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淼
【摘 要】钢琴是最早起源于西方的乐器,其音乐体裁种类较多,能表达不同的音乐风格。传入我国初期仅是对其照搬或借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作曲家认识到我国的传统艺术瑰宝——戏曲音乐,将其元素融入钢琴音乐作品中,以追求钢琴作品的创新及彰显中国风格。随着中西文化交流与交融,西方钢琴艺术中融入中国戏曲元素已成为时代发展趋势。本文概述了我国钢琴的发展,分析了我国戏曲元素,并探讨了钢琴艺术中戏曲元素的融入。
【关键词】钢琴艺术 戏曲元素 融入 探讨
钢琴是一种西方乐器,自19世纪末传入我国。钢琴音乐家经历了早期模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借鉴,使我国的钢琴音乐创作形式、创作内容、创作风格等均得到了一定程度发展。其后经过不断努力和积极探索,开始在钢琴这一西洋化乐器中融入我国传统文化,出现了许多带有戏曲风格和民族风格的钢琴作品。其作品多是根据古曲、民歌、民间小调、民间舞曲及民族器乐曲改编加工创作。后来,样板戏改编曲让我国作曲家在钢琴音乐创作中发展了传统戏曲音乐元素。钢琴与戏曲是中西音乐文化中各自具有代表性的艺术精粹,作曲家依据传统戏曲提取素材,加以改造融入钢琴作品创作当中。将两者融会贯通,让钢琴音乐具有独特的中国戏曲化风格。这种钢琴与戏曲元素的双向结合,赋予钢琴新的活力,不仅实现了戏曲的多声化和现代化,而且传承和保护了我国传统戏曲文化,为中国钢琴艺术民族化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一、我国钢琴艺术的发展
我国钢琴艺术经历了百年历程,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两个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钢琴刚传入我国,没有立即流行开来,后经过学堂乐歌的发展才正式兴起,自此钢琴作为伴奏乐器开始受到重视,后来随着音乐教育的发展渐渐形成学堂风。我国这一时期多是借鉴和照搬西方钢琴作品,未形成钢琴创作意识。1913—1921年期间,我国钢琴曲创作开启了萌芽阶段,如赵元任创作的《花八板与湘江浪》《和平进行曲》《偶成》《小朋友进行曲》,再如萧友梅、李荣寿、沈仰田的《哀悼进行曲》《锯大缸》《钉缸》等,属于学习、模仿阶段。1934年贺绿汀创作《牧童短笛》,其是成熟的钢琴代表作品,并相继出现了丁善德、瞿维的《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花鼓》,以及江文也的《小奏鸣曲》《北京万华集》,均在创作手法上有大胆创新,蕴含着民族气息和时代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以来三个阶段。
其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作曲家带来了良好的创作空间和基础,使我国钢琴艺术迈进了初步繁荣阶段。蒋祖馨、瞿维、丁善德、陈培勋、吴祖强的《庙会组曲》《序曲》《快乐节日组曲》《思春》《鱼美人组曲》等就是极具代表性的音乐创作作品。其体裁形式均以欧洲古典和浪漫主义为基础,在西方作曲技法中融入我国传统音乐元素,使钢琴音乐更显质朴,更贴近现实,但固有的思维模式还未完全摆脱。
