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楠 戚如强
摘 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话语建构过程是对马克思人类文明理论的根本遵循,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指向的科学认识,亦是对中华优秀传统伦理文明的自信彰显。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话语建构,需要强化主体协同,完善体系建设以及丰富结构样态。
关键词: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话语建构;理论与实践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共产党重大的理论创新和政治判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锐意创新和文明自觉,作为新的“术语革命”,其必然具有丰富的理论价值和时代意蕴,构建具有原创性和引领性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话语,能够使其充分适应中国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人伦关系,从而在维持社会秩序的基础上促进社会的活力发展。
一、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话语建构的理据探赜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话语建构遵循马克思人类文明理论,以共产主义和人类解放为价值追求,充分彰显了人类文明演进的话语方位;生发于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多来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话语使命;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民族智慧和文化基因,充分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伦理文明的话语自信。
(一)以马克思的人类文明理论为根本遵循,彰显话语方位
马克思的人类文明理论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话语建构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和方向指引。首先,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扬弃和超越,其话语建构需要厘清资本主义文明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历史意义和时代局限。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文明具有文明和野蛮的双重特性。一方面,认为其“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2]。同时,又指出资本主义文明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以资本逻辑为主导,以榨取大多数人剩余劳动成果为目的,导致人与社会畸形发展的文明样态。正是资本主义文明的这种对抗性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非永恒性,其最终将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更高级的文明形态所代替。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话语建构需反思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矛盾悖论,以辩证批判态度揭示资本主义文明的历史作用和现实宿命,从而为社会主义文明形态提供更高的价值指引和文明理念。其次,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文明的理想追求,其话语建构需遵循人类文明发展的客观历史趋势。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科学论证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中国式现代化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正是社会主义文明样态,是趋向共产主义理想的文明样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话语建构需遵循马克思关于人类社會发展的一般规律,以使自身具有坚强的思想理论基础和实践导向,从而在面对重大原则性问题上能够秉持着社会主义的话语原则和话语自觉,始终将共产主义和人类解放看作当今文明新形态的话语表达与价值追求。再次,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马克思关于落后国家跨越“卡夫丁峡谷”可能性的有力确证,其话语建构需遵循社会形态更替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关系。马克思认为,落后国家“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3]而创造全新的社会主义文明样态。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正是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依托,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所创造的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新文明形态,其话语建构需超出对西方现代化的路径依赖,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特性与民族性,以深刻阐明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与个别发展阶段和不同国家表现出的特殊性,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二)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指向,彰显话语使命
恩格斯指出,“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一种社会品质”[4],中国共产党在致力于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成功开创并发展了社会主义文明形态。首先,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话语建构凸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从以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为镜鉴到探索出一种全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态,其中,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特点,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品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为人类制度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5],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因此,对于中国之制的阐释和解读应是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话语建构的核心要义,以凸显其话语的社会主义根基和中国特色。其次,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话语建构指引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纵观党的百年发展史,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话语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和伟大实践的外化体现,是指明中国未来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的话语集合。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积淀着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话语的根基,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将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话语建构的未来向度和全新表达。再次,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话语建构塑造着国家良好形象。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一种全新的文明样态,兼具中国特色与世界意义,其话语建构既以探求中华民族治国安邦和长治久安的思想体系为其最大限度上的理性自觉,也站在真理和道德制高点上凸显出胸怀天下的人类普遍情怀与共生共存的国际伦理规则,从而使人类文明新形态成为人类存在和未来发展的价值根基。由此,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话语以其中国价值表达和世界理念描述塑造着国家的良好形象,使中国在与世界的交往互动中彰显文明理性和开放包容的大国风范。
