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光平
音乐是学校教学内容之一,也肩负着育人的重要使命。音乐教学,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可代替的作用。如何让音乐教学发挥积极、重要的育人作用,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近些年来,笔者做了一些思考与实践。
一、音乐教育在育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小学音乐教学的育人作用一般从以下这几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等。
1.音乐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力手段。
(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音乐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中,爱国歌曲、革命歌曲占了很大的篇幅。通过教学这些歌曲,可以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促进思想上的升华。例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小号手之歌》等歌曲,有助于培养学生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音乐教材的又一关键点。如通过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红眼睛 绿眼睛》《“对不起”“没关系”》《小蚂蚁》《小胖胖》,可以培养学生优良的行为规范,使其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让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2.音乐教学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1)音乐教学对学生智力开发、智能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从音乐的教学过程来看,眼看、手动、口唱、耳听、脑思……各种生理器官协调进行,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注意力和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从而促进了学生智力的开发、智能的提高。
(2)音乐教学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优秀的音乐作品能使人心旷神怡,身心得到净化发展。沉思的、格调优美的音乐,如勃拉姆斯的《摇篮曲》、贝多芬的《月光鸣奏曲》等,可以平息愤怒,使人情绪缓和;活泼欢快的音乐,如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我国传统民族乐曲《喜相逢》等,对人的忧郁心理有治疗作用。
(3)音乐教学在培养学生许多非智力因素方面更有着它独特的功能。非智力因素一般指人的自制力、专注力、交际力,以及耐力、毅力等,它具有智力因素所不能替代的独立功能。如学习钢琴这一活动,它需要讲究双手的灵活性、准确性、协调性,需要恰如其分地表达乐曲应有的速度和力度,有助于学生专注力、自制力的提高。在演奏一些钢琴曲时,常常会碰到左右手二对三、三对四、六对八等双手不协调的节奏,这些都需要演奏者准确地把握它们细微的差别。再如听辨大小三和弦,也需要学习者有敏锐的听觉和音响色彩感应。由此可见,通过学习钢琴等乐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耐力、毅力、自制力、专注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
(4)音乐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活动。审美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审美能力的提高,会使人具有美的心灵、美的信念。这对改善人的素养、塑造一代新人,具有积极、深远的意义。音乐教学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艺术素养的教学活动。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无不渗透着美。如欣赏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牧童短笛》,流畅的旋律、悠扬的乐曲、优美的风景画,悠然自得地游戏于乡间田野的美好心情,无不让学生感受着美、体验着美。教师要善于把作品的艺术美、形象美挖掘出来,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感受到音樂美,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熏陶,从而进一步提高审美能力。
二、小学音乐教学落实育人价值的路径
1.端正教育思想,转变陈旧观念。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家长和社会大都把精力花在语、数上,而音乐学科却被鄙称为“副科”,似乎可有可无。这种片面的思想认识,严重影响了音乐学科改革的步伐,也直接关系到育人价值的落实。
此外,很多教育工作者,甚至包括部分音乐教师都存在一个误区,以为音乐课就是“唱歌课”,认为多唱几首歌,少唱几首歌,有什么关系?这种错误的看法使得音乐学科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都有不足。因此,教师要改变观念,提高音乐课程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素养的提升。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音乐教师是向学生落实学科育人价值的直接实施者,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因此,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娴熟的音乐教育艺术,还要事业心强、具有奉献精神、能及时吸收教改信息。事实证明,只有合格的音乐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因此,教师要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培养情操和精神,并努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3.创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模式。
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音乐教学形成了以唱歌为主的综合课型的单一教学模式,这已远远适应不了新形势的需要。因此,我们需要创新理念和实践,改革教学模式。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在教学模式上,实行以欣赏、唱游、器乐、表现与创作、综合感教育为主体的综合课型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可继续探索愉快教育、活动教学、情境渗透等多种形式,并学习借鉴世界一流的先进教育教学方法,力争摸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在课外教学上,要加强音乐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在课本中学到的知识有地方实践,有机会运用、表现,如开展社团活动,组建合唱队、舞蹈兴趣小组、管弦乐团、艺术团等,举办形式活泼的艺术比赛,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文艺调演、课外演出等。通过多样化的途径来促进教学模式的转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发展,提升学科育人价值。
4.把课堂还给学生,注重培养音乐素养。
在教学中,学生是受教育者,是主体,是内因,占主要地位;教师是施教者,是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学生才是课堂教学主体。教学方法好,就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教师要备好课,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通过启发、诱导,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教学氛围,并积极参与。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通过欣赏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唱游、律动、游戏等,培养学生反应灵敏、动作协调的能力;通过唱歌,陶冶学生情操;通过乐器学习,促进学生的自制力、耐力的发展;通过合唱、合奏等,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通过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总之,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素养,实现学科育人价值。
通过音乐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时代的要求、形势的需要,也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在平常的点滴教学中,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平市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苏少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