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化疗话灸法

2023-09-16 12:45刘龙
养生月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隶属于药灸艾炷

◎刘龙

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天佑医院(200331)

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及中医药治疗。其中,化疗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但很多患者在化疗期间或化疗后,会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倦怠乏力、腹痛腹泻或便秘腹胀等不良反应,这些症状不仅会加重疾病本身带来的不适,还会影响患者的心情,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对治疗失去信心。如何采取简便易行的措施来缓解这些不良反应,是广大医患共同关心的问题。临床中发现,部分患者应用隔药灸缓解腹痛腹泻的同时,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因此,隔药灸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并日益受到医患的重视。

奇葩独秀隔药灸

灸法隶属于古代的温热疗法,早在春秋时期就有运用灸法治疗疾病的记载。灸法是在中医脏腑经络理论的指导下,借助缓慢而持久的温热刺激,通过经络传导来调节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病防病的目的。对于针刺和药物疗效不显著的疾病,有时候灸法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医学入门》中就有“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的论述,明代《本草纲目》中也有“艾灸……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的记载。

灸法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隔药灸属于间接灸,是用药物将艾炷与治疗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文献记载,隔药灸最早记载于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多采用生姜、大蒜或盐为主要材质。近年来,随着对隔药灸的不断探索和完善,形成了以辨证指导下的中药处方作为主要材质的隔药灸。隔药灸最大的特色就是集艾灸热效应、药物治疗效应和经络腧穴调节效应三者于一体,增强了灸法的临床疗效,拓展了灸法的应用范围。隔药灸所用的灸料主要是艾,因其燃烧缓慢,热力持久,且热力具有很好的穿透力,可渗透到机体的深层组织。现代研究发现,艾燃烧产生的温热刺激可改善皮肤的通透性,提高药物有效成分的经皮吸收率,在局部形成较高的药物浓度,通过调节局部的微环境和微生态而发挥药物的局部治疗作用;艾灸的热效应还可以扩张局部毛细血管以改善血液的循环状态,使药物的有效成分进入血液循环而发挥整体治疗作用。

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胀腹泻等症状,严重影响了中药汤剂的运用,部分患者因为畏惧针刺也会拒绝针刺治疗。相比之下,灸法则具有无创、无痛苦等特点,更容易被病患所接受。隔药灸操作简便、疗效确切,而且避免了对胃肠的刺激以及肝脏的首过效应,不失为化疗患者居家自我调护的良法。

隔药灸常用腧穴

居家实施隔药灸,可选取中脘、足三里、神阙、大横、天枢、关元和气海,这些腧穴不仅疗效确切,而且定位简便,易于操作。

中脘穴:隶属于奇经八脉中的任脉,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 寸处(剑突和脐部连线的中点处),具有调节脾胃升降、调畅中焦气机的作用。从解剖位置来看,此穴与胃相近,刺激中脘可增强胃肠蠕动,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足三里穴:隶属于足阳明胃经,位于小腿前外侧,当外膝眼下3 寸(四指并拢的宽度),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具有补虚扶正、理脾和胃、行气消胀、化积导滞的作用。现代研究表明,刺激足三里能够调节胃肠运动及消化腺体的分泌功能,具有减缓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便秘的作用。

神阙穴:隶属于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的脐部,是脐带脱落后产生的瘢痕组织。此处是胎儿期从母体获得营养物质的通道,出生后又通过经络与脏腑相联系,具有固本培元、调和脾胃的作用,因此有“先天命蒂、后天气舍”之称,且脐部皮下血管丰富,有利于药物的透皮吸收。

大横穴:隶属于足太阴脾经,平脐旁开4 寸(经乳头做一向下垂线,经神阙穴做一水平线,两线的交点),具有理气、通腑、止痛的作用,从解剖位置而言,其下为大肠,临床中多用于治疗胃肠疾病引起的腹痛、便秘、腹泻等。根据机体所处状态的不同,可以对肠道运动起到兴奋或抑制作用,是一个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的腧穴。

