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勇 王波 王维伟 方学良 吴金龙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扬州 225127
汽车产业是江苏省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富民产业,汽车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连续三年全国领先,新能源汽车成为江苏汽车产业强势增长点,智能网联汽车等被列入重点产业布局。扬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汽车产业十分发达,汽车产业是扬州市“323+1”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中的核心产业,现有包括上汽大众等在内的整车生产企业13 家,乘用车、商用车、新能源汽车等整车产品完备,具备80 万辆整车生产能力,年产销整车近50 万辆;汽车产业规模超千亿元。在创新方面,以“亚普汽车”“上汽大众”等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企业是扬州市2021 年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50 强企业,可见汽车类产业在扬州的规模较大和数量较高,创新能力较强。
汽车产业发展迅猛,不仅仅体现在整车生产制造产能突出,也预示着汽车后市场迎来大发展。相关调查表明汽车后市场营业额占汽车产业总营业额的40%~60%,这一利好消息表明与汽车消费配套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营销与服务等市场也将成为一个庞大的、持续高速发展的市场。巨大的市场需要大量的汽车类专业人才,更需要引进行业杰出领军人才和一大批高水平设计和研究型人才,同时需要吸纳一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对江苏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目前,开设汽车专业的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课程体系、培养模式等方面已不能完全匹配行业的发展[1]。因此,在扬州开设汽车专业的高职院校必须始终贯穿“产业发展为牵引、行业需求为导向、职业能力为关键”的人才培养念[2],积极开拓和创新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产业学院是一种根据我国国情和高等职业院校办学实际而提出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3],给予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一定的启示。因此,建立产业学院可以有助于高职院校更新办学理念[4],革新人才培养模式,重构专业课程,持续培养素质高、技能强的汽车专业人才。而基于“校政企行”四方协同合作建立的产业学院更是成为有汽车类专业的高职院校办学革新的必然选择,也是扬州开设汽车专业的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
报道称,哈尔滨华德学院在原先“成蝶计划”订单班的基础上,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共建“吉利汽车产业学院”[5],并实施“3+1”“2+1+1”两种人才培养模式(表1)。无论是“3+1”模式,还是“2+1+1”模式均邀请企业深入参与人才培养计划与实施,实现学生与企业工作岗位的密切联系。同时,根据企业生产实际或问题开展毕业设计与就业实习,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和工作岗位的深度融合。
表1 哈尔滨华德学院汽车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以清研车联产业学院为依托,实践汽车专业多元化深层次产教融合合作模式[6]。主要内容和形式是共建汽车智能技术新专业、双创实践基地、公共实践实训中心等合作项目,依托该产业学院培养了一大批适应现代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综合技能型人才。
宁波工程学院在建立杭州湾汽车学院后,加强了汽车类专业与当地行业产业的联系。通过成功建成三大产学研平台,即杭州湾汽车研究院、汽车碰撞安全与轻量化研究所和智能制造与装备研究院,进而打造现代化产业学院。在此基础上,提出“教、赛、产”互动的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教赛”“产赛”“产教”一体化模式[7],实现汽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近年来,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简称“扬工院”)在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方面得到扬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扬工院本着“办学跟着市场走,专业围着产业转”的原则进行专业布局,动态保持专业建设与扬州产业的高契合度,围绕扬州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汽车检测与维修等专业群。学校每年为扬州市汽车产业输送大量专业人才,每年约有50%左右的汽车类毕业生留扬就业,为服务扬州市汽车行业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汽车行业发展的新形势下,扬工院与多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起牵头,发起成立全国汽车检测与维修职业教育集团,该集团的建立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政行校企”的交流平台。扬工院抓住此机遇,与多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道,在扬州市政府大力支持以及行业骨干企业的鼓励下,建立了“校政企行”协同合作的多伦科技产业学院,并将“产业发展为牵引、行业需求为导向和职业能力为关键”的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模式框架如图1 所示。基于“校政企行”协同合作组建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实施路径或措施如下。
图1 基于“校政企行”协同合作组建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框架
将汽车专业认证标准与汽车行业质量管理体系融合,促进专业工程教育革新,健全汽车专业质量评价监控体系,构建和完善汽车专业教育与汽车领域企业的协同育人平台和联合培养机制。具体实践中,扬工院的汽车产业学院依托汽车检测与维修职教集团平台,寻求集团成员之间的协同创新渠道与质量管理帮助;定期组织开展汽车专业有关的学术交流讲座,分析研讨汽车专业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与对策建议,助力专业建设,助力人才质量提升。
