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颖 刘扬
古诗词一直都是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极具代表性,影响力极广的文化瑰宝,它是抒发人类情感最为重要的语言媒介之一,通过诗词,人们可以真正地打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寻求至善至美,诗中有山川,诗中有人生,诗词歌赋可谈人生哲学,可明至善真理。人们作词对诗,把酒言欢,在诗词的天地中享受心灵的净化。20世纪五十到六十年代左右,为国家独立的特殊阶段,这一时期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刚刚起步,创作数量并不多,后毛泽东诗词发表之后,这方面的创作逐渐发展起来,掀起了一股热潮,在这一时期较为著名的当属作曲家罗忠,他大胆采用欧洲和声创作技巧,对古诗词艺术歌曲进行了初步创作,代表作品有《山行》《南陵道中》等。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诗词歌曲创作逐渐引起了一些专业作曲家们的重视,越来越多的诗词作品被谱写加曲,在和声,旋律,节奏等方面增加了技巧与难度,使得古诗词歌曲的艺术性有了显著提高。80 年代后随着声乐演唱技巧的发展以及教学理念的提高,古诗词艺术歌曲又大批出现在了教材当中,其创作发展再创辉煌。
在现代音乐创作中,快速更迭的信息技术生活显得古典优美的诗词歌赋尤为可贵,加之社会发展的进步使得音乐创作更为多元化发展,这大大激发了作曲家的创作灵感,他们在原来创作的基础上,加入了更为复杂的曲调、曲式结构等现代音乐创作技巧,谱写出来的作品曲调更加优美,歌词深远又富有内涵。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古典诗词在创作上多为押韵,这一特点可以使歌曲在演唱时更加朗朗上口,而一首歌曲的完美演唱也离不开情感的烘托,古诗词艺术歌曲在有了诗词的完美点缀下,演唱时情感可以投入得更加饱满,情感调动更为热烈,似吟似唱,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一些作品中还可加入唢呐、二胡、竹笛、扬琴、琵琶等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伴奏,或结合古代戏曲等元素大胆创作,古曲古词交相辉映,耐人寻味,极具古典美感。
苏轼: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一生宦海浮沉,四处游历,生活经历丰富,他擅长总结自己在游历中所经历的各方事物,各种经验,并融入到自己的诗词创作中,艺术起源于生活,而他把生活中的各种经历,鲜明的运用到创作中,直截了当表达自己所见所闻,使得他的创作更具有独特性和鲜明的情感。他在文、诗、词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成就,更创作出了“以诗为词”的写作手法,这种手法本质上来说可以突破音乐对词的束缚,把词从附属品变成独立的抒情体,他的创作注重言志和自由,偶尔会有不协和音律但不会影响整体,而这一特点也使得他的作品表现出更多的激情和丰富的想象力。《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部作品主题思想是“记梦”,说是“记梦”实际只有下片五句是记,而其他都是直抒胸臆表达情感,贴合他的创作特点。
敖昌群: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作曲专业,从事音乐教学事业五十余年,创作了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且斩获奖项,曾为几十部电影、电视剧、舞剧、合唱、话剧等作品作曲,他的创作像苏轼一样,喜欢从生活中获取灵感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音乐创作,他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转化为美妙的音符,创作出优秀的音乐作品。他曾把自己的创作理念总结为三个方面:第一,作品服务听众,把听众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第二,扎根民族音乐,反映人民心声,时代脉搏。第三,创作风格始终围绕地方民族特色,反映自己所熟知的生活。
敖昌群先生说过,他会不断创作,不断用音乐艺术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讴歌我们伟大的国家,伟大的民族,他的作品会不断表达自己的赤子之心。《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一首悼亡词,《诗经》时期出现了“悼亡诗”,而“悼亡词”是苏轼首创,他的这部作品与前人相比较来说更具有艺术特色,中心思想抒发了苏轼失去妻子、感慨人生等多方面的情感,情意绵绵,字字血泪。苏轼十九岁时与妻子王弗成婚,王弗貌美,对待长辈亲人也是孝顺至极,两人感情甚好,情意深重,可惜造化弄人,幸福日子总是那么短暂,王弗红颜薄命,二十七岁就逝世了,这对苏轼来说是很大的打击,精神上饱受折磨。后苏轼任知州,这年的正月二十日,他梦见自己的爱妻王弗,梦到他们一起回到了家乡,爱妻像以前一样对镜梳妆,一切还是那么美好,可无言的泪水却悄然落下。后苏轼便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悼亡词。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阴阳两隔,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了,我试图从你离开的悲痛中慢慢走出来,可是那刻骨铭心的爱又怎能说忘就忘,我们曾经相濡以沫,共担忧患,这种种情意是一刻都不能消除的。这句词中“不思量”“自难忘”已经表现出了作者心态之间矛盾的张力,想从失去妻子的悲痛中走出来,可是十年的情感又怎能说放下就放下呢?