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琳娜,邓昭
(湖北工业大学 工业设计学院,湖北武汉 430068)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职责与使命[1]。“双创”教育[2-4]是以更新教育理念为先导,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方法为途径的教育实践。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是我国本科教育改革的方向[5-7],也是“双创”理念的重要内涵。创新与创业能力需要以个性化教育为依托[8],注重对学生兴趣和潜能的激发,强调教育的本质是育人[9-10],应该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要求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改革背景下,本文对设计管理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实践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导向、以项目为驱动的教学方法。在以成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11-13]指导下,基于创新创业能力构成要素,规划项目实践过程及成果要求,把课程知识模块融入设计项目实践,以构建“知识—能力—项目成果”相互促进的关系。
设计管理探讨如何运用管理科学的方法和成果,实现设计创新与市场机制的整合。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训练和培养本科生对设计项目的组织与执行能力,提升本科生的专业素养。专业素养指从事领域工作应具有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精神等。其中,设计创新能力是专业素养的核心内容,创业能力是高素质设计人才的重要特征。
设计管理课程是针对工业设计和产品设计专业的高年级学生(大三下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共32课时。通常班级人数在20至30人。在课程改革探索过程中,曾将本课程调整并更名为商业整合与创新设计以及设计经营与创业,教学时长增加至各60课时。可以看出,课程目标已经明确着眼于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复合型设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服务。
以笔者2016—2022学年所教授的班级为例,班级由两个专业方向的学生构成:工业设计专业(授予工学学位)为统考理科生源,产品设计专业(授予艺术学学位)为艺术类提前批生源。前者具有更好的理论学习和系统性思维能力,但普遍受到创意表达技能的局限,设计思考难以从抽象过渡到具象;后者具有较好的图形思维表达能力,但在逻辑性和结构性思维方面较为欠缺,造成设计问题抽象化程度不足,设计思考缺乏系统性和方法性。
目前,设计管理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教学模式难以支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目标;课程设计对能力目标支撑不明确;考核方式难以有效反映课程目标达成情况。
课程目标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服务。创新创业能力是以专业能力为基本条件,以差异化突出能力为必要条件的非典型能力。每一名学生在心智模式、思维方式、学习习惯、能力特长、个人兴趣、成长路径、职业规划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性。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需要,现有教学方法也难以支撑创新创业能力人才培养目标。
知识与能力之间的转化,依赖于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充分融合与相互促进。管理学和设计学都强调实践性,然而传统课堂教学往往“重理论,轻实践”。目前,教学过程主要包括教师课堂讲解和模拟实践两部分。由教师主导的理论学习,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模拟实践因为缺少大量真实情境的反馈信息,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被动学习削弱了理论对自主实践的指导意义,而模拟实践的局限性,制约了对理论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
课程考核评价是了解学生学习效果和提升教师教学质量的依据。考评主体方面,以教师为单一主体,难以获取多角度的教学质量反馈;考评内容方面,依据考勤、平时作业、结课作业三项,模拟实践性质的结课作业局限于对知识的理解和间接运用,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能力。
项目式教学(Project-Based Teaching)以项目为驱动,围绕项目任务组织和展开教学活动,并以项目实践的过程和成果为依据,进行教学考核评价。项目式教学是通过项目问题的发现、探索、决策、解决等活动,实现学习过程[14]。让学生面对真实的复杂问题,促使学生打破思维局限,强调对多领域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因此,项目式教学设计的重点是对项目任务及问题的规划和定义。设计作为一种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具有天然的任务和问题属性。
