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体态语是人类交际中常用的一种非语言交际手段,是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交际中传递着许多信息。由于非语言交际的模糊性和文化规约性,所以相同的体态语往往因文化差异而产生不同甚至相反的效果。本文选用祖晓梅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体态语的分类,对比归纳了中泰体态语的差异,并进一步做出中泰体态语差异的原因分析,从而总结归纳出对外汉语传播的建议及启示。
【关键词】体态语;跨文化交际;对外汉语;传播
【中图分类号】H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02-0061-04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中泰文化的交流合作呈现出了全方位、多层次等特点。截至2022年11月,在中泰合作下泰国建立的孔子学院多达16所,是中国在海外建立孔子学院最多的国家之一,在泰注册学习汉语的人数有100多万,同时在泰国的中小学也设立了不少孔子课堂。通过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交流合作,中泰两国的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交流,同时也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在人的日常交际活动中,通过语言来传递的信息仅占30%,而依靠非语言手段来传递的信息则占70%,体态语作为非语言交际重要组成部分,在交际活动中的作用更是不可忽略。
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中泰两国体态语,分析归纳出两国体态语的差异,总结原因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对外汉语传播策略。
二、体态语的含义及分类
体态语(body language),又称身体语言,是非语言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交流中运用身体的变化,如表情、动作、体姿、身体空间距离等作为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辅助工具的非语言符号。在对外汉语传播过程中,体态语在整个交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交际双方需要通过观察彼此的手势和眼神变化等,去了解彼此的心理变化及交流是否可以继续有效进行等信息,并且同时也可以通过体态语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及真实想法。如果不能及时准确地捕捉到体态语传递的信息,就有可能在交际中引起不必要的误会或冲突,阻碍跨文化交际的交流发展,因而在对外汉语传播中及时准确地了解体态语的差异和意义十分重要。
本文选用祖晓梅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体态语的分类,即包括外貌服饰、面部表情、眼神交流、手势、姿势、身体接触等,通过这六类体态语进行对比总结,归纳分析相应的体态语在对外汉语传播中的策略及建议,促进对外(泰)汉语的有效传播。
三、中泰体态语差异对比
体态语是人类多种交际方式中十分重要的一种,在不同文化交流中,我们应该了解对方的行为差异及日常禁忌,建立敏锐的跨文化意识,促进双方文化交流,避免产生不可挽回的后果和冲突。中泰體态语差异主要体现在:见面、告别的礼仪,就餐礼仪,面部表情及日常行为中的其他差异。
(一)见面、告别时礼仪的差异
泰国宗教及习俗礼仪大都沿用佛教。优雅的合十礼是泰国传统的见面礼仪,行礼过程中需要低头,双掌合于胸前,十指并拢向上,以此来表示虔诚和尊敬。行礼时根据对方身份的不同,双手的高度也有所不同,双手举得越高表示对别人尊敬程度越深,晚辈需将双掌举至前额;平辈间需双手举至鼻尖;长辈双手的高度一般不超过胸部。通常学生在经过老师或长辈面前时要躬身行礼。并且在见面或告别过程中,泰国人一般避免身体接触,直接行合十礼表示问候。
而在中国古代,见面或告别时表示尊重的动作多为抱拳作揖,辈分高的一般不需要还礼。现在的中国则多使用握手礼,握手常常伴随寒暄与问候,如“你好”“保重”“再见”等用语,握手顺序为尊者优先。
(二)就餐礼仪的差异
泰国人就餐时常用餐具为叉子和勺子。在正式场合就餐时,应等到所有菜都上齐,主人入座示意后大家才可以开始就餐。在就餐过程中,应将餐巾平铺在膝上,可以与其他人进行交流,但是咀嚼食物时不能讲话;左手拿叉,右手拿勺,放下叉子和勺子时应呈“八”字形分放在盘子两边,如果想表示用餐结束,则可以将叉子和勺子放在一起。
中国传统的古代宴饮与泰国就餐礼仪有很大差异。即在中国古代就餐时,需要等客人全部到齐后统一入座,座位安排中以左为尊,视为上座。在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就座,如果就餐位置靠近门口,则对着门口的位置为上座,进餐过程中要先等长辈动筷,而且也不能越过他人夹菜,就餐结束后应该向主人家表示感谢,并邀请对方有时间来自己家中做客。
(三)面部表情的差异
泰国被称为“微笑之国”,作为旅游大国,泰国人无论和谁进行交谈时总是面带微笑,十分热情。泰国微笑文化产生的一个最根本原因是深受佛教影响,而佛教的宽容祥和打造了泰国人热情好客的性格,这也从另一方面推动了其旅游业的发展。
中国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通常情况下习惯“喜怒不形于色”,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含蓄内敛的文化性格。面对陌生人时,人们常常会一脸严肃,不苟言笑。即使遇到的不是陌生人,偶遇工作同事时、过年走亲戚时,如果遇到半生不熟的人,中国人往往都会隐藏自己的真情实感,但是偶尔也会有一些表示友好的微笑。
