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 创新创业因素及评价机制分析

2023-09-17 22:08钟铁铮
中国新通信 2023年13期
关键词:评价机制创新创业互联网+

关键词:“互联网+”;创新创业;评价机制

随着信息化进程加速,互联网对各行业的影响力日益提升,网络与终端设备的覆盖面越来越广,工作、生活、娱乐等日常活动明显呈现出对网络的依赖性,基于此,“互联网+”的扩张与发展也是大势所趋。近年来,由于外部经济疲软与内部毕业生大量激增造成的就业难问题正逐渐呈现扩大化趋势,创新创业作为就业的有力补充措施,正逐渐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指导课程,但是传统行业的激烈市场竞争与就业竞争相比犹有过之,这也导致初创失败的案例数量居高不下。基于此,创新创业指导应紧跟社会发展需求,迎合国家政策方针。在以数字经济为主导发展社会经济的当前阶段,创新创业应与“互联网+”紧密结合,求新、求异的同时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现状,借鉴学习相关成功案例,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机制,制订契合外部经济发展需求且具备前瞻性的指导规划,坚持以创业为动因、以创新为核心的创新创业理念,在提高创业成功率的同时也要兼顾创业项目的长久存续。

一、“互联网+”对创新创业的机遇与挑战

任何新经济模式的出现,对初创者而言是巨大的机会,但是如何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与藩篱,创新观点、创新思维与创新模式是其脱颖而出的要点与难点。“互联网+”概念自2015 年提出后,因其自身的高延展性与广兼容性,逐渐与创新创业结合发展,在创业过程中催生出许多新的商业模式,而高校也逐步以“互联网+”为核心,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其中。经多年实践与完善,“互联网+”创新创业为培养高校高质量人才与提高就业率起到了极大作用,并为创新创业提供了许多新思路“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因素及评价机制分析与可借鉴的商业模式路径,但由于有效评价机制的缺失或者制定评价机制的滞后性,“互联网+”创新创业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互联网+”创新创业存在的问题

就整体而言,“互联网+”创新创业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外部问题与内部问题。外部问题指社会经济环境、高校教育引导以及家庭环境等几方面。首先,外部经济环境对创新创业的影响最大,要想创业项目顺利融入社会,就要学会顺势而为和提前布局,掌握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最新动态,仔细研究国内经济政策走向,从而甄别选择出合适的创业路径,提高创业成功率。“互联网+”在当前乃至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传统行业与商业模式向互联网或者网络化转型是发展的必然路径,创新创业也应以互联网为中心,从“互联网+”视角审读外部经济发展,不断探索与延展与其他产业的深层次联系。其次,高校教育存在灵活性不足、观念滞后等问题。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完善需要在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中不断地纠错改正,避免因信息滞后造成的损失扩大化。最后,家庭环境影响。学生的家庭背景不一,家风、教育方式、教育理念、经济支持能力等都存在差异,导致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的思想状态与执行方式存在差异,这就需要用差异化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创业相关知识的引导,确保不遗漏有能力的双创人才,及早筛选出不适宜创业的群体,避免学生走入误区。而内部问题主要是创新创业主体自身存在的缺陷。从创业角度分析,学生群体社会阅历少,人脉关系单一,最关键的一点是筹资和融资问题,学生群体的资金筹集渠道基本固定,很难得到社会资金支持,抵御外部风险能力极弱,从而致使创业失败。从创新角度分析,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时间短,系统化程度较低,思维方式固化,不易形成创新型的互联网思维模式。

(二)“互联网+”创新创业面临的机遇

“互联网+”模式下的创新创业机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外部经济环境机遇,其二是内部政策机遇。首先,外部经济环境机遇。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与扩容,新型经济模式、商业模式的不断涌现与传统经济加速向互联网、信息化、数字化方向靠拢,为“互联网+”提供了更多发展节点与发展空间。学生作为接受新事物最快的群体之一,其与“互联网+”思维的契合度很高,也最容易在创新与创业中有所建树。其次,内部政策机遇。创新创业的核心是在提高就业率的基础上,附加高质量创业。比如鼓励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其内在含义有两重,一重是为创业大学生提供政策倾斜、资金扶持,以大学生就业创业带动农村振兴;另一重则是以大学生的“互联网+”思维为突破口,催化出新的农村产业,从而带动农村产业升级并扩大就业。“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行、各地自贸区建立、大力发展跨境电商等政策,对大学生而言都是难得的机遇,在这些有政策支持的区域与产业中进行“互联网+”創新创业,成功率要显著高于在传统行业中的无序竞争。最后,高校作为“互联网+”创新创业的推进者,还应挖掘自身优势,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机遇。高校是科研创新的前沿阵地,其专利发明与商业模式理论研究居于时代发展前列,在“互联网+”创新创业方面,学校可以给予学生更多技术与理论支持,建立与完善长效的技术支持策略,从而提高创业成功率,增加学生就业率,并有效提升技术储备向生产力的转化率。

