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敏
(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广州 510550)
2001 年,《物流术语》国家标准正式诞生,随后经历两次修订,形成《物流术语》国家标准(GB/T 18354-2006)(本文简称旧国标)和《物流术语》国家标准(GB/T 18354-2021)(本文简称新国标)。自2001 年实施以来,作为我国物流行业基础标准的《物流术语》,支撑着物流业健康发展,并引领学校合理培养物流人才。新国标将是传统物流发展智慧物流的基础,也是物流新业态发展的引领。
2019 年始,国家多措并举助推职业教育新发展,新《职业教育法》首次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并不是从属关系,而是单独的教育类型,地位同等重要。职教新政也明确了高等职业院校是实施职业教育的最高学府,将承担职业教育“双高”(高学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任务。高职教育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较高地位,在实施“双高”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将“新技术、新工艺、新理念”融入到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为社会培养适岗重能的人才,支持产业发展。
21 世纪,在互联网技术革新引领下,产业迎来大革命,新业态层出不穷,服务于其他业态的物流业,必须跟得上或超前发展,才能促进其他业态向好发展。旧国标实施的15 年,也是物流产业高速发展的15 年,中国社会物流总额提升了5.6 倍,作为物流行业的基础标准,旧国标已远远落后于现今中国物流的发展,为适应和进一步推动物流产业的全新发展,新国标应运而生。“双高”物流人才是物流业迎接新发展的基本保障,因此,基于新国标融入职教新政来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物流人才培养极具时代意义和价值,可实现物流人才培养与需求的高度匹配,推动物流产业的平衡发展。
产业决定着产业人才需求,人才需求决定着人才培养,高职院校只有基于物流产业对人才需求适时并合理调整或设置物流专业,制定与产业同步发展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才能实现“双高”物流人才的精准培养。新国标代表着物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理念”,决定着物流产业的变化,决定着物流人才需求的变化和物流人才培养的变化。通过新旧国标对比形成数量差异表(详见表1),探寻国内物流业发展的规律,掌握国内物流人才需求情况,为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指明方向,必可解决职教新政下的“双高”物流人才培养问题。
表1 新旧国标术语数量差异表
从术语总量分析:新国标比旧国标术语总条数减少了8 条,证明物流活动被进一步优化;减少的条数不多,说明国内物流总体发展相对平稳。
从各自术语范围分析:物流作业服务、物流信息两个领域术语增减变动较大,其他术语增减变化较小,说明国内物流各领域发展较为平稳,但物流新发展过程中,必须注重物流作业服务领域的功能扩展,重视物流信息领域的技术革新。
从总量分析:增删术语条数均匀,各为66 条,进一步说明物流总体发展相对平稳;更改术语条数较多,达138 条,说明未来的物流发展要注重优化,否则会被淘汰。
从各自术语范围分析:除了物流信息,其他领域增删术语条数较均匀,所有领域术语更改条数都较多,除了物流管理,其他领域增改率都超过了50%,物流作业服务、物流信息领域增改率更是超过了80%,这进一步说明物流作业服务领域将是物流发展的重点,旧物流信息技术将被淘汰,“变”会是物流未来的发展。
从增加的术语名词探析:新增术语可分为补充性术语、发展性术语。补充性术语属于旧国标已有但未被单独定义,现被新国标定义的术语,该类术语对应的物流活动地位将由低转高;发展性术语指完全新增加的术语,这类术语代表着物流的现在与未来,更具指引性,是物流发展的重点方向。新增的66 条术语,补充性术语较多,主要出现在物流作业服务领域和国际物流术语领域,说明它们对应的物流领域越来越重要;发展性术语较少,主要有供应链服务、包装模数、绿色物流、智慧物流、快递服务、绿色包装、物流包装回收、供应链金融、一维条码、物流资源整合、共享库存、供应链集成、前置仓、仓配一体、海外仓、自由贸易试验区等[1],说明物流未来发展要注重供应链一体化、数智化、全球化、绿色环保化等。
从删除的术语名词探析:优化到其他术语后被删除、由于落后不具代表性被删除是术语被删除的两个原因。被删除的66 条术语,前者较多,每个领域都有出现;后者集中在物流信息领域。这说明物流发展要注重新技术,要及时进行技术或管理理念整合、优化或开发,否则将面临被淘汰。
从更改的术语名词探析:原定义过时是术语被更改的主要原因,超过50%的术语被更改,说明国内物流业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在未来物流发展中,必须不断更新才能有所突破,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其他业态。
