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氛围感知对中职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影响研究

2023-09-16 19:31:14许惠芳
华章 2023年3期
关键词:校园欺凌性别差异中职学生

[摘 要]以437名中职学生为调查对象,探索校园氛围感知对不同性别中职学生欺凌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中职学生受欺凌行为检查率为13.96%,言语欺凌发生比例最高,达34.5%;中职女生言语欺凌发生率低于男生,身体欺凌高于男生,关系欺凌上无显著差异;未受欺凌者、偶尔受欺凌者和经常受欺凌者所报告的校园氛围各维度均存在显著差异;回归分析显示校园氛围中的师生关系、参与度能显著预测男生校园欺凌发生概率;同学关系、期望清晰度和校园安全能显著预测女生的校园欺凌发生概率。

[关键词]中职学生;校园欺凌;校园氛围;性别差异

校园欺凌是指发生在校园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伤害等的事件[1]。欺凌行为具有三个重要特征:行为的重复性、意图的伤害性以及力量的不平衡性。2016年PISA项目首次对我国15-16岁中职学生在校遭受欺凌的行为进行调查,发现中职学生欺凌行为的发生率为22.14%[2]。

校园氛围是指学校中被成员所体验并对其行为产生影响的、相对持久而稳定的环境特征(Hoy&Hannum,1997)。George Bear等人提出校园氛围由支持和结构两个维度构成,其中支持维度包含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尊重多样性和家校联系,结构维度包含规则清晰度、规则公平度、校园安全和活动参与度。相比于家庭依恋、同伴依恋和老师依恋,学校依恋对校园欺凌行为影响最大。在学校氛围中,感觉被老师疏远、感知学校对欺凌的容忍,与学生的负面行为密切相关;同时,校园氛围会通过学校联结感、同伴依恋、自信和同情四个中介变量影响校园欺凌。积极的校园氛围感知是学生发展的保护因素,有助于学生产生认同感,增加积极、正向行为,减少欺凌行为的发生,并缓冲欺凌带来的心理伤害。

职业教育作为社会与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普比大致相当”受到广泛关注。但职业教育的政策导向、理论构建与民间认知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普职分流”的焦虑广泛存在。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身心经历着巨变,且大多经历学业失利,是他人眼中“不省心的孩子”,承受更多自来家庭、社会等压力。有研究提出初中阶段是欺凌行为高发阶段,中职学生在初中阶段曾有过不利个体的处境,他们遭受、参与或旁观欺凌行为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

相比于普通高中学生,中职学生这一群体的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使用特拉华校园氛围量表学生版(DSVS-S)测量个体的校园氛围感知,该量表由谢家树教授进行了本土化修订,使用张文新教授等人修订的Olweus儿童欺负问卷测量学生本学期内遭受欺凌情况。在江苏、广东中职院校发放问卷484份,结合测谎题并剔除缺失值后,得到有效问卷437份,其中男生239人(54.7%),女生198人(45.3%),平均年龄17.37±1.54岁。

一、中职学生校园欺凌行为基本特点

中职学生遭受各类型欺凌的比例为2.5%-34.5%,经常受各类型欺凌的比例为0.4%-11.6%。将欺凌行为分为关系欺凌、言语欺凌和身体欺凌,结果显示三类欺凌的发生率分别为18.1%、34.5%和8.9%,言语欺凌发生频率最高。参考以往研究标准[3],任何一题的得分大于或等于2,即认为是遭受该种形式欺凌,其中大于或等于3的为经常受欺凌,其余则为偶尔受欺凌。参照此标准,筛出遭受校园欺凌183人,即中职学生校园欺凌行为检出率为13.95%。林克松等(2020)对中职生的调查发现17.40%的中职生在过去一个月里曾多次遭受言语欺凌、关系欺凌或身体欺凌,比例高于本研究,这可能与其样本量有关[4]。

欺凌行为中言语欺凌报告最多,关系欺凌次之,身体欺凌最少。这一结果与2017年由南京大学社会风险与危机管理研究中心和中南大学社会风险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中国校园欺凌调查报告》中指出的言语欺凌发生率约为23.3%,是校园欺凌的主要形式结论一致。校园欺凌影响恶劣,其中言语欺凌如被恶意取笑、起外号、奚落、造谣等,作为一种隐性攻击形式,难以界定,难以取证,惩处也相对较难。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言语欺凌形式更加多样、传播更加便捷,影响范围更广,如在空间、朋友圈、自媒体“内涵”、影射他人等。言语欺凌作为软暴力易给个体带来巨大心理压力,会影响青少年的人际交往和校园适应,伤及个体自尊,易导致自卑,厌学逃学,甚至产生悲观厌世想法,需要足够重视引导。

