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机理与实现路径

2023-09-19 12:25李佩函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23年1期
关键词:实现路径高质量发展

李佩函

摘要:粮食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是中国饭碗装满“优质粮”的重要保障。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粮食产业从初始形态发展到转型形态,并指向目标形态。在粮食产业高质量转型发展阶段,其发展的内在逻辑理路呈现出多维的“五优联动”导向机理,“三链耦合”渠道机理和“主体协同”源泉机理的特征,实现粮食“产购储加销”全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各主体间的利益协同与高质量互促发展,需要在科技创新赋能、产业深度融合、新型粮农培育以及多措并举上探索新路径。

关键词: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发展机理;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志码:A DOI:10.16465/j.gste.cn431252ts.20230102

基金项目: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22400410110)。

Research on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mechanism and realization path of Chinas grain industry

Li Peihan

( School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and Real Estate, He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Zhengzhou, Henan 450000 )

Abstract: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grain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Chinas rice bowl to be full of "high-quality grai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economy, the grain industry develops from the initial form to the transformation form and points to the target form. In the stage of high-quality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grain industry, the internal logic of its development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dimensional"five excellent linkages" guiding mechanism, "three-chain coupling" channel mechanism, and "main body coordination" source mechanism. To realize the benefit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whole industrial chain, value chain, and supply chain of grain "production, purchase, storage, and marketing". Exploring new development ways is needed to take multiple measures in the field of strengthen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deepen industrial integration, foster new types of farmers, and adopt multiple measures simultaneously.

Key words: grain industry,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development mechanism, implementation path

糧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新时期经济发展目标具象化和深度化的表现[1]。粮食产业作为国家基础性产业,具有“稳民心安天下”的战略性作用,面对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和新冠疫情的不确定风险,推动粮食产业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不仅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更关乎到乡村产业振兴和农业全面现代化目标能否实现。2019年《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提出,要“着力推动优粮优产、优粮优购、优粮优储、优粮优加、优粮优销”[2],在产购储加销等环节中实施“五优联动”,其实质就是将高质量发展要求贯穿到粮食产业全过程、各环节和各主体之间[3]。2021年通过并实施的《乡村振兴促进法》,特别将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列为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路径[4]。可见,加快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粮食产业体系,是实现从粮食生产大国向粮食产业强国转变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高质量发展”成为多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而鲜有对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行深入探讨,为数不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内涵界定、评价测算以及推进路径上。现有研究结果表明: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应该是粮食保障供给、粮食产业体系、粮食资源配置、粮食可持续发展和粮食竞争力的高效整合[5];以“稳产增效”为主线的评价体系涉及粮食生产、加工、外贸、流通与消费等的基本活动和粮食政策、人才与科技等的辅助活动[6];振兴粮食产业需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进粮食“产品链、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耦合[7-8],需要从制度环境、改革突破和创新驱动上发力“质量兴粮”的路径 [1-5]。

已有相关文献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了思路与观点借鉴,但从全产业的“优产、优购、优储、优加、优销”联动,“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耦合,以及“产购储加销多元主体”协同的三重维度,综合探究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机理与实现路径的研究较少。如何在粮食产业更高水平上促进“五优联动”“三链耦合”与“主体协同”,打破各环节、各链条与不同主体之间的壁垒,增强其互动性,是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于此,本文从上述三重维度对我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界定,梳理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演进历程,研究粮食产业“五优联动”“三链协同”与“主体协同”运作的内在机理,并探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1 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演进

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旨在缓和与化解在高速增长阶段所积累的矛盾[1],也是对粮食产业质态提出更高要求的响应。事实上,我国历来重视粮食产业化的发展,在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粮食产业均以追求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只是由于不同时期经济社会状况及政策约束条件的差异,各阶段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借鉴任平等[9]对我国高质量绿色发展形态演变的理解,本研究将我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演进划分为3个阶段:以粮食产量增长为导向的初始形态;以兼顾粮食产业的经济、社会与生态为导向的转型形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导向的目标形态。从发展实践来看,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呈现出由低级向高级演化的态势。

1.1 初始形态的发展:1949—2003年

在初始形态阶段,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以粮食增产目标为重心,逐渐向粮食生产效益转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粮食产量严重不足,1949年总产量仅有1.13亿t。为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状况,提高粮食产量,政府进行了土地制度改革,并在1953年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明确提出“要保证粮食等农作物在每年都有必要的增加”,同时加强了“统购统销”政策对粮食市场的控制,建立了初步的粮食储备体系。在随后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全面调整、“文革大革命”以及拨乱反正时期,农业技术进步缓慢,因而这一阶段尽管完善了粮食流通体制和进口策略,但粮食供给仍在反复波动,这一状况自改革开放以后得到改善。

