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视角下语用移情在文化传播中的功能研究

2023-09-16 06:48鲁洪艳
新楚文化 2023年3期
关键词:文化交流跨文化交际

【摘要】语用移情(pragmatic empathy)是指在言语交际的过程中,双方都以对方的角度出发,理解对方的心理意图,从而实现情感上的共鸣,并尽力满足对方的需求。语用移情不仅能使话语表达更得体,交际效率更高,而且也是语言学习和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工具。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跨文化交际者在进行交际和传播文化时,不管是官方宣传还是民间活动,抑或个人交际,语用移情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有利于克服跨文化交际障碍,提高文化传播效率,交际双方提高跨文化意识。本文围绕语用移情这一概念,以中国文化传播为例,介绍了语用移情在文化交流与传播中的使用现象、分析了语用移情在交际互动中的作用、总结了语用移情的使用原则及策略,重点放在文化交流活动与个人交际活动范围内进行有益探讨。

【关键词】文化交流;语用移情;跨文化交际;言语互动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03-0063-04

一、引言

语用移情(pragmatic empathy)是指对话双方都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理解对方的心态意图,达到情感相通从而尽力满足对方的需求[1]。在中国语言文化在外传播过程中,中方在进行文化宣传活动时所进行的文化选择及语用选择,以及在中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行为中的语用选择,很大程度上影响当地社会及人民对中文和中国文化的接受程度以及中外文化交流传播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双方尤其是中方在进行语用选择时,需要深入了解当地历史、文化、宗教背景和当代国情,以确保语用的正确性,提高文化传播的效率。在全球科技人文发展不断交流、融合的大背景下,语用移情是一种对于跨文化交际者来说非常实用且必不可少的交际策略。在文化传播语境下,语用移情能使得中外文化交流与传播双方都更加关注彼此的感受,规避某些跨文化交际方面的障碍,由此可以在确保交际顺利进行的同时,提升文化传播效率和效果。因此,有必要对中国文化传播语境下,交际双方的言语交际过程中语用移情的现象进行分析,探究中国文化在外进行传播时,官方、个人等主体如何运用语用移情,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发挥什么样的功能。进而言之,对在使用语用移情时,需要把握什么样的原则进行分析和归纳总结。

二、移情与语用移情

“移情”是德国哲学家罗伯特·费希特在《视觉形成感》一文中首次提出的美学概念。指感性和直觉相结合,从而使知觉和情感融为一体。“移情性思维”是人类特有的高级认知活动方式之一。最早将“移情”概念引入语言学领域的学者是来自日本的语言学家库诺。在我国研究“移情”这一概念的学者中,何自然教授首先把这一概念引入语用学领域并加以审视研究。何自然教授认为,语用移情就是“语言习得者应了解,感知目的语国家文化并设身处在对方的文化背景中进行语言的学习和运用”[1]。

因此,在跨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进行言语交际时,语用移情实则是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活动中充当了桥梁,起到了过渡和缓冲的作用。这里的“移情”强调的是在交际中所应具备的一种包容和宽容态度。本文将针对该问题对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者的语用移情能力做一些探讨。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在语用移情中,视角转换是一项至关重要的认知过程,它涉及换位认知和换位思考两个方面;除此之外,在情感层面上,我们可以发现一种趋同现象,即在理解和认同之间存在着一种先有理解后有认同、先有认同后有趋同的关系[2]。

三、语用移情在文化传播中的使用现象

语用移情体现在两个方面,即语言——语用移情与社会——语用移情,前者体现为说话人趋向听话人的指示中心,表达对听话人的正面情感;后者涉及文化背景下的换位认知心理以及跨文化交际中对异域文化的包容,属于文化语用移情[3]。

(一)语言——语用移情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交流与传播都离不开语言,语言和词汇则是情感共鸣的核心和主要媒介。在跨文化交流中,语言使用时往往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语用失误,这就需要通过语用移情来避免和减少失误。语言语用移情分为三类,包括语音语用移情、词汇语用移情和语法语用移情[3],其中涉及词汇的语用移情是最为广泛的。以它为例,在汉语词汇的选择过程中,中方应该注意相关词语所蕴含的特殊文化内涵,尤其是成语和俗语,要考虑对方的语言理解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除此以外,也要分析交际对方母语背景上对应词汇的异同,在给对方解释相关文化含义和用法时也要注重语用移情,站在对方的立场上选择合适的讲解方式,以期取得良好的交际效果。