(三)“互联网+”创新创业面临的挑战

“互联网+”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可以分成三个角度:创新型人才培养、创业型人才培养、双创型人才培养,其所面临的挑战也大致表现为高质量创新人才与企业需求间的差异性、创业型人才知行合一难、双创人才与市场切入点的契合度等问题。

首先,企业在人才招聘时,更注重简历上面陈列的基本问题,不注重学生的创新素质,换而言之,很多企业不具备驾驭具备创新人才的能力,保守的用人需求会阻碍与抑制创新人才的发展高度。另一方面,在应对跨国企业等高质量企业时,创新人才的基本素养又无法满足企业招聘的最低要求。基于此,与更多有创新需求的企业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其次,创业型人才的知行合一难问题,主要表现在创业项目的系统化与互联网创业大赛项目单一性的矛盾问题。创业项目的真实落地,需要解决技术、设备、场地、人力资源、营销、销售、后勤等多个问题,需要更多的外部支持才能保证初创项目的存活与成长。最后,双创人才与市场切入点的契合度问题,主要表现在“互联网+”创业项目与外部经济环境的关联度,创新与长效并存是“互联网+”创新创业成功的关键所在,另外“互联网+”创业项目与创业者自身条件也有很大关联,创业者自身的专业方向、意识形态、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等都会对创业产生影响。

二、“互联网+”创新创业评价体系构建

构建科学、全面、细分化程度高的评价体系,是“互联网+”创新创业的核心要素。评价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科学合理原则、系统全面原则、动态调整原则。

首先,“互联网+”创新创业评价体系的构建,须建立在夯实的数据分析基础之上,评价体系要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细化分级,确保评价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进而保障评价指标数据的可操作性。其次系统全面原则,“互联网+”创新创业评价体系的构建,以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为中心,以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与扶持为导向,以高校的创新创业理论与科研成果为基础,完善自我竞价体系及外部评价体系,并将二者有机融合,从而确保“互联网+”创新创业评级体系构建的全面性与完整性。最后,动态调整原则,是指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要随时调整创新创业策略,以适应自身变化与外部经济环境变化。

(一)“互联网+”创新创业评价体系构建

“互联网+”创新创业外部评价体系构建,由三级指标构成,参与指标的群体越多则指标灵敏度越高,也会逐渐趋于完善。如表一所示,创新创业评价体系的三级细分指标越多,维度越多,則其评价效果越好。高校在“互联网+”创新创业中,要起到平台作用,以自身科研技术优势帮助学生将“互联网+”思维融入创新创业中,做好外部资源整合,建设“互联网+”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团队,强化与企业的深层次合作,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便利。

(二)自我评价体系构建

学生自我评价体系的构建,也应遵循全面系统性原则,以内、外影响因素为评价一级指标,以社会环境、家庭环境、自我修养为二级指标,以自身专业能力、创新创业思维、“互联网+”思维、创新创业经历、创新创业成绩、资本整合能力、人员整合能力等作为三级指标。自我评价体系的构建,旨在让学生能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并明确创业的后续发展方向,确保在选择创新创业方向时不会出现大的问题,在发现错误后能及时纠正。外部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健全,可以让学生有更为全面的自我认知,帮助学生在“互联网+”行业选择与创新创业中扬长避短,做出更为正确的选择。“互联网+”创新创业自我评价体系的构建,应建立在创新创业评价体系之上,以科学性、合理性、全面性等作为一级指标,量化与细化分级指标,使评价体系可以更为真实与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创新创业状态。自我评价体系的建立应以“互联网+”思维模式为核心,以资源整合能力为基础,以政策方针为导向,积极参与“互联网+”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最终达到提高自身素养、提升创新视界的目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创新创业对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补充“互联网+”创新商业模式、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等方面有着积极意义。在以互联网为主导的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创新创业型高质量人才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战略调整的重要突破口,学校应当建立与完善创新创业评价体系,充分利用高校现有资源与整合社会资源相结合,拓宽与强化与高新技术企业合作的通道,为学生打造出优秀的创新创业平台,从而在根本上提升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水平,为社会输送适应性强的高质量人才,同时以“互联网+”创新创业思维融合出更多适应并能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商业模式,为推动社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作出贡献。

作者单位:钟铁铮 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评价机制创新创业互联网+
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探微
注重实绩的高层次创新人才评价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