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合唱艺术从学堂乐歌的萌芽、新文化运动的传播、抗战前后的发展、建国初期的繁荣、改革开放的深化到新世纪的多元化。历经二百多年的演变,中国当代合唱艺术应该通过民族性和世界性的融合,来建构多元化的合唱音乐艺术“秩序”,形成民族性与世界性相融的当代合唱理念与审美追求。
【关键词】合唱艺术;多元化;发展;途径
【中图分类号】J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10—114—03
一、中国当代合唱艺术审美观念的多元化
1913年李叔同创作的合唱曲《春游》诞生,为中国合唱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的20年时间里,中国合唱艺术犹如雨后春笋,合唱艺术在创作、教学、展演、研究等领域都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与发展。中央音乐学院、中央歌舞团、上海乐团都成立合唱队;上海音乐学院成立指挥系;中国第一部合唱学术专著马革顺教授的《合唱学》出版。这一时期的合唱艺术逐渐摆脱了特定的政治色彩,开始相对回归合唱艺术的本身特征。音乐性、艺术性、审美性成为这一时期合唱艺术的突出特点。改革开放时期我国的文化艺术事业迎来了新契机。1982年文化部和中国音协主办了第一届“北京合唱节”,1986年第二届“北京合唱节”再度举行。1996年北京合唱节更名为中国合唱节。多届合唱赛事的举办同时也推动了中国合唱艺术的发展。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作品:田丰先生的《云南风情》、陆在易先生的《雨后彩虹》等。进入新世纪,中国合唱呈现出走出国门,与国际接轨的发展新趋势。2000年在奥地利林茨举办的第一节奥林匹克合唱比赛中,内蒙古青年合唱团和广东省实验中学合唱团获金奖冠军,随后中央音乐学院著名指挥大师杨鸿年教授指挥中央交响乐团及女子合唱团多次获得国际大奖,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的合唱水平。同一时期中国合唱创作呈现出繁荣和多元的新动向,一大批既有较高专业性、又有较强艺术性的优秀合唱艺术作品诞生。尚德义先生的《大漠之夜》、徐坚强先生的《归园田居》、杜鸣心先生的《嘎俄丽泰》、曹光平先生的《天湖·纳木错》、甘霖先生的《雪域向往》、杨鸿年先生的《引子与托卡塔》等。这些作品无论在创作题材、思想意识还是审美观念上,都具有較强的民族性与现代感,充分彰显出当代中国合唱艺术的多元化发展理念与趋势。
二、中国当代合唱艺术创作理念的多元化
从中国合唱艺术的发展历史来看,中国合唱表现政治激情的激昂、崇高风格的合唱作品一直处于一个相对的历史时期,主旋律歌曲相继被改编为合唱作品。 新时代中国合唱作品创作的多元化理念,主要体现在创作题材、创作体裁的多元化和创作手法的多样性方面。从合唱作品构成材料的不同角度来看,当代中国合唱作品创作题材的多元化,主要体现在多种题材合唱作品并存。有群众歌咏、民歌合唱、流行合唱、古诗词合唱、艺术合唱、京剧移植、戏曲唱段改编等合唱艺术形态。从歌曲本身的艺术体裁来看,当代中国合唱作品创作体裁的多元化,主要体现在多种体裁合唱作品并存。有进行曲风格的合唱作品、有抒情风格的合唱曲、有圆舞曲风格的合唱曲、有颂赞歌风格的合唱曲、有劳动歌曲风格的合唱曲等形态。除此之外,中国合唱艺术多元化创作理念还体现在,合唱创作手法的多样性方面。“新音响”和“新人声”的合唱声音理念得到构筑。“新音响”的创作理念主要体现在,有脚跺的音响、有拍打身体的音响、有双手击掌的音响、有敲打打击乐的音响。另外,在“新人声”的创作理念上,主要有无节奏的人声念白、有固定节奏的人声念白、动物声音的模仿、自然音响的模仿等多样性手段。“新人声”的创作理念最核心的一个特点就是回避歌唱性的思维,人声传统的歌唱性在合唱的编配过程中进行弱化。创作题材和体裁的多元化与多样性,同时也会对合唱风格、演唱技法和展演形式带了较大的提升。
三、中国当代合唱艺术作品风格的多元化
