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瑞瑶 杨凯 于璐菲 赵长红 张健
摘 要:在“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高校研究生如何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作用值得探究。本文以华北电力大学为例,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为切入点展开分析,运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及访谈调研法,分析了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的科研现状,并从学校、导师以及学生层面为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提供切实可行的具体策略。该研究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在“双碳”背景下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关键词:“双碳”目标;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
根据教育部印发的《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积极探索提升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路径,对接国家节能减排和“双碳”目标等重大战略,进行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成为高等院校下一步的发展重点。研究生教育肩负着向各个领域输送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使命,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关乎国家长远发展,更是关乎“双碳”目标的如期实现。
1 文献综述
目前,对于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研究较为丰富,探索实践的方式多样,且有进一步拓展空间,但也存在一定问题。
从研究背景来看,大多数研究都是围绕“双一流”建设背景。譬如,何新党等基于“双一流”背景下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开展工程力学学科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与质量保障体系研究,深入剖析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素,并探索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的有效路径[1]。
从研究对象来看,当前的研究包括多种专业及学科。例如,靳新悦等通过对当前针灸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培训学习期间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加以分析探究,并提出解决方案和对策[2]。
从研究方式来看,现有的文章大多数都使用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的方法展开研究。比如,潘仁胜等针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缺乏的现状问题,查阅相关文献,总结并分析了当前各大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現状和趋势,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培养理念[3]。
从科研创新能力方面来看,多数文献提出研究生用于科研工作的时间相对少。此外,有些课题难度大,涉及范围广等,这些均使研究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受到很大影响。张清安等认为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的科研及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4]。目前,随着院校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传统单一导师培养模式难免会影响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方式的提高。于涛等在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发现,各高校目前基本上以专业课为主,很多课程与本科课程重复,而且内容较陈旧,没有反映出学科交叉及热门领域的最新研究结果和最新进展。同时,高校在开展学术讲座时,管理不规范等情况使得学生收获较小,这些不足都直接影响了研究生上课的积极性及课堂教学效果,不利于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5]。于秀娟针对工科专业科研现状进行分析,认为研究生做的重复性、跟随性研究多[6]。研究生在研究过程极少挖掘深层次问题,而是沿着导师现有课题以及别人的方法思路开展工作,最终导致研究内容缺乏创新观点。
综上所述,目前,对于“双碳”目标的思考和研究较少,并且视角聚焦于某一专业或某一学科,缺乏涵盖各专业各学科的全面研究,另外,现有研究缺乏较为定量化的分析。为进一步提高科学性与实践性,本文在“双碳”目标下以华北电力大学为例将研究重点继续深入,利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聚焦于各学科研究生的科研现状,探索研究生的特色科研创新路径。
2 “双碳”目标下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科研现状
2.1 论文发表情况
根据相关的统计数据来分析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的科研情况。学校近18年在中国知网和SCI数据库中发表的学术期刊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2004—2017年华北电力大学的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017—2021年发文量呈现下降趋势。其中,中文的发文量在2012年迎来了发文高峰,英文的发文量从2004年英文文章仅为中文文章的1/14左右,到2016年及以后基本与中文文章持平。由此可见,华北电力大学师生在国际上的学术贡献越来越突出,与中文文献发文量相似的是,英文文献的发文量在近5年内也开始波动下降,从2017年到2021年发文量下降了16.7%。
