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刘少奇对劳动教育的探索

2023-09-15 19:30闫冰张澍军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

闫冰 张澍军

[摘要]刘少奇在探索新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道路上,对劳动教育进行过系统探索,他围绕“劳动教育”提出诸多重要思想观点,其认为劳动教育要继承劳动最光荣的革命传统;要树立尊重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思想观念;要坚持“学好本领、建设祖国”的劳动教育导向;要坚持“两种教育制度”与“两种劳动制度”相结合。刘少奇劳动教育思想形成受多维因素影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是其理论渊源,新中国需要一大批有知识文化的劳动者是实践基础,受家庭教育影响与中国传统文化熏陶是个人成长因素。刘少奇劳动教育思想虽然带有时代烙印,但是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对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仍具有启发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劳动教育要坚持唯物史观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指导;劳动教育要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体现时代特征有机统一;劳动教育要关切尊重职业、增强对劳动人民感情的现实诉求;劳动教育要坚持“报效国家、奉献社会”的教育导向。

[关键词]劳动教育;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实践基础;尊重劳动

[作者简介]闫冰,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广西南宁 530022;张澍军,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荣誉教授,思想理论教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吉林长春 130024。

[中图分类号] D642,C9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23)04-0016-06

2023年是刘少奇诞辰125周年。刘少奇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外交和党的建设等领域都建立了卓著功勋。①刘少奇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劳动教育进行系统探索,研究他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劳动教育思想,主要基于两方面考虑,其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劳动教育写进党代会报告,足见党和国家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刘少奇在新中国建设中,围绕劳动教育,形成许多真知灼见,研究刘少奇劳动教育思想对于今天开展劳动教育大有裨益。其二,当前关于刘少奇的文本研究还不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刘少奇同志的经济思想、治国理念和《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理论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教科书,应该好好学习、研究和宣传。”②有论者指出:刘少奇研究成果“同刘少奇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的贡献不相称”“同刘少奇在党和国家中所处的地位不相称”。③另外,通过文献分析发现,目前学界关于刘少奇劳动教育思想研究成果虽然不少,但是主要集中在他提出的“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方面。透过刘少奇的讲话、报告、信件、批语等,可以发现其关于劳动教育的论述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思想体系,本文从刘少奇劳动教育思想的形成、内容与启示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刘少奇劳动教育思想形成多维因素分析

任何一种理论思想都是时代的产物,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刘少奇劳动教育思想也不例外,它的形成是受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

(一)理论渊源: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

刘少奇接触马克思主义较早,系统学习过马列主义经典著作。1920年,他在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发起成立的上海外国语学社学习了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和李汉俊翻译的《马克思〈资本论〉入门》等马列主义理论课程。1921年,刘少奇在莫斯科东方大学更加全面深入地研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劳动教育有诸多论述,对刘少奇劳动教育思想产生较大影响。这些论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关于劳动重要性的论述。马克思指出:“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④恩格斯更加直截了当:“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⑤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既把人同动物区别开来,又把人与自然界联系起来。这使刘少奇深刻认识到劳动是人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二是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论述。马克思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并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⑥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劳动以外的教育和没有劳动的教育是不可能存在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现实的必要性。立足于新中国国情,刘少奇认为实现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既有可行性,也有必要性。三是关于实现共产主义离不开劳动教育的论述。列宁指出:“从小就受到自觉地有纪律的劳动教育,就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新一代人”⑦,“如果不把青年一代的教学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⑧。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内在要求加强劳动教育,这既是培养人的需要,也是促进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基本要求。刘少奇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为理论依据阐述其劳动教育思想,他们的论述构成刘少奇劳动教育思想的理论来源。

(二)实践基础:新中国建设需要一大批有知识文化的劳动者

新中国成立前夕,物资严重匮乏,土地大量荒芜,工农业基础十分薄弱。工农业总产值466亿元,同过去中国经济发展的最高年份相比,工业总产值减少了一半左右,粮食减少四分之一,棉花减少近一半;与此同时,全国各地旱、冻、虫、风、雹、水灾相继发生,尤以水灾最严重,被淹耕地约1亿亩,灾民約有4000万。⑨刚刚成立的新中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迫切需要一大批有知识文化的劳动者。刘少奇指出:“现在我们是知识分子太少了,专家太少了,技术人员太少了,搞建设就感觉人才太少。”⑩为提高广大劳动人民文化水平,党在新中国成立时确立“学校向工农开门”的教育方针,采取种种措施优先照顾工农青年、工农子女入学。?短短五年时间,已实现全国小学生中工农成分占80%以上,中学生中工农成分占60%以上。?当时存在两种问题:一方面是国家教育条件与资源不能完全满足中小学升学需要。另一方面,工农子弟由于在旧社会中缺少教育机会,祖辈背负“文盲”包袱,在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部分人滋生了摆脱从事体力劳动的思想,“种地没出息”“做工没前途”之风开始在学校蔓延。这两方面的问题都不利于人才培养。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新中国建设培养一大批有知识文化的劳动者成为刘少奇劳动教育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三)个人因素:受家庭教育影响与中国传统文化熏陶

