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杨云帆
7月31日,是2023年“创新清远”科学技术奖通过形式审查的申报书及附件等纸质材料提交的最后一天。许多申报单位积极参与,提前就把材料递交到评选办公室。
“创新清远”科学技术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源于清远创新氛围越来越浓。近年来,广东省清远市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盯建设环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先行市和粤北生态发展区科技创新示范市目标,扎实做好科技创新工作,持续为高质量发展赋能,在科技创新方面交出了精彩答卷——2021年,清远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21.76 亿元,占GDP 比重达1.08%,首次突破1%;2022年,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数量分别跃居全省、粤东西北首位,高新技术企业、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量均排名粤东西北地区第2 位,打造出有力的创新阵容,形成良好的“创新攻势”。
ITO 靶材、锑化铟、硫化锌,这些听起来十分陌生的材料,分别运用在各类航天飞船、红外探测器等国之重器上。它们曾经都无一例外地被国外垄断。面对这些“卡脖子”的问题,位于清远高新区的广东先导稀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先导)突破了西方的技术“围堵”,完成了重点材料国产化。经过20 余年发展,先导目前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且唯一的稀散金属全产业链高科技企业。
能坐上“头把交椅”,离不开源源不断的研发投入。“稀散金属难以形成独立的具有单独开采价值的稀散金属矿床,往往伴生于其他大型金属矿,开采难度较大。由于相关产业链不成熟、市场配套不完善,中小企业在其中发展也明显受限。”先导科技项目部经理滕飞说。
对此,先导从创新入手,不断开拓产学研路线,在赛道选择方面,先导并没有单押某个技术路线,未来的新能源行业也不会由某一种技术统揽天下,面对新旧能源的多元化变革,公司的策略是布局多种技术路线齐头并进灵活调整,取得很多新突破。
如今,先导薄膜已成为国内首家交付G4.5 代高迁移率氧化物靶材、首家实现高世代液晶显示面板用ITO靶、国内唯一一家进入磁存储靶材领域的生产商,其ITO 靶材出货量更是实现了全球第一。2020年至2022年,先导科研经费投入年增长率达到50%以上。先导持续加大对科研的投入,正是清远的真实写照。2022年底,广东省统计局、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省财政厅联合发布公报,清远市2021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首次突破1%,居粤东西北第二位。
作为后发地区,清远在财政较为紧张的情况下R&D 经费投入强度为何能突破1%?
“我们广泛引进科技基础资源,积极推动金融科技融合发展,稳步提升R&D 经费投入强度。”清远市科技局局长余爱国介绍,清远市提高“十四五”期间各级政府科技财政总量投入,合理规划科研资金投入,借助财政资金的撬动社会其他类型资金投入,为科技创新主体提供科研资金保障。
此外,该市引导大湾区内的金融实体在清远市建立支行或分支机构,对新兴小微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活动予以一定的金融支持和风险补偿。积极引进一批发展良好的科技企业、知名龙头企业来清远参与科技研发;鼓励企业承担、对接大湾区等国内科技发展先进地区重点科技创新项目,共同在核心技术上进行科研攻关等。
华南理工大学清远协同创新平台(以下简称平台)成立于2018年12月,是由清远高新区管委会引进华南理工大学,双方共建的校地合作创新平台。经过4年多的探索实践,探索出了成果转化运营模式,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实现产业快速发展。
平台副总经理陈之善告诉记者,新材料作为清远市的主导产业,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为了更好地服务清远新材料企业,我们搭建了新材料研发与创新平台,组建专业的科研团队,引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并联合企业攻克制约清远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平台累计开展关键技术难题攻关26 项。
目前平台已引进项目18 个,其中创新团队项目9 个,已实现产业化项目6 个,已完成中试并进入产业化阶段项目4 个,正积极引进华南理工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人才团队项目3个。平台目前拥有全职研发、检测和运营人员15 人,其中博士2 人。柔性引进专家教授42 人,其中省级以上人才6 名。累计为行业培养专业性技术人才20 人。
清远市科技局深刻认识到创新平台的重要性,以优化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为抓手,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创新体系。
为此,清远积极推动中山大学医学创新园等大科学装置破土动工的同时,在制造业领域精准发力,引导企业申报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在农业领域推动创建国家级、省级农业科技园,星创天地等科技创新平台,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目前,该市的省级农业科技园区达到8 家,数量跃居全省首位;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数达143 家,排名粤东西北第2 位;全市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总量达到7 家,跃居粤东西北第一;完成主营业务收入5 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33%。
日前,广东埃力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埃力生)“年产20 万立方米气凝胶及气凝胶复合材料扩产建设项目”正式签约。
埃力生是一家集设计、研发、生产、加工销售气凝胶及气凝胶绝热材料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产品被使用在北京冬奥会标志性速滑馆屋面系统以及曲面幕墙系统中,为场馆“保温”。
该公司技术部经理助理赵真真介绍,通过科技创新,企业核心产品成功跻身多家世界500 强供应链,广泛应用于新能源、储能领域。
从初创企业到国家高企,从默默无闻到领军企业,埃力生的发展,也是清远众多高新技术企业的代表。近年来,清远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度对接广深科技走廊,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高质量开展高新技术企业服务工作,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全流程服务体系,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据统计,3年来,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达25亿元以上。
