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锋
摘 要:人们喜称掌中木偶戏为“布袋戏”,而在不同的地方有不一样的称呼,福州人称“串头戏”,其中单人演出的称为“扁担戏”;西方则称其为“手套式木偶”。根据福建省晋江市民间的口头传说,它大抵始兴于明代嘉靖年间,由讲书的说唱形式,在提线木偶艺人的指导下,兴起并流传。清中叶,晋江等地的布袋戏演出兴盛,并传至中国台湾。清末民初,泉属各县一些著名的布袋戏班社纷纷兴起,流传至今。
关键词:非遗文化;两岸文脉;新时代特色;舞台艺术
中图分类号:J8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24-0-03
晋江南派布袋戏现已是国家“非遗”保护剧种,它作为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深受闽南广大观众的喜爱。其代表作品有《衣衫换江山》《五里长虹》《龙山情缘》《武松打虎》《大闹天宫》《梅林春晓》《怒海归舟》等,虽然在这些作品中,“人、神、鬼、妖”之间互起矛盾,各有冲突,但他们最后所呈现给观众的总是邪不胜正,讴歌伟大的人类光明前景。其主题也多有讲述台闽之间的峡湾难以阻隔的浓厚情谊,表现出两岸人民深厚的感情。
但晋江木偶戏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在20世纪末时中国台湾将木偶戏推向影视,《霹雳布袋戏》风起一时之后,整个木偶戏行业却渐渐淡出大众视野。因此针对晋江木偶戏的发展,笔者将从木偶本身以及舞台这两个方面通过论述它过去和现在的发展状况,尽笔者所能为其找寻出一个更为光明的未来。
一、木偶本身
木偶戏,顾名思义就是用木偶进行艺术创作和艺术表演,其灵魂源于能够形象地展现出当时落后环境下人创作的剧目。就木偶的造型来说,从古至今大体没有变化,它是由布内套、木偶头、手和腿四部分组成的。布内套是根据演员本人手掌的大小、手指的长短而定,它大部分是“专用的”,只有尺寸大小合适,演员才能灵活地操纵人偶做各种活灵活现的动作,从而完成一场精彩表演。关于木偶尺寸在近现代的变化,最好的体现是1959年参加全国人民慰问团慰问福建前线三军,因为考虑到观众数量及场地的变化,当时演出的木偶整体体型得到相应的扩大,到1981年,为了创演神话剧《白龙公主》,艺术改革进入高峰,布袋偶人形象,体高改为一尺五,四肢也变得更加灵活起来,耳朵、鼻子等五官也变得栩栩如生。
木偶头是木偶形象最直观的体现,木偶头的雕刻更是一门别出心裁的手艺,木偶头像种类繁多,可以分为六类,大约二百三十多种,为人们所熟知的有生头类、旦头类、花面类、杂角类,还有神仙妖怪的神道类、精怪类,因此雕刻木偶头部,描绘其面貌神态在这些纷繁复杂的门类中就更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同时戏服也是木偶身上的一大亮点,戏服可以凸显人物的身份、地位、个性和心境,展示戏剧的历史背景和地域文化特点,还可用来区别人物的主次。如在剧目《衣衫换江山》中,布袋木偶的形象以及服装的设计感得到了很好的诠释,与舞台美术风格和谐统一,《洛神赋》中让人流连忘返的洛神,便是本剧女性形象最好的参照。放大头饰与服饰的装饰性还有强化角色个性的作用,木偶的服装材质也需突出飘逸圆浑之感。在神话及动物角色的创作上,以杖头木偶操作为主,特殊场景的角色也以大中小不同比例的同一形象,层层堆叠,由小到大,由近及远,从而在各表演层级空间不断放大其比例,突出木偶表演的特性,将“木偶之趣”做到极致,进一步完善木偶戏,达到锦上添花效果的是考究的道具设计。其从历史资料、考古文物的图片影像下手,按人物身份、年龄、性格、情境来逐一论证设计,从而形成的具有历史时代特色的一种客观载体,重现在观众眼前。比如,宫廷使用的酒壶酒樽,将士使用的兵器、战马、车等,都需严格把关,色彩和风格样式均需与舞台美术总设计的风格和谐统一[1]。
以著名剧目《龙山情缘》为例,其中的人物也各有“行当名色”,即各有自己的造型特色。我们可以参照类型化脸谱,根据人物的个性特征,大胆改革、变形,使之比传统造型更富于美感,并与戏的整体风格及舞台美术布景和谐统一。总之,既要有傳统特色,又要有鲜明的个性形象。龙套类人物造型要注重整体感觉,讲究大色块、大效果,切忌服装、颜色杂乱、潦草。舞蹈场面注重整体美感,强化队形变化与舞汇的表现力,一要有力度,二要有形式美感。
二、舞台及舞台美术
舞台是视觉冲击的对象,纵使拥有再精致的木偶和优秀熟练的演员,也只能通过舞台呈现在剧院中,而舞台设计的优劣则直接影响欣赏到木偶戏的韵味与否。舞台呈现的东西虽多,但大体可以就舞台艺术和舞台美术、表演艺术这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舞台艺术
