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排污口作为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污染物进入流域水生态环境的重要路径,是连接水陆的重要枢纽。本文以秦皇岛市入河排污口为研究对象,开展入河排污口现状调查及水质监测,根据调查结果和水质监测分析,提出有效的入河排污口在严格执法、管理要求、标识标牌及规范化建设的对策建议,为建立健全入河排污口的长效监管机制提供技术依据。
关键词:入河排污口;污染物排放量;规范化管理
1 概述
近年来,随着河北省不斷加强流域水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水污染得到一定控制,改善了流域水环境质量[1]。但是,河北省在流域水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诸如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没有详尽的规划和治理标准,流域水生态环境监管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部门职能职责划分不清、法律制度尚未健全等问题[2]。这些问题阻碍了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和整治进程,导致流域水环境治理效果欠佳,水质不稳定,易反复污染[3]。因此,应高度重视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统筹推进流域水生态、水环境治理。
流域水生态环境治理目标是调和人类发展与水生态环境保护两者之间的矛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良好生态环境需要[4]。随着我省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对流域水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三水统筹治理[5]。排污口作为人类生产生活中各类污染物进入流域水生态环境的重要路径和通道,其上游连通着人类生产生活等活动,下游连通着河流水系、近岸海域,是“污染源—入河口—河流(湖库)—水系—海洋”的关键环节。因此,建立健全排污口规范管理长效机制、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加强排污口监督管理对推动我省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2 秦皇岛入河排污口现状调查
秦皇岛市入河排污口调查各类型排污口37个,其中15个排污口已完全封堵,实际设置排污口22个。本次调查将排污口类型分为生活污水入河排污口、工业废水入河排污口和混合废污水入河排污口三类,共调查了生活污水入河排污口4个、工业废水入河排污口2个、混合废污水入河排污口16个。其中,生活污水入河排污口最多的是卢龙县,北戴河新区和青龙满族自治县各有1个工业废水入河排污口,混合废污水入河排污口最多的是海港区。调查发现,入河排污口的主要污染源为生活污水入河排污口和混合废污水入河排污口,两者占比达91%。
3 秦皇岛市入河排污口监测与分析
3.1 水质评价方法和标准
(1)监测时间:2021年1月—12月。
(2)监测项目:COD、氨氮、总磷、总氮。
(3)评价方法:水质检测评价方法采用单因子指数法。
(4)评价标准:北戴河新区1个入河排污口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Ⅲ类标准,其余入河排污口均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
3.2 入河排污口评价
秦皇岛市入河排污口2021年度达标率100%,各入河排污口主要污染物年均排放浓度均符合或优于执行排放标准。
3.3 污染物排放量分析
秦皇岛市2021年废污水入河量为21285.87万t,污染物入河总量为5020.53t,主要污染物COD入河量为3114.05t,氨氮入河量为130.97t,总氮入河量为1746.08t,总磷入河量为29.43t,占比分别为62.02%、2.61%、34.78%、0.59%。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通过本次调查,秦皇岛市共有37个入河排污口,其中15个排污口已完全封堵,实际设置排污口22个。实际排污口中,生活污水入河排污口4个、工业废水入河排污口2个、混合废污水入河排污口16个。以生活污水入河排污口和混合废污水入河排污口为主,两者占比91%。
(2)2021年秦皇岛市入河排污口达标率100%,各入河排污口主要污染物年均排放浓度均符合或优于执行排放标准。
(3)2021年秦皇岛市废污水入河量为21285.87万t,污染物入河总量为5020.53t,主要污染物COD入河量为3114.05t,氨氮入河量为130.97t,总氮入河量为1746.08t,总磷入河量为29.43t,占比分别为62.02%、2.61%、34.78%、0.59%。
4.2 建议
4.2.1 增强生态环境监管,加强宣传教育力度
水生态环境对流域生态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各级人民政府和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该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力量;同时,加强对河流沿岸、近岸海域群众进行宣传教育,提升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6]。
4.2.2 开展排污口排查整治,推进排污口规范化建设
开展入河入海排污口溯源排查整治,对于已备案的排污口,可通过实施雨污分流、污水集中纳管、截污导流等工程提高流域水环境质量[7];对于没有备案的排污口应进行全面排查。
在落实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摸底工作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入河入海排污口规范化建设。督促指导入河入海排污口责任主体加强整治工作,制订并实施入河入海排污口管理整治方案[8],安装水质在线监测和视频监控设备,做到在线监测数据和监控视频实时更新、随时可查[9],并在明显位置设立标志牌。
参考文献:
[1]孙丹妮,郑军,张泽怡.流域环境管理,如何更协调?——借鉴国际经验完善我国“十四五”流域环境管理体制机制的思考[J].中国生态文明,2021(3):5458.
[2]彭波.我国跨行政区湖泊治理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4.
[3]QIU L,VAN DIJK M P,WANG H M.Water pollution and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of the tai and chao lake basins in China in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J].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 and protection,2015,7(10):830842.
[4]MANDER .Watershed management[M]//JORGENSEN S E,FATH B D,eds.Encyclopedia of Ecology.Amsterdam:Elsevier,2008:37373748.
[5]唐克旺.中国治水已进入大保护的新时代[J].水资源保护,2018,34(1):1617.
[6]万鹏,纪丁愈,吴勇,等.长江龙马潭区段入河排污口污染调查及对策研究[J].四川水利,2020(06):143.
[7]林剑波.入河排污口设置布局优化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2(07):113115.
[8]姜永生.认真贯彻落实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核管理新要求[J].中国环境监察,2022(06):4748.
[9]黄炳鑫,黄业翔,赵汉南,等.浅谈广西入河排污口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2,3(04):6465,68.
作者简介:唐超(1980— ),男,汉族,河北邢台人,研究生,正处级,研究方向: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