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突出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2023-09-16 04:08陈婷
家长·中 2023年7期
关键词:主体教材探究

陈婷

爱因斯坦曾言“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成功激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可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更强的求知欲,并享受学习的过程。初中地理学科较为复杂,奇特的地形、多变的气候、多元化的人文精神等皆为课程中的重点内容。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师生间的身份,让学生主动对地理知识展开探究,实现教育效率及学生能力的同步提升。

文章对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突出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展开探讨,简述突出学生主体性地位的现实意义,结合中图版初中地理教材,从“课前活动”“探究问题”“技术辅助”“合作教育”“实践学习”五个角度出发,对教学工作提出几点可行建议,以全面调动学生地理知识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地理素养。

一、初中地理教学突出学生主体性的现实意义

初中阶段是学生接受系统性地理知识的初步阶段,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可让其养成多项良好的学习品质,对其学习习惯养成与未来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在课上教育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成功落实了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教师与学生的身份成功转变,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其学习主动性得到增强。

在问题探究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构建“教师引导、学生主导”的教育模式,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能主动对问题展开深度剖析,其自主探究、深度学习意识得到提升。

在课后作业环节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学生可逐渐降低对教师、教材的依赖性,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及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总而言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可让促进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深度探究的良好品质,有效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积极性,对其地理素养的提升也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二、初中地理教学突出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策略

(一)预制课前活动,激活学生学习兴趣

莎士比亚说道“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突出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前提是点燃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兴趣,并将其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内驱力,以获取更为显著的教育成效。初中是学生接受系统性地理知识的初期,面对全新的学习内容,学生会产生更强的疑惑,觉得学习难度大,导致学习兴趣不高。基于此,教师可在教学活动展开前,利用导入环节为学生创设具有趣味性的学习活动,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参与学习活动,感受到地理学习的乐趣,在其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便可实现主体性教育地位的提升。

例如,在中图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材《多民族的国家》教学时,本节地理课程教学目标要求学生通过学习知道我国有56个民族;了解到“汉族”人数最多,占人口总数的91.5%,其他55个少数民族仅占8.5%;阅读课本中的数据,了解并掌握4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并了解其在我国的地区分布特点;读图并说明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地区,提升学生地理材料的解析能力。基于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可结合学习主题提高导入环节的趣味性,激发其对地理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心态走进学习过程中,以提高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

在课堂教学开始前,教师可询问班级学生的民族,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民族。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一些少数民族的服装、图腾、民族文化等阅读资料,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维吾尔族的“诺鲁孜节”、傣族的“泼水节”,并向其提出问题:“我国一共有多少个民族?不同民族都有哪些风俗习惯?民族都分布在哪里?管理制度上有什么不同?”等,利用圖像、视频等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其兴趣基础上提出问题点燃学生探究问题的意愿,让其对学习主题展开自主探究。此时,教师可趁机引出学习主题,要求学生一起讨论地理知识,在趣味学习中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课堂学习的乐趣,进而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设置探究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陶行知曾言:“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为突出学生在地理课堂中的主体性地位,教师需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性,不再扮演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拐杖”,而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让其掌握学习技巧,真正地学会“学”,方可达成理想中的教育效果。基于此,在初中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扮演“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根据课程中的学习内容为学生设置具有探究性的学习问题,并建立“渐进性”的问题模式,利用问题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展开深度探究,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例如,在中图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材《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学时,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能通过本节课所学,结合教材中的图像资料,使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及“地形剖面图”,说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特点,并详细介绍各级阶梯的基本特征,记住位于阶梯分界线的山脉名称;理解山脉走向的基本概念,并能通过对地形图的分析,了解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理解山脉在我国地形分布中所起到的“骨架”作用。本节课程为学生接触中国自然环境的第一节,充分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的重要地位。

首先,在课程学习中,教师可立足教育目标,结合教材中的内容,为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问题。如在学生理解“地势”的基本概念后,教师可提出问题:“古诗词‘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浪淘尽‘百川东到海都强调了‘东这一方位,讲述了我国地势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借助古诗词及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让其了解我国地势具有“西高东低”的特点。

