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歌曲的发展历程

2023-09-19 14:16:16许宁
剧影月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黎锦晖儿童音乐乐歌

■许宁

“学国语最好从唱歌入手,而且最好从训练儿童开始。”这句话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被称为“四大天王”之一的黎锦晖在他的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卷后语中提出的创作理念。由此可见儿童歌曲的重要性。因此,对儿童歌曲的发展历程做一个系统的梳理、总结其经验和教训,将会对未来儿童歌曲的发展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1840年的鸦片战争,不仅打开了闭关锁国的中国大门,也为中国儿童音乐的发展埋下了伏笔。从“学堂乐歌”时期的儿童歌曲开始至今,不乏《卖报歌》《让我们荡起双桨》《种太阳》《我爱北京天安门》等脍炙人口的经典传唱。仔细听来,每首歌曲都是作曲家、作词家对我们祖国花朵的深情希冀。不同的时期对应着不同的精神需求以及不同的审美价值,因此,分析每一时期儿童歌曲所具有的特点和整个儿童歌曲的发展脉络,无疑会促进未来我们儿童歌曲创作的发展。

一、近代之初的“学堂乐歌”时期

20 世纪初期的“学堂乐歌”不仅是中国近代音乐史的开端,更是儿童音乐的发端。20世纪初期的著名音乐家、教育家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就是“学堂乐歌”时期儿童音乐的代表人物。根据历史资料记载,我们国家最先开始设立的音乐课是由外国人开办的,后来张之洞开办新式学堂,但学堂乐歌的真正开端是1898年,康有为向光绪皇帝提出明确的建议,要求开办新式学堂,并带动文人等积极开办学堂。紧接着当时曾留学日本的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等人就着手推进学堂乐歌的创办活动,创办之后就开始了在报刊上刊登乐歌作品,以供大家传唱和发表音乐理论类文章。由此,各地创办新式学堂和开设乐歌课便蔚然成风。

沈心工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编写了大量的乐歌作品,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倚声填词的作品,诸如:《体操-兵操》《革命军》《竹马》。第二类是沈心工自己作词、作曲的作品诸如:《黄河》《采莲曲》等;第三类是类似合唱形式的曲目诸如:《鹧鸪鸪》《巢中鸟儿啼》等。李叔同的歌曲创作收录于《李叔同歌曲集》,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倚声填词的作品:《送别》《祖国歌》。《送别》原型为美国歌曲《宿舍里的旧吊桶》的旋律。《祖国歌》就是采用“老六板”填词;第二类是他自己编写的作品:《早秋》《忆儿时》还有我国第一部合唱曲三部合唱《春游》。曾志忞曾创办了一所“上海贫儿院乐团”并从乐团中选择成立了一个管弦乐队。他创作的作品有《练兵》《游春》《扬子江》。

几位音乐家创作的乐歌作品在当时内忧外患的中国主要宣传的内容是富国强兵的爱国精神、抵制封建社会的思想、向青少年宣传热爱生活、刻苦学习的思想。其创作特点大多都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歌曲形象生动、歌词简明易理解、唱起来朗朗上口,易于在儿童中流传开来。

学堂乐歌的创立毫无疑问是中国儿童歌曲创作的一个良好开端。沈心工《重编学校歌唱集》的收录遵循了小学六年学制的原则,具有循序渐进的特点,这在当时是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的一本歌唱集,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李叔同在创作中注重学校歌曲必须具有艺术审美价值,在他的作品中,很多作品都有他自己编配的钢琴伴奏,创作形式多样化,有独唱、合唱、重唱、轮唱等。李叔同的创作丰富了儿童音乐的创作体裁。沈心工和李叔同都在创作中使用过白话文,在宣传乐歌的同时也普及了白话文。孩子们从小唱着白话文写成的歌曲,潜移默化,推动了白话文的发展。曾志忞在儿童歌曲创作方面做的最大贡献是创办“上海贫儿院乐团”,让所有的孩子们都有机会学习音乐。从现在来看,在中国近代音乐处于萌芽时期时,曾志忞创办的各项音乐社会活动,诸如:亚雅音乐会、夏季音乐讲习会在当时都是具有首创性质的。还有他编译的《乐典教科书》,是我国最早的一本系统介绍西方音乐体系的理论教科书。

