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展演背景下文艺创作的思考
——从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品牌“青葵云乐汇”说起

2023-09-19 14:16:16刘涛
剧影月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文艺作品数字化创作

■刘涛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文化高质量发展和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语境下,江苏省文化馆积极探索文旅融合下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手段、新方式,以积极创新创变的开拓精神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于2020年7月推出了云展演时代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品牌“青葵云乐汇”——以创意为引领,以文艺作品创作为内核,以文旅融合为主题,以青年为主体,以地域文化特色和百姓生活场域为依托,以微视频为呈现载体,以“云端交互”为服务方式,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丰富拓展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和空间,走出了一条引领全省公共文化服务改革创新发展的新路径。

从公共文化服务实践来看,文艺活动和文艺创作是公共文化服务中最为活跃、最为生动、最为直观的有机整体,两者互为推进、彼此辉映。文艺创作为文艺活动提供内容支撑,文艺活动为文艺创作提供平台支撑,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者本质上属于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的一体两翼。正因如此,以“青葵云乐汇”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品牌打造实践为切口,探讨文艺创作的发展路径,就是以“它山之石”来攻文艺创作之“玉”,换一个视角思考文艺创作的发展之路。

“青葵云乐汇”以文旅融合为表达主题,探索实现的是“诗和远方”相融合的追求;这种追求对文艺创作而言,也是一种方向;甚至从感性的角度来说,文艺创作本身就是“诗和远方”。但从理性角度来看,文艺创作发展要解决好的两个问题就是“诗的远方”和“远方的诗”。

所谓“诗的远方”,指的是青年创作群体;因为他们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是文艺事业不断攀登高峰的重要力量,也是文艺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持。只有青年创作群体的成长壮大,才能让文艺创作走向更广阔的远方、更灿烂的未来。“青葵云乐汇”作为文艺活动品牌,其主体就是具有创作和表演能力复合能力的青年群体,且大多数是80后、90后,是进入文旅系统五到十年的“新人”。发现培养这一群体,展示呈现他们的创造力、表现力,本身就是一种以实践促动成长的全过程的人才培养方式。反观目前文艺创作的主体人群,在众多赛事中涌现出的优秀青年人才中,表演人才占据比例较大,从事编剧、作曲、作词、舞蹈编导等一度创作的青年人才则很少;这一现象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青年创作人才的成长速度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精神文化的需求。正因如此,建立分批次、分组别、分层次的青年人才培养体系势在必行,推出类似“青葵云乐汇”这样的以实践创作带动人才培养的项目更是十分必要;特别是围绕人民群众实际精神文化需求,探索组建省级、市级、县区级的青年创作人才库,以及相对应的创新融合性较强的实践活动项目,把创作人才培养、文艺作品创作与品牌活动打造融为一体、交互推进;进而,全面激发青年人才的创作活力。

所谓“远方的诗”,指的是文艺作品,是通过回望历史的“远方”或立足当下眺望未来的“远方”,展现深切人文关照和民族精神的文艺作品;这样的作品应该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当代中国故事。“青葵云乐汇”作为文艺活动存在,但其内核依然是文艺作品创作和生产,这也是撑起“创新”的根基所在;正如其片尾曲《我若青葵》来源于汉乐府诗《长歌行》,又以现代语境和童声合唱的形式予以解读、阐释、延伸,是一种借古喻今、从古至今的创作样式。从这一点延展开来,文艺创作首先应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营养,寻找到精神的根脉所在,以此选取创作母体。其次,时代是文艺创作的内容沃土,是文艺创作的情感源泉,也是文艺创作的创新之本;根植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火热实践,俯下身子才能挖出“金子”。再次,“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文艺创作必须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新文明形态,特别是从世界语境中观照这种文明新形态所呈现的独特性和包容性,即“江苏根脉、中国情怀、世界心胸”。正因如此,文艺创作发展必须顺势而为、乘风而起,在云展演的时代背景之下,不断在策划思维、创作视域、传达方式三个方面来调整创作理念:

