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流枢纽军地一体化能力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2023-09-20 08:21魏天磊
中国军转民 2023年17期
关键词:军地枢纽军事

魏天磊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覆盖范围广、流转速度快、保障效率高的现代物流体系是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枢纽是现代物流体系的中枢,是实现物资集散、存储、分拨、转运等多种功能的物流设施群和物流活动组织中心。根据《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建成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相适应的国家物流枢纽网络”,物流枢纽发展进一步提速。当前物流枢纽类型更加丰富,设施更加齐备,功能更加完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但我国物流枢纽侧重于服务民用物流活动,服务国防的潜能还未充分释放,军地一体化能力建设相对滞后。我国亟需加强物流枢纽军地一体化能力建设,更好发挥物流枢纽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双重支撑作用。

一、物流枢纽军地一体化能力建设现状

物流行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行业,天然具有军地共用属性。物流枢纽作为促进物流资源集聚、提高物流运行效率、支撑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物流活动组织中心,起到连接供需两端、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起到双重支撑。一方面,物流枢纽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依托各地区位特色和产业优势,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助力。根据《规划》,我国将选择127 个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212 个国家物流枢纽,包括陆港型、港口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和陆上边境口岸型6种类型。国家物流枢纽的建设充分考虑了所在地的交通条件、区位特点、存量设施及空间布局等情况,形成东部地区以港口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为主,中部地区以陆港型、港口型为主,西部地区以陆港型、陆上边境口岸型、生产服务型为主的国家物流枢纽布局。以国家物流枢纽规划和建设为契机,我国充分发挥东部地区生产制造、商贸流通、水上运输优势,中部地区水、陆双重运输优势,西部地区生产制造和跨境运输优势,推动物流资源集约化使用,进一步强化区域辐射效应,更好服务国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物流枢纽与国防建设的结合还不够紧密。当前各类物流枢纽侧重于服务民用物流活动,要素资源军地共用较少,军地效益融合程度不高,为军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服务国防建设的潜力有待进一步开发。现代物流枢纽在同时服务军地需求、支撑经济与国防建设方面还未实现有机统一,军地一体化能力建设亟待推进。

二、物流枢纽军地一体化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物流枢纽军地一体化能力建设方面,存在对接渠道不畅通、需求结合不紧密、标准体系不兼容、设施共用水平低、技术共享不充分等问题。

(一)对接渠道不畅通

由于历史原因,在长期的发展中,军队建立了自身的物流系统,对军事物资运输进行保障,承担了大部分的军事物资物流任务[1]。我国物流枢纽建设搭乘国家物流体系发展的“快车”,在规划设计、设施建设、功能开发等方面发展迅速,成为现代物流体系的新型基础设施集群和关键节点,有效提升了整个物流系统的物资流转效率,提升了物流保障效能。但军事物资的运输具有特殊性,与民用物资相比,军事物资运输往往需要较为特殊的环境、包装、加工流程等,并在严格的保密条件下进行。在保密规定、安全标准等客观要求下,现代物流枢纽与军事物流体系对接存在一定障碍。军地两套物流系统长期以来“各自为政”,各种类型物流枢纽与军事物流体系的合作不紧密,军地对接渠道并不畅通。

(二)需求结合不紧密

我国地域广阔,边境线漫长,邻国众多,不同地区和方向巩固国防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的任务各不相同,由国防任务衍生的需求差异巨大。国防建设任务的差异,以及区位特点、交通运输条件等差别,使得各地对物流保障的需求大相径庭。如西部地区对于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至关重要,国防任务繁重且艰巨。但西部地区地广人稀,自然环境较为恶劣,部分地区水路、公路条件缺乏,运输条件较差。在此情况下,西部地区物流枢纽布局相对较少,枢纽之间尚未形成互联互通的网络,物流枢纽发挥的国防效能与现实国防需求之间还有一定差距,重点物资保障能力亟待加强。东部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的水路、航空运输基础较好,同时承担着背靠内陆,面向海上的重要国防任务。但物流枢纽在发挥连接陆海通道、支撑远域投送方面的功能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标准体系不兼容