家庭经营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推动农业进入高速发展期,政府在关注粮食产量增长的同时,更加强调农业科技投入和改善生产条件,并开始实行粮食的多渠道经营策略,粮作经营效益显著提升。直到21世纪初期,新一轮粮价下跌和面积调减[10],引发了粮食产量的小幅下降,但均维持在4亿t以上,200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和人均产量仍达到4.3亿t和333.29 kg[11],分别较1949年增长2.8倍和1.6倍,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得到大幅跃升。

自此,我国粮食产业发展主要集中在生产和流通领域,经历了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利化和化学化的历程,粮食收储由订购价向保护价收购转变、由国家专项储备分级管理向国家专项储备垂直管理的收储制度变革。这一阶段,我国农业技术进步水平显著提高,初步建立了国家粮食收购与储备制度,提高了种粮收益,实现了粮食增产并保障人民温饱和粮食数量安全的低层次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

1.2 转型形态的发展:2004年至今

在转型形态阶段,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在注重粮食增产与产业增效的同时,全产业链向“绿色化”转型发展。新农政实施以来,粮食产量连年丰产,由2004年的4.69亿t增至2020年的6.69亿t,这标志着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及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也为“中国饭碗主要装中国粮”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一期间,农业税制改革与粮食补贴政策不仅促进了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也催生了粮食市场化改革。2004年起,我国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和购销价格,并分区分类逐步推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和临时收储制度,探索“价补分离”机制,粮食收储制度趋于完备,收储能力逐渐增强。2019年《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中显示,2018年我国标准化粮仓仓容达6.7亿t,简易仓容2.4亿t,为粮食科学收储提供了条件。同时,粮食加工业也取得长足进步,2019年我国粮油加工企业达到14 531家,年总产值达13 928.4亿元[12],加工业实力明显增强,有力推动产业增效。

伴随我国粮食产业的增产、增效,“增绿”也在逐渐显现,尤其自2015年原农业部制定了“到2020年化肥农药施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以来,农业生产方式出现了明显转变。农业生产中化学农资的投入由2004—2016年期间逐年增长变化为之后的逐渐降低,碳排放总量[13]表现出同步趋势(见表1),这在一定程度表明“双减方案”的政策效果明显。2020年《中国绿色食品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我国有绿色粮食标准化生产基地374个,占地701.8万hm2,为更高层次的粮食产业绿色化发展提供了保障。同时,新型的产销联动方式也改变了传统低效流通、简单加工与粗放销售的状况,“主食厨房”等新市场布局,促进了粮食价值链向工业、服务业、消费端延伸[3]。

转型形态中,我国粮食产业实现了全面的发展。粮食连年丰产,收储制度进一步完善,仓储现代化水平得以提升,加工业蓬勃发展,粮食产业向绿色化转型,逐步走向了兼顾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应协同提升的中层次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

1.3 目标形态的发展:不远未来

在目标形态阶段,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将指向粮食产业强国目标,逐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粮食安全格局。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为基础,以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为契机,不断增强粮食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粮食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农业生产力区域布局和优势互补[14],努力建成“五优联动”“三链耦合”“主体协同”的现代高效粮食产业体系,推动我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建成以生产环节为基础,以加工环节为引擎,“五优联动”的粮食产业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销协作为路径,以粮食物流路线为通道,“主体利益协同”的高附加值粮食价值链和自主畅通的粮食供应链[4],进而实现多维交互运行的高质量粮食产业。

该阶段我國粮食产业各环节生产技术均将取得突破性进展,粮食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粮食加工产业均衡发展,粮食产销高效协作,粮食物流网络顺畅,粮食产业发展进入绿色化、数字化与集聚化态势,与生态保护和人民共同富裕的美好生活需求之间实现动态平衡。

2 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机理

粮食产业高质量运行的内生动力既取决于粮食优产、优购、优储、优加、优销的互促联动,也决定于粮食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与利益相关主体协同建立的高效粮食产业体系。厘清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机理既要把握好“五优联动”“三链耦合”和“主体协同”三重维度之间的关系,又需保障各维度顺畅运行及其协调联动(如图1所示)。首先,抓牢“五优联动”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打牢基础提供导向;其次,促进“三联耦合”畅通粮食流通增值渠道;再次,激励“多元主体协同”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最终,形成多维互促联动的高质量粮食产业体系。

