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
摘 要:“五育融合”是“五育并举”基础上的五育力量相互协作、相互融通进而形成强大育人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育人机制。这一机制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模式的调整更新,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和说服力的增强。為此,我们要以构建“五育融合”机制为前提,以构建“三全育人”体系为抓手,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为保障,使“五育融合”的力量充分发挥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五育融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排头兵,必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一体化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五育融合”内涵解析
“五育融合”即德智体美劳“五育”间的一种融通状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五育融合”的前提是“五育并举”,即“五育”俱全,缺一不可。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德育指向培养人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爱国情怀、自觉的公德意识、良好的心理品质等;智育旨在使人涵养广博的学识,通晓事物发展的规律;体育使人拥有健全的人格、强健的体魄;美育则提升人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劳动教育使人树立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价值观念[2],并做到勤于劳动、善于创造。“五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均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缺少任何一方都会导致教育目标的极大偏差。
第二,“五育融合”的基础是“五育”互育,即“五育”力量相互协作。“五育”内部是紧密联系的,德育能够使人增智、尚美、爱体、崇劳;智育能为其他各育提供知识积淀和理性基础;体育能磨炼人的意志,增长人的见识,增进人的身心健康,是人学习劳动的基础;美育助人在学习中自觉抵制庸俗落后的文化,在实践中明辨是非丑恶现象;劳动教育能培养人的德性,增进人的学识,增强人的体魄,提升人的审美能力。为此,“五育融合”就是要充分关注“五育”间的关联性,找到契合点,使其相互协作。
第三,“五育融合”的标准是要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五育融合”的最终目的是使人走向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人的综合素养提升至一定境界。这个综合素养除了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均需达到一定的发展水平,还需要看教育对象认识事物的高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表现,这种表现则是教育对象将“五育”内容有机整合后展示出的一种大于各育简单相加总和的整体性力量。
因此判定“五育”是否充分融合,一方面要看“五育”各育在融合过程中是否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优势,实现了各美其美;另一方面要看“五育”融合后相较于原有单一化教育是否形成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整体效应,实现了美美与共。
二、“五育融合”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之“能”
“五育融合”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育功能等诸多方面存在契合性,为充分发挥其优势、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奠定了基础。
(一) “五育融合”契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我国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旗帜鲜明地回答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元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就是要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则回答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什么人”这个教育首要问
题[4],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和奋斗方向。要实现这一根本目标,我们就需要从德智体美劳“五育”入手,通过“五育并举”实现“五育”的平衡发展,保证教育的全面性;使“五育”之间相互协作,打破育人边界和壁垒,保证教育的协同性;通过“五育融合”发展形成强大育人合力,实现人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由此,“五育”可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基因元素,“五育融合”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根本目标的基本处方,“五育融合”必将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 “五育融合”契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模式的调整更新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等学校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新兴教育手段不断涌现、教育内容不断丰富,教育模式不断创新,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果还是一味地固守原有说理模式,不与时俱进调整教育内容、更新教育模式,其实效性必然会大打
折扣。
在教育内容调整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自觉对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根本目标,在注重学生德性涵养和智慧培养的同时提升体育、美育、劳育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比重,保证“五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要素完整、步调协调、效用得到充分发挥。
在教育模式更新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过度依赖理论课堂,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同时也要注重在其他专业课、公共课,尤其是体育课、劳动课这种习惯性被学校定位为边缘课程中发掘和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把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相结合、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相结合,打造协同育人模式。
由此,不难看出,无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调整还是模式的更新,都需要“五育”共同参与其中并融合发展。“五育融合”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全面协调,模式更加生动多元。
(三) “五育融合”契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和说服力的增强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阻碍了其实效性的增强,比如注重灌输说理,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阻碍吸引力的增强;对社会问题的剖析和错误思潮的回击理论单一,阻碍说服力的增强。
