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丹阳市丹凤实验小学 洪 波 史海云
新课标指出,“会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现实世界”是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之一,其主要表现为运算能力、推理意识或推理能力。然而,数学思维的提高需要教师采用恰当的策略,有目的、有意识地去唤起、去夯实、去拓展。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丰富活动形式、注重学法指导、加强实际运用这三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与源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一些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从而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笔者在教学“从条件想起的策略”一课时,了解到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了突破教学难点,笔者特意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采用“先根据……和……可以求出……,再根据……和……可以求出……”的句式来说题。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无法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完整且有条理地表述思考过程。于是,笔者在班级里开展了“说题小能手”评选活动,鼓励学生把说题的过程拍成视频,在“班级小管家”里进行评选。该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就连学困生也不甘落后,认真模仿,积极展示。
为了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跳一跳摘到更多的果子,每个周末笔者都会在任教的两个班级中举行“数学擂台赛”,让学生自己出题,担任擂主,感兴趣的学生进行攻擂。若顺利解出题目,则攻擂成功,成为新一任的擂主,负责给其他学生出题。
“某某擂主出招了,敬请各路英雄接招!”“过了今天中午12 时,再无人攻擂成功,某某就守擂成功了!”“恭喜某某攻擂成功,成为新一任擂主!”这些饱含激励的话语,让学生跃跃欲试。有的学生避开教师这个裁判私底下进行了“单挑”,有的学生跨班级宣战,还有的全家总动员一起参与攻擂。
在寒假期间,笔者组织学生撰写数学小论文,他们起先无从下笔,笔者就拿出以往学生获奖的小论文让他们学习,这些生动形象的小论文,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知识。接着,笔者向一些学生约稿,等他们写好以后,笔者把他们的稿子逐一修改好发到班级群里。“某某向我投稿了,敬请大家指导!”“投稿截止时间为2 月5 日,优秀作品将被推荐参加全市的评选,同时撰写者将被评为‘丹凤小作家’!”这么一宣传,其他学生也纷纷拿笔写起了小论文。《温泉的小秘密》《团聚》《奶奶家的橘子树》《小王老师上岗记》《“吉三多”》《谁是第一名》《我与“分数”的那些事儿》《精打细算的小当家》《有趣的数学擂台赛》《蒸包子》《神奇的天平》等小论文就此诞生。
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指导学生探究思考,从而夯实他们思维的根基。
一年级学生识字量少,做题时往往依赖教师或家长读题。由于他们注意力不能持久,有些学生听着听着就走了神,最后他们只能凭猜测来做题。为了督促学生养成仔细审题的习惯,笔者每次读完题都会追问“题目中有几个要求,分别是什么?”尤其是在教学解决问题时,当一年级学生明确它是由条件和问题两部分组成时,笔者就要求他们用横线画出条件,用浪线画出问题,并圈出单位名称。当遇到某个条件隐藏在图里时,笔者则故作惊讶:“咦,我怎么只找到一个条件呀?只根据这一个条件能求出问题吗?”从而让学生明确,一般要根据两个条件才能解决问题,而且找寻条件时,不能只看文字,还得看图,只有这样才能把条件找全。
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多,笔者则让他们自己读题,并提问:你觉得题目中哪句话或哪个词比较重要?请你把它圈画出来。有时,笔者也会在评讲了典型错误后再让学生反思:题目中哪句话或哪个词比较重要?例如,给你四个点,请在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能画几条?很多学生都只画了四条,直到有个别学生提出四边形里面还藏着两条时,他们才茅塞顿开。于是笔者相机追问:“结合刚才的错误,你想提醒大家要特别关注题目中哪个词呢?”学生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每两点”这个词。