2.1 导向机理:“五优联动”

“五优联动”是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优质导向。粮食生产是粮食收购、储存、加工、销售等产后环节顺利开展的基础。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首先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通过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保障国家粮食数量与质量安全。“优粮优产”不仅能够提升原粮价值,也能够为粮食加工部门提供优质原粮,有助于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延伸,符合“品质换取价值,价值提升价格”的发展路径。

“优粮优购”的关键是“优粮优价”,通过“优粮优价”开辟优质原粮市场。“优购”与“优产”的双向互动关系,能够引导粮农进行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生产,增加优质粮源供给,反过来也保障了粮农利益的实现。在粮食生产和收购环节建立起高效的质价联动机制,从质、量、价等方面落实“优粮优购”有助于打通“五优”循环。

“优粮优储”包含“广积粮、积好粮、好积粮”,其核心是科学储粮[15]。“优粮优储”的前提是库存稳定,这也是“广积粮”的内在要求。“优粮优产”从根本上保证了优质粮源的供给,“优粮优购”以优价广收优粮才能从“量”和“质”两方面确保“优粮优储”,也是实现“广积粮”和“积好粮”的重要手段。另外,要实现“好积粮”就必须坚持科技驱动,采取先进储存技术,改善粮食储存条件,加强库存粮食质量安全监测,确保储粮做到“常储常鲜”“常储常新”,为“优粮优加”提供优质原料。通过稳定优质粮源、优化存储结构、改善存储条件等共同发力确保实现“优粮优储”。

“优粮优加”是延长产业链和顺应消费需求变化的必然要求。发展粮食精深加工,提高粮油副产物综合利用率,是增加粮食产品附加值的重要途径。坚持需求导向,优化粮食加工结构,充分发挥“优粮优加”联动产销的纽带作用,确保优质原粮经精深加工转化为营养、健康产品以更好满足市场需求。粮食加工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以科技赋能粮食加工才能真正做到“优粮优加”。同时,由于粮食加工是粮食全产业链的核心环节,最容易形成产业集聚[4],因而“优粮优加”应成为带动粮食产业提质增效的重要引擎。

“优粮优销”处于粮食产业的最下游,在全产业链中有着巨大的增值潜力[3]。“优粮优产”从根本上保障“优粮优销”;“优粮优加”有效促进优质原粮增值与品质提升,保障销售环节优质成品粮稳定供应;“优粮优销”通过及时向粮食生产和加工环节反馈市场信息,促进粮作经营结构调整与优化。可见,“优粮优销”需要“产、加、销”相结合,一方面按照“产→加→销”的传导路径为销售环节提供稳定优质产品;另一方面按照“销→加→产”的反馈路径激发粮食生产加工提质增效,通过双向互促产销,促进全产业链效率提升。

综上,“五优联动”需要抓好产销两端,优化中间环节,提升流通效率,贯通高效联动。“五优联动”以“优粮优产”为龙头,引领“购、储、加、销”各环节优质高效发展,使优质粮源从产业链的开端到末端实现价值增值;同时,强化产销对接,使各环节互联互通,重视后向环节对前向环节的反馈调节,及时优化调整粮食产业结构,从源头上保证“优粮优产”。

2.2 渠道机理:“三链耦合”

“三链耦合”是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渠道保证。“产购储加销”全产业链的互促联动,关键是“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16]。优质原粮产出完成了初级价值创造,进入交易市场的优质原粮,由生产端延伸至收储端。产业链的此次延伸既开辟了粮食流通渠道,加快优质原粮流通,也形成了产业链、价值链与供应链的初次耦合。

经过粮食的精深加工,引发“三链”的二次耦合。首先,“粮头食尾”的加工,优质原粮从初级产品到优质成品的质变,产品附加值得到大幅提升,价值链也由初级价值创造延伸至中端价值增值,开辟了原粮加工增值与价值链延伸提升的渠道。其次,收储企业向加工企业出售优质储备粮奠定了粮食加工增值的基础,推动了供应链延伸,供应链与产业链、价值链又产生了耦合关系。双方交易促进了收储到加工的产业链延伸,打造了收储端到加工端的供应链,建立了收储到加工的供应渠道。