当代中国合唱艺术风格的多元化,首先是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多元化合唱艺术风格。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不仅合唱艺术的风格与不同历史时期紧密联系,就是其他门类艺术的风格也会与之关联。另外,运用现代作曲技法,融入民族音乐元素,将民族性与世界性溶合的艺术风格也是当代中国合唱艺术风格主要表现。由于地理环境、社会结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民俗仪式等观念差异,也会形成不同风格的民歌和民歌合唱。蒙古族民歌风格的合唱艺术,曲调悠长、音域宽广、节奏自由、低音平直,多加呼麦和颤音的唱法,以牧歌类型的长调为典型;壮族民歌风格的合唱艺术,多以同声二重唱的形式演唱,歌尾加衬词应答、歌词结构为五字句和七字句、乐调相同、三拍子结构较多、速度稍快。合唱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合唱作品客观或主观的反映社会现实,经典的合唱作品不仅具有民族性,同时还具有较强的时代感。
四、中国当代合唱艺术演唱技法的多元化
合唱作品的演唱往往受到作品风格的影响,不同风格类型的合唱作品,必须使用不同的演唱技法来与之适应。良好的合唱演唱技法,是由作品内容产生的情感和情绪引起的歌唱生理状态产生的音色,来表达作品所需要的内容。群众歌咏的演唱技法,首先要跟作品产生的背景和内容紧密联系。其次群众歌咏风格的合唱作品,大多是歌颂党和祖国,表现人民热爱生活和对大自然风光赞美的题材和内容。演唱这类合唱作品时,声音整体位置靠前、音色偏亮、真声稍多、咬字要紧,情感要甜美质朴、简洁真挚;民歌合唱的演唱技法,最为关键是要与民族性和地域性紧密结合。特别是原生态风格的民歌合唱演唱时,尽量用乡音母语,以真声、白声为主,调节舌位使歌唱位置靠前,可适当减少共鸣和泛音量,使演唱接近说话状态突出地方风味;古诗词类合唱曲的演唱技法,主要把握住古曲所蕴含的风骨、意蕴、典雅和古朴,讲究音质的纯美和情绪的内敛。演唱时注意情绪的把控,歌唱位置保持稳定统一,音量适中、音色圆润柔和;流行合唱作品演唱技法,最主要是强调气声的运用与控制,不需要过于集中且较高的共鸣位置,可将声音控制在软腭和咽部,使气息均匀的流动,注意出字、归韵、收声;流行合唱作品演唱时声带不需要过于闭合,可以根据作品需要演唱出一种气声或沙哑的音色,增强艺术感染力;艺术合唱是合唱形态中形态稳固的一种类型,艺术合唱的演唱技法相对统一和规范。轻声、高位、直声是艺术合唱演唱声音技法的三要素。用较轻的声音练习或演唱,可以获得音色、音准良好的判断,从而得到和谐的声音。所谓的高位置指的是在尽可能的打开喉咙的基础上,让人体的头腔与胸腔通过打开的喉咙形成一个统一的共鸣空间,这样便得到一个更为相似的人声共振和泛音,获得差异性小融合性高的合唱音色。直声是指演唱过程中尽量减少装饰性的声音,保持平直的线性声音观念。具体说来,艺术合唱的演唱技法就是,强调高位置的头腔共鸣,注重声音色彩的变化,适当打开喉咙,在积极的气息支持下直声靠前演唱。
五、中国当代合唱艺术表演形式的多元化
进入新世纪,中国的合唱艺术家们不仅在创作观念、演唱技法等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同时还在合唱的表演形式上也有了新的思考,实现了当代中国合唱艺术表演形式的多元化。天津南开大学合唱团运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大胆的艺术创作与表演,多次在国际国内重要合唱赛事获奖。特别是该团具有代表性的《梨园盛世情》《霸王别姬》《花木兰》《精忠报国》等大型作品,用表演民谣合唱的形式,融合贯通中国传统的文学、戏剧、武术等元素,是中国高校合唱艺术团体的佼佼者之一。“八秒”合唱团主要由浙江音乐学院在校学生组成,由著名指挥家阎宝林教授于2009年创建。其多维的风格展示、多样的音色变化、丰富的队形变换和惟妙惟肖的肢体动作表演,充分展示了“八秒”合唱团科学的训练体系和舞台上可视性、可听性融为一体的独特魅力,被誉为中国合唱艺术的风向标,引领着中国合唱事业的发展。华中师范大学Tiankong合唱团是由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和其他院系学生组成,由著名指挥家田晓宝博士任艺术总监兼指挥。 Tiankong合唱团自创建以来成绩斐然,多次获得国际国内大奖,同时还录制出版多张专辑。该团在合唱的演唱技法上力求寻找一种非常空灵、质朴的声音,探寻一种纯美、和谐的中国合唱风格。可以这样说,Tiankong合唱团在声音训练、合唱音响、音乐表现及现代合唱演唱方面,充分发挥女声合唱的演唱特色,并将作品的深刻情感与内容融进纯真与甜美、空灵与质朴的音色之中,音乐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除此之外,北京杨鸿年教授合唱团、广州實验中学合唱团、深圳百合合唱团、广州小海燕合唱团、华南师范大学合唱团、天津北洋合唱团、上海彩虹合唱团等团体,在注重合唱演唱与声音控制的同时,也加入了丰富的队形变换和肢体动作表演,彰显出当代中国合唱艺术舞台表演的多元化。