现代物流枢纽以加强运输组织、提升服务能力为目标,越来越强调对物流环节的系统化管理,逐渐建立规范的标准体系。交通运输部先后发布《交通运输物流标准体系》《交通运输智慧物流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等文件,对于物流体系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进行规范,明确集装箱、装卸工具、场站、堆场、运载单元等设施设备,以及储存、配送等环节的具体技术标准。当前物流枢纽设施建设及运营管理以服务民用物流为导向,相关标准更多考虑的是民用物流运输活动,与军事物资物流标准差异较大[2]。我国军事物流体系以《军用标准化管理办法》《国家军用标准编写教程》等为依据,编制军事物流相关标准[3],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物流标准体系,用于指导和规范军事物流。当前物流枢纽标准体系建设未充分结合和考虑军事物资运输的情况,在保密条件、尺寸规格、计量单位等方面,与军事物资物流标准体系兼容程度不高。

(四)设施共用水平低

物流枢纽作为物流设施群和物流活动组织中心,基础设施更新迭代较快,专业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基础设施服务物流活动的能力显著提高。当前物流枢纽各类基础设施的设计理念偏向围绕民用物资运输活动,应用方向偏向民用物流场景,功能更加契合民用物资运输特征。在不进行改造的情况下,往往在尺寸、承载条件、仓储条件、保存环境等方面无法满足军事物资运输的需要。同时物流枢纽各类设施设备的使用大多属于商业行为,在运营中需要考虑企业效益因素,因此倾向于服务标准化、规模化的民用物流活动。基础设施服务军事物资物流适用性较差,军地共同利用率不高。

(五)技术共享不充分

现代物流具有规模大、覆盖广、流转快的特点,大量的物资通过物流枢纽进行流转和运送。为适应海量物资快速流转的要求,现代物流枢纽充分应用智能传感器、射频识别、条形码、卫星定位、机器人等过程感知与自动控制技术,并逐步探索结合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无人车、无人机、扩展现实等新型技术,提升物流枢纽智能化水平。通过开发无人仓库、无人场地、无人配送等应用场景,提高物流集散、装卸、分拨、仓储、搬运等各个环节的工作效率[4]。但现代物流枢纽已经投入应用的许多先进技术并没有同步向军事物流系统溢出,军地物流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差距逐渐拉大。军地之间新型技术共享不充分,技术融合程度较低。

三、对策建议

加强物流枢纽军地一体化能力建设,可使军地效益深度融合,为军队和地方提供双重服务保障,实现“一份投入两份产出”。为提升物流枢纽军地一体化能力,应结合国家和地方物流枢纽发展建设,统筹规划存量和增量资源,推动基础设施适应性改造,加快军地通用信息化建设,探索多式联运跨军地模式,促进标准技术军地间互通,对接军事物流差异化需求。

(一)推动基础设施适应性改造

对物流枢纽既有设施进行改造,加强军地通用运载工具研发和推广,提升物流枢纽基础设施军地共用水平。挑选具有区位优势及规模优势的物流枢纽做试点,结合具体军事需求,对枢纽仓库空间尺寸、堆场地面条件、货架承重能力、保密条件等进行适应性改造,以满足超规格、超重等特殊军用物资器材存储要求。推动军地通用冷链仓储设施设备建设,加强流通型冷库、立体库建设,推动低温、恒温仓库改造,打造物流枢纽军地共用低温物流中心,为血液、药品等军用医疗卫生用品,以及军用冷藏食品等预留条件。推动物流枢纽装卸、搬运等运载工具军地共用,探索叉车、集装箱正面起重机、平板车、托盘车等通用装卸搬运设备租赁交易,利用存量资源提升通用物资运转效率,提高军地物流共用适用性水平。

