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电气专业基于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3-09-19 00:42刘豪宋亚凯董燕飞牛姿懿李晓辉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3年8期
关键词:产学研课程体系协同

刘豪 宋亚凯 董燕飞 牛姿懿 李晓辉

河南城建学院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 河南平顶山 467044

0 引言

在新工科建设与国家“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形成有效的组织动员体系和科技资源配置模式,是进一步改善科技创新发展的“第一动力”[1-2]。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3]。产学研合作是指学校与各产业界进行人才培养、技术研究和服务等的多方面合作[4-5]。它是依附地方产业、面向地方大众化产业,打造产学研相融合的平台,促进高校专业调整和重组,同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毕业要求、目标以及课程体系,建立合理的专业评价体系和专业发展目标,培养适合国家发展的技术人才,促进地方企业发展和提升地方经济增长[6-7];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以及实践能力,为学生未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就业或深造奠定基础,积极构建适应新时代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和结构体系,实现企业、高校与学生三方共赢的局面,如图1 所示。

电气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已成为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对于国家构建创新平台、实施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全面推进协同创新环境下电气专业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是建设有特色高水平教学应用型大学和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有助于推动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增强学生自主创新思维和能力[8]。因此,研究电气专业学生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改革和创新的重大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符合高校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定位要求,也符合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需求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1 电气专业的现状

我国从上到下对高校和企业采用“产学研合作”办学都非常重视,教育部每年启动两批次企业与高校产学研合作,设置课程体系改革,创新师资培训,创新实践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等协同育人项目;同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并提供条件和创造条件。高校也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为服务地方经济和适应时代发展,鼓励学生去企业顶岗实习、学校课程与企业课程置换、教师参与企业实训、高校与企业联合执教实践环节和课程、企业高级工程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制定等。企业也响应国家政策,采取了一些措施,如选择优秀学生去企业实习并发生活补助、联合建立实习基地、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承担相关的实践课程等。这些政策措施很好地促进了高校、企业和学生三方有益地结合,并取得较好的成效,但也暴露出一些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协同培养的价值认识不足,影响了高校和企业双方协作培养人才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由于双方的培育理念、管理体制和利益需求等方面存在分歧,难以达成一致,尚未形成较好的协同培育新理念和新宗旨。因此,影响了校企产学研合作协同培育人才的动力与实施。

2)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资源共享机制不够完善,严重影响了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尽管高校与企业在产学研协同培养中达成了一致的教育理念,但在实施学习过程中,很难形成一个较好的教育方式。虽然对学生的学习资源、实践基地、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与合作,但资源共享仅限于口头或书面形式交流,并未全面深入合作与开放,极大地限制了优质资源的共享程度,造成了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资源壁垒,导致了资源浪费,严重影响了协同培养育人的质量。

3)产学研协作培养人才机制不够全面。高校本科生培养时间3 ~6 年,一般正常毕业时间为四年,课程安排比较满,学生不能抽出半年以上的时间完全进入企业;对于企业而言,期望学生最好有一年的时间进入企业,这样学生能够融入企业技术学习和交流,促进企业有良好的发展和经济效益,因此双方需要认真协商本科生培养方式,既保证学生学习质量和顺利毕业,又能促进企业收获经济效益和高校良好的教育机制。

4)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交流协调机制有待加强。高校与企业协同培养,由于行业性质不同,彼此之间了解不够充分和沟通深度不够,从而合作基础较弱。虽然通过一些合约来加强协同培养方式,但双方合作的目的和需求存在分歧,协议中对此也说明不详,容易形成仅表面工作,实际工作进展和质量效果不佳的局面。

2 人才培养模式

在当前新工科建设和国家“双一流”发展的背景下,结合电气专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学校发展定位和OBE 教育理念,对电气类专业的学生提出了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较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相应的岗位要求,这些仅凭高校自身实力无法满足新工科和国家“双一流”发展下国家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凸显了人才培养模式和认识上的不足,需要从协同培养认识、资源共享、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培养交流方面研究高校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校、企业和学生互利互惠,如图2 所示。

图2 人才培养模式

2.1 加强课程体系改革,使之符合新工科发展要求

打破陈旧的课程知识体系,大力建设适合新时代发展的课程知识体系。在建设课程体系时,以基础知识理论为引导,结合已就业学生社会应用专业知识情况和目前企业需求情况,建立适合地方企业和国家发展的知识体系,同时增加专业课程思政元素。这就要求课程体系强化公共课、通识课等课程基础知识,并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课程,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还要求培养学生具有爱国精神、创新精神、大国工匠精神等。因此,人才培养方案修订需要认真听取兄弟院校、企业、已毕业学生回访意见,并联合他们制定,同时邀请企业人员参与教学大纲撰写,用于满足新时代新知识体系的发展需求。

