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视阈下文化类节目主持人的多元化路径探究

2023-09-19 04:17林璐
声屏世界 2023年3期
关键词:类节目主持人能力

□ 林璐

随着现代媒体的变革,主持行业在全媒体时代发生了嬗变,主持人单纯依靠扎实过硬的专业基础,也不可能依照传统媒体的发展模式发展下去。为了能够更加贴合当代媒体与受众的需求,主持人既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力,突破专业局限,不拘于播音与主持专业领域,更要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如何创新已成为该领域的研究问题,而“跨领域”显然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一步,可以理解为一种横向、多功能和不受所处环境影响的能力。此外,主持人的形象气质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品牌与栏目的形象,或是电视台、频道的形象,主持人的社会角色也以媒体人和社会公共人物的形象进入大众的视野。由此可见,这种形势使主持人的发展路径更为多元化。

全媒体视阈下的文化类节目

何为全媒体?全媒体是指媒介信息采用多种媒体表现手段,实现媒体内容、渠道、功能层面的融合,使传媒的延伸概念更为广阔,含多媒体、跨媒体、自媒体、超媒体、流媒体、富媒体和融媒体。[1]它并不是一种具体的媒体形式,而是一种发展理念,是各媒体间的有机整合,即技术的融合和经营方式的融合。如在全媒体的背景下,促进了跨媒体的实现,即实现信息在不同媒体之间的流通与互动。亦或是富媒体,一种采用先进技术传达信息的应用,无需安装插件,即可实现用户与插件交互的媒体表现形式。如以自媒体为典型的个人媒体,就是一种私人化、自主化的传播方式,利用现代信息化传播方式,向个人或少数人传递信息(博客、微信、论坛等)。或采用流式传输的方式把节目当成数据包传到网络上,为用户提供在线服务,类似远程教育、视频会议、在线游戏、互联网直播等的流媒体。对于媒介来说,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也增强了媒介传播的效果,更实现了媒介传播最大化。节目主持人不仅是电视台的门面,也是向观众传递官方信息的有效渠道。及时把握当下时代的媒介传播趋势,不断探求角色定位,思考其多元化路径是当下“播音与主持专业”领域的研究趋势。

文化类节目。伴随着电视事业的成熟发展,宏观媒介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传播内容日益广泛,传播形态愈发多样,制作水平越来越高,节目高科技含量越来越大,电视节目也呈现出多样化。与此同时,微观的媒介生态格局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打破了传统电视节目的单一性,改变了受众的信息接触局限性,[2]文化类节目应时而变。近年来,我国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强,在政策和环境的影响下,各种形态的文化类节目蓬勃发展,以综艺节目为土壤,以知识性、竞技性、情节性和内涵性为成长轨迹,融入历史、艺术、文字、文学题材和综合性知识,从认知教育功能的视角传播文化精神,使中国文化在全媒体时代得到较好的呈现,并推向全球。其类型包括有文化情感类、文化科教类、书信朗读类、文化竞技类、表演文化传承类等,如《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传承中国》《向上吧!诗词》《今日影评·表演者言》等。