(四)日常行为中的其他差异
1.对头部重视的差异
泰国人非常重视头部,他们认为头部神圣而不可侵犯,如果用手触摸别人的头部,则会被认为是极大的侮辱。如果用手打了小孩的头部,则认为小孩一定会生病,并且睡觉忌讳头朝西,因为日落西方象征死亡。如果不小心触碰到了别人的头部,一定要及时诚恳地道歉并请求他人原谅。不同辈分的人同座时,晚辈头部不能高过长辈,否则是对长辈的不尊重,同时也不能拿着东西从他人的头上经过。
中国人对头部的重视程度不是很高,人们常常会抚摸小孩子的头部来表示喜爱,大多数家庭都不会反对这个动作,长辈也常常会通过摸头来表达对晚辈的关爱。
2.对脚认识的差异
泰国人认为脚是人体最下部的,代表了最下等。他们认为脚是很污脏的部位,因此不能用脚去指人或物品,入座时不能跷着脚或将脚掌对人,直接坐在地上的时候要把脚藏起来,不能直接暴露出来,也不能把脚放在椅子或桌子上。泰国人进入寺庙前还要脱鞋,否则会被视为玷污佛堂。
中国人则不认为脚是卑贱的部位,因此日常生活中很少有对脚相关的禁忌礼仪。
3.体距差异
中泰在体距方面也有一些差异。泰国人交际时通常会保持一定的距离,尽量避免身体接触,属于远体距接触的国家。
中国人交际时通常使用握手礼,很多时候为了表现关系亲密也会有更多的身体接触,如手拉手、拥抱等,属于近体距接触的国家。
4.手势差异
在手势传达方面,中泰两国同一手势表达的意义也有所不同,因此在促进中泰之间的交流合作中,理解熟悉泰国的一些手势语含义是十分有必要的。
(1)拇指向下:在泰国这个手势表示失败,而在中国表示看不起对方。
(2)“ok”手势:在泰国表示“没问题”,在中国除此意之外还可表示数字“0”或“3”。
(3)竖小拇指:在泰国表示友好、想和对方交朋友的意思,在中国则有差劲、蔑视、看不起等意思。
(4)食指弯钩状:在泰国表示门匙、上锁等意思,在中国常表示数字“9”。
(5)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捏在一起:在泰国没有这个手势,在中国则多表示“钱”或数字“7”。
四、中泰体态语差异的原因分析
通过上述中泰体态语差异对比,可将中泰体态语差异的原因总结为以下三点,即文化环境、文化偏见和表达方式。
(一)文化环境造成交际的冲突
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行为规范受他们所处的独特文化环境的影响,在跨文化交际中也会造成一定的交际冲突,因此正确表达并理解不同国家的体态语含义至关重要。文化环境的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文化内涵与风俗习惯,泰国的文化环境主要受历史文化、宗教礼仪、政治经济、风俗禁忌等因素影响,中国的文化环境主要受传统文化、政治背景、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如果不了解相关的文化环境,就会片面地以自己的文化框架作为衡量标准,阻碍交际的进行。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应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环境,正确运用体态语进行交际,避免产生误会或发生冲突,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交流合作,促进两国和谐发展。
(二)文化偏见造成交际的冲突
偏见是对一个群体的成员建立在错误而僵化基础上的负面感情。文化偏见是指对某一文化群体负面、消极甚至带有贬毁性的观点,而且由于个体情感的深度卷入很难在形成后加以改变或修正,容易引起文化歧视。如果不了解对方的体态语含义,形成负面或敌对的态度,产生相应的文化偏见,就会与外来群体保持距离,否定对方的价值观念、文化礼仪等,引起跨文化交际冲突。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应该暂时放下自己的标准去理解他国文化,避免使用带有偏见或歧视色彩的表达方式,加强沟通,保持理性思维,摆脱刻板印象。同时也要扩大与不同文化的人的接触范围,多了解各种不同的文化,降低对其他群体的偏见程度,提高认知的客观性。
(三)表达方式造成交际的冲突
在使用体态语时,同一个意思我们往往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表达。这种差异在不同国家的文化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无论是语言交际还是非语言交际,不同文化都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准确理解表达相应的内涵及意义十分有必要,可以有效地避免冲突发生。例如,在表示求饶时,中国人往往会双手放在胸前慢慢摇动,泰国人则双手合十并低头弯腰用指尖触到前额,可以看出两国的表达方式有着较大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要充分了解彼此的文化差异,理解不同體态语表达方式的含义,合理运用体态语进行交流沟通,采取开放积极的态度,换位思考并发展移情能力,尽量避免因表达方式的使用不当而引起交际冲突。
五、对外汉语传播的启示
总体而言,在对外汉语传播过程中要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禁忌、历史渊源等,尽量减少文化冲突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关于非语言交际的表达及意义内涵,人们往往通过非语言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态度,通常听话者也会通过非语言线索来判断对方的真实意图或动机,了解其表达方式及适用对象才能更好地促进对外汉语传播。该文根据对中泰体态语差异的对比分析,总结差异形成的原因,可归纳分析出以下三点对外汉语传播的策略及建议。
