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晓蕊
科学知识与幼儿的生活具有密切的联系,科学教育在教育工作落实方面对幼儿的健康发展有所助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强调幼儿教育活动的构建与落实,要与幼儿的生活产生实际联系,更要从幼儿的生活中提取教育的素材。作为幼儿教育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科学教育活动有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但只有把握科学教育与幼儿生活的联系,才能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构建全新的科学课程教育模式,立足于幼儿的生活,引导幼儿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素养,培养幼儿的科学精神,提升幼儿的各项能力。
一、生活素材融入幼儿科学活动的价值
(一)辅助幼儿认识新事物
在现代教育理论中,幼儿园课程要回归生活化,而在基础教育工作落实上,回归生活化也有利于幼儿的成长,因此这两种理念的本质是一致的。在幼儿园科学活动生活化教育工作方面,可以基于幼儿的发展特点和生活特点,挖掘生活元素并应用于课程教学中,这对幼儿的未来发展有利,也符合幼儿的学习活动特性,可以使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课程中完成自主探索,以发现式学习的方式为主促使幼儿在纯粹、自然的状态下成长。
将科学活动和生活化的内容融合到一起,既能帮助幼儿掌握科学知识,也能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更能培养幼儿的解决问题能力。当前教育工作的落实要打破传统知识教育的局限性,融合与幼儿生活相关的素材,从面向教育到生活中寻找教育,在丰富科学教学活动内容的同时,确保幼儿的发展更加全面。比如,教师可以将幼儿每天都会接触到的材料应用于科学教育活动中,让幼儿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探索认识新的事物,再将这些知识运用于实际。
(二)发展幼儿的探索能力
在幼儿阶段,核心素养的培育包括了探究能力与科学精神。科学教育活动的构建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探究能力与科学精神,更有利于幼儿的长期发展。将生活实际与科学教育活动进行紧密结合,并构建适宜幼儿成长的教学活动,可以让幼儿在参与的过程中通过探索培养探究意识和思维,使幼儿在活动中收获良好的活动体验,并形成科学精神。与此同时,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与幼儿相关的生活内容融入教育活动,让幼儿在生活中找到可以应用的素材,进而再以幼儿喜欢的形式呈现。这样既能巩固幼儿对知识的掌握,也能增强幼儿的科学意识,提升幼儿的科学能力,使幼儿在该阶段形成良好的探究精神,对新鲜事物始终充满探索欲望。可见,科学活动生活化可以启发幼儿,发展幼儿的思维,更能点燃幼儿的探究精神,使幼儿在科学活动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使幼儿建立经验连接
科学活动构建的核心是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使幼儿在实践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活动体验,发展幼儿的能力,进而使幼儿在实际操作中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感知,以此对科学活动产生具象化认知。
构建主义理论强调学习的过程是幼儿自身主动探索并完成内部心理表现构建的过程,只有使幼儿利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完成新内容的融合,才有利于幼兒的长期发展。将生活化的素材融入科学活动,可以加强科学活动与幼儿生活的联系,也能使幼儿在良好的情境下完成生活化探索,掌握科学知识。这不仅能提高科学活动构建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也能为幼儿的后续发展提供更多可能。即使是幼儿每天都见到的材料,也可以借助不同的探究方向让幼儿建立已有的经验链接,使幼儿认识到更多的内容。比如,幼儿每天都会穿不同的衣服来幼儿园,但衣服的变化是根据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的,教师可以结合幼儿的认知,将相关的因素融入科学探究活动,让幼儿思考什么样的天气要穿什么样的衣服,使幼儿了解服饰的特性和材料,构建新的知识链接。
二、生活素材融入幼儿科学活动的现状
(一)活动形式单一,缺少教育实践