(三)以中华优秀传统伦理文明为文化基因,彰显话语自信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一种新的文化理念,是将民族的文化生命和精神命脉进行历史延续的文明样态,是体现时代精神的现代文明样态,其话语建构必须内蕴着中华传统伦理文明的道德哲学基础和文化根基,以凸显出人类文明新形态自身根基持存的合理性和必然性。经过5000多年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传统伦理思想渗透在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和理想态度之中,以文化心理结构的存在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话语建构提供着广泛的文化资源和传统因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命脉、伦理法则和传统美德,是中国人民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人生修养境界的具体体现,是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天下观、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核心范畴的理论基石。正是依托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伦理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才不是无本之木,而是持久地作用于当今现实生活中,其话语也才能彰显出强固的承续力量、持久的感染功能和独特的民族优势。据此,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话语建构需深入挖掘和全面把握中华优秀传统伦理文明的合理内核及精神命脉,以古老文明现代发展的纵深视野、以诉诸全球化的现实处境,采用理论思考和实践关怀的态度,使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话语充分体现出“义利统一、以理节欲”的中华经济伦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中华政治伦理,“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中华文化伦理,“仁者爱人、公平正义”的中华社会伦理,以及“天人合一、仁爱万物”的中华生态伦理,进而在传统与现代、本土化与全球化、守正与创新的复合语境中实现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话语建构与伦理文明传承发展的统一。
二、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话语建构的现实境遇
建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话语,需要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国际形势进行精准研判和科学审视,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的理论和实践优势转化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话语契机;在警惕西方意识形态新攻势下,思考和谋划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话语博弈和较量;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需要的目标导向下,展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话语阶段性新特点。
(一)话语契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优势
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奋楫向前创造并引领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深刻分析并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理论优势和实践优势,是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话语建构的逻辑必然和应有之义。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理论优势助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话语建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是‘道” [6]。思想和理论经由话语实践,其核心价值观念才会转化为改造实践的强大力量。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审慎思考并创造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在二十大报告中更是全面系统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特征、本质要求、重大原则和战略安排,其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以共同富裕和全人类共同价值为理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理论引领,始终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主线,积极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创新创造。唯有充分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彻底性和真理性才能真正掌握群众并得到国际社会的认知认同,而将其理论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能够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话语建构提供逻辑自洽且底蕴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价值理念。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实践优势助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话语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于自身的文化传统、生存问题和理想追求,探索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尤其是新时代十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创造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凝心铸魂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主义社会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中国式现代化以其创造性与主动性积极融入现代人类文明进程,成功创造并将持续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正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所取得的伟大实践成就,使中国有相应的底气和筹码来获得应有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力,强有力提振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话语自信,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话语建构赢得了最好的发展机遇和向上向好的有利因素。
(二)话语挑战:警惕西方意识形态新攻势
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一直是资本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以及两种制度之间相互博弈较量的重点。进入新时代,一些西方国家更是加强了对社会主义中国的意识形态新攻势,不断调整和改变渗透的策略和方法,其主要表现为“整体领域渗透”“数理逻辑渗透”与“流行话语渗透”。所谓“整体领域渗透”是指西方政客将其政治话语霸权延展到经济、文化、生态、外交、科技、能源等全领域,以“中国经济威胁论”“中国人权限制论”“中国能源威胁论”等话语生产来“建构‘整体话语霸权”[7],从而形成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全方位围剿。所谓“数理逻辑渗透”是指西方话语霸权开始出现由语言逻辑建构向数理逻辑运行的转变,即除了话语生产和理论包装等传统渗透方式,西方政客越来越注重采用数据模型、指数衡量、排名归类等具有明显可视化和意识形态偏狭的西方意识形态评价体系来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如“自由之家”“政体四”“经济学人民主指数”等[8]。所谓“流行话语渗透”是指西方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网络优势以及互联网自身的隐匿性、虚拟性和互动性,将其資本主义意识形态价值观念转变成我国网络群体易于接受、表达通俗和形象可视的“流行话语”,以娱乐化方式解构中国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从而增强其政治话语霸权的影响力和覆盖面。