例如,在和英语母语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个人交际时使用俗语“说曹操,曹操到”时,由于其中蕴含的中文典故比较生僻,如果站在没有足够中国文化背景的外国人的立場上去思考的话,很难理解其意思。当对方向我们询问其意义时,我们如若将之直译成“Speak of Caocao,Caocao comes”,由于对方没有相应的中国历史文化储备,并不认识“Caocao”,因而就会感到非常迷惑。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向对方解释该俗语的意思?在什么语境下使用这个俗语?在汉语典故中,该词来源于《三国演义》,汉献帝刘协在与郭汜和李傕对战当中身处险境,有人给刘协献计,可以让曹操救驾,但是信使还没有出发,当汉献帝陷入绝境之时,夏侯惇奉曹操之命前来营救,同时全力保护了刘协的安全。因此该俗语表示正提到某个人,某个人就出现,或者正期待某件事,某件事就马上发生了。此时,作为具有中国文化背景,同时又对英美文化有一定了解的跨文化交际者,就可以借用英语中同样具有相似含义的俗语“Speak of the devil and he will appear”来向对方讲解“说曹操,曹操到”的意思。由此省去大量繁琐的典故解释时间,对方就能理解其意思。但同时,交际者要意识到二者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曹操”不等于“Devil”,由于文化因素的不同,感情色彩也有差别。“Speak of the devil and he will appear”的来源具有宗教迷信色彩,当时有一种迷信的说法,也就是:如果你提到了魔鬼,魔鬼就一定会出现在你身边。因此,不要把魔鬼挂在嘴边,不要心存恶念。具有明显的贬义色彩,后来随着世俗发展,渐渐也和“说曹操,曹操到”一样,语用色彩逐渐中立,褒贬皆宜。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要善于使用语用移情,采用对方熟悉或者已掌握的表达去向对方解释新词新义,这能一定程度上跨越理解障碍,大大提高跨文化交际效率和文化交流与传播效果。

(二)社会——语用移情

在跨文化交际中,社会语用移情指的是双方从彼此的角度与情感出发,深入了解彼此的文化差异与分歧,在尊重彼此想法与看法的前提下,为了达到默契顺畅的交流需要所进行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实现社会语用移情的目标,交际者需要以积极的态度全面了解自我,并在交流中消除情感上的偏见,以客观、公正的方式进行交流。同时也不能忽略对他人或事物的认知,从而使之能够正确使用言语行为,有效促进交际成功实现。其次,学习者在进行学习交流时,应以目标语言的思维模式和表达方式为基础,运用理性情感进行交流[3]。

以纪录片《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 Chinese School》为例,当来自中国的老师在跟当地学生进行有关中国哲学的文化交流活动时,涉及到中式哲学中“要主动适应社会,而非让社会适应自己”的观点,台下在个人主义熏陶下成长起来的英国小孩们反驳称“要为自己而活,做自己”,老师向学生介绍儒家思想中“顺从父母之言”的观点时,也遭到了学生反对,学生们认为父母也会犯错,也可能有不好的认知观点,应该加以分辨而不是盲目顺从。

教师没有考虑推崇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孩子们对强调集体和秩序的中式儒家哲学的接受度,在给英国孩子讲解的过程中也非常生硬地直译,再不经取舍地全盘灌输进西方学生的脑中;与此同时,学生也没有考虑到文化传承和社会状况、国情的不同,更没有深入去思考老师讲这些内容背后的内涵和期待,带有极强的抵触情绪,甚至居高临下地对教师讲授的内容嗤之以鼻。这个例子很明显地反映出师生之间缺乏语用移情,从而导致师生互动以失败告终,进而导致学生对中国文化心生鄙夷和抵触的糟糕后果,文化交流传播也毫无效率可言。本是一场旨在传播中国哲学思想和儒学价值观的文化传播活动,最终以失败告终。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双方在进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没有做好语用移情,都完全顺应自己的文化观念去对对方的观点进行批判,尤其是中方老师在试图用英文将中式哲学介绍给西方学生时,使用生硬的翻译方法进行灌输,而没有使用英语文化背景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这种缺乏语用移情的行为使得对方在接受信息时在语言层面就心生反感。除此以外,单纯介绍哲学观点和结论,却不对其背后的时代背景与其中蕴含的文化意义进行介绍的行为,这会对毫无中国历史文化背景,长期在自由主义文化浸染的西方学生在理解上造成很大的困难,从而造成交际失败和文化传播上的失败。在跨文化交际和语言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双方应当持尊重理解的态度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在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上的差异,在此基础之上恰当运用语用移情策略,以期提高交际效率和文化传播效率。

四、语用移情在语言交际

和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一)语用移情是跨文化有效交际和文化有效的前提

在跨文化交际互动中,由于双方的母文化背景、成长和生活环境,甚至性别等方面的不同,交际双方要达到完全理解对方的意图和表达内容在现实中是几乎不可能的。因此,为了避免或减少误解与冲突,我们需要进行必要的语用移情。正确使用语用移情,能够促进跨文化交际者成为一位成熟的文化交流传播者,具备对他国文化的深刻理解,能够准确地理解对方并表达自己,同时不会因为过度移情而失去自我。