刘少奇劳动教育思想形成的個人因素,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受到家庭教育影响。刘少奇祖辈以“老成持重、耕读传家”著称。?其父刘寿生是一个受过教育的农民,读书明理,为人忠厚。母亲刘鲁氏勤劳俭朴,心地善良。刘寿生教育子女方法有两条,一条是从小教习子女耕作本领。刘寿生要求家庭成员都要承担必要的劳动任务,所有耕作技能都要学会。刘少奇从小就在父亲带领下参加力所能及的田间劳动,五六岁时跟着大人到田边放牛、割草、砍柴、挖野菜,八九岁便与邻居家的孩子一道独立从事各种野外劳动。刘少奇从小生活在一个勤劳、节俭、家规严格、紧张有序的家庭环境里,父亲的爽直、忠厚、躬亲劳动而善于指挥,母亲干练、坚毅、任劳任怨,以及哥哥姐姐们勤勉努力,这种可贵的农家作风,深深地影响了刘少奇幼小的心灵,使他从小就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也培养了他与劳动人民的感情。另一方面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熏陶。正如有论者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在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员的知识结构中占有相当突出的位置,对传统文化表现出兴趣和爱好则成为这一群体的通性。”?刘少奇作为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重要成员之一,也不例外,他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这与刘寿生另一条教育子女的方法有关。这条方法就是送子女入私塾读书。1906年,八岁的刘少奇就到柘木冲上私塾,主要学习《三字经》《千字文》《论语》。九岁又到罗家塘上私塾,主要学习《大学》《中庸》《孟子》等。后来,他又陆续学习了《诗经》《左传》等一系列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刘少奇在阐述其劳动教育思想时,曾引用儿时诵读的《三字经》中“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话语,认为中国古代就有一边劳动,一边读书的传统。中华民族勤劳善良的传统美德为刘少奇劳动教育思想形成提供了文化基因。

二、刘少奇劳动教育思想主要内容透视

刘少奇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既立足于党的光辉历程,又着眼于现实需要,特别是把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主要形成四大思想认识,对当时劳动教育实践发挥着指导作用。

(一)继承劳动最光荣的革命传统

中国共产党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史,是一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锻造的优良传统,特别是在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时期,为克服经济困难,中国共产党在各抗日根据地掀起了一场大生产运动。老一辈革命家身先士卒、垂身示范,毛泽东开起了菜园;周恩来成了纺线能手;朱德背箩筐到处拾粪积肥。刘少奇认为劳动是光荣的,吃苦耐劳,艰苦奋斗作为党的优良传统应该得到继承与弘扬。刘少奇同时指出:“值得注意的是一部分干部和一部分青年渐渐遗忘了这种优良的传统。”?如何继承劳动最光荣的革命传统,刘少奇强调:“今天新中国青年学生们参加课余劳动、勤工俭学,就是继承我们先辈的光荣传统。”?为勉励学生向老一辈革命家学习,继承和弘扬劳动最光荣的革命传统。刘少奇用老一辈革命家的先进事迹教育学生。他在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广东等地视察时,多次列举周恩来、邓小平、李富春、李维汉、聂荣臻等革命家青年时期一面劳动,一面学习的事迹,为学生树立榜样。刘少奇指出:“现在大学生、中学生是否也可以提倡一下勤工俭学,一方面改善生活,自己搞点学费,另一方面也是劳动教育……劳动不但不丢人,而且是光荣的事。”?

