临安”一词象征着一个曾经辉煌的历史时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它的意义。临安的景色变化无常,人们的迁徙也让这座城市变得萧条不堪。昔日象征着国家至高权力与尊严的皇宫禁苑,如今却是一片荒芜。“复道垂杨草欲交,武林无树著凌霄,野猿引子移来住,覆尽花枝翡翠巢”(谢翱《重过二首》其一)。谢翱的这首小诗既把现实景物描绘得如此凄凉,也暗示了宋元交替的历史背景,这种充满了遗民苦难的情感纠葛和痛苦,在这类作品中得到了深刻的描绘。

2.内在意识与外化形态

遗民诗中涉及文人、武将、平民,以及烈妇。其中,赞美当代忠义之士的诗作极为丰富,最值得称道的是关于文天祥和陆秀夫的,如郑思肖的《和文丞相六歌》和方凤的《哭陆丞相秀夫》都以其慷慨激昂的笔触展现出南宋末年国家面临的艰难困境,以及那些宁死不屈的英雄们的大义、忠贞。贾似道等权臣的政治行径给国家和民众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激起了许多诗人的深刻反思,如林景熙的《葛岭》和戴表元的《剡民饥》。遗民诗人以对隐士的热爱为基础,将他们对故国的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如方凤的《述志》。

文学与城市之间的联系在中国文学史上一直备受重视。城市不仅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一个繁荣的商业区域,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中心,还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一种精神状态,甚至一种灵魂。从帝都的角度来看,它不仅包括人的出身、生活背景、社会发展,以及时代变化,还有一些城市特征,如语言、景色等,这些往往会潜移默化地融入作者的文字,对文学作品的整体风格产生深刻的影响。

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科研项目“论宋代文人的帝都情结对宋文学之影响”(项目编号:12JK1035)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帝都临安情结
一位餐饮人的经营辩证法——帝都餐饮创始人秦凯锋侧记
渐渐淡出那儿时的情结
告别“GDP情结”
难舍难分的情结
渐渐淡出那儿时的情结
我校临安校区简介
北京泛太平洋酒店亮相帝都
春雪
烈日当空,看小编如何避暑
浙江临安郎碧村宋墓 一座平凡墓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