天枢穴:隶属于足阳明胃经,平脐旁开2 寸处(大横穴与神阙穴的中点)。人体上应天,下应地,本穴处于人体正中,为天地之枢纽,故名天枢,有转运中焦气机的作用。天枢穴为大肠募穴(即大肠经气聚集之处),可作为治疗肠病的特效穴,多用于腹胀、腹痛、便秘、腹泻等的治疗,也是一个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的腧穴。

关元穴:隶属于任脉,在腹正中线脐下3 寸处(将四手指并拢横放在肚脐下方,脐下正中线与小指交叉处),古人认为此处是人身元阴元阳交关之处,具有培元固本的作用,是养生保健常用的强壮穴;关元穴又是小肠募穴(即小肠经气聚集之处),临床中也常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

气海穴:隶属于任脉,在腹正中线脐下1.5 寸处(神阙穴与关元穴的连线的中点),古人认为此处是先天之气汇聚之所,具有补虚培元的作用,是养生保健常用的强壮穴,临床中也常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

隔药灸常用处方

处方一:黄芪、党参、生白术、干姜、炮附子、当归、白芍、川芎等量。主要适用于化疗引起的倦怠乏力,少气懒言,食欲减退,或畏寒怕冷等症状,可选择中脘穴、神阙穴、气海穴、关元穴施灸。

处方二:吴茱萸、黄连、丁香、柿蒂、制半夏、陈皮等量。主要适用于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可选择中脘穴、神阙穴、天枢穴施灸。

处方三:苍术、炒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防风、木香、黄连、葛根等量。主要适用于化疗引起的腹痛、腹泻,表现为便质稀薄、便次增多、腹部隐痛、食欲减退、乏力等,可选择神阙穴、天枢穴、大横穴、中脘穴施灸。

处方四:生大黄、枳实、厚朴、莱菔子、火麻仁、当归、桃仁。主要适用于化疗引起的腹胀、便秘,表现为腹部胀满或胀痛,便质干结,排便不畅,肛门坠胀感,大便次数减少等,可选择神阙穴、天枢穴、大横穴施灸。

隔药灸操作流程

1.预先将中药加工成药粉,过80 目筛备用,取适量药粉,用姜汁或黄酒调成膏状,做成直径约3 厘米,厚约0.8 厘米的中药饼,中间用针刺数个竖孔。

2.取艾绒适量,捏成底部直径约2 厘米、高约3 厘米的圆锥形艾炷,艾绒须捏紧,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服。

3.取合适体位,确定腧穴位置,先用艾条悬灸至局部皮肤充血泛红,然后将药饼放置于腧穴处,上置艾炷,点燃施灸,以局部灼热感而能耐受为度;艾炷燃尽,将灰取走,重新放置艾炷施灸;若感觉灼热不能耐受时,可用镊子轻轻移动药饼,切勿烫伤;燃烧一炷称为一壮,一般每个穴位灸7~9 壮。

4.每日施灸1 次,可选择上午或中午阳气旺盛时施灸,如果局部皮肤不能耐受时可改为隔日1 次。

隔药灸注意事项

1.化疗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有出血倾向者不宜施灸。

2.化疗引起肢体麻木等感觉障碍者,需控制施灸强度,防止烧伤。

3.注意皮肤情况,皮肤敏感者不宜施灸。

4.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基础疾病患者,密切观察,患者有不适反应者不宜施灸。

5.施灸后,局部出现小水泡,无须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需请专业人员处理,皮肤破损处不宜施灸。

猜你喜欢
隶属于药灸艾炷
Chinese Acupuncture
孙岚云基于补肾活血法针药灸并用治疗慢性肾衰竭经验
针刺联合隔药灸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观察
美国两栖突击车在泰国湾巡逻
隔药灸脐法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瑶医神火灸结合综合康复对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的影响※
从超轶于政治到隶属于政治——民国时期教育宗旨的演变
隔姜灸治腰痛
不同质量艾炷灸温度时间曲线变化的研究
隔物灸量化指标机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