全媒体时代文化类节目主持人的多元化抉择

有声语言工作与国家形象塑造。信息社会推动着广播事业的发展,以播音主持语言为代表的有声语言的研究也得到了重视。发展至今,人们看到了有声语言对社会的影响和人类的价值。[3]“国家形象”是指通过媒介对国家的传播与表达,反映着国家软实力,体现出国家的影响力和综合国力。有声语言工作对于国家形象的建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制作的中国青年电视公开课节目《开讲啦》,该栏目2016年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走访了埃及、希腊、新加坡等;2017年走进俄罗斯莫斯科、匈牙利布达佩斯、德国汉堡、荷兰鹿特丹,见证了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这四个国家的友好关系等。诸如此类,文化类节目的受众不仅仅是国内受众,其不仅代表着一个节目的品牌性,更是代表着国家形象。《开讲啦》的主持人撒贝宁在节目中不仅充分展示了个人的风趣幽默、才华横溢,更是将主持人的业务技能、职业素养、角色转换等综合能力应用到节目中,不断探索主持的创新路径,努力建构国家形象的“主流化”和“国家化”,使国人树立文化自信。可见,有声语言工作对于塑造国家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1938年,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见乐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味)。①在这一话语中,没有彰显民族性,而是突显了中国性。周骥良指出,“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具体而言就是中国性。身份上是中国人,精神上是爱国主义,是开放的,是民族的,是具有人民性的。②谈国家形象塑造,自然离不开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制作的《国家宝藏》节目,由张国立担任主持。张国立本身具有多重身份,导演、制片人、主持人、国家一级演员、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院长等,这样的多重角色使其具有多领域的能力,在主持的过程中游刃有余。《国家宝藏》尝试在文物与人之间、现代与历史之间建立某种“交流”,用“中国故事”讲述中华文明的形成及其对世界的贡献。主持人所具有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不仅将中国精神进行了再提炼和再升华,也是文化类节目主持人创新路径探索方向之一。

个人气质与语言风格。在全媒体视阈下文化类节目主持人所面临的多元化抉择是在具有一定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后,不断研究、探索、揣摩后形成的具有典型性的发展,其独特的语言风格与个人气质决定了节目的受众与传播。语言风格是主持人个性的凸显,个人气质则是具有哲学、美学属性的一种人生观、价值观的表达,外在与内在都兼具审美把控。如董卿在《朗读者》节目中以对话的形式将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用知性优雅的个人气质与舒适亲切的语言特色,融入自己的读书感受,引领观众阅读、思考、倾听、感悟。这种新形式的主持,使《朗读者》在诸多文化类节目中脱颖而出。

全媒体时代文化类节目主持人的多元化要求

角色转型与跨领域能力。沿着“有声语言”的运动轨迹,沿着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路径,全媒体时代文化类节目主持人不能一成不变,以主持人撒贝宁为例,在央视老牌法治节目《今日说法》中,他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清晰的逻辑思维和极佳的应变能力让观众认识了他,然而《今日说法》严谨认真的标签并没有成为撒贝宁的唯一风格。在文化类节目《开讲啦》中,他妙语连珠,引导青年们积极正向。从法治节目主持人到文化类节目主持人,再到进军综艺节目,撒贝宁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的角色进行了成功转型。纵观主持人行业,单一化的主持显然已经不足以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因此创新路径的第一要素就是“为自己塑造角色定位”,[4]不断突破自我,进行角色转型,进行多样化的探索。

除此,主持人还要掌握一定的跨领域能力,以更好地参与和推进主持人行业的发展。跨领域能力覆盖了个人在各种复杂背景和情况下开展行动和自我发挥所必需的特定属性,实际上是知识、才能和技能、动机和情感倾向的一种相互作用。这种能力来自经验和思考,从行动中获得。如2020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北京主会场的主持人佟丽娅,就是由演员进行主持的跨界;湖南卫视原创的《声临其境》中也存在跨界配音。随着广播电视行业的飞速发展,具备跨领域能力对媒体人格外重要。主持人的发展一定是需要横向与纵向同时发展的,既要“深”又要“广”。一方面,要继续深化专业知识,加倍重视语言功力,巩固专业基础与职业技能;另一方面,还要顺应媒体融合的新趋势,不断开辟新领域能力,从大众传播向新媒体和人际传播拓展,努力成为适应复杂媒介环境的复合型人才。

