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海鑫
扬琴又名扬琴、打琴、蝴蝶琴、铜丝琴,是民乐中常用的一种击弦乐器。扬琴音色清脆明亮,表现力极为丰富,适用于独奏、重奏、合奏、说唱、戏曲伴奏等,是民间器乐合奏和民族乐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乐器。想演奏好扬琴,对于音色的把握,持竹法和手臂动态的把握是至关重要的。持竹法重在“持”字。“持”即“拿着、握着、控制,”是指扬琴弹奏时用手,包括手指、手腕、手臂来控制琴竹,使其能灵活运动,进而弹奏出演奏者所需要的音质、效果技巧与技法。
扬琴演奏普遍采用的持竹法有“三指持竹法”和“四指持竹法”两种。三指持竹法将琴竹持口处,距柄根约8 厘米,平置于食指第三关节,从指根向指端数,中指则用第二关节,大拇指自然地压在食指所贴住的持口位置的上面,无名指和小指在竹柄下面自然弯曲,使手整体上呈自然半握拳形。四指持竹法从手形上看,与三指持竹法大致相同,仅区别于中指和无名指。三指持竹法的中指第二关节是贴在竹柄下面的,无名指自然弯曲,不触及竹柄。而四指持竹法是将中指稍为收拢,使指侧尖轻顶柄部,无名指与中指一样稍加收拢,使指侧尖轻顶柄部,持口的位置与三指持竹法相同。持竹的手形决定持竹方法的正确与否。持竹主要有:一是两手五指自然分开,指尖相对,手掌隆起,呈捧球状。二是双手五指顺势收拢,两手分开,呈松弛的半握拳状;拇指的前端轻放在稍许弯曲的食指第一关节上,中指、无名指、小指向内呈自然弯曲收回。需注意的是拇指内侧与食指第二、三关节之间应有适当的空隙,食指与中指间的指距不要拉开过大,这是两手所呈状态即为演奏时的手形……手臂的自然动态与扬琴的持竹方法,两者有机结合,对初学者甚至于对有一定演奏能力的表演者都很重要。初学者往往会盲目追求琴竹击弦的速度和密度,忽略正确持竹手形的保持。因此,初学者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加强正确持竹的训练,正确运用手的自然规律,准确控制手的力度和完善持竹以及手臂各个部位中力的分布,能使初学者更好地掌握所学技巧,对演奏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有一定演奏能力的表演者来说,手臂动态规律与持竹法结合得流畅与和谐,能促使舞台表演整体效果更加自然,乐曲韵律风格表达相得益彰。由此可见,演奏者对手臂运动控制力的把握,持竹方法运用的正确与否,都直接影响演奏中的整体效果。扬琴的手部持竹运动是通过手指、手腕和小臂进行的,而支持扬琴手的动态活动的是小臂中的肌肉。由此可见,肌肉运动对于扬琴的持竹起着关键作用,也为扬琴主要的“着力点”均分布于小臂,扬琴的持竹运动主要是小臂运动这一论点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从人体生理学和医学解剖的角度,证实了用小臂的肌肉来控制扬琴的持竹和弹奏方法,是符合自然规律和具有科学依据的。
如果说扬琴的弹奏过程是遵循物理学杠杆运动这一原理,那么扬琴击弹的“着力点”可解释为这一杠杆运动的中心支点。扬琴击弦时的发力大多来自小臂,手指和手腕在扬琴的持竹和演奏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位置。因此,手指与手腕的控制和着力点尤为重要。跷跷板就是运用杠杆运动的这一原理制作而成,如果把演奏中的手当作跷跷板,那么手腕就相当于跷跷板的中心支点,无论跷跷板倾向哪一边,只要它接触到地面的一瞬间,接触面的力量就会作用于地面。扬琴演奏中的双手呈半握拳状,若以大拇指为上,食指以外其他的三指为下,食指则能灵活地上下运动,这是持竹动作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琴竹弹奏琴弦属杠杆运动,食指上承担着杠杆运动这一中心点,作用于食指第三个关节。当拇指与食指上的琴竹进行击弦动作时,拇指主要是两节指骨间的关节在运动;当食指上下运动时,拇指的第一关节也随之运动,琴竹向上抬时,拇指两节指骨间的关节往相反运动,而食指向上抬时,则拇指关节就向下凹;反之,拇指关节向上凸。因此,食指与手掌相连的关节处的杠杆运动中心支点就是扬琴持竹运动中的另一个“着力点”。在三指持竹法的学习过程中,应防止初学者为提高击弹速度与密度,过多地使用手臂上的力量,导致大臂过多地使力并参与到击弦的动作中来。为求进度,全身用劲,龇牙咧嘴,形象极不雅观。这不仅不利于学习的进步,甚至会成为阻碍其技术、技巧等各方面进一步发展的绊脚石。