依据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汽车产业学院的建设应该以现代汽车企业的人才需求为指引,引入汽车行业亟须解决的实际问题。高职院校协同企业共建汽车实验实训室和汽车实践培训平台,将企业的生产实际状况与场景注入课堂。定期开展平台的软硬件更新,企业员工可以在此平台培训,加强学生与企业员工的交流互动,实现共建共赢。扬工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产业学院建设时期还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即“1+X”证书)。扬工院目前已成功获批智能网联汽车检测与运维技能等级和车联网集成应用技能等级考核站点,对标“1+X”认证体系,进一步推进“1”和“X”的有机衔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做好“课证融合”,持续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全面提升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进入社会岗位的竞争力。
根据汽车产业学院实施内容,企业每学年依据本行业技术发展变化协助高职院校制定产业学院发展策略;协助院校重构产业学院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方案,推动部分课程与教材及教学大纲建设等。为进一步推动产教融合,提升校企合作与国际交流水平,培养国际合作精品项目,打造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扬工院交通工程学院开设了中德先进职业教育项目(SGAVE)组班,学习国际先进办学理念,深入开展中德SGAVE 项目在本土的孵化创新,进一步培育和凝练精品项目,推动产业学院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方面的有机衔接,有助于产业学院产出具有较高辨识度的发展硬核成果。并且,企业导师结合生产实际向毕业生介绍生产环境、工作要求等;“车间课堂”可以让在校学生通过“云端”了解企业生产实况,并引入职业探索与职业目标制定,引导学生树立职业观念,明确职业方向,为学生的充分就业做好实践准备。
创新是第一动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产业学院模式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创新教育是新工科高职教育的核心之一。各级政府应大力支持并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扬工院十分注重产业学院的创新创业建设,学校每年10 月开启“互联网+”创新创业比赛的动员活动,各二级学院均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级的“双创”比赛,包括“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各类“挑战杯”比赛以及汽车类职业技能大赛等。在大赛整个过程中,每一名指导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敢于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坚定学生勇挑困难的决心,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强化以赛促学机制有助于提高汽车专业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扬工院原先开设的汽车专业课程体系涵盖专业基础课的机械零部件构型与识图、汽车机械基础、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等传统机械类课程;核心课程以汽车电器基础、发动机底盘构造、电工电子技术、汽车电控技术、汽车鉴定与评估等课程为主;新能源汽车方向还开设新能源汽车维修和新能源汽车技术等课程;汽车服务方向还开设汽车营销心理与礼仪和汽车金融与保险等课程。这种以传统汽车或轻型混动车型为研究主体的课程架构已无法满足快速发展与转型升级的汽车产业的需求。重构汽车产业学院的课程体系是学校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在产业学院框架下,扬工院与多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协同重构了课程体系,如表2 所示。
表2 产业学院框架下的汽车类专业课程体系
将智能化网联化汽车作为课程体系重构的重要方向,才能够匹配汽车行业对岗位能力的要求,切实增强汽车专业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课程内容要体现出行业需求与技术发展。专业基础课以汽车构造、汽车理论、微机原理及电工电子技术等为主,提高学生理论水平;将新能源汽车的电机、电池、电控三大核心技术纳入专业核心课的重要范围,并且要与当前热门或前沿汽车技术并轨,即知识内容加入了AI、智能网联、无人驾驶等;实训课要加大与产业的融合,安排企业导师根据生产实际指导学生专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让学生接触一线,切实了解的产业情况。在课程体系设置过程中,既要注重专业课程严谨的理论培养,还要注重创新能力、工匠精神、职业素养与规划能力的培育,从而形成“基础主干、方向突破、系统构建”的综合型专业课程框架。
为检验课程体系实效以及推动教育资源共享,打造东西部高校教师智慧教育资源发展共同体,扬工院与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联合举办了“电动汽车结构原理与检修慕课西行同步课堂”系列教研活动。授课教师在同步课堂中采用翻转课堂、任务驱动、实操演练等形式讲解电动汽车交流慢充系统故障诊断与检修,线上“云”互动精彩纷呈,同步上课、同堂提问、同堂讨论得以实现,进一步表明课程体系重构的效果较为明显。
随着汽车产业发展,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很难满足当前行业发展的需要。课题研究基于产业学院的汽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已有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进行分析,基于“校政企行”协同合作,以“产业发展为牵引、行业需求为导向、职业能力为关键”的思路建立产业学院共同体。以扬工院汽车产业学院为例,阐述办学理念、培养模式、课程建设等,表明基于产业学院能够培养与行业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该模式可为扬州市高职院校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