物流发展与人才需求密切相关,关系互为正比。基于新国标,服务物流、信息物流、供应链物流、绿色物流将是物流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标准化、数智化、协同化、低碳化将是物流运行和管理的发展重点,“变”将是物流新发展的机会。
“变”可通过对物流活动、物流技术、物流资源或物流模式的优化、整合或开发来实现,也可通过与其他业态整合来实现,而专业人才是物流寻求“变”的基本保障。随着物流智能化进程发展,物流人才需求也将发生改变,流水线式的岗位将被取代,数智技能型复合人才将成为物流人才需求的主流。[2]未来物流人才需求偏向掌握物流优化、整合与开发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偏向具备物流作业服务能力或掌握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开发与操作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偏向具备全球供应链一体化、智能化、标准化、环保化发展理念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查询《2022 年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备案系统》和职业本科院校官网发现:全国1520 所高职院校中超过80%开设了物流类专业,专业总数达1251 条(专科1233 条,职业本科18 条),其中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开设数为1109 条(专科1093 条,职业本科16 条)、其他物流类专业开设数只有142条(专科140 条,职业本科2 条),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率超过85%,“单一、类同”成为目前高职院校物流类专业设置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由于专业设置跟不上物流发展,物流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难以匹配,“双低”(专业对口率低、岗位层次低)成为高职物流毕业生的就业趋势,就业以基础性岗位为主,如仓管员、理货员、客服员等,专业就业满意度较差。[2]新国标下的物流人才需求呈现多样化,单一化设置物流专业难以匹配物流新发展对“双高”人才的需求。
“对接产业发展,为产业发展供应合格人才”是职业教育的使命,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标准、课程设置必须做到与产业发展同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全面铺开,物流已由传统物流演变为智慧物流,物流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变化。旧国标指引下的高职物流专业,由于专业设置单一,课程设置追求完整而缺乏专业化特点,“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设置课程因“合而不作、融而不通”流于形式,导致物流专业课程设置远远落后于物流发展,课程内容陈旧、交叉、重复,如仓储管理课程中的内容,在其他课程中大篇幅地被不断重复,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实现课程设置与物流发展同步成为高职物流“双高”人才培养的关键。
职教新政推动下,为顺应物流产业的发展,《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 年)》对高职物流类专业进行了规模性的变更,专业数由5 个调整为12个。变更后的物流类专业更能对接物流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发展,更能聚焦物流新发展与物流人才的新需求,更能推动物流新发展下的高职物流类人才培养,专业结构更合理。[3]高职院校必须认真研究如何将新国标融入职教新政,合理设置物流类专业,解决物流人才培养脱节问题。
1.设立物流学院,实现专业合理设置
分散设置是高职院校物流类专业设置的常态和通病,如物流管理专业一般设在管理类或经贸类学院,物流工程专业一般设在信息工程类院系,冷链物流专业一般设在机械类或经贸类院系,航空、铁路、港口物流等专业一般设在相应院系,致使人才培养规划各自为政、缺乏统一性,进而导致师资、实训等教学资源的浪费,交叉培养、重复培养问题凸显,难以实现精准培养。
高职院校通过设立物流院系统一设置物流类专业,分散设置呈现的问题将迎刃而解。物流院系可根据物流和区域产业的发展对物流人才的需求,结合院校自身特色适时对专业进行合理整合或设置,能够更好地实现职教新政下物流人才培养与新国标下物流新发展的精准对接。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已设立物流二级学院,其做法具有参考价值。学校根据国家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区域空港经济和地区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结合省内经济发展对冷链物流的需求,依托临港临空国家商贸物流枢纽企业,立足现代物流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对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规模化需求,联合行协企共同组建现代物流学院,升级改造传统专业;现代物流学院基于智能供应链开展专业群建设与集团化办学,开设现代物流管理、采购与供应管理、跨境电子商务、企业数字化管理、市场营销、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等专业,并向职业本科层次人才培养方向发展。