2008年至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年均增加约30 家。2021年、2022年,受疫情影响,该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逆势增长,共增加144 家,年均增加72 家,年均增量翻倍,成功助推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00 家,达514 家,创历史新高。
不只是数量有突破,高新技术企业的质量也实现突破。清远市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从2020年的905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1406亿元,年均增速高达24.6%,为高质量发展发挥了科技创新的引领支撑作用。
播种时,无人驾驶水稻直播机按照预设程序和路线,在田里进行水稻播种,还能实现自动转弯避障;收割时,无人驾驶收获机从机库开出,缓缓驶往水稻“无人农场”,无人驾驶运粮车紧随其后,从卸粮筒中接过新收的稻谷,3 天就能收割132 亩、亩产达千斤的水稻。
2021年7月,由清远市携手华南农业大学联合打造的粤北首个“无人农场”示范基地落地清城区东城街道江村,从播种到收割,只需技术人员启动软件程序即可完成。
面对面交流经验,手把手传授技能……农业牵手院士专家之外,无论是田间地头、养殖圈舍还是蔬菜大棚,处处活跃着科技特派员的身影。他们播撒科技星火,带领全市农民攻坚克难,吹响乡村振兴的号角。
科技给农业发展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科技赋能也让清远优质新品种、新技术不断涌现。2021年全市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433万亩次,覆盖率达93%以上。其中,清远5 家农业科技园区成为广东省农业科技园区,累计数量位居粤东西北地区前列。
科技创新助力工业和农业发展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2022年2月,全市首个5G 智慧乡镇在连州市保安镇落地,初步建成集产业发展、减灾防灾、治安管理、交通疏导、政务服务等“多位一体”的综合平台,推动乡村治理智能化。
1186 台“粤智助”政府服务自助机覆盖全市所有行政村和大部分城镇与社区,清远市全力推进“数字政府”建设,通过高效便捷的智能政务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智慧乡镇、智慧旅游、数字政府,科技创新给市民带来便捷的背后,离不开清远市为优化科技服务模式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近年来,清远市指导高企协会修订了《“创新清远”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等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组织召开“创新清远”科学技术奖新闻发布会并组织实施报奖工作。2021年7月,经过“创新清远”科学技术奖评委会对全市39 个符合条件的项目评审,共产生一等奖9 个,二等奖21 个。
此外,清远市进一步加强对技术合同登记和科技成果登记的宣传力度,引导企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2021年,共办理技术合同登记15 项,技术合同交易金额共计5128.3 万元,技术合同交易金额同比上年增长26.53%,完成科技成果登记44 项。
作为清远市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清远高新区坚持“先进制造+科技创新”,积极探索有效举措推动高质量发展。一方面重点打造前沿新材料产业、电子信息产业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另一方面将科技创新作为园区发展的关键手、胜负手。
自2015年升级为国家高新区以来,清远高新区围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腹地、粤北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发展定位,积极打造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近年来,清远首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孵化器、国家级众创空间、“区域工作站+企业分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均诞生在清远高新区,全市7 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有5 家位于高新区,专利申请、授权量连续8年居全市第一。当前,清远高新区与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院所共建有5 个科技平台,天安智谷、华南863 科创园已形成“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孵化链条,全区共打造国家级科技平台(基地)16 个、省级科技平台58 个。
“过去的一年,清远高新区凤翔谷建成揭牌,与省职教城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打造校企‘双走进’活动品牌。”在2022年度总结大会上,清远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周岐贤说。
2022年10月,清远高新区凤翔谷正式揭牌,标志着清远高新区在人才引进、人才培养、留住人才上抵达新的里程碑。凤翔谷基本职能为创业孵化、人才引育,将围绕“1+N”布局进行打造,即一个总部与N 所高校众创空间基地,目标争取用2-3年时间,打造“飞地联动、功能完备、特色鲜明、资源共享”的国家级众创空间,搭建清远高新区与省职教城人才、资源输送的“空中走廊”。目前,凤翔谷已跟广东金融学院等5 所省职教城院校开展合作。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清远高新区以培育科技型企业、引育创新型人才、发展主导型企业为抓手,积极完善人才培育‘生态链’。”日前,周岐贤接受采访时指出。
引进创新人才,首先要在人才引进上创新。2020年,清远高新区出台优秀人才创业就业激励计划,明确每年设立5000 万元专项资金,支持青年人才到高新区创业就业,涵盖购房补贴、生活补助等。仅在2021年,该计划就兑现144 万余元;在2022年,该数字已提高到约470 万元。为加强人才培育,清远高新区管委会多次走进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开启校企合作交流会,实现人才精准对接,积极推动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
园区搭台,人才唱戏,方能好戏连连。目前,清远高新区已经与中山大学等5 所高校合作建设聚航新材料研究院、中山大学清远创新药物研究中心等五大平台。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十四五”期间,清远绘就科技创新“施工图”: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任务和推进落实《清远市建设环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先行市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加大科技投入和科技资源整合,重点发力,不断提升清远市自主创新能力,力争2025年各项主要科技创新指标均取得明显进步,建成环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先行市和粤北生态发展区科技创新示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