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育人方式改革,促进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3-09-17 18:18:34丁勇
现代特殊教育 2023年15期
关键词:要求方向改革

丁勇

编者按: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9日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为我们在民族复兴新征程上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现代特殊教育》开设专栏,围绕“推进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奋力建设教育强国”刊发文章,深入阐述特殊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探讨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实施路径。敬请关注。

【摘 要】 推进特殊教育育人方式改革,是促进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措施和必由之路。坚持素养导向是新时代特殊教育育人方式改革的方向,要坚持人才培养方向性、整体性与多样性、独特性的辩证统一,坚持全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与满足特殊教育需要的辩证统一,坚持以儿童为主体与以教师为主导的辩证统一,坚持集体教学与个别化教学的辩证统一,坚持学校家庭社区协同育人的辩证统一。坚持育人为本、素养导向育人方式改革,要从转变观念、加强德育、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推进家校社区协同育人等路径入手。

【关键词】 育人方式;改革;方向;要求;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60

建设教育强国,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故而,推进特殊教育育人方式改革,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发展素质教育、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的重要任务和重大课题,是加快特殊教育现代化、促进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措施和必由之路。本文就这一问题谈一谈自己的思考和体会,以期对推动特殊教育育人方式改革、促进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有所启发和帮助。

一、堅持素养导向,是新时代特殊教育育人方式改革的方向

育人方式改革是加强学校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内容和重要任务。在加快教育现代化、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新的时代背景下,积极推进素养导向育人方式变革,是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和重大措施,是基础教育新的改革目标和价值取向[1],因而也是特殊教育育人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来,特殊教育在教育观念和育人方式上一定程度偏离了素养导向,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四个方面:其一是在育人观和育人方式上,有些时候过分强调特殊教育的特殊性,忽视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一般性教育规律及要求。其二是在内容上,有些学校过分强调医教结合、康教结合,忽略了教育的本质和重要作用。其三是在教学方式上,有些学校过分强调一对一个训,忽视儿童发展的主动性和整体性。其四是办学的开放性不够,有些地区还未普遍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格局。这些问题也是造成特殊教育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因此,积极推进特殊教育素养导向育人方式变革,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已经成为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和重要任务。

二、素养导向特殊教育育人方式改革的目标和基本要求

坚持素养导向育人方式改革,就是要以提高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目标,以特殊学生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为依据,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此,在育人方式改革和人才培养上要注意遵循以下几个方面基本要求。

(一)坚持人才培养方向性、整体性与多样性、独特性的辩证统一

育人是教育的共同本质和根本任务。坚持人才培养的方向性,就是要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的目标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和五育并举,这是教育的共性规律和一般要求。但是,特殊儿童身心发展及其教育又有其特殊性,这是生命多样性、独特性的反映和表征。因此,特殊教育不仅要遵循教育的共性规律及全面发展的要求,还要遵循特殊教育特殊性规律,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注重潜能开发与缺陷补偿。只有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真善美、知情意行的整体性发展)及教育整体性、方向性与多样性、独特性的辩证统一,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充分适性高质量发展。

(二)坚持全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与满足特殊教育需要的辩证统一

国家课程是国家意志和教育方针的体现,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和主要途径。因此,特殊教育学校必须全面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国家各科课标,全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整体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但由于特殊儿童差异性大,特殊教育学校应根据特殊儿童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加强国家课程实施调整和校本课程建设,增设适合学生特殊教育需要的课程和多样化素质教育课程,增强学校课程的综合性、选择性、多样性、灵活性和适切性,以满足学生发展多样化需要,促进学生高质量发展。

(三)坚持以儿童为主体与以教师为主导的辩证统一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最大程度促进知识向能力、素养的转化。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尤其对于特殊儿童学习来说,教师指导对于学生发展起着非常关键的主导性作用。因此,特殊教育教学方式改革,要坚持以儿童为主体和以教师为主导的辩证统一,努力将教师的教落到学生的学上,更多采用启发式教学等方式,千方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与思考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参与,加大学习策略和支架性教学等学习支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不断提高教学有效性。

(四)坚持集体教学与个别化教学的辩证统一

班级授课制和集体教学始终是我国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这不仅是因为集体教学是培养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的主要方式,而且也是适合我国学龄人口众多、提高教学规模效益的重要教学组织安排。但由于特殊儿童类型、程度和个性差异极大,过分统一僵化地采用集体教学,难以适应学生多样性和个性差异,不利于学生适性发展。因此,在教学组织方式上,既要坚持以集体教学为主的原则,又要根据特殊儿童身心特点,突出因材施教,努力将集体教学和个别化教学结合起来,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每一个学生高质量适性发展。

(五)坚持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辩证统一

学校、家庭、社会在育人中分别发挥着不同作用。所以,应坚持育人导向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明确学校家庭社会的不同职责,加强政府统筹,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紧密联系、工作合力和运行机制,着力将特殊儿童少年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国家有用之才[2]。

三、推进素养导向育人方式改革的主要路径和基本策略

坚持育人为本、素养导向育人方式改革,要从转变观念、加强德育、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推进家校社会协同育人等路径入手。

(一)推进素养导向育人观念的转变

观念是行动的指南,观念的变革和转变是推进改革的前提和先导。因此,要大力推进特殊教育育人观向着素质教育转变。一是在儿童观上,要从对特殊儿童过低的期望及消极态度转向对儿童生命潜能和无限发展可能性的积极预期和乐观态度,更加注重特殊儿童潜能开发和人的主体性的培养。二是在育人观上,要从过分强调儿童残疾和缺陷对儿童生活和社会适应的限制及影响转向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三是在教育方式观上,尤其培智教育要从自我封闭、大量的单一机械个训转向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更加注重集体教学与个别化教学的结合,更加注重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调动,更加注重社会环境改善及专业支持,更加注重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