其二,“文化大革命”。19世纪60年代,我国经历了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虽然对钢琴艺术发展有一定影响,但钢琴音乐工作者仍旧寻找创新契机。1968年时,我国钢琴事业有了重大发展,《红灯记》《黄河》协奏曲发挥了积极作用,钢琴音乐创作进入合法改编时代。如:储望华的《二泉映月》、黎英海的《夕阳箫鼓》、杜鸣心的《红色娘子军》、王建中的《百鸟朝凤》、殷承宗的《十面埋伏》等。
其三,改革开放以来。为促进经济发展,国家推行改革开放政策,走出去引进来,使中西交流频繁,钢琴音乐文化的创作也朝着多元化发展,出现了诸多优秀作品。如王建中的《彩云追月》、陈钢的《梁祝》、蒋祖馨的《山花浪漫》、孙以强的《春舞》。再如陈怡、陈铭志、赵晓生、彭志敏的《多耶》《三首序曲与赋格》《太极》《风景系列》等,充分表现了现代音乐艺术的特点。
二、我国的戏曲艺术元素
我国的戏曲艺术历史悠久,是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齐名的古老戏剧文化,有着独特的艺术形式及广泛的群众基础。其起源于原始歌舞,从优孟起经历了汉魏时期的百戏,隋唐时期的歌舞曲、说唱、唐杂剧,最终于北宋时期形成了宋杂剧,展现出独特的戏曲艺术内涵,随后不断发展,在元、明时期趋于成熟。戏曲的综合性较高,戏曲种类较多,形成了超300个剧种。不同地区和民族间都有各自的代表性剧种,具有相互交融、独具韵味的特点。各剧种在个性和共性的交错和发展期间,也形成了独有的程式化风格,其扎根于本土,每个剧种的剧本编写、舞台布局、唱腔调式等均有自己特色,有自己惯用的板式、伴奏器乐、演唱方式。作曲家早就注意到戏曲元素的潜力和价值,将京剧、昆剧、豫剧、越剧等戏曲的曲式结构、唱腔调式、板式节奏等融入钢琴作品中,使中国钢琴不断民族化、本土化、个性化。
我国的戏曲音乐汇集了本民族优秀的音乐成果,由诸多戏曲元素构成。通过分析已出版的中国钢琴作品,可以将钢琴艺术中融入的戏曲元素大致概括为三类。
其一,戏曲音调。戏曲音调在钢琴作品中的运用呈现出灵活多样的特点,不仅可直接运用戏曲的唱腔、曲牌音调,还可经创作或改编间接运用戏曲音牌特点。直接运用曲牌音调的代表作品有倪洪进的《钢琴练习曲四首》,第2首采用了京剧曲牌《柳青娘》,第3首采用了昆曲曲牌《石榴花》,第4首采用了昆曲曲牌《柳摇金》。陈怡的《豫调》钢琴曲则间接运用戏曲音牌特点创作,其开始曲调片段中融入了“变宫”“闰”两种,前“变徵”,后“清角”,起到交替对照作用,充分展现出豫劇曲调中最明显的特征——音级特征。虽然不像豫剧大段唱腔,却经这些短小语汇片段呈现出典型的豫剧戏曲风格。
其二,曲体结构。中国钢琴艺术并未完全照搬西方钢琴艺术中的三部曲曲体结构,而是融入我国传统音乐曲式,让乐曲结构与旋律线性发展思维一致。戏曲音乐中的曲体结构是我国传统音乐常见的曲式结构,主要指板式变奏体和曲牌连缀体。其中,板式变奏体的曲式形式是最常见的,是在曲牌基础上用不同手法进行变奏,如“抽眼”“叫散”“借字”“添眼加花”“花苦变换”等,以形成不同系列的板别,根据一定规律进行联缀,形成成套的唱腔、乐曲及某种唱腔变奏。皮黄腔、梆子腔戏曲剧种的唱腔就是采用板式变奏体,其格局为“散板-慢板-中板-快板-散板”的渐变型。曲牌连缀体采用杂言唱词,可由一个或多个独立曲调构成,且在每个曲调前都冠有固定名称,称“曲牌”。经一、二或若干个曲牌循环或组合成套以表现出戏剧情节、人物塑造,称曲牌体,主要采用昆腔与高腔腔系。