为此,在增强吸引力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善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做到润物无声。比如通过“五育融合”将政治原则、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融入文化教育、体育竞技、美育鉴赏、劳动实践中,结合影视、音乐、展览等多样化手段给学生以视觉、听觉感官的冲击,以春風化雨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引导。在增强说服力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多方面寻找批判的武器,做到理直气壮。比如对于当代多元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的冲击以及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挑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需要从德育中找寻理论支撑,从智育中找寻历史和现实的依据,从美育中甄别丑恶,结合中华民族生动的劳动实践让那些妄图侵蚀学生意识形态的错误思潮和价值观念原形毕露,以此涤荡学生的心灵。
三、“五育融合”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分析
探寻“五育融合”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要从“五育融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及二者之间的关联性出发,才能保证育人效果的全面性和持久性。
(一)以构建“五育融合”机制为前提
1. 构建“五育并举”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构建“五育并举”机制,就要保证“五育”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全面性,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教育。其中,德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环节。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把“立德树人”放在首要位置,坚持育人为本、育德为先。智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依据和重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在科学文化知识教育过程中有意识地去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智慧,为自身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供给。强健的体魄是学生接受教育、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主动关心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并将学生在运动竞技过程中彰显的坚持不懈、顽强拼搏、团队意识等体育精神作为育人的重要内容。美育是教会学生分辨善恶美丑的重要手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结合美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鼓励其追求善和美的事物。劳动实践是检验学生思想品德是否达至知行合一境界的主要途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通过劳动实践磨炼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并根据学生劳动实践的表现改进自身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由此可见,“五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融入“五育”内容,给予学生全面有效的引导。
2. 构建“五育协作”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构建“五育协作”机制,就是要推动“五育”中的每一育充分融入其他各育中,使每一育都走向全面发展的教育。其中,德育是灵魂,让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是一切教育的根本。德育必须贯穿于其他各育中,成为其他各育的主心骨,牢牢把握住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方向。智育是基础,一切教育都是建立在一定认知基础之上的,把智育贯穿到其他各育中就是要使智育为其他方面的教育提供知识基础和智力支持。体育是先决条件,毛泽东说:“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5]接受教育、增长知识、培育真善美品质的前提是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为此体育要充分融入其他各育中,夯实精神文明教育的根基。美育是驱动力,德育追求风尚美,智育追求理性美,体育追求形体美,劳动教育追求创造美。走向全面发展的教育,就是要在其他方面的教育过程中融入美的理念,尽可能使各方面的教育达到美的境界,实现美美与共。劳动教育是试金石和助推器。崇高的品德、丰富的知识、强健的体魄和高尚的审美能力通过劳动实践都能得到检验,并且在劳动实践中亦能得到强化和提升。
因此,各方面的教育都要根据自身属性和特色开展相应的劳动实践活动,根据学生活动中所展示的薄弱之处有的放矢地加强对学生的教育。
3. 构建“育人合力”培育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使“五育”充分融合并迸发强大育人合力,就需要一定的平台和中介为“五育”联合育人提供条件和机会。
在平台方面,不同学科的教师之间要加强学科交流和沟通,认识到育人目标的一致性、育人内容的相融性、育人方法的共通性,主动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协同育人。高校专业教师、管理人员、服务人员之间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常交流、多合作,共同致力于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中介方面,活动是对课堂的延伸和发展,是第二课堂。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素质都会得到检验和提升。为此,高校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发,提高实践育人地位,通过各类落到实处的活动,如参观红色革命基地、“三下乡”志愿活动、美丽校园建设、传统节日主题活动等,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夯实理想信念,丰富文化知识,增强体能,提升审美能力,强化劳动意识。
(二)以构建“三全育人”体系为抓手
1. 坚持多主体联动,实现全员育人
“五育融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应有
之责。
首先,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应只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学校党团班子的事情。高校各部门要在高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所长,根据本单位特色和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融入其他方面教育,同时与其他部门充分交流协作,实现育人资源共享、育人功能互补,为“五育融合”贡献力量。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应只是思政课教师的责任。高校一方面要关注教师多层次、多方面的发展需求,通过培训、研修、顶岗实习等方式不断增强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提升教师的综合育人能力;另一方面要培养教师的“五育融合”育人意识,让全面发展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而不只是单一的教育。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要充分发挥主心骨作用,塑造“五育融合”的契合点,在推动“五育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保证“五育”始终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前行,即将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融入其中,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观、历史观塑造“五育融合”的契合点,使“五育”在其统领下相互协作,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育人局面。
