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俐 孙寅 潘平平
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经过夯基垒台与不断发展,共建“一带一路”成为了我国参与全球开放合作、改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促进全球共同繁荣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随着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的持续推进,作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平台,境外经贸合作区(以下简称“合作区”)发展迎来空前的历史机遇。商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被纳入商务部统计的境外经贸合作区分布在46个国家,累计投资507亿美元,上缴东道国税费66亿美元,为当地创造39.2万个就业岗位,有力促进了境外经贸合作区和东道国在互利共赢中实现共同发展。
在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发展上,浙江省先行快行,目前拥有16个国家级、省级合作区,其中国家级4家,成为全国拥有国家级合作区数量最多的省份。近二十年的实践形成了“浙江经验”,总结这些特点与实践可以为全国合作区建设提供借鉴。
近年来,浙江实施“走出去”战略成绩突出。截至2022年末,浙江省经审批核准或备案的境外企业和机构共计11998家,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备案额1133.93亿美元(折合人民币7275.13亿元)。
然而,浙江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困难,如单个企业实力有限,东道国投资环境差、投资风险高,缺乏信息搜寻渠道等。2006年开始,商务部筹资推动了一种全新的对外投资方式——建立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作为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浙江作为“走出去”走在全国前列的省份,对建设和发展合作区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充分借用合作区转移过剩产能、拓展国际市场、利用国外优势资源。截至2021年末,浙江省已经审批通过的境外经贸合作区有16个,位居全国各省市前列,且合作区均分布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2021年,浙江省16家境外经贸合作区建区企业累计投资额177.12亿美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入43.43亿美元),园区入驻企业640家,累计投资额133.64亿美元,在当地年纳税额约5亿美元,解决当地就业5.85万人①。其中越南龙江工业园、泰中罗勇工业园、俄罗斯乌苏里斯克经贸合作区和乌兹别克斯坦鹏盛工业园属于国家级合作区。浙江16家境外经贸合作区基本情况见表1,具体而言,这些合作区具有三个方面的特色:
表1 浙江省企业牵头的境外经贸合作区情况
一是境外投资分布广泛。浙江省境外经贸合作区主要分布在亚、欧、美三大洲共13个国家,其中位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区有12个。目前,浙江省拥有4家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12家省级境外经贸合作区,其中《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7家。
二是投资以优势产业为主。境外经贸合作区的产业选择主要聚集在传统产业,如建材材料、轻工、电子、棉纺制造等产业。合作区可以利用好当地资源,节约产品成本,同时可以规避贸易壁磊,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
三是园区形式多样。合作区已经改变单一工业园的模式,逐渐发展成资源开发区、农业园、物流园多种形式。其功能定位由工业制造为主过渡为资源开发、农业加工及商贸物流等,发展势头良好。在16家合作区中,浙江建设了加工制造、商贸物流、科技研发等6种类型的境外园区。例如,2019年省级合作区乌兹别克斯坦农林科技农业产业园区,属于农业开发板块,是在乌兹别克斯坦鹏盛工业园基础上拓展兴建的,其投资者为温州市金盛贸易有限公司,因为其工业园运行多年后,与当地合作加深,发现农业领域合作空间,再兴建农业园。
我国企业在境外投资建设经贸合作区,运作方式一般是在政府牵头引导下,由企业作为投资经营主体,以市场化运作为基础,以实现互利共赢的目的。基于多年对浙江省合作区的实践考察,本文发现浙江省境外合作区建设的特色实践可以概括为“三个三”,即树立三种意识:超前意识、服务意识、风险意识;掌握三种动态:国际动态、国内动态、企业动态;开发三类项目:短缺资源、优势产业、国际市场。具体而言:
超前意识、服务意识、风险意识主要针对政府而言,是指政府在合作区发展的事前规划筹备、事中投资建设、事后风险防控三阶段的角色担当。
1.以超前意识做好合作区规划布局。早在境外经贸合作区的构想被提出之前,浙江省就重视省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鼓励企业到海外投资建厂。蹄疾而步稳,浙江省不但抢占合作区发展的先机,而且高度重视保障合作区持续健康发展。
2.提高服务意识做好合作区政策支持。浙江省在合作区建设过程中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增加相应的服务性政策供给。一方面,加强投资信息的发布和推送,在行业投资动态、国别投资环境、投资政策法规等层面为企业提供信息参考,并对企业进行精准宣传和有效引导。另一方面,加大对投资企业和入驻企业的融资支持和财政补贴,联合银行和金融机构开通合作区融资专用通道,设计针对性金融产品;外贸出口发展基金对评估合格的合作区给予资助,对建设用地购置费、基础设施建设费、公共服务配套用房建设费、入园企业租赁费等实行不同标准的资金支持,切实减轻企业的境外经营压力。
3.增强风险意识做好合作区防控。浙江省本着“注重预防、强化沟通、完善机制、及时处理”的风险防控思路,把境外经贸合作区的风险防控融入到合作区建设发展的全过程,通过建设发布风险信息、建立预警机制、促进政府磋商合作常态化、设计人身财产保护预案等具体措施,为企业境外经营保驾护航。与此同时,积极与有关保险公司磋商,为建区和入区企业提供国别风险分析咨询、投资保险、出口信用保险和担保等一揽子保险服务,降低突发事件对企业的负面影响,保障园区经营的可持续性。例如,在俄罗斯乌苏里斯克经贸合作区,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向入园企业提供政治、商业保障,且园区为入区企业提供固定资产投资补助及资金贷款等。
