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伟,高蕾,李智
(1.中国矿业大学 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2.中国矿业大学 教务部,江苏徐州 221116)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2022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关于深入实施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 力促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的通知》,要求聚焦高校毕业生群体,突出创业带动就业主线[1]。大学生是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力,创新创业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突破、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正在加速推进[2]。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简称“互联网+”大赛)自2015年开始举办以来,已经成为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3]。2021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支持在校大学生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提升人力资源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大学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地就业,明确提出办好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4]。目前,大赛成绩已纳入高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观测指标体系,作为教育部学科评估和各类高层次人才评选、人才培养指标体系的重要观测点,受到各高校的普遍重视。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体系的研究,对提高高校赛事成绩,促进高校“双创”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2010年5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创新创业教育开始在全国高校全面推进。随着“互联网+”大赛的启动,创新创业教育进入了提质增效的阶段,“互联网+”大赛成了检验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成效的标尺。
煤炭行业高校发轫于1909年开办的“焦作路矿学堂”。新中国成立后,煤炭高校历经转制、整合、跨越与发展,走过了百年的历程,形成了鲜明的行业特色,成为煤炭行业的知识创新基地、技术创新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5]。本文的研究对象包含了中国矿业大学等10所煤炭特色高校[6]。
根据对“互联网+”大赛第一届至第七届(撰文时尚未举办第八届大赛冠军争夺赛,截至2023年2月,获奖名单尚未公布)的获奖情况整理,历届共产生金奖541项、银奖1 796项、铜奖4 216项。
从获奖数量角度来看,10所煤炭行业类本科高校获金奖共3项、银奖共12项、铜奖共56项(见表1)。煤炭行业整体获奖数量较少,行业特色和学科优势没有得到体现。中国矿业大学和太原理工大学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大赛成绩也不理想,与学校综合实力不符。
表1 煤炭行业类高校在第一届至第七届“互联网+”大赛中的获奖情况统计
从获得金奖的项目所属专业领域来看,中国矿业大学的项目“低质量矿物的深度回收设备”,太原理工大学的1个项目“全球高端装备低碳液压驱动技术引领者”,均属矿物加工、矿山机械等煤炭主体行业领域,占到金奖总数的66.7%(见表2)。可见,煤炭行业高校的创新创业项目想要在全国的创新创业大赛中脱颖而出,仍需结合学校特色和专业优势。
表2 煤炭行业类高校“互联网+”大赛金奖项目所属领域情况
从获得银奖的项目所属专业领域来看,在12个银奖项目中,煤炭主体专业占据了9个,达到银奖获奖总数的75%(见表3),分别是中国矿业大学的“低品位资源的高效转化和增值利用”“金属尾矿资源化利用的领导者”“全球煤火防治与热能利用引领者”“全球智慧掘进装备领航者”“塌陷区生态修复科创引擎”项目;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中矿定位—矿区生态修复监测领导者”项目;太原理工大学的“瓦斯合成金刚石”项目;河南理工大学的“基于北斗的地质滑坡灾害预警系统”项目和安徽理工大学的“应急救援先行者”项目。
表3 煤炭行业类高校“互联网+”大赛银奖项目所属领域情况
煤炭行业高校推荐选拔进入全国总决赛的项目(金奖和银奖项目),仍集中在煤炭主体学科,占比73%。与当前的社会热门、新兴技术领域的项目,如云计算、芯片、航天项目等相比,评委对煤炭行业创新创业项目的认可度不高。
“互联网+”大赛作为我国“双创”竞赛的代表,比赛要求和参赛逻辑具有特殊性。煤炭行业高校在赛事中整体表现不佳,其中既有外部因素的制约,也有内部因素的影响。
行业制约。煤炭行业是我国传统的资源型行业,煤炭具备能源和工业原料的双重属性,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和重要工业原材料,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仍不可被替代[7]。但由于煤炭资源开发早,煤炭的研究利用已开展多年,当前已实现高水平的煤炭开采和利用。在能源行业,核能、氢能等新能源技术的突破形成了新的行业热点,煤炭领域的参赛项目难以获得大赛评委对项目的关注和期待。
资源匮乏。创新创业项目的落地需要大量的社会资源,比如技术、指导、市场、投资等,而煤炭行业高校大多处于煤炭资源丰富地区,创业实践难度高。参加“互联网+”大赛的创新创业项目都具有较高的质量,需要技术领域专家的支持和指导,对学校社会资源的要求很高。
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互联网+”大赛主赛道的参赛项目需要花费近一年的时间进行准备、路演,参加校赛、省赛和国赛,指导教师、参赛学生以及工作人员都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学校要提供大量的校内、校外资源,给予政策、经费、人员的保障。但目前煤炭行业高校仍存在激励政策不到位、保障制度不完善、资源供给不丰富和学生服务不全面等问题,导致师生参赛热情不高。
“双创”教育全面开展以来,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在不断优化,“双创”教育在不断改进和完善。在“互联网+”大赛视域下,煤炭行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
《2021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调研数据显示:有96.10%的学生有过创业的想法,但付诸创业行动、实践的只有14.00%,真正做好创业准备的学生只有2.12%[8]。可见,大多数学生对于创业的了解不够客观全面,缺乏创业动机。创新创业课程以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讲座形式为主[9]。
《2021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在创业支持方面的调研数据显示:超过83.00%的学生更喜欢通过公众网络、媒体平台去了解创业知识,而非通过政府、高校等专业人士或创业课程进行了解[8]。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师资来源主要是就业工作指导教师或辅导员,其未经过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缺少可以提供专业指导的政府部门专家、企业导师等师资[10]。目前,创新创业项目的指导教师在创业方面知识储备不够,经验不足,视角单一,难以给予创新创业项目有效指导。
