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罗如意 杭州市科技信息研究院
未来城市的竞争,将是创新能力的竞争。未来一段时期,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新兴技术、底层技术成为支撑杭州创新发展的重要砝码。
《2022 全球创新指数(GII)》显示,杭州在全球科技集群中的排名继续攀升,从2017 年第85 位升至2022 年第14位,居全国第5位。杭州排名近年来连续攀升,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全球创新影响力逐步扩大(如表1)。
表1 《2022全球创新指数(G11)》上榜科技集群全球排名
《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1)》显示,杭州创新能力在国家创新型城市中居第2 位,位列深圳之后,与深圳、广州、南京、成都等15 个城市,共同被列为创新策源地类别城市。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GIHI)2021》显示2021 年杭州首次入选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名单,在50 个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中排名第37位、国内第4位。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9》显示,在参与评价的291 个城市中(包括港澳台地区),杭州综合经济竞争力居第11 位,与上年持平。中国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中排名第5位,位居北京、上海、深圳、香港之后。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评估报告2022》全球科创中心城市综合排名中,杭州排名第45,位居北京(排名第5)、上海(排名第8)、深圳(排名第13)、广州(排名第34)之后,基础研究、产业技术、创新经济、创新环境四大领域均有所提升。
科技创新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通常情况下,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科技创新水平也越高。本文选取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南京、武汉、成都、苏州、西安、合肥、天津等12 个在全球科技创新榜单排名较前的国内城市进行分析,杭州科技创新水平持续保持在全国中上游水平,在副省级城市中处于领先水平。
在国内12 个重点城市的37 项科技创新发展具体指标中,杭州市16 项指标排名前五位(包含并列第五),占指标数的43.2%,主要分布在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产出、科技创新生态等领域;在科技创新资源领域中指数排名相对靠后,包括国家级科创平台、高校及学科建设等指标。杭州市科技创新水平持续保持在全国中上游水平。
在15 个副省级城市中,37 项创新指标中,杭州排名第一位的指标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数(主持)和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8 项指标排名前三位(包含并列第三),占指标数的48.6%,约占二分之一;28 项指标排名前五位(包含并列第五),占指标数的75.7%;科技创新投入全部6 个指标全部排名前三位,具有领先地位,创新驱动发展相比稍弱,包括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国家高新区工业总产值等指标;杭州市科技创新在副省级城市中处于领先水平。
1.科技创新资源
(1)国家级创新平台
之江实验室、西湖实验室纳入国家实验室的建设序列,在杭国家重点实验室增至14 家,在12 个重点城市中与天津并列排名第7,位居副省级城市第5。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是媲美国家实验室的最高等级创新中心。目前,全国共有16 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杭州、合肥、深圳均为0 家。杭州市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数量为48 家,位居12个重点城市第7,位居副省级城市第3(如图1)。
图1 重点城市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对比图
(2)高校及学科建设
大学是一座城市科技创新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基础研究实力的直观体现。北京、上海集聚了较多“双一流”高校,A+学科数同样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杭州拥有“双一流”高校2 所,为浙江大学和中国美术学院,在12 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10,在15 个副省级城市中与青岛、大连等城市并列排名第7。杭州市A+学科为13个(其中浙江大学11个,中国美术学院2个),在12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5,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3(如图2)。
图2 重点城市高校与学科建设对比图
(3)高层次人才
在新一轮的城市竞争中,杭州人才净流入率连续多年全国第一;连续11 年入围“外籍人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排名第3,仅次于北京和上海。杭州市两院院士为58 人(如图3),在12 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6,位居北京、上海、南京、武汉和西安之后,高于深圳(23)、苏州(5)等城市;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4。
图3 重点城市两院院士对比图
⒉科创资源投入
(1)全社会R&D经费投入
2021 年R&D 经费支出额超过千亿的城市为北京(2629.3 亿元)、上海(1819.8 亿元)、深圳(1682.15 亿元)(见图4)。2021 年杭州市R&D 经费支出额为667 亿元,相比2020 年增长15.2%,支出额度在12 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6,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3,位居深圳、广州之后;投入强度为3.68%,在12 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6,位居北京(6.53%)、深圳(5.49%)、西安(5.18%)、上海(4.21%)、苏州(3.91%)之后,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3(如图4)。
图4 重点城市R&D经费对比图
全市基础研究经费投入达43.75 亿元,占全市R&D经费比重为6.6%,比2019 年提高了0.3 个百分点。2021年,杭州市本级科学技术支出32.87 亿元,首次单列了市本级基础研究支出(7.46 亿元),占市本级科学技术支出比重约22.7%。基础研究项目取得突破,“十三五”期间,杭州市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资助7.9 亿元,获省级科技专项经费资助21.07亿元。
(2)财政科技投入