境外经贸合作区是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重要形式,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深刻影响着合作区的发展进程。在交叉影响的复杂背景下保证园区的平稳发展,需要以精确的宏观把控和微观处理来谋求国际、国内和企业动态的平衡。
1.把脉国际动态,加快合作区与世界经济的深度融合。入驻合作区对很多企业来说是国际化经营的首次尝试,不仅是对国际市场的拓荒,更是经营理念和方向的转折点,拓展国际视野尤为重要。浙江省入驻合作区的企业在实践中,在敏锐把握国际市场需求动向的基础上,灵活把握园区招商方向,对园区的产业布局进行调整,进而融入全球价值链,而不是把合作区当作“经济孤岛”。同时,合作区的本土化经营让企业能接触到不同形式的商业模式和差异的技术水平,这给国内企业提供直接经验借鉴的同时,也提升了企业学习能力和国际生存能力。
2.立足当前形势,推进合作区对接国家发展战略。浙江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大力发展境外经贸合作区,加快“走出去”步伐,促进省内经济转型升级,保证对全国经济增长的有力贡献。“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际,浙江省主动调查研究,第一时间提出战略对接的良招实策,加快“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区的发展,把合作区作为国家战略落地的有力抓手,推动合作区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3.依靠企业实力,保证合作区经营的活力和效益。民营企业是浙江经济的特色和动力源泉,也是浙江境外经贸合作区成功运行的关键所在。浙江合作区的主导投资企业一般都具有雄厚资金实力和丰富国际经营经验,在海外有着庞大的产业基础和营销网络。例如投资泰中罗勇工业园的华立集团、博茨瓦纳经贸合作区的达亨集团和越南龙江工业园的前江投资的股东海亮集团等,它们在全球范围内拥有的销售和贸易网络对合作区的快速投产快速收益提供了有力保障。此外,浙江民营企业具有“抱团”发展的特点,温商和甬商最为典型,“抱团”投资使得合作区在产业集群、资金支撑、风险防控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能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合作区的成功率和经济效益。根据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网站数据,截至2020年底,越南龙江工业园共吸收48家企业入园,其中有41家企业已经正式投产,总投资超过16亿美元,为前江省提供超过2.3万个劳动岗位。
境外经贸合作区并没有严格的类型划分,且在合作区发展过程中既有的产业定位也会有所调整,可以把合作区划分为资源寻求型、传统优势产业转移型、市场辐射型,当前越来越多的合作区朝着综合型园区发展。浙江现有的合作区涵盖行业范围广泛、类型多样,与浙江省的产业结构适应性较强,统筹做好“走出去”和“引进来”,实现内外平衡发展。
1.弥补资源短板,注重东道国资源开发。浙江省是资源消耗大省,但自身资源匮乏,制约着浙江经济的发展速度。在东道国进行优势资源开发是浙江省企业投资建设合作区的重要动因,东道国政府对此也给予更高规格的支持力度。如华立集团除了在泰国罗勇建立了工业园区外,2010年又牵头投资柬埔寨,成立华立柬埔寨农业园,主要看重东道国柬埔寨丰富的农业资源,从事水稻、大豆、玉米、木薯、橡胶、剑麻、桑树等农作物种植与加工贸易等。根据华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网站数据,截至2021年12月,华立柬埔寨农业园已开发种植近3000公顷,园区采用“自营+平台”模式,已吸引66家企业(含个体户)参与园区种植与经营,累计带动当地就业3000余人,致力于在柬埔寨打造精品的中资海外现代化农业园区,促进中国从东盟进口优质农副产品。
2.立足优势产业,以产能转移助力产业升级。浙江省经济进入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的新常态,产业转型升级刻不容缓,但难以避免转变带来的阵痛。境外经贸合作区能为转移过剩产能提供接收地,从而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宝贵的缓冲时间以及广阔的缓冲市场,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安装“解压阀”。如2018年浙江海亮股份有限公司牵头成立浙江海亮股份有限公司(美国)工业园区,从事铜产品、导体新材料、铝基新材料研发生产等。截至2021年年底,浙江海亮股份有限公司(美国)工业园区累计投资1.16亿美元,共建成三条连铸连轧紫铜管生产线,设计产能为10万吨,主要生产用于空调制冷行业的工业管、蚊香管,以及部分用于建筑行业的小口径水道管。园区入驻企业9家,其中有1家外资企业与8家中资企业,包括海亮铜业得克萨斯有限公司、JMF公司等[1]。
3.放眼国际市场,构建区域性国际贸易新格局。当今的国际贸易格局迎来重构期,国际市场的重组划分出现区域化、板块性的特点,对国际贸易基础设施和中转平台的掌握显得愈发重要。泰中罗勇工业园基础设施齐全,罗勇工业园作为共建“一带一路”产能合作的重要平台,截至2022年4月底,位于泰国“东部经济走廊”核心区域的泰中罗勇工业园已吸引170余家中国制造企业、30余家配套服务企业投资[2]。现发展势头强劲,已开始尝试由优势产业的制造出口基地向汇集商贸、物流的综合型园区发展。2018年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牵头成立捷克(浙江)经贸合作区,从事物流、海外仓、商贸等业务。截至2021年12月底,累计投资1171万美元,累计入驻企业30多家,均为民企及捷克当地企业,涉及物流、海外仓、商贸等行业。2020年,捷克(浙江)经贸合作区被评为浙江省级境外经贸合作区和浙江省级海外仓,并入选浙江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成果,列入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捷合作优先推进项目清单》[3]。
疫情暴发以来,全球经济具有诸多不确定因素,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维护全球经济稳定尤为重要,而合作区实践证明,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点与抓手,已经发挥重要作用。境外合作区一时受到较大冲击,但浙江省相关部门及企业积极开展复工复产、云上招商等,最大限度地助力合作区及时恢复运行。近二十年浙江在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实践中已经形成“浙江经验”,以期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经验借鉴。
注释:
①数据来源:浙江省商务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