布袋戏的舞台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戏服和道具,上述已经说明。下面来说一下舞台艺术——舞台结构。李家班早期所用的戏台,是牌楼式的彩楼,以木材建设、雕制而成。大约在1954年,因改用立式表演,即演员站立,可以走动表演,木偶人的舞台活动空间扩大了,舞台的纵深感相应地变强。舞台的前区为表演区,后区可以置布景、道具、灯光设计。相应舞台的立体感也增强。总的来说,从1953年至今,南派掌中木偶戏在舞台改革方面,经历了小、中、大三个类型。
(二)舞台美术
舞台美术中灯光作用虽然难以注意,但却是使观众看清演员表演和景物景象的基本条件,好的舞台美术应该注重灯光的氛围效果,从而引导观众视线;塑造人物形象,烘托情感和展现舞台的幻觉;创造剧中所需要的空间环境,渲染剧中的气氛[2]。
例如,在剧目《龙山情缘》中灯光要完美地烘托舞美(布景),呈现木偶戏的情感色彩,还要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之成为人物内心情感的外化形象。灯光变化应与节奏紧紧相扣,要与音乐及表演有机结合。由于这个戏的舞台调度和空间处理将是全方位的,灯光要与之配合和谐、统一,达成默契。运用现代舞台灯光技术,全面电脑化。设计要细致,层次要分明,执行要精确,科学技术要现代化。它的功能不仅是照明,还延伸到诸多方面。
(三)表演艺术
在表演艺术方面,很多经典剧目能将其内涵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如剧目《五里长虹》中舞台美术、偶像造型、灯光、音响等综合艺术的设计和制作,因其刻意求工,精益求精,从而更好地为塑造艺术偶像和深化主题服务。所有这些动作,要表演得极为逼真、生动、惟妙惟肖,形成对比鲜明的强烈印象,使形象艺术和表演艺术巧妙和谐地结合起来,富有艺术生命力[3-4]。
剧目《衣衫换江山》中,舞美的形象种子是一出戏呈现的灵魂。本剧以讲述司马再兴复国曲折的命运。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泪下。古人对柳树的表达颇有情谊,柳树有曲有直,耐水抗旱,与再兴坎坷命运能屈能伸似有相通。江边遇渔夫换衫救龟,柳叶飘飘柳絮团团,此春之柳;玉春情投意合,池塘映柳,杨柳垂地燕差池,自由风流,此夏之柳;军营家书换军心,郭通归顺,黄金柳条叹离人,秋风萧瑟忆往昔,“相逢南雁皆愁侣,好语西乌莫夜飞”(王士祯《秋柳》),此秋之柳。以柳言志,以柳寄情,以柳喻人。从第一出“飘舞的柳絮”暗指柳树,每一场柳树的季节更替以及不断壮大,到最后一场江边悟道,最初的那一棵柳树在见证风雨后,笃定地迎来全新的开始[5]。
三、传承、现状与改变
(一)传承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传承与发展,晋江木偶戏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也经历着不断浮沉的过程。2006年,晋江布袋木偶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晋江市掌中木偶艺术保护传承中心,木偶惊艳世人的背后,是一代代“偶人”不舍昼夜的坚守与努力。
晋江木偶戏一路的传承,在改革开放国家进步经济发展推动艺术之花盛开后也结出了累累硕果,同时呈现出了许多优秀的传统剧目,如上述所言《衣衫换江山》《龙山情缘》等,它们都表达出富有内涵的主题,对我们的思想价值观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弘扬了伟大的爱国精神,传承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剧目《龙山情缘》讲的是安平商人曾养正执着追求崇高理想为主线展开故事,勾连起两岸的闽台民众的深厚情缘,彰显安平商人重商、善贾、施仁、尚义以及敢于冲冒风涛的人格力量;还有《五里长虹》,它紧扣“造桥”事件,彰显晋江人民造福子孙后代的英雄壮举,和众多善良的人所形成的一股坚韧的集体伟力,为造桥出力,“扛石板,塞石缝”。雄伟壮丽的五里桥,凝聚着集体的力量。他们所弘扬的是团结精神,实干精神,脚踏实地、无私奉献的精神。
晋江木偶戏的种种剧目都与时代紧紧贴合,传承着优秀文化所要传承的精神与蕴涵,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二)现状
任何事物都是向上发展的,新的事物必然会代替旧的事物,只有符合时代发展的事物,才能紧跟时代潮流,不被时代所淘汰。对于晋江木偶戏的发展现状,虽然面临着一些问题,但只要我们具体来分析晋江木偶戏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原因便能够得出符合时代精神的最优解。
