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志丽
(天津市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院,天津300308)
食品质量安全事关每个人的健康和生活,也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我们应该高度重视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采取积极措施和有效手段,保障食品的质量和安全。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合作,加强食品监管、强化食品安全意识、推动科学技术的应用,才能建立一个安全可靠的食品供应体系。
超声波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其中之一是异物检测。在食品生产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异物混入的风险,如金属、塑料、玻璃碎片等。利用超声波技术,可以检测、排除食品中的异物。超声波在物质中传播时,与异物发生反射或散射,通过分析超声波的回波信号,可以确定异物的存在与位置[1]。超声波技术还可用于评估食品的密度、黏度和气泡含量等参数。通过超声波在食品中传播的速度和衰减等特性,可以间接测量食品的密度和黏度,这对于液态食品、乳制品、果酱等具有一定流变性质的产品尤为重要。另外,超声波技术还可以用来检测食品中的气泡含量。气泡的存在可能影响食品的质量和口感,通过超声波的回波信号,可以对气泡的分布和大小进行评估。
纳米检测方法是一种利用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质进行食品检测的先进方法。通过利用纳米颗粒的表面增强效应、量子效应、表面修饰等特点,纳米检测方法能够实现对食品中微量物质的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和快速检测。纳米颗粒的表面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能够提供更多的吸附位点。当目标物质与纳米颗粒表面相互作用时,会发生表面增强效应,使信号得到显著增强。利用这一效应,可以实现对食品中微量物质的高灵敏度检测。例如,通过修饰纳米颗粒表面的分子探针,可以实现对食品中微生物、农药残留、重金属等的检测。
纳米颗粒由于其尺寸和结构的特殊性质,会出现量子效应[2]。当纳米颗粒与特定波长的光相互作用时,会发生能量跃迁,导致特定波长的光谱信号的变化。利用这种量子效应,可以对食品中的成分进行快速和精确的分析。例如,通过利用纳米材料的荧光性质,可以实现对食品中营养成分、添加剂等的快速检测。此外,纳米检测方法还可以通过对纳米材料表面的修饰,实现对目标物质的高选择性检测。通过在纳米颗粒表面引入特定的功能分子,可以实现对特定物质的选择性吸附。即使食品样品中含有复杂的基质干扰,也能够准确地检测到目标物质。这种选择性吸附的纳米检测方法在食品中微量物质的检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食品行业中,红外光谱测定技术可以通过使用红外光源照射食品样品,检测并记录样品对不同波长红外光的吸收情况,从而分析食品中的成分、质量和真伪。这种技术具有非破坏性、快速和准确的特点,广泛应用于食品质量控制、真实性鉴别以及添加剂和污染物的检测。红外光谱测定技术的原理是基于分子在特定波长的红外光照射下发生振动和伸缩的现象。不同的化学键和功能基团具有特定的振动频率和吸收特征,称为红外吸收峰。通过测定食品样品在红外光谱范围内的吸收峰,可以获得与样品分子结构相关的信息,如化学成分、分子结构、功能基团等。同时,红外光谱测定技术还可以通过比对样品的红外光谱图像和参考库中的标准光谱,确定食品的质量和真实性,进行真伪鉴别[3]。红外光谱测定技术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应用可以保障食品的安全性和合格性。通过对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微生物和污染物进行准确检测,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而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有助于保护消费者的健康,降低食品安全风险,增强公众对食品的信任度。应用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可以确保食品供应链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通过对原材料、生产过程和成品进行全程监测和检测,可以追溯食品的来源和质量,防止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场,有助于排除不合规和潜在风险,提高食品供应链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通过强化对食品质量和安全的监测,食品企业更加重视食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风险管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形象,增强消费者对食品的信赖和认可。同时,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也推动了食品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应用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可以促进食品行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随着全球化逐渐深入,食品安全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通过采用先进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企业能够满足国际标准和贸易要求,扩大出口市场,提高产品竞争力。
通过对食品中的成分、添加剂、虚假标识等进行准确检测,可以防止不法商家的欺诈行为,保障食品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严格的检测和监管措施可以减少假冒伪劣食品的流通,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增强消费者对食品的信任度,维护食品市场的健康秩序。通过确保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消费者能够购买到符合标准的食品,提升消费者信任感安全感。对于易感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和孕产妇等,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应用更是保障其健康和福祉的重要举措。
食品检测领域缺乏统一的定量标准,不同地区和机构间的检测结果可能存在差异,这给食品安全监管和食品贸易带来困扰,也降低了食品检测结果的可比性和可信度。
尽管已经有许多先进的食品检测技术被开发和应用,但仍存在技术水平不均衡的问题。部分地区或机构在设备、人员培训和质控等方面存在不足,影响了食品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由于样品制备、仪器校准、操作技巧等因素的影响,检测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这对于较低限量的有害物质和微量成分的检测尤为重要。因此,检测机构需要进一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首先,政府应建立专门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并赋予其相应的权力和职责。监管部门应拥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和先进的设备,制定食品安全监管政策和规划,组织和执行相关工作。该部门应与其他相关部门密切合作,形成协同机制,共同推动食品安全检测工作的开展。同时,还应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监管,确保从源头到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
其次,建立高质量的检测机构是健全食品检测体系的关键。政府应投入资源,建设和发展具备独立性、公正性和专业性的食品检测机构。这些机构应拥有先进的仪器设备、专业的技术人员和规范的操作流程,以进行准确、可靠的食品安全检测工作[4]。
最后,制定健全的标准和方法是健全食品检测体系的重要环节。政府应基于国际标准和国内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可操作的食品安全检测标准和方法。这些标准和方法应涵盖食品中常见的污染物、有害物质和微生物等方面的检测要求[5]。政府可以依托专业机构和科研机构,开展相关研究和技术攻关,确保标准和方法的科学性与实用性。
通过鼓励第三方检测机构参与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可以增加监管的中立性和客观性,有效提升食品安全监管的水平。第三方检测机构应当获得政府的认可,并符合一定的标准和要求。这些机构应具备独立性、专业性和公正性,能够提供可靠的食品安全检测服务。政府可以通过建立认证制度和监督机制,对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评估和监管,确保其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有效参与。在鼓励第三方检测机构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同时,政府部门还应加强对这些机构的培训和监督,通过提供相关培训和技术支持,确保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检测能力和技术水平符合要求。同时,政府应加强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监督和管理,定期进行检查和评估,确保其按照标准和规范进行工作,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需要强调的是,政府检测机构和第三方检测机构应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共享资源和技术,提高检测效率和能力。
食品安全工作任重道远,我们需要继续加强对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加强监管体系建设,提高企业和消费者的安全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食品安全保障机制。只有不断完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与管理,才能更好地保障人们的饮食安全,实现食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共建食品安全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