二、20世纪20-30年代“四大天王”时期

学堂乐歌过后,就进入了“四大天王”时期,为萧友梅、赵元任、黎锦晖、刘天华。由于学堂乐歌时期大多采用倚声填词的方法进行音乐的创作,因此,或多或少地造成了一定程度上音乐的过分西洋化,冲淡了我国的传统音乐价值,所以以四大天王为首,开始了近代专业的音乐创作。他们每个人都在各自擅长的领域中对音乐的民族化方面有着不同的建树。萧友梅创办参加了多项音乐社团诸如: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并于1927年在蔡元培的支持下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专业音乐院校——上海国立音专,这成为我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开端。赵元任则是著名的语言学家,他十分注重音乐风格的民族化,力求音乐与语言相吻合。刘天华作为我们民族乐器的一代宗师,在二胡、琵琶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影响至今。而在儿童音乐歌曲方面则不可不说黎锦晖,上文曾提到黎锦晖曾在《麻雀与小孩》卷后语中所提到的创作理念:“学国语最好从唱歌入手,而且最好从训练儿童开始”,黎锦晖受到哥哥黎锦熙的影响,开始大量在儿童歌曲创作中普及白话文。黎锦晖曾于1921年后兼任著名儿童文化周刊《小朋友》的主编,1927年创办了以表演儿童歌舞为主的“明月音乐社”。黎锦晖的主要儿童作品有12部儿童歌舞剧、24部儿童歌舞表演曲。儿童歌舞剧的创作特点主要是篇幅较大、有人物、故事情节、歌舞与对白相结合的新形式。歌舞表演曲代表作品有:《可怜的秋香》《老虎叫门》《蝴蝶姑娘》《三个小宝宝》等。创作特点主要是篇幅短小、情节简单、没有对白的舞蹈形式。他的作品人物性格生动形象、善于抓住儿童心理,利用儿童歌舞音乐推动了国语的传播。《小小画家》是黎锦晖最成功的一部作品,该作品抨击了封建教育对儿童个性的扼杀,具有讽刺、诙谐之特色,曲调全部为自己创作。

黎锦晖的作品一直被儿童音乐教育作为音乐教材,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他创办的“明月音乐社”也为其后的“中华歌舞专修学校”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白话文的普及方面,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黎锦晖之所以推行国语,正是受其大哥黎锦熙组织“国语研究会”,推行白话文的影响,才决定由儿童唱歌入手。很显然,黎锦晖这一举动是很成功的。

三、20世纪30-40年代“抗日救亡”时期

进入30年代,这是一个沉重的年代,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五卅惨案”“一二八事件”“九一八事变”一桩桩、一件件无一不颤动着我们的心弦。彼时,全国人民上下一心抵御外敌。处于30年代的音乐家们也无一不在用音乐抒发着自己的爱国情怀。

聂耳、冼星海、麦新、黄自等优秀音乐家的作品《卖报歌》《马儿真正好》《踏雪寻梅》等充满童趣,特点为音域狭小、结构短小、精致巧妙。黄自,这位20世纪前半叶最有影响力的音乐家、作曲家,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创作的儿童作品,十分注重结合少儿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便于儿童的理解和传唱。《西风的话》《踏雪寻梅》《睡狮》《雨燕》《采莲》等著名作品至今仍被用于小学音乐教材。“雪霁天晴朗,蜡梅处处香,骑驴灞桥过,铃儿响叮当,响叮当……好花采得瓶供养,伴我书生琴韵,共度好时光。”前两句话,仅用一个“响叮当”就衬托出我和驴儿的快乐。四个“响叮当”,起承转合,最终回归到对儿童的教育,体现学习的快乐氛围。处于当时战乱的年代,黄自的抗战歌曲如《抗敌歌》慷慨激昂,却仍然坚持为孩子们创作孩子们的音乐,足以见得我们的前辈对孩子们的殷切希冀。黄自呕心沥血,出版了《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主编《音乐杂志》,担任当时国立音专的全部理论课程,为孩子们创作的大量传唱至今的优秀歌曲,是我们宝贵的财富。

