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娜 曹小飞 王秉乾 杨亮亮
“杨老师,你看,这是我的暑期计划表……”四年級的小张同学颇为得意地向家访的杨老师展示自己设计的图文并茂的“暑期行动计划”——学习清单、运动项目、旅行攻略……虽然笔迹略显稚嫩,但是条理清晰、干净整洁……
每年暑假,家访是咸宁梓山湖北大邦实验学校老师的规定动作。小张同学是杨老师当天家访的第三名学生,“每年暑假我都会家访,除了与家长交流外,指导孩子完成暑期行动计划也是老师必须关注的内容。”杨老师说,“每一份暑期行动计划都是由孩子们自己拟定,老师根据学生特点和在校表现给予建议,然后孩子们遵照计划安排自己的暑期生活。开学后,学校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开展暑期行动计划实施成果的交流和展示。孩子们非常踊跃,这已成为学校最受欢迎的品牌活动。”
学生自主规划暑期生活,是北大邦实验学校践行自主教育“微行动”中的一个创意项目。北大邦教育集团总校长汪兴益表示:“自主教育是学校一以贯之的教育理念,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我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做到放权赋能,以此激发人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为自成者、为他者、领导者。”
班级自治:充分释放学生的自我价值
走进北大邦的每一间教室,进门的显眼位置都张贴着“校园生活黄金法则”,涵盖了学生在校一日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学生的校园生活公约。周皓是五(1)班班长,也是小学部的“学生校长”。在北大邦,学校的学生会主席被称作“学生校长”。他说,这个“黄金法则”的制订,每个班级都贡献了智慧和力量,是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黄金法则”。
2022年4月,在总结前期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北大邦实验学校根据学校发展实际情况,发布了《梓山湖北大邦实验学校“校园生活黄金法则”征集活动实施方案》,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在班级发起活动倡议,每个学生梳理在校一日生活规则,然后班级讨论形成班级公约并公布实施,各部落(两个年级为一个部落)在班级公约基础上进行讨论,形成级“规”,再经小学部和初中部的“学生校长”分别组织两个学部的学生自治委员会委员议定,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完善,形成部“法”,最后经学校各部门联席会议讨论形成校规。
周皓作为“学生校长”,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了部“法”的审议。他坦言,过程很“痛苦”,结果很满意。“自己制定的规则,自己才会遵守。”他说,“这次活动也让我更加明白了‘学生校长这个称呼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更加明白了在自我成就与发展的同时,要努力服务他人,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学生校长的领导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像这样自下而上的意见征集活动在北大邦有很多,有的是为了某项制度的出台,有的是为了某项活动或者工作的开展。班级里,每个人都有岗位,人人都是主人;课堂中,人人畅所欲言,每个人都闪闪发光;生活中,“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小陈同学是六年级转校进入北大邦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都比较散漫,个性也很强。小学部校长兼班主任王宏华告诉记者,小陈刚到班上,他妈妈就打来电话,委婉地表达了希望王老师宽容一点儿,担心小陈会跟王老师吵架。根据班级人人有岗位的原则,在征求了小陈的意见之后,王老师安排他给全班同学发牛奶,小陈慢慢地融入了班集体。一段时间之后,小陈主动申请当小组的卫生组长。起初,有同学怀疑他能不能当好卫生组长,但在试用期过后,小组评选自治管理之星时,所有组员都把票投给了小陈。当王老师再次接到小陈妈妈的电话,听到小陈妈妈说起小陈的改变时,欣慰地笑了。
“其实,小陈也给我上了很好的一课,作为教师,我们要相信孩子,相信他有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教师要学会放手,在必要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学生会爆发出巨大能量,让自己的价值得到最大释放和发挥。”王老师说,“刚开始放手,我也很担心,总怕他们哪里做不好,甚至有些时候担心他们自己做会不会给我带来更多的麻烦,所以总是亲力亲为,自己也很累,尝试了一个学期的班级自治管理之后,我更加坚定要学会放手。”
把学校管理权还给学生,这是北大邦始终坚持的理念。“追求全体教职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幸福和丰盛,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和服务,一直是我们的办学追求。”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纪曹文说,“那如何实现这一追求呢?我们认为要从被动的管理走向主体的自治,从激励走向赋能,要在点燃、激励、唤醒、放手、赋能上做文章,让每个师生被看见,实现自我的价值。”
服务育人:于细节处增强师生归属感
“同学,勺子应该放在那个篓子里……”在学生餐厅,小莫用稚嫩但坚定的声音提醒吃完饭的同学把餐具放到指定的回收处。小莫是生活服务中心食育部的学生干部,今天轮到他值日,他早早地吃了饭就上岗了,在餐具回收处提醒吃完饭的同学依次将餐具放好。在北大邦食堂,吃饭时间总能看到像小莫这样手举指示牌协助维持就餐秩序的师生。学生自主按年级排队打餐、就餐、收餐,一切井然有序。