1.人数少而且需要精湛的技艺。所谓人数,是指演员人数少,手工人数少。一部技艺精湛的剧目,不仅仅需要优秀的剧本,还需要演员,而对于培养一批优秀的演技人员,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晋江木偶戏的演出,需要的人员多,主要是对他们进行手部的训练,需要的是手指的灵活度。传统老艺人对此要求高,现代人在“快节奏”生活下,很难耐着性子去打磨一件事,缺少的是耐心与认真,缺少精益求精。对于木偶的雕刻技术也是追求甚高,需要慢功夫出细活。
2.新媒体的冲击。科技发展的今天,互联网深受这个时代人民的喜爱,抖音、电视剧、短视频的出现,给木偶戏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碍。他们以一种更加喜闻乐见的方式吸引著众多观众的视线,使他们沉浸其中,而木偶戏相对来说,过于单调,大众的喜欢相对减少,受众大部分是老年群体,年轻人和小孩对此接触不多,甚至是陌生。
3.固定的框架和模式,没有创新。创新是许多艺术门类在快速发展的时代与时俱进必备的技能之一,在人们的心中,对于木偶戏来说,不过是一个舞台,几个木偶,进行一场戏的演出。在看过几场剧目后,人们已经对木偶戏有所了解,便不会再去提起兴趣进行更深一步的了解,不会去深究,去挖掘其中的内涵与韵味。
(三)改变
1.创新传播方式。近几年来,晋江市政府大力支持晋江木偶戏的发展,加大宣传力度,免费让晋江木偶戏进社区,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晋江市人民传承弘扬木偶戏。除此之外,还应将晋江市木偶戏与新媒体相连接,通过短视频的方式将晋江木偶戏在全省乃至全中国的范围内传播。可以将木偶戏的做工、雕刻等精美的环节,通过纪录片的方式,让各地人知晓,同时弘扬了我国所展示的“工匠精神”。通过视频,让广大人民沉浸在“慢节奏”的生活中,让他们静观岁月静好,体会工艺中的人的生活。
2.创新剧目题材与内容。内容新颖,质量过硬是抓牢人们眼球的重中之重,从以往的晋江木偶戏的传统剧目来看,有表达台闽一家亲的,有表达人们伟大精神的等,应“取其精华”,对这些著名主题我们不能抛弃,而应该继续弘扬,但是也要结合现实的发展。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通过木偶戏来演绎出其中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从而使木偶戏变为照进现实的一面镜子,人人得以观镜自磨。所以说,好的剧本是很重要的,或者也可以结合各省的地理环境,用木偶戏结合旅游业的发展,共同推进经济的发展。
3.扩大受众群体。要使晋江木偶戏的受众群体不仅仅局限于年轻人,我们可以通过制作一些小手办、小玩偶,卖给当地甚至外地的孩童和年轻人;还可以将木偶戏绘制成图书画本,培养孩子们了解当地木偶戏的兴趣,让传统文化从幼儿时期就扎根心中,从而一步步开花结果,在他们内心就形成一种道德风尚,不断熏陶,有利于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这样不仅老年人喜爱,孩子、年轻人也会喜爱,受众群体相应地便会扩大,能进一步促进木偶戏的发展与传承[6]。
以上便是对晋江市木偶戏的自身发展状况、舞台设计、灯光设计及代表曲目等的理解和介绍,针对晋江市木偶戏的传承、现状与改变,我们不难看出,晋江市木偶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较以前发展的前景不容乐观,但是随着政府的积极推行和木偶戏的进一步优化、创新,以及各种民间团体的努力,其未来前景还是有很大空间的,并且对于青年自身来说,要积极参与这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担负起不断传承优秀文化的重担。
参考文献:
[1]石艳华.浅析戏曲舞美艺术的气氛渲染功能[J].人文天下,2015(22):57.
[2]张召敏.浅析舞台灯光在舞台技术工作中的作用和应用[J].赤子,2018(03):112.
[3]阮温凌.“小人戏”演千秋功业——评掌中木偶神话剧《五里长虹》[J].福建艺术,2004(02):60.
[4]阮温凌.掌中木偶 再出新声──评第三届国际木偶节全国获奖神话剧《五里长虹》[J].中国戏剧,2001(05):18-19.
[5]庄长江.莲香熏海峡 掌偶唱佛缘——木偶神话剧《龙山情缘》导演阐述[J].福建艺术,2014(06):67-68.
[6]苏琪茵.闽南布袋木偶在初中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D].集美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