(二)推进素养导向的德育改革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创新特殊教育育人方式,第一要务是要将德育置于学校各项工作之首位,培根铸魂。一是在德育目标的改革上,要根据儿童社会化发展规律,围绕特殊儿童融入社会必备品格的形成积极加以展开。特校德育不仅要使学生遵守社会规则,形成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适应社会,还要努力使学生听党话,跟党走,明确政治方向,特别要重视学生与自身障碍及其困难做斗争的勇气、意志力、情感的培养,激励他们自强不息,活出生命精彩。二是改革德育方式,既要重视德育系统知识和规则的教导及内化,提高学生道德认识水平,还要重视情感体验和实践锻炼在学生品德形成中的重要作用,注重知行合一、德行合一、实践育人,促进他们形成热爱祖国和人民的坚定信念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振兴中华的自觉性。三是充分发挥各科教学的教育性,实行全方位、全学段、全学科、全过程和全员育人,统筹协调校内外、课堂课外各种德育要素,形成学校家庭社会齐心协力,协同开展德育的新局面。

(三)推进素养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

1.深化课程改革。课程是育人的核心和载体。推进育人方式改革,核心任务是要在学校实施国家课程方案和校本课程建设环节,突出学生适应社会和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培养,努力将素养导向新课程方案的目标要求与特殊儿童及教育的特殊性结合起来,加强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一是课程目标整合上,要将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与潜能开发、缺陷补偿结合起来,努力将核心素养所规定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全面落实到国家课程方案实施及各科教学中[3]。二是在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的调整上,要在全面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国家课标的前提下,注意根据特殊学生身心特点和个性差异,适性调整课程内容,增设特需特长课程和素质教育课程,以满足学生发展的多样性需要。三是在课程实施环节,要围绕知识的意义理解[4],加强“双基”教学,突出特殊儿童语言与思维能力的培养,综合实施课程,发挥整体性课程和儿童心理整体性机能在儿童缺陷补偿与潜能开发中的积极作用[5],注重实践育人,加强特殊儿童生活能力、劳动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初步职业能力的培养,促进特殊儿童充分融入社会生活。

2.推进素养导向教学改革。教学是育人的主渠道,推进育人方式改革,重点任务是要着力于教学方式的变革。一是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特殊教育学校尤其是培智学校,要从过多采用静止僵化机械的西方智力评估方式转向动态发展综合评估方法[6],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和素养导向课程目标及课标要求,综合设计教学目标,努力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牵引学生发展。二是在教学组织方式上,特殊教育学校,尤其是培智学校,要改变机械单一个训过多的状况,创设更有趣味、有意义的多样化活动方式,提供更多环境和学习支持,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大自然中,在师生互动的集体教学活动中,在分类、分层、分组的合作教学和差异教学中,实现快乐生动活泼发展。三是要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更多采用启发式教学、合作教学、支架式教学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的活跃性,加强多方面支持,促进学生深度参与学习和意义理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推进信息化、大数据、人工智能、辅助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特殊教育育人方式改革,离不开现代科技和辅助技术的支持。一方面要加强特殊教育学校信息化、数字化、人工智能和无障碍设施等建设,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互联网+、数字技术、辅助技术和人工智能等在特殊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不断以现代科技和辅助技术为育人方式改革提供技术支持;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现代科技、辅助技术与特殊教育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推动育人方式深刻变革,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4.推进素养导向的评价改革。评价改革是形成素养导向育人方式的重要方面,是引领和促进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和标杆。根据教育部下发的特殊教育办学质量评价有关文件,应逐步建立综合、多元、动态、个性化的学生素质整体评估和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及评价方式,要将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劳动观念、劳动技能、社会实践、科学知识以及生活技能掌握情况作为基本内容,强化过程评价和成长性评价,以评价为杠杆,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

(四)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改革

首先,明确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按照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将核心素养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分解到学校、家庭和社会各自的育人任务中,形成育人的共同目标与合力。其次,进一步明确学校家庭社会的不同职责,形成更加紧密协同育人的工作局面。学校要发挥协同育人的主导作用,充分利用通报等制度和家庭教育,加强与家长沟通、协调与合作,争取社会资源和方方面面的支持,形成协同育人工作上的紧密联系和工作机制;家庭要切实承担起育人的主体责任,配合学校和社会,上好人生第一课,协同做好家庭育人相关工作;社会要为学校育人和家庭育人提供良好的社会实践场地等支持,开放博物馆、图书馆和现代科技馆等场所,净化育人社会环境。再次,加强政府统筹,推进综合改革,形成多部门协同配合、家校社会共同育人新格局[7]。

参考文献:

[1]王湛.推进育人方式改革 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J].未来教育家,2021(1):11-13.

[2][7]教育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等.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EB/OL].(2023-01-17)[2023-06-22].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2301/t20230119_1039746.html.

[3]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通知[EB/OL].(2023-03-25)[2023-06-22].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4/21/content_5686535.htm.

[4][5][6]维果茨基.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83,243,386.

(作者系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副理事长、江苏省教育学会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猜你喜欢
要求方向改革
2022年组稿方向
计算机应用(2022年2期)2022-03-01 12:33:42
2021年组稿方向
计算机应用(2021年4期)2021-04-20 14:06:36
2021年组稿方向
计算机应用(2021年1期)2021-01-21 03:22:38
改革之路
金桥(2019年10期)2019-08-13 07:15:20
改革备忘
新媒体编辑素养的要求与提升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8:36:13
简议小区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管理使用的要求及其措施
试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微课程的应用
《黔东南日报》:地方报纸重大主题报道的选题与采写技巧
中国记者(2016年6期)2016-08-26 12:58:25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