粮食加工产品进入消费市场,意味着粮食产业链进入末端销售环节,至此粮食“产购储加销”各环节构成了互促联动的闭环全产业链。从加工到销售,实现粮食产业链与价值链的第三次耦合,形成了由价值创造到价值增值再到价值实现的完整价值链,打通了粮食从生产到销售的增值渠道。加工端到销售端供应渠道的建立促使优质粮品进入终端销售市场,通过“優粮优销”完成闭环的价值增值。

综上,以优质原粮生产环节为抓手,通过产业链延伸在上下游各环节间打造稳定的供应链并实现价值链的提升。产业链的每次延伸都会衍生出新的供应关系,产生新的增值。原粮生产是价值创造的基础,粮食加工是价值增值的核心,粮食产品销售是价值实现的关键。打通产业延伸渠道、企业供应渠道和产品增值渠道,通过产业链激活供应链和价值链来实现粮食产业的“三链耦合”,牢牢把握“价值链”这一核心,促进“三链”协同发展[17],是确保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渠道选择。

2.3 源泉机理:“主体协同”

“主体协同”是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活力源泉。激活“五优联动”,促进“三链耦合”,离不开多元主体的参与。只有生产、收储、加工、销售各类主体高效协同、相互配合才能为粮食产业注入活力,提高全产业链运行的效率和水平。粮食生产主体主要包括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等。由于粮食生产面临较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农户通过与合作社及龙头企业等在不同环节的分工合作,能够提升其抗风险能力和市场谈判地位。在重视培育各类粮食生产主体过程中,尤其要壮大龙头企业实力,鼓励各主体与龙头企业的合作,形成利益共享、技术共享、风险共担的联盟,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同时也要加强同其他各主体间的协作,促进粮食稳产、提质、增效。

粮食收储主体是将优质原粮推向市场的重要主体。当前,粮食收储主体呈现多元化,为优质原粮提供了广阔销路,奠定了“广积粮”的基础。各类收储商之间的竞争有助于粮食按质论价,促成优质粮以更合理的价格进入市场,以“优粮优价”保障生产者和收购商双方的利益。收储商与生产者通过建立一致的质量标准,为“积好粮”提供了可能。产购储各主体间的协同能够促进粮食生产、收储标准化,以标准化促进优质化,进而实现“优购优储”。

对于粮食加工主体,在保证有稳定优质粮源的同时,还需根据市场信息反馈,优化加工流程,提升加工品质,保持与粮食销售主体的协同。当前粮食销售主体主要包括以中粮集团、中储粮集团为代表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各类粮食批发商、零售商等。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作为最核心的主体,与其他各类销售主体、加工和收储主体及时分享市场信息,是增强粮食销售灵活性,降低市场风险,健全粮食销售网络的重要方式。各主体间的协同反馈能够促使粮食产业结构、交易价格更趋合理,粮食价格形成机制更加完善,形成有效的信息反馈调节机制。

综上,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要着眼于全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以“五优联动”为抓手,以“三链耦合”“主体协同”为依托,夯实粮食全产业链互促联动机制,构建信息、资源和技术共享方式,完善现代高效的粮食产业体系,方能助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3 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根据粮食产业发展演进逻辑,结合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导向机理、渠道机理与源泉机理以及之间的内在关系,从科技创新、产业融合、主体培育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实现路径。

3.1 科技创新赋能,驱动“五优联动”

在粮食产量平稳提升、数量安全得到保障的基础上,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各环节间的互促联动。为此,必须重视科技的作用,通过技术变革及工艺创新驱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优粮优产”需要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提升耕地质量;需要打好“种业翻身仗”,鼓励农业科研机构和企业依据销售环节反馈信息研发适需的优质新品种,优化粮食生产结构,从源头上夯实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二是“优粮优购优储”需要收储主体采用先进的质量监测技术和粮仓温度、湿度控制技术,对收储粮品质进行长期动态监测,保障粮食“常储常新”,减少收储环节粮食损耗。三是“优粮优加优销”需要通过创新粮食加工技术,提升优质粮食知名度,提高粮食产品附加值,以优势特色品牌助力粮食的加工销售。依托技术创新推动“五优联动”,是提高全产业链技术水平和运行效率的关键。

3.2 产业深度融合,助推“三链耦合”