其三,板式、节奏。板式是指板眼样式,有学者把板式分为有板和无板。有板又被分为流水板、一板一眼、一板三眼。无板就是常说的散板,分为紧打慢唱、慢打慢唱。剧种唱腔不同,板式会不同,板、眼也会有所不同,且不同剧种的称谓也有不同,如:秦腔、豫剧、晋剧、蒲剧分别被称为二六板、二八板、夹板、二性,各种不同的板式运用体现了不同的剧种风格。不同的唱腔风格也体现出不同的音乐审美特点,西方音乐大多恒速不变,追求韵律美,但我国的散板、摇板就与其不同,表现出“伸缩”的弹性节拍审美。节奏是对戏曲节奏运用,以及对伴奏器乐声响的模仿,如:曹光平的《赋格音诗》,其融入了板鼓打法的戏曲元素,形成了有慢有快且逐渐加剧的节奏风格。
三、钢琴艺术中戏曲元素的融入
(一)钢琴艺术中戏曲音调的融入
我国的钢琴音乐作品在创作中吸收和运用了京剧、昆曲、豫剧、花鼓戏等戏曲的唱腔和曲牌音调,其作品题材多样,有练习曲、演奏曲等。
1.融入练习曲中
缪天瑞的《音乐百科辞典》中指出,练习曲是为某种乐器演奏技术而作的乐曲,以用于练习一两种特定的技术及表现手法,进而实现教学目的。钢琴练习曲具体是指为练习钢琴演奏技巧及表现手法而专门创作的乐曲,可引导演奏者先易后難进行练习,以达到循序渐进、系统性的训练目的,这主要包括技巧性练习曲和音乐会练习曲两种。
其一,技巧性练习曲。这是专门为钢琴演奏进行技术训练而创作的乐曲,有对音阶、八度音、双音、颤音等技术训练。如倪洪进的《钢琴练习曲四首》、黎英海《五声音调钢琴指法练习》等。《钢琴练习曲四首》是倪洪进在1975年创作的中国风格练习曲,共有四首,其融入京剧和昆剧曲牌音调,是具有代表性的带有戏曲元素的钢琴艺术作品。该曲不仅可达到钢琴技巧训练的目的,还兼具弹奏和练习难度。其中第一首练习曲融入京剧《小开门》曲牌,曲调旋律轻快、活泼、生动,用作过场及打扫音乐背景,于第15小节出现主题音调,可练习左手弹奏独立线条、手指跑动及控制能力。凸显左手独立性,同时又能烘托右手旋律,使两手旋律相得益彰,表现出明显的力度对比。第二首融入京剧古曲牌《柳青娘》音调写成。柳青娘是一位德艺双馨的女艺人,是集美貌和技艺于一体的典型代表,该曲意在借用柳青娘的形象塑造少女的娇丽和活泼,且将《柳青娘》中双音变奏乐段融入专门的双音练习,以突出高音旋律,训练断奏、变节奏。第三首是融入梁红玉的抗金兵中也用过的昆曲曲牌《石榴花》。可锻炼手速,以快速交替托卡塔,锻炼右手双音、和弦,锻炼左手快速交替速度,以表现出节奏鲜明、快速交替的明朗节奏。第四首融入京剧胡琴曲牌的《柳摇金》。其用作梳妆、打扫、庆贺、行礼、祭奠、过场等音乐。主要练习双手伸张,确保快速伸张时能弹出高音旋律或是低音大跳。黎英海于1966年编著的《五声音调钢琴指法练习》是目前较权威的钢琴技巧练习著作。主要针对那些只熟悉大、小调钢琴技法,而对五声音调技法不了解的人进行专门基础性技术训练,以促使五声音调顺畅弹奏。《五声音调钢琴指法练习》包括20章,其中,第九章的《湖南花鼓戏音调练习》融入湖南花鼓戏,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各地方小戏花鼓和灯戏的总称,多用锣鼓击乐,欢快热闹。乐曲内有对音调上移和下移的专项训练,音调中用升徵表现出湖南当地方言中的转音、滑音趣味。
