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杰 | 河南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系
科学探究活动中,幼儿的探究方向发生偏移,且教师对偏移的方向充满疑问,这时候该怎么办?面对案例中的双重教育问题,我尝试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希望给教师带来一些启发。
活动中,乐乐的发言引发了班内幼儿之间的争论。乐乐的发言对于本阶段幼儿的语言水平和认知水平来说,会给教师一种意想不到的感受,会觉得乐乐的发言超越了同年龄段的其他幼儿,很有水平。但是需要明确的是,这是一场科学活动,其目的和关键是培养幼儿的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在给幼儿解释不倒翁不倒原理的时候,教师不能被“带偏”,要严格遵循客观规律,科学客观地解释。
整个探究活动中,乐乐挖掘了为人处世之道,并没有达到预设的科学学习目标。根据这一情况,教师应积极进行反思,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应引导幼儿将探究重点放在哪里?
案例中教师预设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幼儿了解不倒翁不倒的原理,学会制作不倒翁,基本掌握不倒翁不倒的平衡状态,活动涉及了科学制作和科学实验。在科学制作环节,教师可以带着幼儿探究使用哪些适宜的材料,讨论制作流程与技巧,恰当地引导有助于培养幼儿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对不倒翁不倒的原理探究过程,其实就是科学实验过程,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提出实验假设,思考实验的影响因素,并控制无关变量,如橡皮泥的大小、放在底部的位置等,进行验证并得出准确的结果,然后让幼儿记录实验结果,通过分享讨论,最终归纳推理,得出相应的结论。这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观察感知能力、思考猜测能力、测量能力、使用工具的能力、表达交流的能力、信息记录的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科学探究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幼儿严肃认真、客观公正、敢于创新、独立思考、尊重事实、谦虚谨慎、乐于合作等良好品质。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许多幼儿受到媒体的影响,表现出与其年龄不相符的言行。“小大人儿”现象在当今社会较为普遍,主要表现为语言成人化、心理成人化、行为成人化。
案例中的乐乐课外知识丰富,从“小老师”“小大人儿”的称呼就可以看出,乐乐一定经常“语出惊人”,表现出一种成人化倾向。部分父母可能会因孩子“说大人话办大人事”感到骄傲、自豪,认为这是聪明懂事的表现,其实不然。如果幼儿的语言发展跳跃了幼儿期的直观形象积累阶段,那么他的思维发展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当一个人太懂得人情世故之后就容易变得圆滑,在面对一些事情的时候考虑很多,不愿意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害怕得罪别人。在成人世界中,这是成熟的一种表现,但是幼儿不应在本该纯真的年纪变得太过成熟稳重,这容易让幼儿失去自我,失去童真,失去一些本该有的快乐。卢梭曾提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个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就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不能忽略童年的存在,更不允许童年的消失。
案例中教师发现,乐乐的动手操作能力不强,对事物缺乏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只是通过借助课外读物丰富自身的知识。但是幼儿在这个年龄阶段应该具备发现世界、改造世界的好奇心与创造力。成人要注重真善美教育,培养幼儿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让幼儿看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引导幼儿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充满向往、充满热爱。
首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案例中乐乐略显成熟的言行可能是通过观察、模仿其父母的行为习得的。比如在生活中对父亲的言行举止进行观察,经过记忆、练习,在机会出现的时候表现出来。乐乐的父母可能在家中经常强调哥哥的责任和担当,使乐乐认为自己是“小大人儿”。同时,当乐乐做出一些大人的行为时,父母可能对此反应积极、给予夸奖或鼓励,使乐乐以为这样做是“好”的。当大人式言行不断得到“正强化”,乐乐便会坚持展现大人式行为。
其次,幼儿在家庭中与兄弟姐妹的相处模式会影响他在幼儿园与其他同伴的相处。乐乐在家庭中是哥哥,来到幼儿园,他会习惯性地将自己代入哥哥的角色,将幼儿园中的其他幼儿看作弟弟妹妹,所以他在幼儿园中会有略显成熟的言行举止,希望获得其他幼儿的认可、尊重甚至是崇拜。
最后,阅读影响幼儿的语言表达。比起通过直接观察、动手操作等获取经验,乐乐更倾向于借助现有理论,采用间接经验丰富知识,这与大班幼儿求知欲强、积极提问、爱观察和喜欢动手尝试的特征相悖,而与成人主要通过阅读获取经验的方式相似。成人会受到书籍中语言、观点的影响,幼儿也不例外。乐乐说出的话有可能并不是他通过思考或组织语言产生的结果,他甚至不一定理解其中的含义,更不易理解为人处世之道。乐乐之所以能够说出那番话,可能只是对于书中部分内容有深刻的记忆,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回忆和复现,这并不能表示幼儿的心智发展达到成熟水平,只能反映出幼儿的记忆水平和对一些词句的积累。这需要教师针对幼儿的行为表现,做出进一步判断。
儿童时期是独立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是儿童的自我意识水平随年龄的增长逐渐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重要阶段。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还处在较低水平,无法对自己的行为加以判断与控制,需要教师科学介入。
案例中教师的做法是认可了乐乐超出同龄人的阅读积累量,没有对乐乐偏离教学主题的发言提出批评,可以看出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能够对意外情况做出准确处理,并且能做到尊重幼儿,具备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但是教师也应意识到乐乐的心理成熟度、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是区别于成人的,面对乐乐成人化的观点,教师应先了解他为什么产生这样的联想,再对不当的地方进行引导,不要全盘否定或肯定。教师应引导幼儿积极地思考问题,向幼儿解释,不倒翁之所以不倒不是因为表面的“圆滑”,而是由于重心较低,并自然地将话题拉回科学探究。对于社会为人处世之道的理解是长期性的,需要幼儿自我探索。如果幼儿对于这一问题特别感兴趣,教师也可以适当引申,用不同的例子推动幼儿多方面思考问题,比如生活中立方体能够站立不倒、球则会到处滚动……使幼儿能够辩证地思考问题。
在完成科学探究活动之后,教师可以针对乐乐提出的“乒乓球精神”做活动延伸,邀请乐乐为大家讲解什么是“乒乓球精神”,将“小大人儿”变成“小老师”。同时,还可以让幼儿回家找一找关于“乒乓球精神”的书籍,并在下一次活动中分享。此外,教师应当更加深入地去了解乐乐的家庭环境,了解其父母的教育方式,适当指出家庭教育的有待改进之处,并建议家长多与乐乐互动、引导乐乐动手尝试,更多通过实践来发现生活中的道理。
从幼儿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乐乐在语言表达和思维拓展方面发展水平较高,就此教师应该鼓励幼儿多看书,丰富知识,给予乐乐正向反馈。同时,教师应该重视乐乐动手能力不强、好奇心不强的特点,从而丰富活动的形式,吸引乐乐的注意力,给予乐乐更多的动手操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