其次,教师可结合教材中的图像资源提高学习难度,提出问题:“请用课本所提供的资源,画出我国的地势的示意图。”让学生在已有学习基础上进行深度挖掘,既能提升学生资料分析能力,也提升其对地理信息的加工能力,以问题展开引导,突出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最后,在基础知识学习完毕后,教师可整合本课所学内容,再度提高学习问题的难度,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我国大陆地势‘西高东低,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会产生哪些改变?结合社会发展,其有哪些利用价值?”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内容进行思考,夯实基础知识,在自主探究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三)巧借信息技术,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教育发展具有现代化的特点,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信息走进了社会和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为人们的生活、工作提供了诸多便利。基于社会发展,我国教育事业也提出了“现代化教学”理念,要求教育工作者做到“与时俱进”,实现与社会发展的共同进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为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可加强对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应用,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将地理知识呈现在学生眼前,吸引学习的注意力,并根据其学习需求适度拓展教学内容,让学生将自己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让其在课上“畅所欲言”,以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例如,在中图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材《自然资源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教学时,本节课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了解我国主要民居形式,并能充分理解气候、地形、地质和生物等自然因素对我国民居生活造成的影响;教材对傣族、藏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展开详细描述,讲述自然环境对服饰的影响,要求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然环境对我国文化多元的影响。

首先,基于本節课教学目标,教师可结合课程中的“民族文化”资源,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构建课程活动。如,在学习“自然环境对民居的影响”时,教师切记不要直接给予答案,可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出示“江南民居”“蒙古包”“吊脚楼”“四合院”等独特的民居建筑,并结合图片向学生提出问题:“这些民居建筑有哪些不同之处?他们的特点是什么?”让学生观察图片畅所欲言,并大胆地说出自己对民居建筑的理解。

其次,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教材资源对所学内容展开分析,以突出其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如,在学习“自然环境对服饰的影响”时,教师仍可以使用相同的教育方式,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东北、海南等不同地区的着装风格;为学生展示不同民族的服饰,让学生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及自身对服装的理解展开探讨。这样一来,可以在自由讨论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趣味学习中让学生学会独立构建知识框架,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习积极性与课堂学习效果,为其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四)实施合作教育,强调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改重新定义了教师、学生、教学活动三者间的关系,相较于传统的“教师主导”,当前教育工作提出“学生主体”理念,实现了教育身份上的转变,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主动构建经验框架,是当下教育工作中的重点。初中生思维发展已处于抽象逻辑阶段,已掌握基本的学习技巧,合作能力较强,能依靠逻辑思维解决学习难题。基于学生年龄特点及教育要求,教师可为学生构建“合作教育”模式,自身则尝试“走下讲台、退出课堂”,让学生独立完成地理学习任务,以强调学生在课程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例如,在中图版初中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材《世界的气温和降水》教学时,本节课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知道并了解影响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是“气温”与“降水”;分析图像文字,理解等温线的概念,观察地图,总结世界气温地区分布的规律;综合所学内容认识影响世界气温分布的因素。基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师可将学习主题设定为“影响世界气温的分布的因素及规律”。

首先,在学习主题确定后,教师可将学生分成

4—5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所研讨的学习问题相同,教师以“巡堂”的方式观察各个小组的学习情况,并针对其所探究的问题给予恰当引导,以“平等沟通”的态度为主,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其次,在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可预留部分时间,以小组汇报的形式让各个小组走上讲台,结合本小组所探究的内容对所学内容进行汇报,让学生成为自己的老师。在台上小组汇报时,其他小组可记录汇报内容,并作出相应的评价,教师则认真聆听学生所讲述的内容,根据其讲述的内容做出判断与调整,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探究过程,以突出其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

(五)布置实践作业,学会独立运用知识

学习的目的并非让学生掌握某一项概念,而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正确地运用知识,并能用知识来服务自己的生活。课后作业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夯实学生学习印象,提升知识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地位,教师可针对所学内容为学生布置具有“实践性”的地理作业,将课上的知识延申至学生的生活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还要让其学会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进一步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例如,在中图版初中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材《学习与探究——亚洲的人文环境和地域差异》教学时,本节课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了解世界和亚洲人口总数、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分析教材中的数据,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净增加数间的关系;感悟到亚洲人口对资源和环境所产生的压力。本课地理知识人文精神较为浓厚,体现了“人口”与“资源”间的关系。在布置实践性作业时,教师可以以“资源”为主题,为学生构建作业项目,缩小地理范围圈,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连接,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走访调查,了解“本地人口总数发展趋势及区域自然资源的变化”,将理论知识转移到实践活动中,让学生用地理的眼光看待社会,学会用知识服务自己的生活,在实践作业中夯实地理基础,突出初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地理知识与人们的生活、工作、社会发展息息相关,让学生掌握丰富的地理知识,对其终身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初中地理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关注学生的兴趣所在,结合课程知识巧设学习问题,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实践性能力,让学生感受学习地理的快乐,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

猜你喜欢
主体教材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教材精读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教材精读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