(一)了解和尊重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表达方式
各国体态语的差异都会直接影响到跨文化交际能否顺利进行,如果使用不当则会产生误解或冲突。在跨文化交际中使用体态语时,一定要了解和尊重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表达方式,合理使用体态语进行交际,避免因与目的语国家体态语的使用存在差异而引起交际障碍或冲突。以泰国为例,泰语虽和汉语一样同属汉藏语系,但两种语言在发展中也形成了各自的语言风格与表达方式,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要了解相关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文化也至关重要。特别是在体态语的使用中,我们要求同存异,留心身边发生的跨文化交际事件及现象,及时准确地掌握了解并尊重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与语言表达方式,更好地促进对外汉语的传播。
(二)理解与适应目的语国家的文化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价值体系和思想内涵,我们在理解目的语国家相关文化的基础上,也要学会适应其使用的相关环境及适用对象。在对外汉语传播的过程中,我们也应充分了解目的语国家的表达方式,理解跨文化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的特点及差异,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行为不做过度概况,避免进行简单的价值判断或形成文化偏见。同时我们需要进一步主动熟悉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经过理解和适应,正确看待跨文化交际的经历与挑战,尽量多了解目的语国家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教育理念、风俗习惯等,提高目的国对汉语言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对外汉语传播的发展。
(三)加强与目的语国家的交流学习
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应立足于自身优秀文化传统和语言特征,汲取目的语国家文化的长处,保持宽容开放的态度,积极主动地加强与目的语国家的交流学习。从跨文化交际的需要出发,合理选择文化依附,平等交流,互相学习,掌握应对文化冲击的有效策略,以便对外汉语传播可以有效地进行。以泰国为例,无论什么场合都不可以左手接物,也不能用左手指人,这是非常不礼貌的,因而在与泰国人的交际中一定要注意左手的使用。在日常交际过程中,我们要意识到每个人的行为观念都受自身文化的制约,注意挖掘跨文化交际失败和冲突现象事件背后的文化因素。同时在对外汉语传播中也应入乡随俗,尊重目的语国家文化,深入了解体态语的相关含義,加强交流学习,避免造成交际障碍。
六、结语
本文主要对中泰体态语差异进行对比归纳,研究同一体态语在不同文化中的不同含义,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外汉语传播策略。如果不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历史、宗教信仰、思维习惯、表达方式等相关文化特征,就很有可能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误会或冲突,影响对外汉语传播的顺利进行。例如对外汉语教师在对外汉语的传播中应合理使用体态语进行教学,在教会学生相关汉语知识的过程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要了解和尊重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表达方式,理解与适应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加强与目的语国家的交流学习,更好地促进对外汉语的传播。
参考文献:
[1]胡囡囡.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J].人生与伴侣,2021(42):84-85.
[2]米可歆,窦硕华.跨文化交际视域下中日体态语文化差异探析[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1,40(09):126-130.
[3]刘欣.试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2):7-9.
[4]刘慧敏.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J].明日风尚,2018(04):391.
[5]黄琦琦.跨文化交际中的中泰体态语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
[6]吴昊.对外汉语课堂上教师体态语的应用策略[J].当代教研论丛,2018(06):98-99.
[7]倪虹.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8]赵春雪.跨文化交际中的中泰文化差异研究——基于线上汉语教学的案例分析[J].汉字文化,2021(10):81-83.
作者简介:
贾尧(2001.5-),女,汉族,陕西咸阳人,延安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国际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