其一,要有整体而系统的策划思维。创作无论体量大小,都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都是环环相扣的组合。任何一个作品呈现在舞台上或展厅里,都经历过一个作品和创作者们相互打磨的艰难历程。严格意义上来说,无论是动态类的舞台艺术,还是静态类的美术书法等,都是一个“集体作战”的有机整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对于一个节目、一幅作品的创作,亦是同理。不论是古代的兵法谋略还是现代好莱坞电影工业化制作流程,都在证明整体而系统地策划、谋划,才能取得预期效果。从“青葵云乐汇”的策划方案到三年16 场的活动实践,亦是如此。一言以蔽之,文艺创作要从“单打独斗”向专业化、项目化、团队化运作转变,以系统观念统筹创作,以策划思维谋划全局,实现文艺创作“个性”与“共性”的融合统一。

其二,要掌握不同艺术语汇拓展创作视域。文艺创作一般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一是面向赛事、冲击奖项,以赛事打磨文艺精品,满足人们对高品质文化产品的需求;二是配合国家大政方针以及相关政策举措、社会热点等,通过文艺作品予以宣传引导;三是数字化文艺作品创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仔细分析三段表述的关系,既可以是并列,也可以是递进,但以其顺序而言,递进关系更符合文化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因此,对于新时代文化事业而言,把握好文化数字化战略发展方向,就是把握文化事业的未来;解决好数字化文艺作品创作的新课题,就大大有利于解决好文化产品服务效能的问题。而这对文艺创作来说,其中最为基础的是掌握好“云展演”视域下视频语言特性,最为重要的是转化文艺创作思维、拓展文艺创作视域。数字化文艺作品是以视频语言讲述故事、呈现画面,但又融合了舞台语言;应该说,优秀的数字化文艺作品往往是在掌握舞台语言的前提下,运用视频语汇来构建新的一种作品呈现形态——画面即故事、节奏即快感,具有强烈的代入感、体验感、故事性、引导性、交互性。正是这样的一些特点特征,要求数字化文艺作品的创作上,要统筹好故事的节奏性、画面的感染性、色彩的丰富性、观看视角的多维性,以此实现两种“语言”的融合蝶变,满足人民群众的新的审美期待。

其三,要把握不同媒介的传达方式。每一种传播媒介的变革,必然带来相应文艺传达方式的创新;传播媒介本身是载体也是形式,是内容也是手段;在万物互联的时代之下,这些传播媒介又完成了自身融合,成了一个“无时不在”“无地不在”的存在。这种融合变化所产生的影响,于文艺创作而言,就是要密切关注受众(观众)审美习惯的改变。常规的舞台艺术或展览,在接受方式上观众是“被动”接受;而数字化文艺作品,消解了“在场”的观演关系,以关注量、在线时长、弹幕等多种形式体现受众的存在;也就是说,传达中间有一个时空间隔,时空一旦间隔,同频共振的共鸣性就会被减弱;通过“云端”到达受众那里所产生的感知,会因受众“此时此地此景”的不同产生很大的差异,在每个人的心中所完成的图景也将变得“个性化”。从这个角度来说,文艺创作要加强“针对性”的创作,聚焦一类群体,研究此类群体的共性,以此明确创作方向;而不是贪大求全、全面覆盖,应该像“市场细分”那样,聚焦类别人群、聚焦特定传播途径,进而实现文艺创作的精准化,以此推进并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

习总书记曾指出:“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文艺创作只有扎根人民、深入人民、融入人民,才能以有温度、有情感、有内涵的优秀作品,观照回答人民群众的所求所问所需。

猜你喜欢
文艺作品数字化创作
大地情深
——河北省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巡演活动
大众文艺(2023年20期)2023-11-16 12:06:16
文艺作品
美术界(2022年6期)2022-06-29 01:59:46
丽江市弘扬张桂梅精神文艺作品评论会
壹读(2022年12期)2022-03-24 06:47:26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论近代中西方文艺作品互译发展现状及趋势
大众文艺(2019年14期)2019-01-27 11:31:55
《一墙之隔》创作谈
数字化制胜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30
创作随笔
文艺论坛(2016年23期)2016-02-28 09:2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