尽管华北电力大学为响应“双碳”目标,在培养科研人才方面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通过研究不难发现依旧存在培养方面的不足。第一,纵向科研项目对激发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更具优势,这一结论从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横向项目和纵向项目发文数量以及质量的对比上得到了印证。目前,部分导师承接的横向项目比纵向项目多,导致师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第二,华北电力大学近两年来线下学术讲座显著减少,线上学术讲座也较少,未能形成良好的弥补。此外,学生对于线上讲座所阐述知识的吸收情况不佳,开展学术讲座的情况未能达到广泛激发研究生前沿思维的预期。第三,电气等相关专业在全国名列前茅,科研气氛浓郁,但学校还存在不少弱势学科,比如经管类、法学类等,相比于其他院校缺乏竞争优势,未能很好地利用学校电力优势。虽然大多数也会基于电力背景做科研,但整体研究的特色不够鲜明,专业知识水平有待加强。
2.2 科研参与情况
本研究向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发布了“‘双碳目标下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现状问卷调查”,随机抽取华北电力大学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共253名,主要从“科研创新现状”“科研创新的影响因素”和“‘双碳目标与研究生科研创新的关系”三个方面进行调查。
通过调查,本文较为全面地了解了目前学生的科研现状,由图2(左)可知,研究生每日投入科研的时间方面,53%的学生投入4~6小时,仅有11%的学生投入不足4小时。研究生每日平均投入科研时间较短,仅为5.8小时。由图2(右)可知,在研究生与导师交流的频次方面,9%的学生交流频次为每天,13%的学生交流频次为每月,仅有极少数的研究生与导师沟通频次在一个月以上。由此发现,研究生与导师沟通的时间间隔较短,说明华北电力大学的导师和研究生对科研任务较为重视。
关于研究生参与科研的方式,主要集中在参与导师课题项目和撰写学术论文,占比高达83%和88%,除此之外还会参加相关专业比赛和会议。形式相对来说比较少,大部分同学仅在课题组内部进行交流,这对科研创新能力提高有所阻碍。
由图3(左)可知,关于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项目的情况,66%的研究生参与过导师的科研项目,仅有16%的研究生没有参与过科研项目,说明此校学生乐于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但也存在参与项目过多、思索创新点的时间较少的情况。
由图3(右)可知,在论文发表篇数上,52%的研究生未发表,7%的研究生发表了3篇及以上。一半以上的研究生未发表论文,可能与毕业不要求论文、导师科研项目类型和论文处在发表过程中有关,也可能是因为对自己要求较低,导致没有发表论文。由图4(左)可知,已经发表论文的研究生中,有59%的研究生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过文章,41%的研究生在普通期刊上发表文章,说明学校研究生发表的论文质量较高。
关于学术氛围,由图4(右)可知,58%的研究生表示身边的学术氛围较为浓厚,仅有14%表示身边的学术氛围较低。由此说明学校对于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比较重视,对大部分同学还是有比较好的科研氛围。
2.3 访谈研究与分析
为了研究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情况,本文采取对学校的导师、硕士、博士研究生进行访谈调研的方法。
本文采访了电气学院、能动学院、经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和同学,分析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现状,剖析在科研创新中存在的困惑和问题,并找到改进的方法。采访中准备了不同的问题,如图5,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详细的探讨。
调研结果显示,从教师方面来看,研究生在科研方面的优点有查阅文献能力较强、肯于听从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存在的問题有专业理论基础不扎实、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够强。从学生方面来看,影响科研创新的因素有专业知识积累、对于前沿领域的关注,还有对专业宏观发展趋势的判断等。科研创新中的困惑有创新点的提出与相关问题的推进、如何保持工作效率等。关于如何提升科研创新能力,知识积累、知识交流、参与实际的科研工作、自主去构思研究内容是关键。
对于有关“双碳”对科研能力相关联的问题,能动学院教师认为“双碳”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而新型电力系统对调峰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大背景下,首先,需要培养研究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抓住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过程的瓶颈问题开展研究;其次,需要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实践能力。学生对“双碳”科研问题的见解包含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要对我国“双碳”目标有清晰、深入地认识;二是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和科研基础挖掘有价值的研究主题,把实现“双碳”目标作为重要的前提条件之一,并且融入研究内容之中;三是扩展自身的研究边界适应“双碳”需求;四是借助高水平研究平台推进科研工作。
2.4 “双碳”目标下科研创新能力的SWOT分析
在研究分析文献数据及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如图6,通过SWOT模型分析,能够清晰看出,“双碳”目标下提升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优势、机会,以及劣势与威胁,为更好地提升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3 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路径建议