他思念妻子的蕙质兰心,思念两人一起经历的种种,于是积蓄已久的感情,如闸门大开,再也抑制不住地宣泄出来,所以有梦,是那么的真实自然。这句词是作品情感的开始,旋律缓慢悠长,音程多用二三五度关系,表达出了对生离死别的感叹,我们演唱时应注意歌词的归韵都应在“茫”“量”“忘”的“ang”上,而且气息要控制好,节拍拉住,最后咬字不能虚,而这一句作曲家还做了一个重复,词相同,音上面做了调整,所以这里的情绪也应该进行相应的调整,加这一句的目的是一个情绪的递进,更好地引出下一句情感的迸发,所以演唱重复这一句时应该比之前的声音更加饱满、情绪更加浓烈。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爱妻早逝,千里之外那座遥远的孤坟(此时苏轼远在密州,而妻子王弗的墓地在四川,二人相距千里之远),没有地方跟你诉说我心中的悲伤哀愁了,千言万语,终究是再没知心人倾听。无处话凄凉,从前纵使再多苦难,都会有妻子陪伴在身边,而如今,却只留下我孤身一人。其实即便没有相隔千里,生死相隔,也是再没有办法诉说情感的,抹掉了生死界限的痴语,更表达了作者孤独无助想要找人倾诉的哀愁。这句词中多为表现凄凉孤独的情感。演唱的时候要多注意开头“千里”处气息的把握,“千里”五度的音阶跳跃,演唱时要气息稳住下沉,避免出现因为音高跳跃而出现气息不稳的问题。这句歌词也出现了重复,同样是词相同,旋律做了一定的调整,第一个“凄凉”演唱时可语气稍强,营造出孤独的氛围感,第二个“凄凉”可以稍微弱一些,略带哭腔演唱,这里要表达的是作者满腹心事无处倾诉的情感,所以可以通过气息力度的强弱来表现。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即使我们再次相逢,你也不会认识我了,尘满面,鬓如霜,仕途上的不公,几次被贬,如今的我灰头土脸,饱经风霜,食不果腹,随着岁月的摧残,头发已经白了。这时候的苏轼才四十岁,满腹才华的他本该风光无限,可是却被流派到千里之外,没有朋友,没有亲人,基本的生活都难以维持。虽然妻子已经不在了,但满腔的情愫让他把梦境与现实混为一起,用不可能的梦来安慰自己,表达对妻子的相思之情以及自己历经沧桑对命运不公的感慨。这里的开头是本句的最高音,因此在唱这里时应该提前调整好气息,鼻子吸气,上颚抬起,喉咙吸开,丹田内收给力,与腰形成对靠,一瞬间发力,把高音带上去,这里应该表现出作者极致悲痛的情绪——好不容易与妻子相逢,却互相不认识,对作者来说是无尽的悲痛,所以这一句的演唱要把感情推到极致,最大地发挥出来。而后两句是作者想到自己如今的处境,又仿佛释怀了为何会与妻子相逢而不相识,演唱时要做一个渐弱的处理,把情绪慢慢地收回来,这首词上阕的演唱就在这里结束,然后是间奏部分,这里可以稍作休息调整一下气息与状态。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晚上做梦的时候,突然间梦到又回到了家乡,看到你正在窗户前对着镜子梳妆打扮,你依旧是那样的美丽,这个场景对我来说亲切而又熟悉。和妻子天人永隔分别十年,生命中对自己最重要的人突然离去,这漫长的时间,不知道他是怎么熬过来的,而在梦中,他可终于可以看到妻子昔日的容颜,回忆的也是二人之前最快乐的时光,妻子对镜贴花黄,而他在旁吟诗作赋,日子过得快乐自在。这一句表达的情感相比前面的悲痛来说是较为欢快的,作者在梦中看到了自己最想念的妻子,又回想了一遍以前二人的快乐时光,作曲家也在这里做了一个稍快的处理,仿佛给前几句悲痛的情绪找了一个突破口,所有的美好瞬间涌上心头,让读者也仿佛置身梦境,体会二人这短暂的温馨画面。所以在演唱时,这里的情感要表现出一种失而复得的喜悦感,声音稍微柔和一些,这一句也出现了较多的低音和高音相混合,所以演唱时要格外注意声音的位置,让声音始终保持在一条线上,不要出现忽高忽低、气息散乱的情况。第二句的重复有一种从梦境中醒来,失落的怅然感,所以我们在演唱时要表现出那种梦醒失落,得到又失去,意犹未尽的凄凉心情。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你我默默相对,却无言可说,只有泪水潸然落下,夫妻久别重逢,没有亲昵,而是相顾无言,默默流泪。这一句升华了整首词,此时无声胜有声,分别后的种种,通过泪水,二人便可互通心意,是灵魂的伴侣,苏轼与王弗之间的默契无需过多的言语,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便已互通心意,也再次表达出了两人之间情感的可贵。这句的旋律同样运用了音阶的五度跳跃,算是一个情感积累的爆发,演唱时依然要注意气息稳住不要松不能漏气,情绪带着哭腔演唱,“泪千行”重复两次,要重点突出“泪”的咬字,第一个“泪”可以唱得稍微缓慢,表达倾诉不舍,第二个“泪”情绪就要激动,是情感的爆发,而结尾“行”字要由强到弱,表现出肝肠寸断的感觉。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回想起那每年会使我肝肠寸断的地方,就是明月照耀下孤零零的小坟山呀,冷清的月光洒满大地,无人陪伴的你,是怎样的心情呀。此时作者远在千里之外,也是无人陪伴,却依然想着妻子一个人在明月夜的凄冷孤独,想象死者的苦楚来表达自己的悼念,痴情如此,感天动地,跨越时空的爱恋与牵舍。这句歌词与开头的十年生死两茫茫相呼应,首尾相接,使得整首词融为一体,演唱时感情要充分强化,调整好气息,开头“料得”二字一瞬间给力,在气息的支撑下情绪爆发到顶点,而“处”字节拍时值较长,声音要保持挂在高位置,要达到音高,又不能撑得太满,不能唱得太尖锐,用肝肠寸断的表达来引起听者的共鸣。最后的重复句气息一定要拖住节拍,声音由强渐弱,就像风雨后的平静,慢慢拉长,给人意犹未尽之感,最后,歌曲的演唱到此结束。
通过分析这首作品,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古典韵味,诗词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艺术的加持使得它更加完美,如今越来越多优秀的作曲家们对古诗词艺术歌曲进行编曲创作,对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青少年音乐学习爱好者来说,也可以更加深入了解古诗词的古典意蕴,对今后的学习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