其二,音乐会练习曲。这是在技巧性练习曲的基础上演变的在音乐会上演奏的炫技性艺术作品,其具有篇幅长、程度深的特点。如:储望华的《音乐会练习曲——舞曲》、赵晓生的《钢琴独奏曲音乐会练习曲六首》等。作曲家大量借鉴传统戏曲中的音乐元素,将其融入这些练习曲中,不仅能提高钢琴演奏训练技巧,而且能促进中国戏曲音乐思维和风格发展。《音乐会练习曲——舞曲》是储望华于1961年创作的八度技巧练习曲,是中国人创作练习曲的尝试。储望华的练习曲融入山西民歌民族特点和京剧片段音乐元素,舞曲的节奏多由5/8、6/8、7/8拍构成,旋律体现出生动活泼之感。主要是训练八度跳进技术,锻炼八度跳音和震音弹奏技巧,提高对节奏感的控制。《钢琴独奏曲音乐会练习曲六首》是赵晓生于1976年创作的,是中国不同传统音乐文化风格的练习曲集,共有六首练习曲,各自有明确标题和训练目的。其中第三首的《银梭织锦》就融入京剧风格元素,以利于右手快速跑动练习,并夹杂轮指、伸掌及右手四五指练习。第六首《冀北笛声》是装饰音练习曲,融入豫剧过场音乐《五梆子》器乐曲牌音调,展现出优美、嘹亮、热情豪放的个性,使曲调更凸显河北当地的特色。
2.融入乐曲中
其一,京剧。京剧有2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的国粹,也是我国影响最大的剧种。其源于徽剧二簧调,与汉剧西皮调结合,吸收了秦腔、昆曲艺术成分,于清代形成。京剧音乐唱腔是以二簧和西皮调为主,经胡琴乐器伴奏,曲调优美、唱腔灵活、极具表现力,属于板腔体。江文也在1936年创作的《断章小品十六首》就融入了二簧音调进行改编,其中第十一首《午后胡琴》中,左手断续重复D、A,像二胡内外空弦音、变化音则根据二胡演奏的滑音而来。江文也1938年的钢琴独奏《北京万集》中的《柳絮》也有融入京腔戏曲性,其描述的是春季柳絮自由飞舞的自然景象,旋律由低音衬托,以Re、Mi、Sol音为核心,随着散板即兴流动,像随风飞舞的柳絮。1984年,陈怡创作的钢琴作品《多耶》也融入京剧元素。其灵感源于广西侗族歌舞。多耶本是侗族民间的古老歌舞,于喜庆日子欢聚成一圈,由领唱者领句,其余人应和。陈怡的《多耶》在乐曲开始部分就引入多耶特色旋律音调,经传统京剧唱腔曲调片段,小七度音程上行、十六分附点节奏FA音汇合、模仿京胡间隔两个八度双手单音齐奏,展现出领唱者的身份。张朝于1995年创作的《变奏曲》体现出京剧与现代音乐的结合。其由引子、主题、变奏、尾声等部分组成,是一首中大型变奏曲,刻画了童年、少年、青少年等各个阶段的成长经历,模拟京剧效果,同时又有现代人对传统的感悟。张朝在选择主题材料时基于内心感受选择了朴实戏曲的旋律,并辅以简单的伴奏和纯净的和声,使乐曲更显简洁性,展现出京剧音乐的缓慢、轻松、倾诉性。2007年,张朝的另一乐曲《皮黄》也融入典型的西皮和二黄唱腔音调京剧音乐元素,通过戏曲的板式变奏,描绘出极具情趣的戏曲场景。京剧本身的腔式韵味较浓厚,若将京剧旋律生搬硬套于钢琴中,会变成京歌。张朝就在《皮黄》中提炼了核心腔调,抽取G、bB、C核心三音贯穿旋律、渗透和声,并经装饰音表现腔式特点。
其二,昆曲。昆曲历经200多年的发展,对戏曲有极大影响。昆曲音乐结合了北曲、弋阳腔的优点,属于曲牌联套体,约有上千支曲牌,演唱中对字声、行腔、节奏等有严格规定。其音乐伴奏乐器有笛、箫、琵琶、三弦。常见的昆曲剧目有《玉簪记·琴挑》《牡丹亭》等。丁善德的钢琴曲《序曲三首》中第三首的《降G大调序曲》就融入了《玉簪记琴桃》中的生旦轮唱音调,采用模进旋律发展手法,凸显出内心焦灼不安之感。节奏采用了纵复节拍,使上下声部节拍异步对置。旋律声部选用4/2拍,低声部为4/8拍,旋律主体与低声部形成鲜明对比,以表达出难以倾诉的烦闷心情和思念祖国的情怀。