六、中国当代合唱艺术组织类型的多元化
按照合唱团的职能来分类,可将合唱团的组织类型分为职业合唱团和非职业合唱团两类。职业合唱团指的是专门从事合唱艺术创作、排练和演出的专职艺术团体。合唱队员大多是高校毕业的声乐艺术人才,通过职业合唱团的考核聘用到团队中进行专职的排练、演出,根据国家相关规定获得报酬。多隶属于国家、省市和地方歌舞剧院管理运行。目前我国具有代表性的职业合唱团体有中央交响乐团合唱团、中国广播合唱团、总政歌舞团合唱团、上海交响乐团合唱团、广州交响乐团合唱团、中国国家大剧院合唱团等。非职业的合唱团主要有学校性合唱团和社会性合唱团。社会性合唱团有其独特的特点,尽管在声乐技术和演唱曲目上与专业团体有一定的差别,但是合唱团员们热情、积极、激情和质朴的一面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学校性合唱是中国合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从中小学到高校都有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合唱活动开展和合唱团体。很多省市、地方中小学的合唱团也有相对固定的场所和时间进行排练、展演。广州实验中学合唱团、厦门二中、六中合唱团、深圳中学合唱团可以说是学校性中小学合唱的佼佼者,在国际国内都屡获大奖。学校性的高校合唱团发展也比较突出,如华中师范大学的TianKong合唱团、浙江音乐学院的“八秒”合唱团、天津南开大学合唱团、华南师范大学合唱团等为代表性的非职业学校性合唱团体。非职业合唱的学校性合唱团体在完成合唱艺术活动排练演唱的同时,还有效的借助合唱艺术实施了学校的美育,不仅提升了参与合唱同学的素养,同时还大大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20世纪世界合唱发展的特点之一,就是把合唱教育作为音乐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不论是匈牙利柯达伊教学法,还是德国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等世界各国的音乐教育,都把合唱作为核心之一。在全面推动音乐教育的同时,学校性合唱也是整个国家艺术发展的基础。可以说:“学校性合唱是一种艺术教育,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七、结语
中国当代合唱艺术应该通过民族性和世界性的融合,来建构审美观念、创作理念、艺术风格、演唱技法、表演形式、组织类型等多元化的合唱音乐艺术“秩序”,形成民族性与世界性相融的当代合唱理念与审美追求。从音乐文化的层面言之,中国当代合唱艺术要在民族艺术与现代艺术的两极之间寻求平衡。
参考文献:
[1]周沛然.合唱指挥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2]申波.音乐艺术的审美阐述[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
[3]马革顺.合唱指挥文集[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4]威廉·埃曼.合唱队的声音训练[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赵亚伟(1983—),男,汉族,云南大理人,艺术硕士,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合唱指挥与民族音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