(二)加快军地通用信息化建设

严格按照军事物资物流保密要求,建立符合保密条件的物流枢纽军地综合信息平台,加块军地互通信息化建设。优化完善保密制度及管理流程,在物流枢纽建立军地信息数据交换安全通道,在保密管理中嵌入信息防护技术手段,确保军事物资物流信息安全。利用综合信息平台,将物流枢纽运力、仓储条件等信息及时准确传递给军队,为军队通过物流枢纽进行军事物流活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基于“最小特权、最小泄露、多级策略”的原则,合理设置网络安全策略,将军事物流活动中经过处理的有效信息,通过综合信息平台,实时、动态发布给物流枢纽管理系统,对物流枢纽服务军事物资物流服务形成有效牵引。基于物流枢纽军地综合信息平台,探索开发国防功能模块,针对特定国防需求开发智能调度、动态响应等功能,打通服务国防建设和军事需求的通道,提升物流枢纽服务国防能力。

(三)探索多式联运跨军地模式

利用物流枢纽“干线运输、区域分拨”节点功能,将军事物流区段和民用物流区段进行整合,打破军地体系壁垒、水陆空运输区段壁垒,推动跨军地多式联运建设。结合物流枢纽分布,探索制订立体化军地多式联运集成方案,以及军地间“一票到底”多式联运模式。推行军地多式联运电子化统一凭证,推动军地单证互认。加强物流枢纽多式联运保障力量军民共用,推动公路货运场站、铁路物流基地、水运港口码头、机场货运区等专业仓储、转运空间衔接,促成军队和地方物流企业在物流枢纽的接驳合作。推动物流枢纽公共挂车池、多式联运场站等军地共用,利用吊装、滚装、平移等快速换装转运设施,采用驼背运输、甩挂运输、滚装运输等联合运输方式,推广集装箱公铁联运、海铁联运、陆空联运、铁空联运等军地多式联运模式,提高物流枢纽军地共用中转效率。

(四)促进标准技术军地间互通

推动物流枢纽军地标准互联互通,加强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应用,简化物流枢纽为军服务程序环节,提高物流枢纽为军服务能力和效率。加快物流枢纽军地物流标准体系融合,探索修订物流枢纽装载器具尺寸规格等标准,重点推动集装箱、集装袋、周转箱等装载单元通用。推动建设物流枢纽先进自动化码头、无人场站、无人仓等,加强无人车、无人机、智能机器人、自动引导车、智能穿梭车、自动分拣设备等新型技术军地共用场景开发,促进民用物流技术向军事物流体系溢出。推动物流枢纽服务军事物资物流全程可视化,对军事物资在物流枢纽内外的流转进行实时追踪和调配。

(五)对接军事物流差异化需求

针对不同战略方向国防需求,以及不同地域交通运输条件,进行差异化布局,提升物流枢纽服务国防能力,加强目的性储备以及特种运输保障能力。如西部地区需加强重要物流枢纽之间的联系,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联动网络,重点提升高寒、高原使用的被装、器材、热食、物资给养等物资转运、仓储、分拨、配送能力。东部地区物流枢纽形成前后方梯次保障线路,建设枢纽间多式联运陆海通道,重点提升海洋、航空、医疗救护物资装备等储备、转运、投送能力。加强物流枢纽与军队联勤保障中心合作,通过签订军地间战略合作协议、建设保障基地等模式,服务于军队演习、训练及日常生活等保障任务。结合物流枢纽布局,形成军地一体化联合保障网络,提升重点地区和方向物流枢纽为军服务能力,强化对国防任务的支撑。

猜你喜欢
军地枢纽军事
论我国国防专利技术军地间转移时的保密制度完善
涉军法律援助军地协作方式与实现路径研究
枢纽的力量
淮安的高铁枢纽梦
枢纽经济的“三维构建”
漳卫河系军地防汛抢险保障机制探析
军事幽默:局
军事
军事幽默
世界军事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