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锐 谢梓瑶 谭佳璐
西安财经大学商学院 西安 710100
近年来,伴随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逐步推进,高质量的经济建设愈来愈离不开高素质的管理型人才支持。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培养拥有较高思政水平和素质专业能力的人才的需求正逐步扩大。因此,高校如何实现思政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的融合是今后教学改革实践中需要反复思考的话题。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也是推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2020 年,教育部等八部门提出要深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更好地为民族复兴培育时代新人,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端人才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各界重视。
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高级财会审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是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如何更好地培养相关专业的高级人才是当下不可忽视的话题之一[1]。人才培养离不开思想政治的学习,但是如何高效地链接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学仍是当今教学的难题之一。
在近年的研究中,李国娟[2]提出,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离不开教师,建设的重心在院系,建设的成效在学生。但是在现阶段,课程思政在本科阶段实践的教学效果和预期目标仍有一定差距。对此,陆道坤[3]指出,完备的课程思政理论体系建设有助于更好地推进思政教育。如何通过课程思政改革来提高财会审计类人才培养效果,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因此,本文基于财会审计类专业学科领域,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新商科人才培养,创新教学管理方式,充分激发意识形态吸引力,培养有能力、有理想、有追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深化高校教书育人离不开科学与创新的思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校思政理论课程体系逐步完善。21 世纪以来,新媒体技术迅速传播,这对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巨大挑战。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一环,将思政教育融入财会审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有助于学生实时了解与专业相关的法规政策,养成知法守法的职业素养。
课程思政的本质是实现“立德树人”,主要目的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学科课程中,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课程思政不仅是一类课程教学模式,还是一种综合教育理念。高校课程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思维创新方式,并没有改变专业课程的基本属性,而是在原有专业课程教学的基础上融合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4]。
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和“专业教育+思政教育”协同培养方案的重要举措。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不仅在高校财会审计类专业的课堂教学实践和课程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对其人才培养发展方向与实施路径影响颇深。
目前,我国经济正由“高速”发展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实现经济稳步增长亟须落实高校教育改革,这对财会类学科工作的开展和教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近年来,在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大浪潮下,课程思政工作的开展由地区实践转变为国家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中明确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作为高级人才专业的重要分支,将思政教育教学融入财会审计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将是未来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这是对培养高素质、高技能新商科人才的现实需求,对新商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更是新时代下推动思政元素融入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会计信息是反映一个企业经营状况成效的关键,也是企业内部管理者实现决策有用性的重要一环。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攀升,财会审计类学科领域的细分趋势越来越明显,各细分专业的实操性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要求学生具备更高的道德观和法律观,这从本质上体现为要培养财会审人员的正确行事动机和价值标准,提升商科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和专业素质。财会审计类人员素质体现会计信息质量,数智时代背景下思政教育融入高校财会审计类学科课堂教学是引导从业人员树立“诚信、严谨”正确职业观的必然要求,更是促进企业经营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课程思政的目标是形成“全课程、全课堂、全教师育人”的大格局,教师将思政教育的基本理论潜移默化地融入财会审计类学科课堂实践中,一方面,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观,遵守相关的经济要求,为今后服务社会打下良好基础;另一方面,强化学生掌握相关专业必备的实践技能,为高素质人才培养“教书+育人”的协同发展提供机制性动力。高校课程实践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旨在培养出能自觉将道德观念转化为道德实践的应用型人才,这也是新时代推动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关键。
数智时代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前文已经对课程思政融入财会审计类学科的人才培养方案现状和现实意义进行了深刻分析和思考。基于此,提出进一步展望,以期探索高校“大思政”教育体系下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模式,为课程思政与高校教育融合发展提供建设性方案。
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以目前高校学科人才培养开设的学位必修课程为例,高校可以从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材配置和课外教学拓展等方面挖掘思政元素,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教学新模式。具体而言,在“财会审”学科分支领域,以开创“思政+智能+会计”的教学模式为例,通过引导学生对《“十四五”规划》《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等国家政策的学习,提升学生专业领域的政治敏感度和辩证思维。同时,在“思政+智能+审计”的教学模式下,审计学的日常授课和课堂汇报中应加深“工匠精神”教育,培养学生养成严谨踏实的学术作风和论文写作的“大国”意识情怀。而针对其他交叉或边缘学科,例如中级微观经济学的授课应紧扣社会现实,对晦涩难懂的专有名词进行解释,从定义、适用条件和基本原理等方面加入思政元素进行价值观引导。类似“吉芬商品”相关的经济问题可以结合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进行人文思政教育,“外部性”这一抽象概念也能融合“新冠肺炎传播的外部性特征”进行案例教学,在个人防疫不足情况下的“负外部性”会导致巨大的社会成本,以此激发学生抗疫的积极主动性。此外,高校对思政特色课程的教学设计要充分考量企业、社会和会计教育产品的需求,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汇报、共同讨论”的课程教学模式实现多元化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发展。
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展要求准确把握各类课程要素在教学内容、模式、方法和评价体系等子系统间的关联,尤其重视健全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6]。一方面,课程思政效果的考评需要结合教师与学生的教学情况,动态考查和督促学生加强思政意识。高校要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在今后各类考核评价工作和思政教育改革中落细、落实,尤其要注重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评价标准;另一方面,高校要将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内容,重视课程思政工作对学科建设和监督、研究生教学评估、一流课程建设和院系教学绩效考核的作用,在高校教学成果奖、教材奖等各类成果的表彰奖励工作中,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成果的支持力度。
教师是课程思政工作开展的关键纽带,不仅要求掌握丰富的专业课理论,还要剖析学科知识背后蕴含的社会价值,处理好“知”与“德”的辩证关系。因此,师资培养新模式和教学团队建设一直是高校的工作重点。一方面,高校通过举办“思政育人”党日活动和“开学第一课”思政教学等活动强化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将党建与师德师风建设紧密相连,推动建立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另一方面,高校通过积极开展青年教师骨干培训计划,建立“名师+骨干”的小型教学团队模式,推动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协同研究。基于此,结合财会审计类专业协同发展的现实需求,为高校打造“课程思政+会计”“课程思政+审计”示范教学团队提供内生性动力。此外,政企合作也是助力教师校外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载体,高校可以借助与政府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契机,由教学团队牵头开展教育部课程思政课题项目研究工作,助力教师教研科研能力提升。
数智时代下高校新商科教育的发展需要在思政教育的价值引领下,通过新技术和管理智慧赋能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搭建财会审计类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基于新时代商科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需求,对课程思政的新内涵做出进一步剖析,在指出课程思政融入当下高校教学人才培养面临的“课程融合”和“人才培养”两方面困境的基础上,结合探讨数智时代高校课堂教学融入思政元素的重要意义。最后,本文对当下课程思政融入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路径探索,以期开创新型课程教学模式,推动高校“育人+育才”的融会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