(二)语用移情有利于交际双方相互获取有效信息,提高文化传播效率和效果

尽管现代科技和通信已经使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跨越物理距离不再是难题,但由于民族中心主义、定势、偏见等障碍,处在不同文化圈的人们对异域文化仍自觉或不自觉地保持相当大的心理距离。正因如此,移情对跨文化交际者双方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运用移情技巧,可以让交际双方身临其境地感受他人所处的环境,不带任何偏见地去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消除心理和感情上的隔阂,跨越不同文化之间的界限。对于跨越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者而言,这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技能,同时也是文化传播从业者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4]。

五、语用移情的使用原则及策略

跨文化交际者在进行文化交流传播时,应当自觉运用语用移情这一高效工具[4],其中必须遵循的科学准则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代入原则

代入原则指在言语交流中,说话人将自身视为听话人的一员,并将其在言语表达中表现出來。比如在中国学习和生活的外国人向中国的劳动技术工人打招呼时,也会入乡随俗地对他们说“×师傅好”而不是“你好,×女士/先生”,以示尊重和礼貌。另如,当没有宗教信仰的中国人在有伊斯兰教宗教信仰的国家和地区从事文化交流传播活动时,应当尊重对方的宗教禁忌和注意事项,与穆斯林教徒见面打招呼时双手合十至前额,使用礼貌用语。

(二)合理原则

合理原则指在对待听话人时,说话人的思维和态度应当以对方为中心,考虑到对方的情感和利益,并且所使用的语言应当符合情理。为了遵守这一原则,说话人必须全面理解并考虑听话人的心理状态、处境等多方面因素。例如在汉语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课堂上,老师通常会采用鼓励式的方式,提高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而不是批评指责地去对待学生。同时,在面对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外国学生,尤其是低龄学生,在课堂管理的要求上也会相对宽松很多[5]。

(三)得体原则

得体原则,即说话要得体,说适合自己和对方身份的话。在这个过程中,尽量给予对方赞誉和关怀,让对方多受益;对自己则尽量持有谦逊的态度,尽可能地让利于对方。尽量减少与对方的观点分歧,以促进双方之间的沟通和理解。比如当外籍员工在中国企业任职时,他们也会遵循汉语敬语的升级原则,将“副经理”尊称为“经理”,将“副教授”尊称为“教授”。与其直接使用对方的姓名或称呼“×先生”“×女士”,他们会采用更为得体、尊重对方的语用形式。

如何在跨文化交际和从事文化交流传播的过程中做到语用移情?在交际互动的过程中,移情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高超的技巧,需要交际双方不断体验、调整、适应,并逐渐形成自我感知的语言移情意识[4]。

在进行文化交流和传播的过程中,为了实现语用移情,交际双方需要关注多个方面,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双方都应承认现实普遍存在着个人和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而世界则呈现出多元性,因此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参与到跨文化交际中来的人们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圈层,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各不相同。

2.双方应具备自我审视的意识,以充分认知自我。在进行文化活动的过程中,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必须时刻保持对自身言语交际内容的监督和反思,以确保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

3.双方应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立场和环境深入思考。对于文化差异大或者社会地位差距较大的交际双方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

4.双方应该集中精力,时刻做好移情准备。在文化活动中遇到突发状况,或者预见可能会出现语言交际冲突和文化冲突时,要依靠较强的反应力和敏锐的观察力,及时进行调整,掌握活动动向,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5.雙方应具备重新认识自我、重建自我的能力。在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甚至遭遇文化休克之后,能也够恢复自身原来精神的状态,再次看到自己文化的常态,以平等的视角审视各种文化,保持从容自信的态度。

六、结语

在跨文化交际以及文化交流传播活动中,语用移情是不可或缺的,它也是决定跨文化交际是否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语用移情不应是单向的,而应是双向的[6],在跨文化交际以及文化交流传播活动中,交际双方之间的语用移情不仅体现在交际双方交际技能的掌握和语言交际运用能力的提升上,最终还会影响交际效率和文化传播效果。落实到中国文化传播上,中方在向对外传播中文和输出中国文化的同时,必须十分注重提升自身的语用移情意识,注重在交际过程中灵活运用语用移情技巧,以培养跨文化意识,从而更好地促进中国语言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言语交际中的语用移情[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04):11-15.

[2]李海辉.话语缓和的语用移情机制[J].学术研究,2018(06):167-171.

[3]冯晓华.二语文化习得下的语用移情[J].汉江师范学院学报,2019,39(02):65-69.

[4]王媛.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移情[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07):324-325.

[5]彭圆.教学支架语境中人称指示语的语用移情与话语缓和功能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8(05):139-146+151.

[6]张艳君,唐宪义.语用悖论·语用失误·语用移情[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2):60-61.

作者简介:

鲁洪艳(1999.11-),女,汉族,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汉语教学。

猜你喜欢
文化交流跨文化交际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2022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充满期待的中韩文化交流年
栖霞山与中外文化交流
浅析中韩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差异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探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