其三,豫剧。豫剧有多个别称,如:河南梆子、河南高调、河南讴。其音乐属于梆子声腔系统,以唱为特色,唱腔流畅、节奏鲜明、行腔酣畅,故事情节清晰,人物性格有棱有角,极具激情奔放、阳刚之气。且具有浓郁地方特色,贴近百姓生活。王建中的《百鸟朝凤》就是融入豫剧唢呐。百鸟之王的雌性凤凰于每年春天会受到四面八方的鸟儿朝拜,其景象盛大、热闹非凡,乐曲通过欢快、热烈的主旋律表现出朝拜时的百鸟争鸣景象,展现出农民自然淳朴的生活和爽朗乐观的精神面貌。《百鸟朝凤》第二段音乐融入豫剧,对句法进行加工,两小节为一组进行问答,增强了句法的短促紧凑,使音乐更显活泼性。且节拍重音后移,添加休止符、切分音,凸显出北方声调重音特点,展现出北方人的率直性格。陈怡的《豫调》也融入豫剧元素,在开始曲调片段中交替使用变宫(#C)和闰(C),先用变徵(#G),再用清角(G),交替对照,展现出豫剧的音级特点。
其四,粵剧。我国粤剧集中于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等地,已有上百年历史。陈培勋的《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就是典型的融入粤剧戏曲元素的钢琴作品。其融入广东小曲《双飞蝴蝶》及粤剧小调《水仙花》曲调,《双飞蝴蝶》曲风活泼,乐句多成双,《水仙花》是抒情慢板小调,将两者融合为六个不同变奏,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且带高潮冲突的作品。《双飞蝴蝶》中有部分旋律与《水仙花》的开头部分相似,两者有一定派生关系,将两者融合于同一变奏的前后。A、A1、A2采用《双飞蝴蝶》旋律。A3为《双飞蝴蝶》舞曲旋律,音调活泼,A4为《水仙花》花调,右手三连音与十六音符配以左手二分长音符、四分音符伴奏织体,赋予浪漫气息。A5旋律于高音区歌唱,曲调亲切。A6为《水仙花》加花调发展,并转回《双飞蝴蝶》调,将情绪推向高潮,使音乐饱满热情。
(二)钢琴艺术中戏曲曲体结构融入
1.板式变奏体
储望华的《春江舟影》、黎英海的《夕阳箫鼓》等钢琴曲均融入板式变奏体结构。《夕阳箫鼓》在总体布局和主题旋律变奏遵循板式变奏体结构的基础上对原琵琶古曲段落结构进行改变,使其结构更显简洁。其全曲包括引子、主题、变奏、尾声共十个部分,依据“散-慢-中-快-散”节奏及不同表现手法自由变奏,体现了板式变奏体曲体原则,并经主题句幅加花、扩充、紧缩等变奏运动,形成渐变型板式节奏规律。
2.曲牌联缀体
江文也的《第三钢琴奏鸣曲“江南风光”》和《钢琴叙事诗“浔阳月夜”》均是经琵琶古曲《浔阳月夜》改编创作,具有曲牌联缀体结构特征。陈培勋的《卖杂货》也是曲牌联缀体结构的代表,融入广东小调《卖杂货》和越剧曲调《梳妆台》,经三段式结构,第一段为《卖杂货》不同变奏,第二段将《梳妆台》作为主题抒情,第三段将第一段音乐略变再现。描绘了美丽小镇、体现了活泼开朗的情绪。陈培勋的《思春》也同样是曲牌联缀体结构,融入小调《玉女思春》和越剧《寄生草》。小调《玉女思春》原曲是尼姑思春,悲调哀怨深沉,而《寄生草》是抒情小调,将两者融合提取精华,创作出富有新意的作品,展现出生动感人的思春画面。
(三)钢琴艺术中戏曲板式、节奏模仿的融入
1.板式
一是有板无眼。陈铭志的《序曲与赋格》钢琴曲在节奏上融入了有板无眼和板内有板,以减少节拍化旧规。在赋格第31~33小节中,多以四分音符为单位,在序曲第12~14小节中处理为2/4拍,同时在节拍组合上体现6/8、3/8拍特点。曹光平的《赋格音诗》也融入了有板无眼手法。在第192~219小节中改为1/4拍,运用三连音,留强拍、去弱拍。
二是摇板。王阿毛的《生旦净末丑》钢琴曲中第三部分融入京剧的紧拉慢唱形式。于钢琴高音区紧拉,再于左手悠长旋律,快速交替,以凸显京剧的慢唱和女旦的阴柔美。陈钢的《梁祝》钢琴协奏曲第二部分中,经乐队的闪板、快板和钢琴散板来表现祝英台对苍天的哭诉,音乐伴着慢唱急转直下,引入高潮。
