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宵娜
(大同市综合检验检测中心,山西大同 037000)
食品检验是一项复杂性、系统性的工作任务,包含的工作内容多,工序复杂,对各个环节检测工作的准确性要求较高,需要检测人员具备较强的责任意识和专业水平。检测报告是对每个检测流程规范性、合理性的检验,是具有法律效应的文书。通过检测报告,可以了解到食品的主要信息。为此,在检测过程中,实验室管理人员、检测报告审核签发人员以及质量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该项工作,做好每个检测环节和流程的把关,根据不同食品的质量管控、合格率控制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检测方案,尽量避免不同食品检测中出现的混淆问题,同时要结合检测工作的实际开展情况了解影响质量控制、检测结果准确度、完整性控制的关键因素,保证检验报告的质量。本文对食品检验报告中出现的问题展开全面分析,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旨在改善检验报告的品质,解决食品检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食品检测报告中的基本信息包含名称、生产日期、生产单位等内容,这些基本信息是被检测样品基本特征的具体体现,如果出现信息差错、遗漏将会影响检测报告的法律效力。食品检测报告的审批工作通常为3~5级审签,检验人员做现场记录,复核人校核,检查科负责人审签、领域授权签字人批准核发等,如果审批级别过高,则往往易发生机构内部缺少交流、审批权限划分不清的现象[1]。
报告的时效性是指企业是否能够在样品周期内提供客观有效的检验报告,而样本周期是指从收样到出具报告的时间,样本周期应根据《产品取样标准和保健食品取样检测办法》及有关规章的要求而实施。确保食品检测报告的时效性是检测人员、检测机构的基本工作任务。影响食品检测报告时效性的因素比较多,包括项目受理、检测流程、报表填写以及报告审核等多个环节,不同工作环节之间要保持良好的衔接,合理分配检测人员的数量,确定主要负责人的工作责任,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检测报告整体的准确度和时效性造成不利影响。提升检测的及时性是提高检验报告品质的重要措施之一。为此,检测负责人要将提高检测报告时效性作为工作重心,提高不同检测流程之间的衔接度。
食品检验报告中计量单位的选择要以判定标准为参照,原始记录所呈现出来的检验结果大多是以检验方法为准,确定填写的计量单位。如果检验人员忽略计量单位的换算,会对最终检验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准性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一问题在食品营养成分的检验中尤为凸显。例如,在检验某一果酱食品时,“钠”元素的原始记录检测结果的计量单位为3.67 mg·kg-1,检验结果表示为 3.67/100 g[2]。
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食品检测制度是保证食品检测工作得以顺利、有效开展的前提和基础。食品检测包含的流程复杂,涉及样品抽取、储存、交接、检测以及报告等多个环节的内容,不同检测流程之间要保持紧密衔接,同时要以对应的检测制度为约束才能保证检测报告的全面性。结合实际情况来看,有些检测机构不重视细节性问题,未能根据食品检测工作的具体实施情况进行动态调整与优化,未完善相应的制度,导致有些检测人员仅凭自身的工作经验开展检测工作,很多检测环节出现不规范、检测随意的问题,致使最终呈现出来的检测报告严谨性不足[3]。此外,监督管理制度不完善也是影响检测报告质量的关键原因,监督部门未能按照食品检测工作的具体实施情况对检测流程进行评审和监督,出现检测问题时也不能及时沟通和解决。
2.1.1 提高签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责任心
签审是控制食品检测报告质量的关键步骤和重点工作内容,签审人员的专业水平、责任意识、综合素质和审核能力直接影响着食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由此可见,提高签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强化食品检测队伍的关键,也是提高签审环节工作质量,保证食品检测整体质量的重要步骤。同时,食品检测机构需要对出具的检测数据结果负责,如果食品的实际质量、合格率与检测报告中所呈现的数据信息不符,检测结构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签审人员承担的责任重大。从食品检测流程方面来看,在检测过程中所应用到的检测方法和仪器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持续更新和完善的,与之相关的法律文件和制度也在不断变化,签审人员要保持积极学习的态度,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在日常工作开展过程中,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要及时了解和掌握相关法律条文的变化和更新情况,在此基础上才能保证签审工作的全面性、有效性,充分发挥出签审岗位职责应有的作用和价值。此外,必须明确各级审核人员的职责分工[4]。以三级审核为例,校核人员必须对原始记录的内容和数据进行校核,确保无漏记、错记的问题,保证每个数据的原始性、准确性、可追溯性;科室负责人要对检验流程和环节进行整体把控,确保整个检测过程的人、机、料、法、环、测符合体系文件以及相关检测标准要求;领域授权签字人是完整报告的审查人,应当对报告结果的判断进行严格的把控,对报告结果涉及的检测项目和方法是否符合标准规定或客户要求进行最终审核。