正是在西方意识形态新攻势下,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的话语生产和术语革命应运而生,其概念本身具有应对西方意识形态攻势的影响力和说服力,其内蕴价值表达、相关话语表述和话术逻辑更应占领思想高地,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辩证思维和批判精神正确识辨西方意识形态话语的欺骗性和迷惑性,勇于揭露其背后的逐利本性和制度偏见,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人民立场和科学精神,使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能够直击人心,不断巩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民心基础和阵地建设。此外,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话语要以全人类共同价值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语表达提升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塑造我国良好形象并发展全球伙伴关系,谴责和瓦解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图谋。同时,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话语建构需要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以科技的自主创新提升我国网络安全的防御能力和精准反制能力,以法制化保障抵御网络错误思潮,以道德伦理规范正确引导网络社会舆论,从而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良好的话语生态。
(三)话语特点: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需要
“宏大的文明与微观的生活具有统一性。”[9]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人类美好生活新样态的术语变革,立足于中国社会的伦理关系和社会秩序去探寻文明主体的生存问题和理想追求,其话语建构也应围绕着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而展开,以使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话语展现出一幅全新的美好生活图景。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演进,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为人民美好生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利益保障,精神生活需要的满足与否开始成为构成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向度。新时代以来,高速发展的现代化使人们不仅仅对物质生活产生新的价值期待,更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等精神生活内容具有更高的价值追求,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逐渐进入大众视野,成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共同心声。然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理想追求与社会现实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和张力,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基础上,我们仍然存在一定的环境污染、贫富分化、利益纷争、道德失序、价值虚无等社会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这导致人们的精神生活和心灵秩序出现一种失衡状态,物质富有与精神富足难以实现良性互动。由此,如何创造一种全新的美好生活样态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需要,成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必须予以思考和解决的现实问题。也就是说,其既能够对中国式现代化所带来的物质富裕给予充分肯定和合理辩护,满足社会发展的物质动力需要以及社会秩序的外在和谐,又可以对资本逻辑予以协调、引导和监督,以有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生活需求,使人民美好生活统一于物质共富与精神共富的社会发展之中,使人类文明新形态下的社会成为全体人民物质共富和精神共富以维持人们生活秩序和心灵秩序相统一的社会,最终致力于出现新时代民心顺遂的美好生活新图景。
三、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话语建构的实践路径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话语是遵道秉义的文明型话语,其自身的术语变革和话语建构具有重要的原创性贡献和价值意义。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话语建构,需要强化话语主体协同、完善话语体系建设以及丰富话语结构样态。
(一)强化主体协同
话语主体是话语体系建构的创新者,话语内容的提炼者以及话语传播的践行者。人类文明新形态话语建构,关键在于能否实现其政治话语引领、学术话语阐释以及生活话语传播,从而实现人们对其道德价值体系的科学把握,因此,这就需要强化主体协同。
首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话语建构的政治性领导。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以强大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提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原创性概念。毫无疑问,人类文明新形态首先作为政治话语而产生,既宣告了中国式现代化文明形态的时代性生成,也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成就的历史性总结,呈现了把握世界和历史的全新视域;其话语建构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强有力领导,以“凸显党的领导与人民主体并举的政治性意蕴”[10],从而可以在国内国际话语场域中激浊扬清,使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话语建构不断呈现出向上向好态势。其次,要深化思想理论工作者对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话语建构的学理性阐释。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话语建构能否为政治领导寻找到合理性依据,这就需要思想理论研究者从学理性层面持续深化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科学内涵、价值意蕴、创新贡献和整体图景等理论的研究和把握。需要思想理论者充分发挥自身的“学者”功能,既具备较强的理论功底和政治素养,为人类文明新形態的中国话语建构提供深厚的学术性支撑;又要能够打破因循守旧和依附西方的传统思维范式,以话语创新的使命和学术反思建构起中国特有的文明研究样态和分析范式,使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学术话语与中国国际地位和综合实力相匹配,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实践要求相统一。再次,要激发人民大众对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话语建构的生活化解读。人民群众作为文明交往的主体和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话语建构必须立足人们的现实生活和物质生产实践,充分汲取其劳动智慧和创造精神,提炼出符合其思维方式、性格特征、生活习惯、认知水平和伦理准则的人民大众日用而不觉的文明语言,以生动活泼、真情实感和浅显易懂的生活话语去展示人类文明新形态视域下人民群众真实立体的生活全貌。
(二)完善体系建设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话语体系建构,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起着积极的实践指导作用。为了保障话语的再生产,需创新人类文明新形态话语内容体系、表达体系和传播体系,以增强话语的理论辐射力和实践穿透力。
