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雅
丰富多样的杂志内容就好像一桌荤素搭配的大餐,营养均衡,你总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口味。
我对《婚姻与家庭》杂志的好感始于它的良好口碑,大部分和我一样年龄的人都知道这本杂志,它仿佛是和我们一同成长起来的。那时候,在一些电视剧上都能看到《婚姻与家庭》的身影。
从前我每期必买,只要报亭一上新杂志,马上掏钱买下,好像成了一种习惯。但那时仅限于随便翻翻。后来,我对它越来越依赖,到了不可或缺的地步。感觉它就是我的伙伴,每半个月和我见一次面。
经常有人问我,现在自媒体那么发达,又不用花钱,你为什么还喜欢买传统杂志啊?我总是笑而不语。
喜欢阅读的人都知道,自媒体看得时间长了,这个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擅长的内容基本上就都摸清了。而杂志的好处是荤素搭配,营养均衡,任君选择。而且杂志拿在手上,可以边读边思考,还可以写写画画,想看的时候随时翻看,这种感觉是手机代替不了的。
这本杂志很贴近生活,话题也多种多样,有婚姻关系、婆媳相处、亲子故事、教育孩子的方法,还有健康知识、大咖会客厅,都跟生活息息相关。我觉得这些内容,你把它当作故事读也行,当作知识看也行,这就是茶余饭后阅读的乐趣所在,不知不觉中在慢慢积累。
有时候午休时间,同事们聚在一块儿聊天,我喜欢把在《婚姻与家庭》上看到的那些真实故事讲给他们听。大家多了很多聊天的话题,还能一起探讨家庭关系和亲子关系如何相处,共同进步。
有一次,同事提起自己的孩子太淘气,上了一年级后怎么也坐不住,作业写一会儿就跑来跑去,才小学这一点点作业,就能磨磨蹭蹭到晚上九十点钟。大人在旁边看了着急,说他吧,一会儿孩子就不乐意了,你一句我一句吵起来,亲子关系越来越差;不说他吧,看着是真焦虑,恨不得过去给他按在椅子上,每天都有种要吃降压药的感觉。很多人都有类似的困扰。我就凭着记忆,把之前在杂志上看到的如何培养孩子专注力的一些小妙招分享了出来。同事听完,表示受益匪浅。
借由这个话题,我们又展开聊了起来。其实亲子关系这方面话题真的很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扰。有的孩子性格急躁,大人担心;有的孩子干什么都慢吞吞,大人也担心。孩子争强好胜怕他受不了一点儿失败,孩子太佛系又担心他没有竞争力。我特别喜欢杂志上的一个观点: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特点,不用要求自己的孩子和别人一样;成长有快有慢,也不用要求成长的步调一致。同事们都使劲儿点头。自己从杂志上学到的东西能影响更多人,我也很开心和滿足。
现在大家都喜欢一到中午就围过来听我讲故事、讲育儿知识,有时候杂志送晚了,我还挺着急:怎么还没有新杂志啊,我学的东西都快讲完了。
所以,我买杂志的钱花得可真值,自己看一遍,又给家人传看,还给单位的同事们讲,一本杂志十多个人受益,可以说小投资大收益。未来,我也会让我的孩子保持这种阅读习惯,放下手机,静心阅读。
作为一名忠实读者,我还有一个意外收获,就是表达能力和讲故事水平都大大提升。自从中午这个小故事会开始,我的说话水平一点点锻炼出来了,之前当着众人讲话总是心里没底,声音也小,上不了台面,现在越来越轻松自如,也特别擅长把看到的东西用自己的话讲出来。年中的时候,领导还让我代表我们部门作了发言。这要是在以前,可真能难为住我,但是这次我没那么紧张,很好地完成了任务。我希望《婚姻与家庭》继续保持自己的特色,也祝这本30多年的精神读物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