(二)树立尊重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思想观念

一切有利于人民的劳动,一切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的劳动,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应当得到尊重。然而,新中国成立后,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大中小学生中存在着某种轻视劳动、看不起劳动人民的现象。刘少奇指出:“不少青年读书读到初中毕业或高中毕业,就看不起工人和农民,看不起理发工人、缝衣工人、厨师。”?针对部分学生认为做工人没出息,做农民不光荣,甚至感到丢人,刘少奇反问道:“许多青年学生的父母是种地的,难道能说他们的父母丢人了吗?许多人祖祖辈辈是种地的,难道能说他们祖祖辈辈丢人了吗?全国农业人口共五亿多,难道说他们丢人了吗……说五亿多人民的劳动是丢人、没出息的、不光荣的,这还了得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观点,是劳动人民的观点吗?是无产阶级的观点吗?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吗?”?为什么在青年学生中间会存在这种思想,刘少奇分析认为:“一方面受中国封建社会‘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落后思想影响;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在进行劳动教育的时候,一般道理讲的多,联系实际少。”?如何看待劳动、如何对待劳动人民,刘少奇指出:“劳动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劳动者乃是文明的创造者。因此,劳动应该成为世界上最受尊敬的事情,劳动者应该成为世界上最受尊敬的人们。”怎样才能使学生树立尊重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思想观念?刘少奇认为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针对学生。刘少奇指出:“现在已经得到了一定书本知识的中小学毕业生,应该毅然决然地、愉快积极地投入到生产劳动中去,特别是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获得生产斗争的实际知识,使书本知识和实际知识结合起来,促进自己的提高和发展。”“我们劝告一切下乡的青年学生,要用心地搞好自己同农民群众的关系,不要采取对乡村一切都看不惯,对一切都乱加指责的傲慢态度。”二是针对学校。他强调:“我们培养的不应该再是那种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学校要组织学生参加课余劳动,就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通过实际劳动操作去体会人类劳动的伟大作用,增加对于劳动人民的了解和对劳动人民的情感。”三是针对自己及家人。刘少奇以身作则,带头尊重劳动、尊重劳动人民。在全国首届群英会上,刘少奇紧紧握着掏粪工人时传祥的手说:“你掏大粪是人民的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这只是革命分工不同,都是革命事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刘少奇严格要求子女尊重劳动、尊重劳动人民。据刘少奇夫人王光美回忆说:“源源(刘少奇之子)有一段时间从学校回来就把脏衣服扔给赵阿姨洗,自己不愿意洗,少奇同志知道后,专门找他谈话进行了严厉批评,给他讲了许多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劳动光荣、不爱劳动可耻的道理,从此以后再也没发生这样的事情。”刘少奇尊重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立场鲜明,态度一以贯之。

(三)注重“学好本领、建设祖国”的劳动育人导向

刘少奇认为劳动教育的导向应该是“学好本领、建设祖国”,意蕴有三:一是劳动创造了世界。刘少奇把教育内容分为四种,第一种是唯物史观教育,劳动创造世界被刘少奇列为唯物史观教育第一条。刘少奇指出:“有些人不懂得世界是劳动创造的,而以为是知识创造的,不懂得知识与劳动的关系。”学习知识有利于更好地劳动,而劳动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刘少奇关于知识与劳动关系问题的论述解决了学生思想上的困惑,为劳动教育导向是“学好本领、建设祖国”提供了依据。二是劳动教育最终归宿是要服务于国家建设需要。刘少奇在中国人民大学开学典礼上指出:“你们是吃着人民的小米学习的,如果毕业后不能很好地为人民服务,那就不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对赴苏留学生的讲话:“你们要下定一个决心,为人民学习,为国家学习,学成以后为人民工作,为国家工作。”他对自己的子女也是这么要求,在给刘允若的信中写道:“你现在正在学习技术,也就是准备学会一门本领以便为祖国服务。”三是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刘少奇指出:“一个学校是否成功,不在学生毕业时的总结,而在毕业后的社会工作中才能证明。”在与许昌师生座谈时,他勉励青年毕业后到祖国需要的地方、艰苦的地方建功立业,在学生中间引起强烈反响,许多学生表示,只要祖国需要,我们马上打起行李就走。许昌一高三年级一班十二名同学,为了表示决心,联名向《中国青年报》写了一封信,诚恳要求向党中央转达他们服从祖国需要、奔赴艰苦地方的愿望。在刘少奇这一思想引领与鼓舞下,全国许多城市知识青年自愿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锻炼、发展。1955年9月,刘少奇为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题词:“学好本领,建设祖国”。这一题词是对劳动教育导向的生动诠释。