二、中职学生校园欺凌的性别差异

对男、女生的校园欺凌情况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关系欺凌上男女生不存在显著差异;言语欺凌上男生高于女生(平均数越高代表欺凌情况越严重),存在显著差异;身体欺凌上女生高于男生,存在显著差异。

中职男生言语欺凌发生率高于女生,一方面与男生之间日常用语更为粗俗、随意,而男生与女生或女生之间的用语则相对收敛有关。同时,相比男生,面临冲突时,女生较少通过言语直接攻击或表达愤怒、不满等。

男女生在关系欺凌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身体欺凌上女生则高于男生,存在显著差异,这与以往针对非中职学生的研究结论不一致。

中职学校男女生在关系欺凌上趋同,女生身体欺凌发生率高于男生,这可能与以下几方面原因有关:首先,性别差异弱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男生比女生攻击性高的印象不断受到挑战,女生群体身体欺凌或卷入聚众暴力伤害的比例不断增长。其次,中职院校可能是女生欺凌的高发地。王祈然等(2018)研究支持这一结论,研究显示中职学校女生在内化行为问题上显著高于男生,而外化问题上二者同等严重[5]。同时,中职女生外化行為问题更易受到不良同伴的影响,即如果身边有女生存在身体欺凌现象,那么加入身体欺凌的女生就可能增多。再次,男女生对身体欺凌的界定标准不同,女生的标准可能更为宽泛,更易将肢体冲突界定为身体欺凌,而男生对身体欺凌的标准相对严苛。另外,身心发育存在阶段性差异。有研究认为男生校园欺凌高发阶段是6-15岁,女生高发阶段为13-18岁,即中职阶段不是男生校园欺凌的高发阶段,而是女生校园欺凌高发阶段[6]。

女生处理矛盾,表达不满的方式在发生变化。这提醒中职女生可能存在的潜在困扰和需求,需要给予特别关注。

三、中职生校园氛围感知现状分析

男女生校园氛围多个维度及总均分均大于3,其中男女生均在规则公平度上评分最低,教师关系评分最高。经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男女生在总分、教师关系、同学关系、对多样性的尊重、校园安全得分上差异显著,而在全校范围的参与度、期望清晰度、规则公平度三个维度的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

中职学生感知的校园氛围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总体良好,在规则公平度上的评分最低,且不存在性别差异。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中职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中职学校在校园软硬环境建设上均有很大突破。

曾违反规则并被规则惩罚的学生对规则更为敏感。作为有着较多过往处境不利的群体,中职学生更可能卷入过违反规则事件,因此对规则的公平度更为敏感。

男生在校园氛围感知总分、教师关系、同学关系、对多样性的尊重、校园安全上的得分高于女生,男女生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全校范围的参与度、期望清晰度、规则公平上无显著差异。相较于男生,女生更为早熟,情感体验更为细腻,类似的生活经历女生的体验可能比男生更深刻,她们对中职生活期望感可能更低,失望感更强。同时,女生对教师、同学之间的人际互动更为在意,更易感知和放大其中不如意之处。而男生相对粗放,也因自身身体优势而易感知到较高的校园安全水平。

四、中职生校园氛围与欺凌行为的关系

对未受欺凌、偶尔受欺凌、经常受欺凌三者的校园氛围各维度得分进行比较。条目均分视为该维度得分,总均分做总分处理。多重方差分析发现,遭受不同频次欺凌的学生感知的校园氛围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即受欺凌频率越高,学生感知的校园氛围越不和谐。

为进一步探索校园氛围对校园欺凌是否有预测作用,以是否受欺凌为被解释变量,1为是,0为否,以校园氛围各分维度得分为预测变量,分别对男女生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于男生来说师生关系和参与度上有统计学意义,这两个维度每增加一个单位,男生报告的受欺凌行为可能性将下降42.1%和28.2%。对女生来说同伴关系、期望清晰度、校园安全上有统计学意义,这三个维度每增加一个单位,女生报告的受欺凌可能性分别下降24%,7.9%和35%。