电气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企业一线工作人员联合建立工程实践案例库和实践操作流程等,使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更贴近实际,增强学生感知,同时增加实践环节,提升学生对社会岗位的熟悉和认知,并增强学生专业技能知识的培养,使其符合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建设的出发点和目标。

2.2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育,使之符合当前高质量人才培养要求

为了培养高水平应用型技术人才,提出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本专业的必要知识,还要具备面向新工科发展对电气工程领域的新技术前瞻认知和新科技成果认识,如智能输配电、新能源发电技术等。因此,学校要塑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构建具有企业工程背景的专家、高校教师和生产一线工人的教学团队,打造具有综合性的师资队伍,培养学生不仅学习到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还能提高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团结合作能力和爱国情怀;同时也提升了高校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明确了地方高校专业发展目标和方向。

2.3 实现资源集中整合,充分发挥产学研社会各界的引导推动作用

实现资源集中整合,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充分发挥产学研社会各界的引导推动作用:

1)企业要配合政府和高校人才培养工作部署,实现高校与企业产学研融合和共同解决问题,为学生创造参与行业发展的机会。

2)高校与企业构建服务平台要由双方专人负责,明确各自的权益和责任,科学有序规划和合理合规使用双方资源。

3)要有专门从事产教研深度合作的资源调度部门,能够独立运作政府、企业和学校提供的教育资源。

4)构建高校与企业合作服务平台,信息要全面,确保人才培育与需求信息相匹配,健全国内行业内企业信息库,为日后学生实训、实习和就业做好服务工作。

5)政府推动与协调社会各界教育资源优化整合,并起引领作用;同时用优惠政策激发企业和高校对人才培养的主观性和能动性,用构建的公共服务平台来实现多方有效资源合理配置,创造人才培育环境。

2.4 健全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和交流协调机制,推动高校和企业深层次合作

为了推动高校和企业深层次合作,需要在培养人才和交流协调机制方面建立完整的制度。我校电气专业已率先进行,先后与库柏爱迪生(平顶山)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平高集团智能电气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签订实践实训协议,结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开展情况,探讨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和交流协调机制的建立。

在人才培养方面,不仅人才培养方案需要修订和完善,而且教学制度也应该灵活多样化,主要体现如下:

1)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使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学生不仅贯彻国家新工科建设、“双一流”建设等政策,而且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社会发展需求和学校定位要求;

2)人才培养方案的部分实践课程体系与企业实践课程体系可以对标,相互置换;

3)人才培养方案中主干课程设置前六个学期学完,第七学期课程设置选修课和必修实践环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课,如果学分修够,选修课可不选,仅修实践环节,采用集中加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完成;

4)学校出台相关政策,灵活处理,并与企业联合制定一些确保学生安全、实习质量的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在交流协调机制方面,不仅要有学校领导和企业领导层面的交流,还要有具体的专业负责人和企业一线人员对接,双方共同管理学生和培养学生,主要体现如下:

1)学校与企业签订框架协议,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

2)设立双方负责领导人、机制联络人、办公室负责人和参与指导教师;

3)双方协议要确保学生、教师合法权益和义务,关于学生的合法权益和义务,明确告知学生,并征求学生意见,实现学生、企业和高校三方合理诉求下不强制执行;

4)双方资源共享和共同维护,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并成立专门的人负责双方沟通;

5)双方互派人员参与双方研发、授课、指导和交流,同时进行双方不定期人员培训。

只有高校和企业双方深层次的合作,不断完善人才培养和交流协调机制,才能有助于学生提升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和就业能力,促进企业发展和助推地方经济提升,同时也检验高校教育成效和双方科研成果的转化,实现学生、企业和高校三方共赢、互利互惠,达到国家发展高等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3 结束语

本文主要研究了新工科背景下电气专业基于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电气专业目前存在学生协同培养的价值认识不足、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资源共享机制不够完善、产学研协作培养人才机制不够全面、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交流协调机制不够完善,提出大力加强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育、实现资源集中整合和健全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和交流协调机制,不仅促进高校和企业共同培育学生,还促进三方合作共赢的局面;不仅促进企业发展和服务地方经济,还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同时推动高校办学活力和目标,实现产教融合。

猜你喜欢
产学研课程体系协同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