四、新中国成立后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抗日战争的经历以及看到为老百姓爱戴的坚持抗战的军队,促使众多作曲家谱写一篇又一篇的华美篇章,大量优秀的颂歌以多种多样的体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不仅出现了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这样的巨作,更有如歌颂美好生活的歌曲《南泥湾》(马可)、优秀的新民歌《沂蒙山小调》(山东民歌)、采用多乐章套曲和组歌形式的大型合唱曲《儿童大合唱》(郑律成)、儿童歌舞剧《小小锄奸团》(方冬)、《中国少年儿童队队歌(郭沫若词、马思聪曲)》《让我们荡起双桨》(乔羽词、刘炽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管桦词、瞿希贤曲)等。《南泥湾》《沂蒙山小调》《让我们荡起双桨》《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这些歌同样被选入中小学音乐教材,至今仍对我产生深厚的影响。从小学习这些歌曲时,老师带我们一遍一遍地练习,我便一遍一遍地感受这些歌曲的美好。“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陕北的好江南,鲜花开满山”“人人哪个都说,哎,沂蒙山好……风吹草低,见牛羊”多么美的句子,一直到现在,我的脑海时常会浮现这一幕幕的美景。这就是在我儿童时期,歌曲对我产生的巨大影响。虽然我还没有见过这些美景,但正是由于这些歌曲,我领略到了钟灵毓秀的祖国,并且一直深爱着我们的祖国。处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孩子们刚刚经历战乱取得胜利,我想,他们听到这些赞歌,会更怀有激动心情吧!建国后,新中国建设步伐加快,这一时期的音乐作品蓬勃发展,经久不衰,成为广大儿童的精神食粮。

1967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这一时期的作品紧跟时代的政治变革。儿童歌曲一时间由蓬勃发展跌向山底。那一时期传唱的大多是《我们是毛主席的红小兵》这样的歌曲,内容比较单一,不具有流传下来的优势。这一时期的音乐虽然有些单调,但优秀的作曲家们仍然坚守初心,做着最大的努力进行创作如《我爱北京天安门》这样优秀的作品。

以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里程碑,祖国各项事业进入了繁荣发展的阶段,歌曲创作方面呈现勃勃生机,新中国的音乐事业也进入了新的华美篇章。

这一时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作曲家诸如:儿歌大王潘振声等。还有大批优秀的儿童歌曲《采蘑菇的小姑娘》(晓光词、谷建芬曲)、《嘀哩嘀哩》(望安词、潘振声曲)、《歌声与微笑》(王健词、谷建芬曲)、《小燕子》(王路、王云阶词、王云阶曲)、《健康歌》(许常德词、Sheb Wooley 曲)、《你笑起来真好看》(周兵词、李凯稠作曲)等。潘振声的作品大都准确抓住儿童语言特点,符合儿童口吻,语言生动形象、简明易懂、美妙亲切、节奏欢快。潘振声认为儿童歌曲对儿童的认知、生活习惯、情感的培养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优秀的儿童歌曲和孩子们之间有很好的共情作用。此外潘振声支持孩子们学习古诗词歌曲的想法与黎锦晖“学习国语”的思想有些异曲同工之妙,他推出的中国经典古诗词歌曲可以带动孩子们学习古文的兴趣,从歌曲中直接习得古诗词。虽然最后这一想法最终因不符合实际而没有继续推行,但也足以见得潘振声先生为儿童音乐所做的努力。

这一时期的音乐虽然儿童作品数量之多,能够传唱下来的却寥寥可数,原因大多为作曲家缺乏创新、作曲家创作与儿童实际生活脱节以及学校教育对音乐课的不重视。但不可忽视的就是这一时期各作曲家的创作激情,为日后儿童音乐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学堂乐歌时期一直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儿童音乐跌宕起伏,但也展示出儿童音乐生机勃勃、蓬勃繁荣的前景。儿童是我们未来的希望,因此,各作曲家在之后的音乐创作中,应秉持着专业的态度为儿童音乐创作注入新的活力,吸引孩子们自主学习音乐,让音乐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正如音乐家刘天华所说的音乐思想:让音乐成为人人必备的养生工具。政府、社会、学校、家庭更应该合力,注重借助儿童音乐带来的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提升我们祖国花朵的综合素质和审美能力;为孩子们日后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黎锦晖儿童音乐乐歌
皓月当空
上海戏剧(2023年5期)2023-12-27 23:14:05
寄秋声
龙榆生与钱仁康:新体乐歌的创作实践研究初探
黎锦晖儿童歌舞音乐创作综述
黄河之声(2019年19期)2019-12-16 08:13:00
学堂乐歌对中小学音乐教育之影响
关于乡村留守儿童音乐教育的现状
北方音乐(2017年4期)2017-05-04 03:40:36
学堂乐歌对当代音乐教育的启示
宋明蒙学中的音乐教育对当代儿童音乐教育的启示
文化浸润:儿童音乐教学的审美之维
从认知角度看不同年龄段儿童音乐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