大部分幼儿园在开展科学活动时会受诸多因素带来的影响,导致科学活动比较单一,还有部分幼儿园科学活动的内容不充分,有局限性,不利于幼儿的长期发展。
在科学教育活动实施中,若一直是教师不断向幼儿灌输知识,则此时幼儿在科学探索与实践中会依赖教师,希望每一个步骤都由教师带领。这样的科学活动难以培养幼儿的思考能力和探索能力,不利于培养幼儿的科学能力。与此同时,部分幼儿园未设立科学活动独立区域,也没有可以让幼儿户外进行实践探索的场地,导致幼儿难以在科学探索中获得良好的生活体验。除此以外,科学活动的构建要与幼儿的家庭产生直接联系,如果二者存有分离,则难以将科学活动融入幼儿的日常,以生活化的科学教育活动完成家庭、社会实践,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融合效果不佳,存有割裂问题
根据调查数据结果可知,我国大部分幼儿园在科学活动的构建上存有脱离幼儿生活实际的问题,导致科学活动的开展即使有独立的区域,但因缺少与幼儿生活相关的生活材料而活动效果不佳。同时,部分教师虽然认可科学教育与生活化结合的观点,但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还是更强调理论知识的传递。或者,教师虽然选用科学故事进行引导,也会构建不同的主题,围绕主题内容开展教学,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证幼儿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但由于没有融入生活化材料或融入不多,导致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产生割裂感。
此外,在开展科学活动时,大部分教师会带领幼儿进行探索,但由于科学活动的内容与幼儿的生活差距较大,活动主题与幼儿的生活没有直接联系,致使幼儿在活动中常常疑惑,影响了科学教育的效果。
(三)忽视幼儿主体,活动趣味性弱
受儿童生长发育规律的影响,三至六岁的幼儿正处于心智发展的初期阶段,这时幼儿的感性思维更强,在探索世界时需要以感知的方式来了解世间万物,且幼儿所有的感受都是直观的、感性的又充满个人色彩。将与幼儿生活相关的元素融入科学活动,既能让幼儿获得良好的活动体验,也能让幼儿在熟悉的环境下利用熟悉的材料去发现、去探索,满足幼儿发展需求的同时,促使幼儿的身心实现全面发展。
在设计科学活动时,将生活元素融入其中,教师应该考虑什么样的科学活动需要融入什么样的生活元素,确认生活元素的融入是否可以真正为幼儿的成长带来帮助。一些教师喜欢沿用传统教学模式,认为科学活动的设计是为了向幼儿传递科学知识,更加强调最终结果,忽视幼儿的直观感受和体验。此外,科学活动本身存有限制性,在开展时不可避免出现深奥、枯燥、脱离幼儿生活实际的问题,这也会导致幼儿难以在科学活动中获得快乐的学习体验,失去探索的兴趣,进而出现不愿意参与科学活动的现象。
三、生活素材融入幼儿科学活动的方法
(一)挖掘相关元素,构建探索活动区
在科学活动的构建中,幼儿教师要明确,只有不断挖掘生活中存有的科学教育材料并将其融入探索活动区域,才能使幼儿在探索中有所发展,只有意识到科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使幼儿在实践中明白科学服务于生活,生活也能创造科学,才能让幼儿逐渐形成正确的科学观。想要设计出幼儿乐于参与的科学活动,教师要从幼儿的实际生活中寻找与之相关的素材,如存放幼儿生活化材料的地点往往是幼儿探索的起点。教师可挖掘生活区的科学材料,重新设计科学活动区,使幼儿才探索中感受生活与科学之间的联系,进而对不同材料进行重组,获得更直观的体验,让科学活动“活起来”。
例如,为了培养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教师可以设置一个独立的探索实验区,并布置活动内容,使幼儿可以自主选择不同的材料开展科学实验。教师可以在该区域放置放大镜、曲别针、磁铁等一系列幼儿可以自由组合的材料,使幼儿在碎片时间自主选择不同的材料尝试组合,从而探索新的事物。教师也可以询问幼儿在生活中是否对某些事物感兴趣,以此收集幼儿比较熟悉的材料创建科学活动。白糖和食盐是幼儿在生活中比较常见的调味品,教师可以取一杯纯净水,让幼儿思考一杯水里能溶多少食盐,能溶多少白糖,进而渗透相关科学知识。教师也可以为幼儿准备一些干净的小木棒、纸箱、塑料瓶等,让幼儿借助这些生活化的材料探索浮力。总之,教师需坚持更新科学区域中的生活化材料,让幼儿的兴趣始终在科学区域,以此尽情尝试。
(二)构建丰富的日常科学探究活动
教育只有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才有利于幼儿的长期发展。在幼儿教育工作开展中,科学活动的构建既要立足于活动本身,也要让幼儿走入生活,还要从幼儿园内走向幼儿园外,通过丰富教育活动,使幼儿走入大自然,步入现实生活,在探索与感知的过程中使幼儿产生明确的科学认知,促使幼儿更加全面地认识世界和生活。因此,只有构建丰富的日常科学探究活动,才有利于幼儿的全面成长。