据北大邦学校工会主席兼后勤服务中心主任方圻介绍,秩序维护都是学生自治委员会的生活服务部在教师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自行安排的,定时、定岗、定人员。学生实行错峰就餐,最后一节课的带班老师在下课后会引导学生有序进餐并且协助食堂工作人员完成打餐工作。
方老师还给记者介绍了食堂的“特别餐桌”。因为实行错峰就餐,当下一个时间段的学生来进餐时,如果上一个时间段的学生还没有吃完饭,就会被引导进入“特别餐桌”,这样既不影响后面的学生进餐,也照顾了个别学生的进餐习惯和速度。“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有的学生可能做事比较慢,有的可能因为其他事情耽误了,所以我们就设置了这样几张‘特别餐桌,照顾大部分学生的同时兼顾个体需求。刚开始需要引导,后来学生都会自觉有序地去‘特别餐桌。”方老师说,“食堂也是一个育人场,我们提倡光盘行动、有序进餐,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体验中明白什么是规则,感受到被照顾。这也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细化服务。”
汪银华主任是北大邦学校餐饮部负责人,为了保证食品安全和饭菜质量,她对细节和流程的把控几近严苛,从采买、存储到食材处理都制定了严格的标准和流程,责任到人,对标对表完成。跟随汪老师走进北大邦食堂后厨,干净、整洁、有序是给记者的第一印象。“有一次,上级来食堂检查,摸了一下我们的油烟机,发出了‘真没想到油烟机一点油渍都没有的赞叹。”汪老师说,“我们要求每日清扫,不留痕迹。食堂严格执行‘8S管理标准,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学习,并要求食堂工作人员将标准内化于心。”
“后勤工作的本质是为师生做好服务。”这是总校长汪兴益在后勤工作会议上经常提及的一句话,汪老师铭记于心,并且用实际行动传递给后勤工作人员。每个大周(10天)放假前,她都要给每个班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学生想吃什么、喜欢吃什么,以便根据学生需求安排下周的食谱;每个月,她都要收集食堂满意度调查表,了解师生对食堂工作的满意度,不足之处及时改进和调整。为了加强家校沟通,汪老师将食堂工作以视频的形式展示给家长,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我们的工作必须要做细,才能把服务做到位。后勤工作很重要,只有我们做好了保障,才能让教师安心从教、学生快乐学习。”汪老师说。
在采访时,说到后勤服务,很多老师都提到一个人——后勤维修部主管张师傅,人称“北大邦的‘中央空调”。教室的灯管坏了、玻璃破了,教师宿舍电线线路故障了、洗衣机罢工了、空调不工作了……张师傅总能在第一时间帮他们解决问题,让他们感到很贴心。
如今,学校一线教育与后勤越来越正相关。行政、后勤、生活服务,关系到全校师生能否有一个安全、和谐、健康、温馨的学习生活环境,也是衡量一个学校教育管理水平的尺度。
评价赋能:以激励为导向促发展
梓山湖北大邦实验学校实行扁平化自治管理,学生的自治管理机构设置和教师的管理机构设置相呼应是学校实行自治管理的一大亮点。比如,小学部和初中部“学生校长”的设置和选拔。学校教师指导委员会下设“四中心八部委”,即学道中心(课研部、质检部)、德道中心(风纪部、德育部)、生活服务中心(宿管部、食育部)、学生发展中心(文宣部、体卫部)。与之对应的,学生组织也设置相应的部门,并明确职责分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学校事务。
作业质量检查是质检部的一项重要工作。据质检部的学生干部小周介绍,班级的每个小组都有作业督评员,他们的工作就是检查小组作业的完成情况,并对作业的量和质给出反馈意见。学生先自我检查,然后学生质检部将质检结果统一汇总,再反馈给教师质检部,教师根据作业质量的反馈信息提出改进意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充分指导并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作业质量评价。其他部门的工作机制也大抵如此。
学校制定了“四中心八部委”建设章程,明晰各部门岗位职责清单和工作流程。各部门根据章程制定工作实施方案,细化评价指标。班主任队伍建设和考核由德道发展中心负责。2023年,德道发展中心修订了“新生代班主任”星级评定方案和评定细则。在一份星级认定评分表上,记者看到对班主任的评价从“师德师风”“工作行为”“班级文化建设”“家校共育建设”“一班一品打造”“学业综合表现”“八好班团竞比”“学生满意度”“民主评议”等方面展开,指向班主任“德”“勤”“能”“绩”四大能力,每一项给予不同的量化分值。另外,特别设置加分项,比如申报一个课题、参与青蓝结对帮扶、承担校内外德育交流工作等都属于加分范畴。“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励班主任主动作为,为班主任群体发展赋能。”教师发展中心负责人如是说。
以激励为导向的评价赋能师生发展,这是学校制定考核评价细则的核心目标。在校长纪曹文看来,评价只是一种方式和手段,通过不同的评价来激励师生主动发展,激活师生的自我意识和精神,提升师生的自我领导力和自我教育能力才是評价的终极要义。“管理要以促进师生发展为前提,制度不能仅仅停留在学校的墙上,而是应该以具体的工作推进为载体,让制度在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中达成共识,形成一种大家共同认可的管理文化,才能真正落实管理质效。”
目前,梓山湖北大邦实验学校已经进入第二个五年规划发展期。学校将以管理模式自动化、效能化为目标,以质量和效能为核心,优化管理机制和模式,深化推行“学习发展共同体”扁平自治型管理体系,实现从“硬管理”到“软研发”的成功转型,真正实现把学校还给师生,让教育赞美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