校园氛围的各个维度与受欺凌行为存在显著负相关。师生关系能够预测男生受欺凌行为,同学关系则更能预测女生受欺凌行为。女生对于关系的感知更为细腻,需要归属于一定的团体,哪怕做出一些牺牲和让步,拥有良好的同伴关系和人际支持有助于提高女生的安全感、归属感,减少遭受欺凌的可能。而男生同伴间的人际依赖性较低,师生关系影响较大,一旦感受到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老师处获得较高的评价,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理解、接纳、认同,会让男生更少卷入校园欺凌事件。

对男生来说参与度越高,受欺凌的可能性越低。如果个体能够积极、有效地

参与学校学习生活,获得能力感、价值感,会呈现更为积极、自主的状态,而参与度较低、处于各个团体或亚团体边缘的男生,更易暴露在欺凌的风险中。

对于女生来说,对未来规划越清晰,卷入校园欺凌的概率越低。如果能够重塑中职女生希望感,帮助形成对未来生活的积极期待,有利于她们更少地卷入校园欺凌。

五、研究建议

首先,校园欺凌防治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在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助力。从校园氛围角度,学校应重视个体过往不利经验对中职学生当下的影响,助其重建认同、重塑远景,形成对未来的良好期待,主动规划并积极参与当下,做好自我管理,追求进步,通过学习和学校生活获得更高的自我认同和价值观,避免通过拉帮结派、校园欺凌等来变相获得自我认同。

其次,进行人际交往能力和预防欺凌能力训练,增强中职学生人际交往自信,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日常社交,有能力在遭受或者旁觀欺凌行为发生时勇敢发声,离开不利环境,积极争取帮助。

再次,基于学生自主、能力、关系需求基础上,创建少竞争、利交往的同伴交往环境和平台,借助主题班会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团体辅导、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创建有指导的人际交往机会,增强合作、拉近距离,增强同学间相互了解,发现共同点、发展共情,缩小校园欺凌可以发生的“灰色地带”。还可尝试建立校园欺凌同伴调节机制,发挥同伴力量在欺凌行为处理和预防中的作用。

最后,努力构建高质量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学生对校园氛围最为深刻的感知,教师应重视欺凌行为,不可轻视其危害,或认为欺凌是正常人际交往的一部分,应在零容忍的态度上宣传、执行反欺凌政策。在人际冲突或欺凌事件处理中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热心、真诚、公平、专业,展现教师对于学生这一“全人”的关注,而不是行政化、简单化处理或仅仅是说教、下判断、给建议。让学生感知良好的反欺凌校园氛围,感觉到物理和心理上安全,进而降低欺凌行为的发生。

结束语

根据中职女生校园欺凌特点,应有针对性地关注女生人际交往需求,有意识减少女生校园欺凌发生。相比男生,女生对环境更在意、更敏感,创造一个让她们相信不用去欺负别人也不担心被欺负的环境,培养她们掌握一定的人际交往技能、欺凌应对技巧,拥有相对可靠的自我概念和社会支持系统,有利于提高其校园氛围感知,进而减少欺凌发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关于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的通知[EB/OL].(2017-12-27)[2018-01-20].http://www. moe.gov.cn/srcsite/A11/moe_1789/201712/t20171226_322701.html.

[2]孔博鉴.我国中职学生校园欺凌调查:基于PISA(2015)四省市的数据[J].职业教育(下旬刊),2021,20(6):54-59.

[3]黎亚军.儿童青少年欺负/受欺负行为的发生模式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1,29(3):489-495,472.

[4]林克松,沈家乐,杨磊.中职校园欺凌的“真相”:我国中职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的实然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J].职教论坛,2020(02):115-123.

[5]王祈然,王帅,王一杰.我国校园欺凌事件性别参与差异分析及治理对策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8(10):47-53+69.

[6]高秋爽,张琳,张思凡,等.不良同伴交往与中职生的问题行为:性别的调节作用[J].青少年学刊,2019(3):23-30.

作者简介:许惠芳(1986—),女,汉族,福建周宁人,江苏理工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青少年积极发展视域下中职生校园欺凌防治研究”(2021SJA1207)。

猜你喜欢
校园欺凌性别差异中职学生
高中校园欺凌现象的成因分析与对策建议
青年时代(2016年28期)2016-12-08 19:24:11
浅谈中职英语单词教学策略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8:23:58
浅谈如何培养中职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浅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激发中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应立法解决“校园欺凌”难题
南方周末(2016-08-11)2016-08-11 18:39:29
性别差异对TWA的影响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碍的性别差异
45岁以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预后的性别差异
关于性别差异研究的几个理论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