虽然大多数高校会为学生提供使用创业孵化基地、举办创业大赛及筹建创业社团等基础的创业服务,但专业性不强,很难培育出高质量的创新创业项目[11]。好的创新创业项目需要全方位的指导和孵化,校内的模拟创业无法给学生提供真正的创业体验,且很多高校并未引进外部专业服务,现有的政策、信息、人脉、资金、市场的资源无法满足师生个性化创业实践的要求,缺少全链条的创业孵化体系,创业孵化机制和平台建设亟须完善。
自“互联网+”大赛启动以来,国内部分高校在历届比赛中持续获得优异成绩,成绩的背后是高校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完备的创业孵化平台。创新创业团队和创新创业项目不可复制,但“双创”教育经验和创业孵化体系值得其他高校学习和借鉴。
浙江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突出科教融合和实践育人,鼓励“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创业行为,融合专业教育和创新教育,引导技术创新[12]。以“双创”比赛、社团活动和科研训练为载体,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打造“个人兴趣—学校扶持—社会参与”的“全链条”创新创业培育模式。通过创新创业训练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平台、创业孵化育成平台和创新创业基金资助平台,构建创新创业项目孵化体系。浙江大学的“双创”教育取得了突出成效,据统计,浙江大学在前7届“互联网+”大赛中获冠军2项、亚军1项、季军3项。主赛道累计获得金奖19项、银奖11项、铜奖4项。
华南理工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重视“专创融合”,构建“六位一体”的融合模式。确立创新、创造、创业的“三创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以创新创业实践为驱动的课程体系[13]。加大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的引育力度,探索建立多方位协同育人模式,搭建“体验—实训—孵化”全链条的实践平台。通过建章立制,实现“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在目标、课程、师资、资源、平台、制度6个维度的融合[6]。系列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华南理工大学在前7届“互联网+”大赛主赛道获得金奖12项、银奖18项、铜奖4项。
厦门大学以制度建设和资源挖掘为抓手,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通过实施政策催动、地域联动、兴趣带动、资源推动的“四轮驱动”模式,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以实验教学、实习实训、科创竞赛、社会实践为抓手,构建了实践教学的“一体四翼”。面向学生设立创业启动金、科创竞赛奖学金,同时将社会上的资金通过创新创业基金、社会课堂奖学金等形式给予创业团队支持。制定政策文件,为推动“双创”教育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14]。厦门大学在前7届“互联网+”大赛主赛道获得金奖10项、银奖11项、铜奖16项。
通过以上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先进方法可以看出,“双创”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注重专业教育、科技创新、产业需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建立完备的项目孵化体系,引入社会师资、平台、资金资源,完善政策制度,辅导和保障项目孵化落地。这些经验做法,可以为煤炭行业高校的“双创”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煤炭行业高校要以“互联网+”大赛为契机,完善创新创业项目培育新机制,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
创新创业的目标是孵化优质企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生产满足社会需求、解决社会问题的高技术含量产品。因此,创业的内核是技术的创新。煤炭行业院校要明确自身的科研竞争力,聚焦优势领域,强化学科优势,采取非均衡的创新创业发展理念,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围绕优势学科,加大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增强协同攻关和科技原创能力,提升解决行业问题的能力。将科技创新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促进科研成果高速落地转化,提升创新创业项目的核心竞争力。
创新创业项目要成功,必须市场定位准确,满足社会需求。煤炭是基础能源和重要的工业原料,煤炭领域创新创业项目目标的定位要聚焦于服务国家战略,以获取政府部门和社会的政策、资源支持,赢得市场,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当前,根据“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决策,煤炭行业高校应科学谋划,创新发展,紧紧围绕绿色低碳发展、固碳循环利用、清洁高效使用、矿区生态修复等热点领域的社会需求,加速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提升创新创业项目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扩大创新创业项目的社会需求。
创新创业项目要根据项目需要,以精简、高效、互补为原则[1],组建创业团队,降低运营成本。以高效为原则,明确任务分工,提高工作效率;以互补为原则,优化团队结构,避免同质化,设置团队动态引入和淘汰机制,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创新创业项目团队。团队组建后,要统一认识,设立目标,提升专业能力,发挥协同效应。同时,要尽早谋划,科学布局,围绕技术创新,不断优化商品或服务,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高校应建立创新创业导师库,集中优势资源,为创新创业团队提供完备的指导和全流程帮助。创新创业导师库吸纳高校教师的同时,还可以吸纳企业家、创业校友、政府工作人员,充实师资队伍。创新创业导师应涵盖科研型导师,给予技术创新的指导;管理型导师,提供创业资源和项目指导;教育型导师,进行教育培训;明星型企业导师,开展“双创”指导讲座,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资源型导师,帮助团队整合创新创业资源;投资型导师,解决团队的融资难题,为优质项目成长、孵化提供全程协同、精准指导。
创新创业教育方向要与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同向同行,协同助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15],以“专创融合”和实践育人为核心,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启发学生创新思维,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挖掘高质量创新创业项目。通过实践育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重视学科竞赛、“双创”竞赛,完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育高品质创新创业项目。
“互联网+”大赛是高等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高校应提升“双创”教育质量,优化创业孵化平台,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项目培育机制,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