本文通过对我国高校研究生学术水平及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科研现状进行调研分析,针对学校、导师及学生三方面提出建议。
3.1 学校层面
为响应教育部印发“双碳”目标下的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应提前备战“双碳”目标,加强气候变化成因及影响研究方法,在未来的道路上应继续发展此方面的优势,为国家培养更优质的人才而努力。
为了提升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应从时代的背景下对各种学科,各个学院的培养方案及培养目标做出调整。
(1)重构丰富的教学体系。在“双碳”目标下,像华北电力大学同样有电力特色的院校应开创“碳管理”专业这一管理学新分支,从而挖掘更为创新的科研点。要实施碳中和交叉学科人才培养计划,学校应大力支持跨学院、跨学科组建科研和人才培养团队。
(2)加强对社会实践的重视。在“双碳”目标的背景下,国内多所企业已经开始进行转型,学生可以通过学校搭建的桥梁去学习、参观采访及实地调研。实践项目激发了学生实践探索的积极性,将科研与实际工作结合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自我要求和科研能力。
(3)加强学生培养跨学科学习,有利于打破传统学科的局限,促使学生发散思维,从而萌生科研创新意识。结合学生的兴趣点进行研究,设置丰富的选修课,还可以邀请国内外专家为学生开展相关学术讲座,借鉴发达国家在“双碳”方面的经验,鼓励学生进行学术交流,拓展国际化视野。
3.2 导师层面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要积极介入,通过课题安排、论文指导引导研究生创新发展。
(1)导师与研究生科研能力同步。“双碳”目标下关注较好的课题研究,对于新内容课题组所有的人员都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不断与同学、导师进行交流,碰撞创新思维。具体措施可以通过合理安排研究生导师的在校课程任务、组建导师团队、对研究生导师的综合评价,从而保证其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2)导师针对所带研究生的特点,共同探索更为合适的培养方案,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
(3)结合电力行业特点摸索新模式。导师应与国内外专家人员保持沟通,集结不同业内专业人员的观点,同时结合行业特点及国家战略不断探索新模式,为研究生个人创新能力的提高创造力所能及的条件。
3.3 学生层面
研究生除了受教于导师,更重要的是从自身主观能动性上出发,积极探索提升自身科研创新能力的途径。
(1)研究生应该端正自身的科研态度,从思想上对科研工作真正重视起来。在阅读相关学科文献时不停留于了解其他学者的观点,更要激发自我独立思考,只有进行深刻的独立思考才能在科研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思路,萌发创新思维。
(2)研究生应通过积极参加课题实践培养自身创新能力。研究生积极参与各种有关“双碳”课题实践,从中找出自己的兴趣所在,同时应该积极参加专业以外的课题研究,通过不同课题的实践经验来锻炼自身的能力。
(3)研究生应注重参加学术交流,了解目前国家的发展方向,考虑未来在“双碳”下的工作发展前景,了解各行各业在“双碳”目标下的工作要求。
另外,也不能忽视研究生党员在学生群体中发挥的作用。具体建议有以下两个方面:
(1)树模范。研究生党员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提高自制力和自主能力,争取做学习上的领头羊,自主安排科研工作,给周围的同学做表率。研科研要结合时代背景,瞄准国家的需求,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
(2)重分享。在校内可以开展各种党员分享活动,多组织党员学术交流会,分享科研经历,对于学术成果较好的研究生党员可以开展一些以科研为主题的经验分享讲座,帮助、引导同学提升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何新党,杨未柱,王安强,等.“双一流”背景下工程力学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高教学刊,2022,8(02):2124.
[2]靳新悦,王茜娜,贾晨阳,等.针灸专业学位研究生规培中存在的问题及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探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19(11):187189.
[3]潘仁胜,程灵霄.强化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科技风,2021(26):6971.
[4]张清安,张宁.新工科背景下研究生导师团队培养模式的探究与实践[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0(01):8485+87.
[5]于涛,王哲.“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提升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思考[J/OL].科教文匯(下旬刊),2020(10):14.
[6]于秀娟.新工科背景下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14):111113.
项目基金:华北电力大学第十二期研究生党建和思政工作调研基金项目,“双碳”目标下我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路径的研究
作者简介:周瑞瑶(1997— ),女,汉族,山东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能源经济、能源低碳转型;杨凯(1998— ),男,汉族,湖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CCS、煤电决策;于璐菲(1999— ),女,汉族,吉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能源政策及经济;赵长红(1971— ),男,汉族,北京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
*通讯作者:张健(1989— ),男,汉族,北京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能源规划、电力系统灵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