2.节奏模仿
奚其明的《湖南花鼓》融入明显的戏曲节奏元素,全曲呈现出鲜明的湖南民族花鼓节奏,展现出轻快、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其中,第一、第三部分由小三和弦分解形式构成,辅以有力、生动的伴奏。第二部分由复对位及卡农构成,60小节开始锣鼓节奏,71~77小节模仿打击乐华彩乐段,婉转歌唱,既舒适又诙谐。刘庄的钢琴曲《变奏曲》也融入戏曲节奏模仿,其中,第八变奏选用锣鼓,与风趣小调结合,展现出农忙后大家欢聚一堂的热闹景象。乐曲具有戏曲曲牌节奏和锣鼓点特点,展现出明显的风趣、豪爽风格。
四、结语
综上所述,钢琴和我国戏曲均是艺术精粹,我国的戏曲元素丰富,综合性艺术高,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理应受到作曲家关注,在保护艺术精粹的同时创新音乐传播形式,使艺术得以多样化延续。本文对历来的中国钢琴音乐探索和改编移植作品分析后发现,作曲家多重视传统戏曲的戏曲音调、戏曲结构体式及板式、节奏等戏曲元素,对其进行了取材和提取,分别融入钢琴艺术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钢琴音乐发展规律及艺术特点,这不仅让钢琴和戏曲得到兼收并蓄、融会贯通,赋予钢琴新的活力,使其更多元化发展,而且为创造中国风钢琴音乐发展道路指明了新的方向,使中国钢琴更具有戏曲化风格,传承和创新了传统戏曲音乐,同时使钢琴艺术更多元化、更民族化。
参考文献:
[1]窦木子,黄梅.浅谈戏曲元素在中国钢琴曲中的运用和教学[J].黑河学院学报,2018(02):126-127.
[2]何啸磊.戏曲元素在中国当代钢琴作品中的价值及运用[J].黑河学院学报,2022(07):165-167.
[3]林萃.探究戏曲音乐与钢琴艺术的“交响化”[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12):82-84.
[4]吴铮玉.钢琴伴奏在民族声乐戏曲风格作品中的应用分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5):41-42.
[5]孙静.中国钢琴曲创作民族化戏曲元素的应用[J].黑河学院学报,2019(03):164-165+208.
[6]胡军,胡岩,吴桐.新时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古琴艺术与钢琴艺术发展脉络的对比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3):369-376.
[7]刘玉茹.戏曲元素钢琴作品教学与新媒体的融合研究初探[J].北方音乐,2018(17):87-88.
[8]孙敬.中国钢琴作品《皮黄》中戏曲音乐元素运用的研究[J].长治学院学报,2018(03):43-45.
[9]杨雅茗.中国传统戏曲元素在钢琴艺术中的运用[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08):312-314.
[10]王晶.中国传统戏曲元素在钢琴艺术中的运用探讨[J].中国民族博览,2019(06):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