2020 年地方财政科技投入超200 亿元的城市为北京(410.96亿元)、上海(406.2亿元)、深圳(336.63亿元)、广州(224.13亿元)和苏州(216.28亿元)。杭州市地方财政科技支出额为144.33 亿元(如图5),在12 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8,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4,位居深圳、武汉、广州、合肥之后;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比为6.97%,在12 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5,位居合肥(14.03%)、西安(9.55%)、深圳(8.06%)、广州(7.59%)之后,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3。
图5 重点城市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对比图
(3)企业R&D经费投入
2020 年规上工业企业R&D 经费支出额超千亿的仅为深圳(1157.31 亿元),杭州市为307.2 亿元(如图6),在12 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5,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4,位居深圳、广州(315.11亿元)、宁波(385.7亿元)之后;规上工业企业R&D 经费投入强度为1.96%,在12 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3,位居深圳(3%)、合肥(2.26%)之后,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5,位居深圳、青岛(2.02%)、厦门(2.14%)、宁波(2.2%)之后。
图6 重点城市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对比图
⒊科技创新产出
(1)技术合同交易
2021 年杭州市共签订技术合同总量2.2 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额875.2亿元。其中技术输出合同额、技术吸纳合同额在12 个重点城市中排名分别为第12 位、第6 位(如表2)。
表2 重点城市技术合同额比较
(2)知识产权
截至2021年,发明专利授权量中,北京(79210件)遥遥领先,杭州(22966 件)在12 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5,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3;杭州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95205 件,在12 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4,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2,但数据相差悬殊,约为深圳的一半;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中,杭州市(79.6 件)位居北京(185 件)、深圳(112 件)、南京(95.4 件)之后,排名第4,远高于浙江省平均水平(38.8件)(如图7)。
图7 重点城市发明专利对比图
PCT 专利申请量是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重要指标,为城市产业技术创新高地提供保障。2021 年PCT 国际专利申请量中,深圳以17443 件位居全国首位,杭州市为2063 件,在12 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5,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2(如图8)。PCT专利申请量约占浙江省申请总量的45%(4675 件),主要集中在滨江区(660件)和西湖区(582件)。
图8 重点城市PCT专利申请量对比图
根据IFI Claims公布的数据,台积电、华为、OPPO、京东方、蚂蚁金服共5 家中国企业共同跻身2021 年美国专利授权量排行榜Top50。在教育机构的PCT 专利申请排名中,美国加州大学以551 件PCT 专利申请量居榜首,浙江大学以306件PCT专利申请量排名第2。
(3)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杭州市29 项科技成果获2020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其中主持完成17 项(如图9),总获奖数和主持获奖数均创历史新高。2021 年,杭州市在12 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3,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在副省级城市中位居第1。
图9 重点城市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对比图
(4)科研论文影响力
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数、ESI 高被引论文数排名中(如图10),杭州在12 个重点城市均排名第7,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4和第5。
图10 重点城市科研论文影响力对比图
⒋创新驱动发展
(1)企业创新性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是一个城市创新力的重要体现。2021 年杭州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0家,实现两年翻番,总量位居省会城市第2(如图11),居副省级城市第3,居12个重点城市第6,位居苏州之后。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跑道中,杭州正跑出加速度。
图11 重点城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对比图
民营企业数量连续19 年蝉联全国第1,上市公司数量全国第4。《2021 全球独角兽榜》金融科技行业中价值最高的蚂蚁集团1万亿元,菜鸟网络排名第9。
(2)国家高新区
2020 年国家高新区工业总产值中,达万亿的城市为深圳(13556.88 亿元)、上海(13481.31 亿元)和北京(12460.96亿元),杭州为3994.31亿元(如图12),在12个重点城市中排名仅高于天津为第11,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9;2020 年国家高新区营业收入杭州为7851.08亿元,在12 个重点城市中排名较后为第9,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7。
图12 重点城市高新区产值对比图
(3)高新技术产业
根据《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评估报告2022》,在高端制造领域,全球高端制造企业2000 强所在城市集中于美、德、法等传统制造业强国,具有显著产业优势。深圳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合计12146.37 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9.6%,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医药产业综合竞争力首次跻身全国第1。
