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施勇峰 杭州市科技信息研究院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作出了实施“八八战略”决策部署,要求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人文优势,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2023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人大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杭州按照党中央科技自立自强的决策部署,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指示,忠实践行“八八战略”的行动自觉和重大举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等深度融合为依托,通过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和前沿交叉研究平台,组织开展高水平交叉前沿性研究,产出重大原创科学成果和颠覆性产业技术,是国家创新体系的“璀璨明珠”。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已成为杭州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内在要求和迫切期盼,是打造以上海为龙头的世界级创新高地的重要内容。
自2020年启动创建以来,杭州对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基本要求”推进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力量加速集聚,国际大科学计划有序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突破,高端创新人才加快汇聚,实现了从“0”到“1”的转身,基本形成了综合性科学中心框架。
一是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2个:浙江大学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建设世界上超重力离心机容量最大、实验舱功能最强的多学科科学实验设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装置,建设世界唯一、性能最强、空间最大的“零磁”空间。同时启动“地球磁场模拟与监测系统”等3 个大设施预研。二是形成“1+18+7”新型实验室体系:新建国家实验室1个,重组后的全国重点实验室18 个,另有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1 个,建设之江、西湖、良渚、湖畔、白马湖、天目山、湘湖等省实验室7个。三是交叉前沿研究平台和产业转化平台:已形成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海洋二所、中船集团第七一五所、中国水稻所、杭州极弱磁大科学装置研究院、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杭州研究院等13 个交叉前沿研究平台;建设西湖大学未来产业研究中心、钱塘科技创新中心、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杭州中心、智能感知技术创新中心等8 个产业转化平台。四是中国科学院布局: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正式获得中央编办批复,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办学规模达到1200 余人,中国科学院在杭力量得到历史性加强。五是双一流大学(学科)和新型研究型大学: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除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试点高校外,浙江大学一流学科入选数(21 个)和新增数(3 个)均为全国高校首位;中国美术学院学科建设成绩位列全国艺术类院校首位;西湖大学作为社会力量举办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初步搭建了与国际接轨的科研平台。六是国际大科学计划:推进“深时数字地球”大科学计划(DDE)实施。同时,阿里巴巴、网易公司、海康威视、吉利控股集团、大华技术等龙头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逐渐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主体。
杭州市科技局以谋划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切入点”,抓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关键点”,强化使命担当攻坚克难精神“着力点”,通过3 年努力,已经打造形成了综合性科学中心框架,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取得重大进展,创新驱动发展引擎愈加澎湃。
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门槛高,难度大,竞争强,要求建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或国家实验室,要整合利用中国科学院、“双一流”大学等创新资源,要有明确的地域范围。对照这些要求,杭州短板明显,很多部门领导和学者都认为基础薄弱、底气不足,不愿谋,不敢动。杭州市科技局认为,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是简单容易的事情,这必定是一个持之以恒奋斗的过程,是一个需要跨部门长周期共同努力的进程,这是现阶段科技部门要承担的使命责任,明知过程曲折、周期漫长也必须扛起的责任。
2020 年7 月,杭州市科技局为提升科技系统党员干部改革创新本领,在局系统开展“克难攻坚”行动,由局领导任“克难攻坚员”,对工作中难点、痛点和重点进行集中攻克。“全力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连续三年被列入克难攻坚年度任务,市科技局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局领导作为克难攻坚员,抽调年轻党员成立克难攻坚专班。市科技局专班通过调研浙江大学、海洋二所、之江实验室等机构,通过开展文献调研、大数据汇总、查阅全球知名创新评价指数、召开专家座谈会等多种形式,摸清家底,坚定了信心。杭州位居“全球创新指数”世界前100 个最具活力科技活动集群第14;位居全球科研城市第19;过去5 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50 项,这些国际评价和数据表明杭州已跻身世界创新城市第一阵营。2020 年11 月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12 月市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创建杭州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市领导多次带队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部沟通汇报。市科技局专班主动起草建设方案,前后16 次修改。通过两年的努力,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从科技部门“独角戏”,变成了全市“大合唱”,力量在风中回荡,共识不断凝聚,已成为举全省、全市之力推进的一号工程。
浙江大学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是杭州首个国家立项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该项目历经13 年的科学研究和技术积累,成为浙江首个大科学装置,总投资21亿元,于2019年在杭州未来科技城启动建设。
自开工建设以来,总体进展非常顺利,但还是遇到了一些具体问题,需要协调解决。如为确保大科学装置用电需求,规划采取双电站双电路供电,规划红线外供电设施的建设经费未列入概算,建设资金缺口较大。该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云敏教授就写信给杭州市相关部门,希望协调解决红线外电缆的资金缺口。市科技局获悉相关情况后,及时向市领导作了汇报。2022年2 月17 日,市委常委、副市长胥伟华召集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余杭区政府、未来科技城管委会、国网杭州供电公司等部门负责人召开供电保障协调会,余杭区政府、市科技局、国电杭州公司等扛起责任统筹解决,落实了经费,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超高灵敏极弱磁场与惯性测量装置是落户杭州的第2 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科学院院士房建成担任该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和工程总指挥,房建成院士全职全身心投入该项目建设。市科技局等市相关部门从人才住房等多方面作了妥善安排,为房建成院士专心于大装置建设作好服务保障。市政府分管领导、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定期走访大科学装置陈云敏院士、房建成院士,关心关注大科学装置建设进展和问题,帮助协调解决遇到的困难。
国家实验室落地,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工建设,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获得中央编办批复,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申报10 家获批10 家,这背后有着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有着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擘画推动,也有各个专班的无数心血和辛勤付出。每一次专项会议,每一次对接服务,解决的每一个具体问题,都是推动工作的关键一步。市科技局在人才引进、条件建设、科研攻关、成果转化等方面优化服务给予支持,为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保障支撑。施一公团队解析了世界上第一个近原子分辨率的剪接体三维结构,揭示人源U12型剪接体的工作原理,开启了次要剪接体结构研究的新篇章。2020 年2 月,西湖大学周强团队利用冷冻电镜技术,成功解析出新冠病毒S 蛋白的受体结合结构域与全长受体ACE2的复合物的三维结构,受到全球关注。周强团队入选杭州市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得到人才专项支持,相关成果获得浙江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浙江大学、之江实验室的仿生深海软体机器人和新型化学显微镜两项成果登上《自然》杂志封面,神威量子模拟器获得“戈登贝尔奖”。市科技局将持续支持浙江大学等双一流高校、西湖大学等新型研究型大学、之江实验室等省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等新型研发机构等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在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上扛起“杭州使命”,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展现“杭州担当”,在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上作出“杭州贡献”,打造一流的更具硬核竞争力的创新杭州。
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就是科技系统的一次“长征”。每个大科学装置和实验室的落地,都需要5—20 年的建设周期,这需要有坚定的战略定力,要耐得住寂寞。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就是我们共同的“志”,我们要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有力领导下,向着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个目标坚定地做好自己的工作,把杭州打造成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