项目式教学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具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即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项目任务;二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即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地实施教学方法;三是以学生学习效果为中心,即根据学生的主观感受和项目成果客观情况,进行多元教学评价。
(1)任务自主。学生基于前期成果基础,以及个人的兴趣、能力、发展目标等具体情况,自主组队,并选择项目类型和研究主题。课程引入的项目类型包括:企业项目、专利项目以及竞赛项目(包括一般设计竞赛和“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自主定义学习任务能有效明确学生的教学主体意识。
(2)方法灵活。项目任务能调动和保持学生的求知欲,也有助于教师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除传统课堂的讲解法以外,项目促使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自发进行“合作学习”[15],教师可以围绕项目具体问题提炼知识要点,并组织课堂以讨论、分享、互教、互评、辩论等多种互动形式开展教学活动。
(3)效果明确。涉及的三类项目都具有相对客观、清晰的任务流程及成果标准,也都具有丰富的资源和平台支持,便于课程组从过程性及成果性两方面进行课程考核评价,而且能够从学生、教师以及第三方(知识产权代理机构、竞赛主办方、校企合作方)获得教学效果反馈。课程考核评价主体多元化,尤其是第三方反馈引入了外部资源检验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有助于课程建设的持续优化。
创新能力源自熊彼特(J.A.Shumpeter)于1912年提出的创新理论,它是一种关于创新主体(个人或组织)的综合特征及其度量。创新包括创意的产生和创意的执行过程[16],因此,创新能力即创意的产生能力以及实现能力。美国国家天才学生研究中心(The 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on the Gifted and Talented)提出创造力构成的四个维度:观点探索、观点产生、观点分析以及自省与控制。
创业能力源自钱德勒(Chandler)等[17]于1994年提出的创业胜任力,它是一种预见机会并开创领域的综合特征及其度量。Kozlinska提出针对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包含知识、技能、态度三个维度[18]。欧盟于2016年发布了强调终身学习和创业教育的EntreCom创业能力模型[19],将创业能力定义为思维能力、资源能力、行动能力三种能力领域,并针对每个能力领域,进一步分解能力构成要素。
国内学者基于自我发展理论,提出了创新创业能力结构模型[20],将创新创业能力分解为七种子能力:目标确定能力、行动筹划能力、果断决策能力、沟通合作能力、把握机遇能力、防范风险能力、逆境奋起能力。本研究在基于项目式教学的内容设置部分,明确了设计管理知识模块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之间的对应关系。
本研究采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7-8],根据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目标,围绕学生在课程项目实践中的能力表现,对课程的教学方法、过程管理、评价体系进行调整与重构。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实施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成果的目标及形式定义、成果产出的过程控制及实现、成果情况及教学效果评估。
依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21],教学目标可以分为认知、情感、技能三个领域。在该理论框架下,结合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构成要素,对设计管理课程的能力目标及其表现的成果形式进行规划(见表1)。
表1 能力目标及成果形式
在设计管理课程中引入项目式教学方法,是将管理学知识融入设计项目管理的实践活动,使知识性学习与能力性学习之间形成有效的正反馈循环,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图1展示了基于项目任务组织的设计管理课程六大知识模块。自我管理是基于项目任务而进行的个人决策及行为控制,能力培养目标是自我驱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团队管理是依据项目成员情况组织生产力,能力培养目标是沟通与协作能力;项目管理着眼于创意产生和执行过程,是设计管理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目标管理、方法管理、过程管理和质量管理四大模块,分别对应目标确定能力、筹划能力、决策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
图1 基于项目的管理知识模块
在OBE理念指导下,将项目的执行流程与成果产出过程相结合,进行教学过程的规划与控制。具体而言,设计管理课程的教学步骤包含以下八个关键环节(如图2所示)。
图2 设计管理教学关键环节
(1)自主选题环节。学生从课程项目选题集中自主选题。导师在该环节对选题领域、往届项目进行介绍,协助学生初步确定选题方向。该环节的教学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其为积极学习做好准备。