系统思维与综合素养。以播音主持业务为基础,以播音主持艺术创作为主体,以主持人的言语规范为标准,不论在传统媒体时代还是全媒体时代下的任何一种媒介传播中,都是最基础最重要的要求。以言语规范为指导,再探索其他,也是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在全媒体时代,传播活动包括信息互动和实时互动。主持人要将一切信息贯穿于整个传播过程中,不只有传播,还需有反馈信息,如大众评论、直播留言、弹幕互动等,都需要主持人及时实时互动。如在芒果TV、快乐阳光自制的原创声音互动陪伴文化类节目《朋友请听好》,由主持人何炅与各位嘉宾通过声音互动来为全国听众解忧。受众可以从不同的故事中寻找到自己的经历折射,也可以通过和嘉宾的沟通交流收获一定的人生感悟,在这个节目中人们可以看到主持人何炅的系统思维能力与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系统思维能力是认识和理解相互关系的能力,是分析复杂系统的能力,是思考各个系统如何潜入不同领域和不同范围的能力,是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在融媒体时代的文化类节目主持过程中,主持人的这种能力是极其必要的。不仅如此,主持人还要进一步培养综合素养,具体包含播音与主持的专业能力,预期能力(理解和判断多种可能性的能力以及应对变化的能力),规范能力(了解和思考行为背后的规范和价值观的能力,出现利益冲突、面临取舍、存在矛盾的情况下就原则和目标开展磋商的能力),战略能力(共同制定和实施创新行动的能力),协作能力(向他人学习、理解他人的共情式领导能力,推动合作和参与的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反思自身价值观、认识和行动的能力)等。这种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融合了上述各种能力,涉及运用不同的解决问题框架处理主持工作中的复杂情况。前文提到的主持人董卿在《朗读者》中不仅是主持人,也是制片人,其担任多种角色,这必然不是单一的身份,也不是只具备“播音与主持”一项技能就可以呈现出来的,从而有力证实了以上观点。

具有全媒体意识。移动互联网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方式,交流变得更便捷高效,任何个体和群体都可以变成一个个鲜活的媒体用户,在过去问主持人“你的节目观众具体是谁?”可能谁也答不上来,数据还得通过第三方数据统计获取,而现在借助媒介便可以简单快捷地弄清楚观众是谁,在哪儿,还能与之进行沟通交流。总之,以大众用户为中心,针对他们的需求去做有针对性的作品,提升受众的体验感,增加互动交流,是全媒体时代的发展诉求。

全媒体视阈下的文化类节目主持人,其创新、转型、升级必然是大势所趋,而这当中唯一不变的就是媒体本身。主持人一方面应该时刻提醒自己要具有全媒体意识,务实专业基础,更新自身能力素质,在全媒体发展中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彰显出文化类节目的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要落实到行动上,不断学习多媒体、跨媒体、自媒体、超媒体、流媒体、富媒体、融媒体等新媒体的新手段,增强创新意识,以主持人的角度进行文化类节目的宣传、讲述、互动等,打造自身品牌,扩大节目影响。如鲁豫主持的《鲁豫有约》已成为经典案例;易立竞主持的以“深度、人文、公益”为核心的文化类访谈节目《立场》;樊登主持的《樊登读书》设有樊登读书会APP、抖音开设“樊登读书”,将上百个账号矩阵化推广到热门社交媒体。

结语

信息传播进入新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不再是两条平行线,而是交汇融合。在资源整合的背景下,传统媒体不再局限于过去单一、保守的传播内容,而是结合新媒体的特性增加了多元素内容,在传播内容上实现融合统一,并促进媒体间的结合与互动。[5]在全媒体时代,文化类节目主持人必然要实现“语”和“文”的融合,把握有声语言的本质——人文精神,进而多维度地提升语言表达质量,催生口语表达典范。本文从全新视角阐释有声语言与国家形象塑造,提出了“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的典型特征,并以具体节目为案例进行分析,对全媒体时代下的文化类节目主持人的多元化路径发展作出一定的分析,并得出可行的发展策略。

注释:

①毛泽东.论新阶段[M].沈阳:东北书店,1947.

②周骥良.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J].文学自由谈,1987,(04):27-32.

猜你喜欢
类节目主持人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电视访谈类节目的提问艺术
刍议电视访谈类节目的主持技巧
电视社教类节目编辑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