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应以一二三产深度融合为抓手,实现产业链延伸,供应链强化、价值链提升。一方面,依托优质粮食产区与龙头企业构建国家粮食产业园,促进区域资源共享、要素整合、产业集聚。在各环节间建立紧密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加强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农户之间的合作,形成产购储加销联盟,以全产业链一体化、规模化经营实现三产有机融合。另一方面,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技术优势,推动技术扩散,引导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粮食的科学收储与精深加工,并依托销售网络拓展销路,以更高层次的科技整合推动三链延伸耦合,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3.3 新型粮农培育,激活“主体协同”

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应注重全产业链效率提升,为此需要从适度扩大各环节经营规模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着手。一方面,全产业链适度规模化经营能够取得良好的规模效益,提升全产业链经营效率。具体而言,通过转让、转包、出租、互换等方式推动土地集中适度规模经营,或通过托管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连片服务型规模经营,以实现粮食生产规模化;通过企业联合、兼并等手段扩大收储、加工、销售等企业规模,提高经营绩效。另一方面,积极培育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以龙头企业带动其他各主体在“产购储加销”环节建立资源共享与信息互通联盟,推动各主体在由单一走向联合的协同中降低产业化经营风险,提升粮食全产业链主体互促联动的协同效率。

3.4 多措并举整合,保障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对标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发展定位,需要认真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引导粮食产业向更高层次集聚。为此,需要强化系统思维,在“产购储加销”环节建立各主体间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粮食加工环节的引擎作用,打通和拓展上下游产业的广度、深度与高度,实现产业链联动、价值链提升,供应链通畅的局面。如通过创新订单生产模式,构建新型产销联动关系,能够使销售企业根据市场行情与加工企业签订订单,约定成品粮的品种、数量、质量,确保产品优质;加工企业与生产主体协商制定粮食生产标准与流程确保优质原粮;生产主体与种业公司订立优质种源供应协议,从源头保障原粮品质;各级订单按统一标准进行分类筛选、分级定价、分级加工和分级销售,精准定位目标客户,以差异化提升竞争优势。总之,出动“五优联动”“三联耦合”“主体协同”多维整合的“组合拳”,是加快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选择。

参 考 文 献

[1]高维龙,李士梅,胡续楠.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机制分析:基于全要素生产率时空演化视角[J].当代经济管理,2021,43(11):53-64.

[2]中国的粮食安全[EB/OL].(2019-10-14)[2020-11-20].http:// www.gov.cn/zhengce/2019-10/14/content_5439410.htm.

[3]郭力,韩露露.粮食产业“五优联动”实施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7(3):10-16+44.

[4]高鸣,魏佳朔.加快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发展定位与战略构想[J].中国农村经济,2021(11):16-34.

[5]程国强.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J].中国粮食经济,2019(9):54-59.

[6]王瑞峰,李爽,王红蕾,等.中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及实现路径[J].统计与决策,2020,36(14):93-97.

[7]丁声俊.在新理念引领下开创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新模式[J].中州学刊,2017(2):23-29.

[8]顏波,亢霞,姜明伦,等.我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上)[J].中国粮食经济,2019(12):43-46.

[9]任平,刘经伟.高质量绿色发展的理论内涵、评价标准与实现路径[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9,40(6):123-131+213.

[10]陈祥云,李荣耀,赵劲松.我国粮食安全政策:演进轨迹、内在逻辑与战略取向[J].经济学家,2020(10):117-128.

[11]梁伟森,方伟.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广东省的经验证据[J].江苏农业科学,2021,49(12):215-221.

[12]王瑞元.2019年我国粮油加工业的基本情况[J].中国油脂,2021,46(7):1-6+19.

[13]李波,张俊飚,李海鹏.中国农业碳排放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解[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8):80-86.

[14]檀云舒,饶璐,吴娜培,等.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的优势、困境与路径[J].粮食科技与经济,2021,46(3):1-4.

[15]张务锋.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 加快建设粮食产业强国[J].人民论坛,2018(25):6-9.

[16]周维亮.浙江:三链协同 四方共赢 走出“五优联动”特色之路[J].中国粮食经济,2020(10):17-18.

[17]张士杰,齐啸宇.粮食产业价值链提升与种业科技创新研究[J].粮食科技与经济,2021,46(6):24-27.

猜你喜欢
实现路径高质量发展
2018:中国会展业“高质量发展”之年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辽宁省绿色增长水平提升路径及对策分析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论新疆民族互嵌型社区的建设:现实背景、基本概念和实现路径
经济责任审计发挥国家治理作用的实现路径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我国学术期刊的价值设定与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