首先,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话语建构要以情感共情、道理共通、价值共享为目标,创新话语内容体系。文明溯源或文明交流必须把握一个普遍有效性原则,即其可接受性。人类文明新形态话语内容的生产,必须考虑其传播的可接受性,并进一步建构可被接受的理想语言环境。因此,在人类文明新形态下,其话语内容需要以文明多样性为根基,以文明平等性为前提,以文明包容性为动力,以文明交融性为特质,在不同文明之间找到交流对话的可能,以打破西方国家话语霸权,让整个世界看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既是一种中国立场、方案、理念和智慧,更是以世界格局和全球视野趋向于共产主义和人性解放的文明新形态。其次,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话语建构要以在当代中国话语语境中融合全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为导向,创新话语表达体系。人类文明新形态话语体系是对思想理念、价值观念、科学规律等意识形态内容的整体呈现,其需要重新思考西方文明所陷入的困境,并借助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这一现代性自我反思的革命性力量,在汲取西方文明有益成果的基础上,超越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文明形态,超越近现代以来帝国主义和新殖民主义制造的狭隘落后的意识形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共同价值深化与世界各国的跨文明合作与对话。同时,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时代的“古今通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在当代中国话语语境中对中华文明的根源以及中国道路的文明根源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与阐释,以形成一个民族化与全球化互动的文明话语表达体系。再次,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话语建构要以构建系统传播格局为重点,创新话语传播体系。话语的目的在于传递意义,言之有效的话语才是真正能够体现自身价值的话语。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话语传播要借助媒体传播优势,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纵深发展,多主体、多渠道、多方位开展话语传播,构建话语传播长效机制。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话语传播要进行境遇区分,根据地域、环境、语境等,注重话语针对性和转换的及时性。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话语传播要进行形式的多元化创新,充分运用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以及人际传播等社会传播中介,依据不同传播类型确立不同话语传播策略方式。
(三)丰富结构样态
话语是由特定的概念范畴、哲学思维和价值理念,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则和实践规律而形成的结构性有机整体。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话语建构,必须系统而全面探讨其话语构成的结构样态和作用机理,以彰显人类文明新形态话语内容和形式的合理性。
首先,提炼人类文明新形态标识性科学话语。标识性科学话语是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话语的关键因素和重要引擎,具备内在思想引领力和现实解释力,既可以阐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科学内涵和价值意蕴,又可有效指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发展。提炼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标志性科学话语必须坚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原则,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并汲取世界优秀文明的价值理念和思想精华,同时,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基础,以开放创新和问题导向意识,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科学话语资源库的更新创造,以系统阐明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当今时代发展和世界潮流中的原则高度和真理价值。其次,凸显人类文明新形态功能性价值话语。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不断趋向“使人的世界即各种关系回归于人自身”[11]的社会,其价值旨归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由此,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话语建构需内在彰显有利于个人价值发展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功能性价值,以有效应对驳斥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各种非议和伪命题,从而使话语葆有更高的文明智慧和文明理念,去解决人类社会日益严峻的发展难题,进而在与西方话语博弈中去争夺有关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话语权力。再次,打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现代性道德话语。“当代道德话语最显著的特征乃是它如此多地被用于表达分歧”[12]。基于此,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话语建构必须体现出“共同富裕”的道德本质,“高质量发展”的道德目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德追求以及“共产主义”的道德理想等等,唯有如此,人们才会真切感受到人类文明新形态所带来的满足感和幸福感,进而从道德维度实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政治立场、学术价值以及人民需求在国内外的广泛传播,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话语建构强基赋能。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4.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27-928.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479.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666.
[5] 张艳娥.文明新形态与中国制度研究的学理拓深[J].观察与思考,2022(6):60.
[6] 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122.
[7] 阚道远:西方话语霸权建构的新动向及其政治影响[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1):87.
[8] 杨光斌,释启鹏.带有明显意识形态偏见的西方自由民主评价体系——以传播自由主义民主的几个指数为例[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7(5):52.
[9] 项久雨.创造美好生活的人类文明新形态[J].教学与研究,2022(10):35.
[10] 段光鹏.人类文明新形态话语体系的建构理路探赜[J].思想教育研究,2023(2):72.
[1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6.
[12] 阿拉斯戴尔·麦金泰尔.追寻美德:道德理论研究[M].宋继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7.
责任编辑:鲍跃华
收稿日期:2023-07-08
作者简介:朱晓楠,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戚如强,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京师范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专项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论述的战略思维与实践路径研究”(19VSZ003)、江苏省社科基金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理论逻辑与落实路径研究”(19ZTB014)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