(2)团队立项环节。学生基于共同选题,组成3至5人的项目团队,共同确定项目类型、任务分工和进度安排。导师在该环节引入个人管理、团队管理两大知识模块,突出产品开发流程知识点,协助学生撰写项目策划书。该环节的教学重点在于促进学生从全局化的角度进行规划和决策,强化行动筹划能力。
(3)项目调研环节。学生团队围绕选题展开分工调研,寻找市场机会和设计切入点。导师在该环节引入方法管理知识模块,突出调研方法,协助学生完成调研报告。该环节的教学重点在于通过恰当的调研方法,使学生了解领域研究现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
(4)设计定位环节。学生团队依据项目计划和调研成果,将市场机会转化为设计定位。导师在该环节引入目标管理模块,突出需求分析知识点,协助学生完成需求要点到设计目标的转化,完成项目策划书撰写。该环节的教学重点在于运用设计思维解决需求问题,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机会识别能力。
(5)概念设计环节。学生团队依据设计定位,定义设计问题并进行可行性探索。导师在该环节引入质量管理知识模块,突出概念评估,协助学生进行设计概念的生成、筛选与完善。该环节的教学重点在于运用创新思维方法探讨设计问题的相对最优解,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观点探索、观点产生、观点分析等创新能力。
(6)方案设计环节。学生团队基于设计概念,形成具体的产品方案。导师在该环节引入过程管理知识模块,突出可用性分析,协助学生产出符合目标需求的设计方案。该环节的教学重点在于通过设计迭代,反思和优化整体项目流程与方法。在此过程中,整合回顾各知识模块,强化学生综合能力。
(7)成果评估环节。学生团队对项目过程和成果进行梳理总结,以PPT形式完成项目报告。导师在该环节组织进行课程教学评价。该环节的重点在于引入多元评价主体,让学生更全面、深刻了解项目过程和成果,增强学生的反思意识。
(8)成果展示环节。课程成果展示包括线下展览和线上发布的公开展示,鼓励学生进行广泛交流,提升专业成就感和团队荣誉感。对成果进行专利申报、竞赛投稿、企业对接,进一步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动力,促进学生创新创业综合能力的持续提升。项目成果存入课程案例资料库,积累教学资源,持续进行课程优化。
课程考核评价是教学活动的关键环节之一,应有效反映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本课程根据能力培养目标及其表现的成果形式(见表1),对课程评价的主体和内容进行了调整,各项采用5级或10级量表进行评分(见表2)。在评价内容方面,教学过程评价和教学成果评价分别基于过程表现和最终成果,前者主要反映学生知识和认知框架构建情况,后者主要反映学生综合能力表现情况,两方面各占比50%。评价主体方面,由教师、学生和社会专家三方构成评价主体。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各占比50%,凸显学生合作学习的重要性。社会评价部分是引入外部资源参与项目成果鉴定,是对学生能力和教学质量更客观、严格的检验。社会评价对项目成果的反馈包括知识产权申请受理情况、参赛成绩表现以及与合作企业的对接情况。如果达到发明专利申请受理、省级以上竞赛入围、企业对接初步采用,则成果评价得分加至满分(50分)。
表2 课程评价内容和评价主体及评价分数构成
设计管理课程建设中探索的以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的项目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导向、以项目为驱动的教学方法。该方法自提出以来,已经在湖北工业大学工业设计学院2018级和2019级进行了教学实践,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首先,以学生为中心的项目式教学方法,支持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教学的成果类型并控制进度,强化了学生的学习掌控感和主体意识。本课程的学生评教好评率在90%以上。
其次,以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的项目式教学方法,是将能力培养融入课程知识体系,通过明确“能力目标—知识模块—项目成果”的关系,把知识理论用于项目实践,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促进。本年度学生过程性评价平均成绩和总评分的平均成绩相较往年均有提升。
最后,以项目为驱动的教学方法,是将教学过程与项目实践紧密结合。项目成果具有可展示性,有利于引入多元评价主体对成果进行评定,进而激发学生的自我驱动和自我挑战意识,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持续培养。两个班次的项目成果包含发明专利申请受理2项、发明专利授权1项,80%以上项目报名参加设计竞赛。课程项目成果(以课程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的学生作品)获得IF设计奖,并在全国三维数字化设计创新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重大赛事获各级奖项。
以上教学实践效果表明,本文提出的以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的项目式教学方法确实有助于培养设计人才,能够为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借鉴。未来将进一步优化课程设计,完善课程案例和项目库,探索线上线下课程协同教学平台的搭建等,使设计管理课程更好地助力设计学科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