2.1.2 食品检验机构需要加强廉政建设,提高检验人员的综合能力
加强食品检验机构的廉政建设有助于规范检验人员的工作行为、端正工作态度,树立良好的工作风范,以免有些检验人员利用职位之便牟取私利,导致食品检验工作失去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降低检验数据的准确性、全面性。再者,专业技能、工作能力也是综合能力的关键组成部分,检测机构要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和食品检验的现状,研究检验人员的综合素质在该项工作实施中所产生的影响,通过聘请行业专家,加强与同行业标杆检验机构和国外同行的交流,加强检验队伍的建设和管理[5]。食品检验是一项实践性比较强的工作,检验人员应该深入检验一线,全面了解检验样品的流转情况,分析样品检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点,根据具体问题分析提升食品检验工作有效性的措施。
为提高食品检验报告的整体质量,加强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提高各项数据的利用率,应从宏观和微观等多个层面着手,加强各个检测流程之间的有效协调。目前信息化管理平台已经运用到各类检测机构,电子化的报告审签流程大大节省了纸质化报告的时效,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影响报告质量的风险。在使用信息化平台的过程中同样需要注意各级审核人的权限,同时要保证数据的安全性。这就需要检测机构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升级检测技术,在信息化检测系统的构建和应用中投入充足的人力、物力。在具体构建中,从宏观方面来看,①要做好食品检测工作的顶层设计,加强不同检测流程、检测工序之间的有效衔接,在此基础上,明确各个检测环节的主要流程和工作重点、要点、难点内容,以提高检测工作的有效性和实用性。②要建立创励机制,以整合资源、强化合作合力、提升服务水平为宗旨规范数字化工作管理机制,革新数字化管理工作体系,提升信息化工作的能力和水平。③要从提高人才储备方面出发创新管理,加强大数据分析技术型人才培养,提高对信息收集、储存、大数据、数据挖掘等人员的教育与训练,并重视与其他信息学科知识人才的共同培训,逐步形成以食品检验为核心,以专业人员为主体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队伍[6]。同时,要确保食品检验工作与时代发展特征建立联系,做到与时俱进。互联网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国传统产业的发展趋势,而云计算以及信息的平台和人工智能信息的运用都将带动技术应用变革。实现各类信息技术的共性影响和个性化的服务模式融合,引导相关管理人员、工作人员正确决策,创建新型的服务能力是我国未来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点,也是评判一个国家信息化技术水平好坏的关键指标之一。
规范、合理、可行的检测制度可以为食品检测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指明方向,使不同检测环节的负责人明确自身工作的重点、要点和难点,加强从样品至生成检测报告每个环节的细节性问题的管控,使食品检测工作更加规范化、合理化。同时,要完善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将检测人员的工作行为、职业素养、责任意识等影响食品检测报告质量的关键因素纳入监督管理标准中,构建多位一体的监督、管理标准,以完善的管理制度、监督体系作为支撑点,对各流程主要负责人形成强有力的约束,当出现检测报告质量问题时,层层追责,找出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并及时分析具体的解决办法,进而促进食品检测工作的良性循环,提高检测报告的有效性[7]。
影响食品检测报告准确度的因素比较多,除人为因素之外,机械设备的运行状态也直接决定着检测报告的质量。为此,相关人员要严格按照具体流程和规范开展设备的检修、维护,落实期间核查和技术核查,食品检测实验室要对设备进行盘点,根据设备的运行状态、损耗程度制定设备期间核查的可行方案。通过期间核查可以全面、及时发现易损易耗设备的运行情况,根据具体运行状态校准各类设备。在期间核查阶段,技术人员要了解不同设备性能、型号和核查工作的关键点,需要重点关注的设备分为以下4个类型。①与关键检测数据相关的设备。②容易产生老化和损耗的设备。③高频率使用设备。④在恶劣条件下长期使用的设备[8]。明确期间核查的工作重点,做好各类设备的维护检修工作可以为检测报告数据的完整性提供保障,避免因设备问题引发检测报告数据错误。
综上所述,食品检测报告是判定食物质量安全的依据,具有法律效力。但是,结合我国当前食品检测行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仍然存在着食品检测报告的信息差错、食品检测报告整体时效性较差、原始记录计量单位与检验项目计量单位不一致等诸多问题,给检测报告的准确性、可靠性带来了不利影响。为此,相关人员要深入了解具体问题的产生原因,立足行业现状和检测工作的实际开展情况,从多角度、多方位出发加强关键检测流程的控制,积极构建和应用新技术、新理念,以保证食品检测报告的全面性,促进我国食品安全控制和管理工作的稳定、持续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