初学者如果习惯性地依赖手臂和中指的上下运动来提高自己击弦的密度,就会大大减少对拇指与食指的训练以及对手腕灵活运用的提高。扬琴演奏中,手腕活动能力迟钝容易造成击弹过程中着力点过高。手腕是扬琴弹奏“着力点”之一,也是整个击弦动作中最重要的活动器官。每一个音符的弹奏都是各关节和肌肉共同作用的结果。手腕不仅是扬琴击弦的支点,也是击弦力量从小臂转换到手指的地方。以打蛋为例,若单用手腕的力量,要打均匀一盆蛋是很困难的,蛋清和蛋黄无法均匀地交融在一起;若加上小臂之力,打蛋的动作会自如有力,打出的蛋花更加细腻、均匀;反之,若用大臂之力,非但不能持久,着力点被提高到大小臂之间,直接影响手腕运动的灵活性和灵敏性,造成手臂僵硬而无法自如地活动。扬琴击弦类似打蛋动作,手臂、手腕力量的正确运用,决定演奏中击弦频率的快与慢,乐曲的清晰与圆润。扬琴击弦也是如此,如果一味地用蛮力,没有遵循肌肉运动中“使力-放松”的循环过程,将使肌肉因过度僵硬而无法长时间进行弹奏。当琴竹运动时,小臂的肌肉处于放松的状态,只有在琴竹接触琴弦的一瞬间,小臂的肌肉才开始紧张,即使力。琴竹头离开琴弦时小臂的肌肉即刻恢复到放松的状态。琴竹抬起的力,是琴竹击弦时的惯性反弹力。又如同拍皮球,拍球的手碰触到皮球时是最用力的,皮球拍打到地面后即刻反弹。拍球的手处于使力的状态,没有放松,皮球每次打到地面后弹上来的高度都会一次比一次来得低,最终无法弹起。扬琴击弦就如同拍球,大段的长轮音或快板、急板演奏时,力的收放自如将影响整个乐曲的完整性和完美性。
扬琴弹奏中各环节的动作,以及对力度速度等要求,都有赖于‘发力点’的牵动。其发声部位是塑造声音形象的根基。如果没有‘发力点’的启动,任何活动将是无源之水,无法进行。“发力点”是指身体各个可以发出力量的部分,扬琴弹奏时所获得的力量,除了来自手指、手腕、小臂,还可以是来自大臂、肩、腰的力量,甚至是臀部。关节的运转、肌肉的收缩和运动都可以产生扬琴演奏中所需要的力。演奏时,手臂的主要作用是支撑、传输和协调各个“发力点”的力,进而把这些力作用在“着力点”上。由于演奏曲目不同,对曲目中的轻、重、缓、急的要求也不同。如何分配各个发力点的力量,使它们适合于各个地方,是解决扬琴演奏的另一个关键。当演奏轻缓、柔和的乐曲时,只需用少许的指、腕力量;当表达坚实有力的乐曲时,中音区需加上小臂的力量,高音区不仅要用手臂的力量还需用肩部力量的支持来完成;演奏强力度且带有爆发力的音符时,则需要增加腰部力量的支持来获得更好的力量分配。此外,扬琴竹头运动速度的快慢和频率的高低也起着关键的作用。持竹点应放在琴竹全长的五分之一处,此支点为最佳。这样不仅省力,还可使手与琴竹的两端获得平衡,加大击弦力度。若把持竹点的定位前移,则需要用上成倍的力量,琴竹的运动速度和发音力度都会被削弱;若持竹点的定位向后挪,则会破坏手与琴竹之间的平衡,使琴竹的运动缺少灵活性和稳定性,手腕、手臂关节间的惯性弹力运动也受到阻碍,使弹奏的音质僵硬、死板,没有弹性。由于琴竹头与琴弦的接触时间短且弹奏的速度相对于中板要快出许多,需要考验演奏者弹奏的音既稳又准,对手上的力量控制自如。稳,即要保持整个乐段中每个音符的受力均匀,手臂和手腕在强度大的上下运动时不出现僵硬;准,即琴竹在这种快速运动下最低程度地减少弹错音,所有音符的颗粒饱满、温和圆润,而不能因为速度的变化使音符变得模糊不清,乱成一片。力的正确使用是否恰如其分是提高演奏技巧的关键。因此,适当把握手臂、手腕和手指上的力量,做到合理分配,收放自如,才能更快提高演奏技巧。演奏快速击弦的稳和准,前提是在击弦的位置和琴竹头与琴弦的接触点上。通常,击弦位置应在有效琴弦的1/9处,这是由扬琴本身的构造所决定的。在该处击弦,琴弦接收到击弹时的力便能在第一时间传递到扬琴的共鸣板上,发出清亮、厚实的声音。如若在靠近琴码最近处击弦,就会产生过于僵硬、发闷、无生气的声音。换言之,如果把击弦点定在与琴码的距离大于有效琴弦的1/9处,发出的音会虚而无力,过于单薄。当琴竹头弹奏琴弦时,所有的力都集中在中间部位,击弹琴弦又会发出坚实有力的声音。
除此之外,演奏时除了注意手指、手腕的灵活运用,还要注意弹琴的坐姿。有些初学者,由于坐姿的不规范,导致琴技进步很慢。正确的演奏姿势应尽量放松全身的肌肉,抬头挺胸,保持背部的平直,但不要过于僵硬,两脚呈前后放松坐立姿势,手臂保持平时最自然的状态。当身体处于放松的情况下,身体向下的重力也是“发力点”之一。必须防止提肩压颈,弯腰弓背,脑袋低垂毫无生气,手臂紧张、僵硬,夹挟于身体的两边。这些都会导致身体各个“发力点”发出错误的着力点,身体的过分僵硬不仅使“发力点”和“着力点”无法正确地发挥作用,还直接影响乐曲的完整,因而无法连续地弹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