2021 年杭州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1%、17.6%和14.8%,17 个传统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1%。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16822亿元,增长15.2%。2020年高技术制造业净利润中,杭州在12 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4,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2(如图13)。
图13 重点城市高技术制造业对比图
⒌科技创新生态
(1)国家级双创载体
2021 年杭州市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57 家,位居12 个重点城市第4,位居北京(66 家)、上海(63 家)和苏州(62 家)之后,位居副省级城市第1;国家级备案众创空间90 家,位居12 个重点城市第4,位居副省级城市第3,位居北京(154 家)、深圳(126 家)、天津(100 家)之后(如图14)。
图14 重点城市国家级双创载体对比图
(2)国际科技合作
2021 年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数杭州为21 个(如图15),在12 个重点城市中与西安并列排名第4;2021 年杭州实际使用外资额为81.7亿美元,在12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7,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6,远低于广州(543.26 亿美元)。
图15 重点城市国际科技合作对比图
全球创新排名稳中有升。全球科技集群排名杭州由2017 年的第85 位上升至2022 年的第14 位;全球科创中心城市综合排名中,杭州排名第45。
杭州已形成一定特色优势。一是各项创新指标位居全国前列,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全社会R&D 经费支出、中国500 强企业总部驻入数、独角兽企业数、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数等均居全国前列。二是PCT专利申请量稳步上升,2022 年全球PCT 申请均入围20 强。三是科技金融政策利好和区域性金融中心发力,首次进入全球科创中心城市金融支持20 强。四是优渥的营商环境和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为创新型企业提供发展所需肥沃土壤,民营企业数量连续19年蝉联全国第1,上市公司数量全国第4。五是人才吸引力倍增,累计有94 位科学家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引育国家级领军人才611人,近三年累计引进35 岁以下大学生超120 万人。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跑道中,杭州正跑出加速度。
一是科技创新资源和驱动指标存在较大发展空间。对比杭州与国内12 个重点城市指标可见,科技创新资源领域中指数排名相对靠后,包括国家级科创平台、高校及学科建设等指标。从各项指标看科创实力,杭州的压力感依然存在。二是工业是阻碍杭州创新发展“更上一层楼”的重要因素,具有较大发展空间。三是基础研究要实现突破仍存在较长时间,存在一定的“痛点”。“双一流”高校数量较少,与北京、上海、武汉、西安、南京等城市拥有高教资源的优势存在差距。科研水平与重点城市相比仍存在差距,在《全球创新评估报告2022》中,中国城市在2021 年SCI 高被引论文数TOP20 中占据半数,北京、上海、武汉、成都和深圳均在榜中,杭州无缘此榜单。作为重要创新载体的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建设,北京、上海、合肥等都是接下去杭州追赶的方向。
一是建设全球创新策源地、国家实验室,通过创新载体,为未来五到十年创新成为这座城市最大驱动要素找到赛道。二是争取国家级的平台落地,抓住国家新一轮生产力布局的机会,今天的大平台,明天的大创新,才能是后天的大跨越。三是下功夫原始创新,实现“0 到1”的创新,托举整座城市成为科技创新“优质高产田”,从而彰显城市真正的创新能力。四是集聚一批在全球有影响力的科学家、技术专家以及科技型企业企业家,突破自身发展瓶颈、重构发展动力。五是引培在全球产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型企业,能形成具有全球吸引力的万众创新的活力文化和宽容氛围。
一是构建战略科技力量矩阵。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打造使命驱动、任务导向的新型实验室体系,加快打造大科学装置群,推动更多“国之重器”落户杭州。二是推动核心技术攻关,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不断提升原始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三是加强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开发,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联合开展高新技术的研发,补足科技创新资源不足、高教资源不存在优势等痛点。四是坚持市场化导向,将科研活动融入产业经济发展,激活各类创新要素。五是支持财政科技研发资金投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以立法形式确保基础研究经费占比。
一是打造技术领先优势,大力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形成引领性的硬核成果。学习深圳“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实现创新发展大跨越。二是数字经济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新机遇,可向深圳、北京学习。三是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创新能力。实施研发活动提升计划,培育“铺天盖地”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顶天立地”的科技型骨干企业。四是推进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特色产业,连接北京、上海、深圳等先进区域高端资源要素。
一是建立创新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着力打通成果产业化通道,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二是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制胜未来的关键变量,以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牵引,打造全国颠覆性技术转移先行地、全国首个概念验证之都、国内外有影响的技术交易中心,打通科技创新的“最后一公里”。三是打造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从成果供给侧、需求侧、服务侧“三侧”上进行分类突破,加快建设万亿级科技大市场。四是“科技金融”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五是率先打造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战略支点,争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第一方阵,加速建设全球创新策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