2. 坚持系统性思维,实现全过程育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五育融合”理念,就必须形成从一个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到管理服务到评价反馈的完整系统。
在顶层设计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要充分彰显党和国家的教育理念,更加注重“五育融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回答好“培养什么人”这个根本问题。
在具体实施方面,要坚持多元共治、多措并举。坚持实施“五育融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多元,形成学校党委、职能部门、基层党组织、教师、管理服务人员、学生等多维立体共治格局;坚持实施“五育融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要多样化,充分利用制度文化、校园活动、社会实践等多样化途径为“五育融合”提供现实条件。
在管理服务环节,高校要改变管理服务过程中重业务、轻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明晰不同管理部门之间的职责权限关系,根据管理的性质和内容差异在有侧重地对学生施行“五育”教育的同时开展合作交流,实现优势互补。
在评价反馈环节,高校要摒弃唯分数、唯论文的知识本位评价标准,以德智体美劳为准绳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全面评价;改变以往一刀切、标准化、同质化的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实时关注学生各阶段各方面的发展动态,予以针对性的诊断和引导,同时根据学生的发展状况不断反思、调整、完善评价
机制。
3. 坚持多阵地齐抓共管,实现全方位育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使命,必须作为一个整体性工程涵盖学生活动的各个领域,从而建立起一个生态良好的“大思政”系统,实现全方位育人。当代大学生活动最为集中的领域主要包括课堂、校园和网络空间等,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些领域的介入程度和开展情况直接关系着育人实效。
在高校课堂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一方面用党的教育方针和理念引导各类课程的合理设置和开展;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找到各类课程之间的契合点,使其相互协作,实现各学科融合发展、联合育人。
在高校校园内,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开展各类特色校园活动,营造良好的“五育融合”氛围,如通过组织课题申报、开展科研实践等各类学术活动,开展演讲赛、辩论赛等各类比赛活动,举办校园艺术节、社团文化节等各类文化艺术活动,使学生在各种校园活动中将“五育”内容融会贯通,从而实现综合素养的整体性提升。
在网络空间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时刻关注大学生的网络舆情动态,针对大学生的网络活动精准分析其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统筹调配“五育”教育资源,为学生释疑解惑、指路引航;另一方面可以联合“五育”力量,借助微信、微博、抖音等网络载体,通过开发各类主题网站、举办各类网络主题活动等方式将“五育”资源有效整合起来,实现一体化综合育人。
(三)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为保障
“五育融合”作为一种新兴的育人机制,要想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必须要有一定的制度予以保障,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完善自身的制度体系,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要有衔接性,形成上下贯通的制度体系。高校要自觉对标国家和地方教育部门关于“五育融合”的制度安排及部署要求,在此基础上根据地域和自身特色制定一套上下贯通的完整制度体系,打通制度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要有全面性,形成“三全育人”格局。除了上下贯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要覆盖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根据各个部门的工作特色制定相应的“五育融合”制度,保证开展“五育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制度依据,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再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要有可操作性。一方面,各项制度之间相互协调。这要求不仅学校层面的各项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要与国家和地方层面的制度相协调,做到上下贯通,而且学校内部各项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之间要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做到横向贯通。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制定要精细化,要明确“五育融合”的具体实施步骤、责任归属,将“五育融合”的职责对标到人,避免形式主义。最后,高校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奖惩制度,以奖励机制激励各部门在日常工作中积极主动推进“五育融合”,以惩罚机制兜底保障各部门严格按照学校相关制度安排落实有关“五育融合”的各项改革措施,从而使实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主体在奖惩机制的激励下逐渐形成“五育融合”的自觉。
由此,高校可以将“五育融合”成果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考核,以“五育”实施情况作为学校各部门考察评估的重要指标,把“软指标”变为“硬约束”,以此压实责任归属,防止“五育融合”流于
形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16.
[2] 习近平.珍惜荣誉 努力学习 继续拼搏 再创佳绩 激励广大劳动群众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N].人民日报,2018-05-01.
[3] 習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4] 杨丽. “五育融合”的历史演进、现实困境及实现之策——基于新发展阶段背景下的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21(4):1-10.
[5] 毛泽东传: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研究室,2011:35.
基金项目:2022年度重庆理工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课题“‘五育融合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路径研究” (2022DJ3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