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课时,笔者重点引导学生思考以下三点:一是何时画线段图?当遇到条件多或读完题一时找不到突破口的时候,就可以借助线段图去思考。二是如何画线段图?可以抓住关键句去思考,如红花比黄花多7 朵,说明红花是与黄花比的,可以先画一条线段表示黄花的朵数,再另起一行画一条线段表示红花的朵数。三是如何用好线段图?画好线段图后,不要急于列式,可以抛开原题说说图意,看看是否把题中所有的数学信息都表示了出来,再仔细寻找图中隐含的信息,从而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中年级学生思维虽然在向抽象思维过渡,但形象思维仍占主导地位。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建立表象。
例如,在教学“周长的认识”这一单元时,有问题:把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形拼成一个大的长方形,求大长方形的周长。很多学生误以为,可以先求一个长方形的周长,然后再乘2 得出结果,却不知道拼起来以后,有两条边被拼在一起了,所以大长方形的周长其实比两个小长方形的周长和少了两条边的长度。如果让学生亲自动手拼一拼,他们不难发现这其中的小窍门。
数学源于生活,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去思考。例如,在教学人民币单位、长度单位、面积单位、质量单位时,笔者都会带领学生去找寻生活中的例子,从而让这些单位看得见、摸得着。当学生混淆不清的时候,就可以借助生活中的这些实例去进行比较、判断。
教材是学习的载体,但不是学生学习的全部,学以致用,才能拓宽思维的维度,获得长足的发展。那么,如何才能走进实际运用呢?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四个一”入手。
例如,有这样一道题:用一根4 米长的彩带捆扎礼品盒,每个礼品盒需要彩带95 厘米,捆了两个礼品盒后,剩下的彩带还够捆3 个礼品盒吗?很多学生先算出两个礼盒需要用的彩带长度,接着用总长度减去用掉的长度求出剩下的长度,再求3 个礼品盒需要用的彩带的长度,最后把剩下的长度与捆扎3 个礼品盒需要用的彩带的长度做比较,从而得出结论:剩下的彩带捆3 个礼盒不够。但是有个学生提出了自己不同的想法,她直接算出捆5 个礼品盒需要用的彩带长度,再跟4 米做比较,两步就能得出结果。她与众不同的想法,拓展了大家的思路,赢得了一片喝彩。
例如,有个学生和爸爸妈妈一起外出看电影,他们想购买3 杯饮料和一桶爆米花,爸爸根据价目表中每杯饮料18 元和每桶爆米花40 元,算出一共要付94 元。但细心的孩子发现,若把两杯饮料和一桶爆米花看作一个套餐仅花费62 元,再点一杯18 元的饮料,则总共只要付80 元,从而可以节省14 元。
再如,有个家长开车从外地赶回老家过年,喜出望外的孩子问家长再过多久就能到老家,家长没有直接说答案,而是告知孩子一些数学信息“我现在已经在高速上行驶了大约50 千米,导航显示出发点距离咱们家大约200 千米,全程大约需要2 小时才能到达”,让孩子自己思考再过多久才能团聚。当家长想把自己的车开到老家车库里时,为了避免车子发生剐蹭,家长启发孩子想办法测量出了车子的最大宽度,并跟车库的宽度进行比较,从而判断出开进车库是否安全。事后,孩子开心地对家长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焦急等待的团聚竟变得如此难忘。”
例如,双休日有个学生和两个小伙伴进行了一场跳绳比赛,他们预先制定了比赛规则:三个小伙伴其中一人跳,一人计时,还有一人数数,大家轮流进行,在1 分钟之内谁跳得最多,谁就是第一名。比赛结束,他们根据“星星跳了130 个,贝贝比星星少15 个,妍妍比星星多21 个”等数学信息,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判断出了谁是第一名。在此期间,她们不仅收获了知识与乐趣,还拓宽了思维。
例如,有个学生看到家门口的橘子树长满了橘子,就想去数一数个数。但是数了几遍,所得结果的出入都比较大。后来,她想到给不同的树枝编上号,然后把每个树枝上的橘子个数数出来,最后相加得出了橘子的总个数。知道总个数以后,她又想到在数学课上称过橘子的质量,每个橘子大约重150 克,于是她估算出了这些橘子的总质量。当妈妈告知她每千克橘子的市场售价时,她又饶有兴趣地估算出了总价。在此期间,她感受到了积极思考的快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总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要用数学的眼光去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注重有效的学法指导,夯实学生思维的根基;课后引导学生从生活的细节入手,加强实际运用,拓宽思维的维度,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