广东省内的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和广州华夏职业学院同样采取设立物流二级学院的方式来进行物流人才培养。三所院校在物流类专业建设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绩,物流管理专业群全部获省级高水平专业群立项,成为省级高水平专业群。
2.组建高水平物流专业群,实现专业合理设置
专业群并不是职教新政的产物,2006 年教育部出台的政策已提及[4],但被重视程度一直很低,在职教新政高职“双高计划”推动下,才被重新提出并得到高职院校重视。专业群指由若干个专业组成的集合,群内各专业必须具有“共性”,“共性”可体现在同一产业上,也可体现在同一学科中。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必须注重产业对接,合理选择专业,围绕群内实力强的某一个或某一类核心专业进行组建,实现群内专业“互助互补、共生共赢”[5],这样才能成为高水平专业群,才能高效培育匹配社会需求的“双高”人才。
物流产业与其他业态息息相关、共生共赢,物流人才既是物流产业需求的人才,也是其他业态需求的人才。在组建涉及物流类专业的专业群时,无论是基于物流类专业还是以其他专业为核心,物流类专业在专业群中的地位都极为重要。高职院校在组建物流类相关专业群时,必须认真解读新国标,根据各区域经济发展对物流的需求或专业组群需要,合理选择专业组建高水平专业群,在专业群内合理设置专业,突出物流特性,以培养出适应物流发展需求或其他业态需求的高质量物流人才。目前,广东省高职院校已建成省级高水平物流管理专业群7 个,其他包含物流类专业的省级高水平专业群25 个,不同院校牵头组建的专业群各有特色,由于培养的物流人才与社会物流人才需求匹配度高而供不应求。
新国标下的物流产业,传统物流或被淘汰或面临升级转型,智慧物流、供应链物流、绿色物流等物流新业态将得到高速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低端”物流人才需求减少,具备物流知识和高技能型的“数智化”物流人才需求增加。高职院校在物流人才培养过程中,在培养学生具备物流职业技能的基础上,应更注重其“数智化”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的培养,具体包括物流信息化管控能力、物流项目实施能力、物流规划设计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供应链管理能力等。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必须同步或超前于产业发展,培养出的物流人才才能适应并满足物流产业或其他业态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因此,高职物流专业必须注重课程的设置、整合与研发,“变”是物流新发展的机会,也是物流专业课程设置的要求。
课程设置的“变”可表现为是否能满足产业要求和体现专业方向特色。例如:高职院校为培养物流专业学生的“数智化”能力,可把智慧仓规划与设计、智慧仓实施与部署、智慧物流设备运营与维护、仓配信息管理、仓配规划与设计等设置为智能物流、物流工程等方向课程,把供应链库存设计与优化、供应链网络设计与优化、供应链运营等设置为供应链管理方向课程,把数据可视化分析、大数据分析与挖掘等设置为大数据分析方向课程。
课程整合的“变”可通过职业标准与教育标准互融来实现。例如:教育部实施的1+X 证书制度能实现职业标准与教育标准相融合,目前物流类专业已有7 个证书试点,高职院校可结合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合理选择,但切不可滥选或跟风。
课程研发的“变”可通过与物流标杆企业合作开发来实现。例如:高职院校参与1+X 证书教材的开发,解决课程设置“合而不作、融而不通”的校企合作问题;高职院校也可根据自身实力选择自行开发或购买,但自行开发较为困难,购买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目前市场上就有较成熟的企业开发了紧跟时代发展、融入物流新技术的物流系列前沿课程,高职院校可通过购买来解决教材缺乏及课程设置与物流发展同步性差等物流人才培养问题。
物流产业在不断变化,物流人才需求也在变。基于新国标融入职教新政研究物流人才培养,符合物流产业的发展;利用合理设置物流类专业和课程的方法实现高职物流人才匹配培养,符合新国标下物流发展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但研究还不够全面,如物流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体系、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等,虽有提及,但探析不深入,对于这些问题,待时机成熟时,可作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