例如,在构建科学活动时,教师要保证活动的内容既包含室内的,也包含室外的,如植物观察系列活动,既可以在室内实施,也可以在园外进行探索。在组织活动时,教师必须明确活动的构建目的是什么,如果是以探索新生命为主,则可以先在园内种植小番茄、花生、绿豆等植物,引导幼儿感受植物的生命。当幼儿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了解了植物的一些基本特征后,再带领幼儿到园外进行探索,通过观察、看一看不同类型的植物是否有区别,感受不同植物生长过程中特有的特征。这种方式可以在科普的过程中使幼儿了解不同植物的相关知识,还能启发幼儿的思维,使幼儿认识到植物与人一样有生命,而且对生态环境有重要的作用,使幼儿认识到人与植物之间的关系,引导幼儿与自然和谐相处。与此同时,这种活动还可以延伸到幼儿的家庭中。教师可以布置家庭实践任务,让幼儿在家中种植自己喜欢的植物,与父母合作,查找该植物的科学种植方法,制作種植手册,观察植物每日生长的情况,做好记录,并在幼儿园内分享。
(三)结合幼儿兴趣,构建主题化活动
幼儿探索的动力是浓厚的兴趣。在构建科学活动时,想要使生活化元素的融入更加合理,同时使幼儿对科学活动充满热情,则需要保证科学活动的构建与实施全面结合幼儿生活实际,保证教育材料的应用更贴合幼儿的发展,符合幼儿的兴趣所在。这样的活动才能以幼儿喜欢的形式表现出来。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从与幼儿的日常互动中了解幼儿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再结合主题式教育活动,以生活化的教育理念提高活动构建的趣味性,进而通过活动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和科学精神,使幼儿在充满趣味性的活动中快乐探索。
例如,磁铁是幼儿十分感兴趣的神奇小石头,教师可以设置活动主题“神奇的磁铁”,并在生活中寻找一些外观不同、大小不一的磁铁,收集各类金属小零件,同时准备塑料制品和木制品等。为了使幼儿探究出磁铁的原理,教师可以构建小组合作活动,让幼儿2-4人为一组,在小组中进行实验探索。教师可以抛出问题:“磁铁可以吸附哪些小零件?”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每名幼儿都分到磁铁、不同材质的小零件,在实践与交流中很快找到“真理”。通过这一活动,教师可以向幼儿普及科学知识,使幼儿明白磁铁可以吸附铁类制品,但不能吸附塑料制品和木制品,还明白为什么磁铁和磁铁有时能吸引,有时会排斥。教师可以拓展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范围,如制造扬声器、制造发电机、制造指南针等,这些都需要运用到磁铁这块神奇的小石头。这类型科学活动,既能让幼儿探索,掌握科学知识,也能在结合幼儿生活实际的同时提高幼儿自主与合作探究的兴趣,还能提高幼儿的科学探意愿,使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寻找是否还有其他如此有趣的物品。
(四)注重行为引导,完善融合效果
幼儿科学活动的构建要与幼儿的实际生活有直观的联系,并且教师也要从幼儿的生活中探索科学教育的相关素材,这样才能通过不同形式使科学活动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教师需明确科学活动与生活化元素融合的同时,教学工作的落实既要让幼儿的各项能力得到发展,也要以思维引领和行为引导的方式让幼儿体验科学并主动探索科学,有效发展幼儿的科学精神。
例如,折纸飞机是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基础活动内容,但是想让纸飞机飞得远却包含了很多科学道理。教师可以基于幼儿成长发展的需求构建“探索纸飞机的秘密”科学活动。教师可以准备不同类型的纸张,引导幼儿尝试折出自己心目中飞得最快的纸飞机,让幼儿统一站在一条线上,抛出自己的纸飞机,感受不同形状、不同材质的纸飞机飞出的距离。至此,幼儿的探究兴趣得到激发,教师可以再次进行激活,以兴趣引领的方式带领幼儿学习科学折纸飞机的方法,并让幼儿了解纸飞机如何在空中飞起来,使幼儿善用相关原理自主设计新的纸飞机。这一活动可以通过递进的方式,从纸张带来的影响、折纸方法带来的影响以及抛出纸飞机动作带来的影响,使幼儿逐步掌握物理知识。当幼儿掌握这些知识并做出自己最满意的纸飞机时,教师可以通过交流活动的形式让幼儿分析、验证看谁的纸飞机飞得更远,谁的纸飞机更精妙、更符合科学原理,助力幼儿的成长。
四、结语
总而言之,将生活素材融入幼儿科学活动,可以培育幼儿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精神,也能通过不同活动引导幼儿以正确的方法认识世界,使幼儿在安全的环境中探索新的事物,将科学与生活实际联系到一起。教师需注重结合幼儿发展的特性,应用全新的理念,优化完善教学手段,构建生活化的科学活动,培育幼儿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