(四)坚持“两种教育制度”与“两种劳动制度”相结合

1953年到1954年,刘少奇注意到两个问题,一个是升学矛盾突出,教育供需不平衡。另一个问题是在校学生生活艰难,很多家庭无力负担子女上学,面临辍学。为解决这两大问题,刘少奇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思想。1958年5月,刘少奇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我国应有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的讲话:“我们国家应该有两种主要的学校教育制度和工厂农村的劳动制度。一种是现在的全日制学校教育制度和现在工厂里面、机关里面八小时工作的劳动制度。这是主要的。此外,是不是还可以采用一种制度,跟这种制度相并行,也成为主要制度之一,就是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劳动制度。”刘少奇在不同场合对“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作了补充说明。1958年6月,刘少奇给时任劳动部部长马文瑞的信中写道:“实行这种劳动制度和学校制度的工厂,就使工厂和学校完全合而为一了。”1958年7月,刘少奇到天津视察时指出:“学校工厂合一,工厂就是学校,学校就是工厂。”刘少奇所提到的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并不是完全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劳动制度,同时也是教育制度;教育制度,同时也是劳动制度。1958年9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普及教育要以大量发展业余的文化技术学校和半工半读学校的形式为主。”“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思想在现实中得到推广和应用。全国许多地方兴起创办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学校的浪潮。刘少奇创造性地提出“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的思想,不仅解决了当时教育领域存在的矛盾,而且克服了中国长期存在教育制度与劳动制度相脱节的问题;同时,也为国家培养人才探索出一条新路。

三、刘少奇劳动教育思想现实启示

刘少奇劳动教育思想虽然具有时代烙印,但是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对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仍然具有启发性。

(一)劳动教育要坚持唯物史观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指导

纵观刘少奇劳动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是坚持唯物史观、特别是它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刘少奇在论述其劳动教育思想时,多次强调要结合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他指出:“最近各地都已经重视劳动教育,当然这是好的,但是如果不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点……那是肯定不能解决什么问题的。”刘少奇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唯物史观的指导意义。他在一次讲话中追问:“世界是什么创造的?饭哪里来的?房子哪里来的?一切都是工人农民创造的。”刘少奇站在马克思主義劳动观、唯物史观的高度回答了为什么要尊重劳动、为什么要尊重劳动人民等重大原则性问题,解决了人们对待劳动教育的态度问题、思想问题,引导人们在实践中自觉地把劳动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当前,智能时代到来,人类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劳动形态发生较大变化,但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唯物史观所揭示的劳动本质没有变,人们在劳动教育中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一方面有助于端正人们对劳动教育的态度,站在人类发展角度重新认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有助于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所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如“人类是劳动创造的,社会是劳动创造的”,“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由之路”,“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等,进而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到实践中去。

(二)劳动教育要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体现时代特征有机统一

老一辈革命家为探索民族独立、国家富强道路,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始终保持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作风。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辛勤劳动,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生产力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但是中国共产党人吃苦耐劳、艰苦奋斗优良传统不能丢。这是由中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要求。党崇尚劳动最光荣的革命传统是中国人民取得胜利的精神动力和基本保障。针对现实生活中出现“艰苦奋斗已过时”的论调以及“啃老族”“躺平”“摆烂”等现象,大中小学仍要大力弘扬劳动最光荣的革命传统,激励学生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坚决反对不劳而获、好逸恶劳、挥霍无度等思想与行为。恩格斯说:“劳动本身经过一代又一代变得更加不同、更加完善和更加多方面了。”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爬坡越坎期,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劳动教育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同时也要适应劳动新形态的变化,与时代发展同向同行、同频共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特征与要求。大中小学要把劳动最光荣的革命传统与新时代倡导的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让学生深刻理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劳动才能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实现。

(三)劳动教育要关切尊重职业、增强对劳动人民感情的现实诉求

作为新时代劳动者所从事的职业虽有不同,但无贵贱之分,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可缺少的。审视现实发现,歧视劳动者和劳动职业的现象仍时有发生。一些老师或家长为了教育孩子,常常指着清洁工说:“不好好学习,你将来就跟他们一样扫大街”;指着农民工说:“如果不努力,你只能跟他们一样去工地搬砖”。久而久之,给孩子造成错误认识,建筑工、农民工、清洁工等被认为是低下的职业,而公务员、医生、律师等被认为是体面的职业。这种认知让孩子从小就不懂得尊重职业、尊重劳动人民,见到清洁工人绕着走,见到农民工退避三尺等现象屡见不鲜。刘少奇曾严厉批评那些看不起理发工人、缝纫工人、厨师、农民的现象,认为劳动教育就是要去掉这些错误的观点,改变轻视体力劳动的态度,走到劳动人民中间去,建立与劳动人民的感情。当前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要有机融入职业教育,强化学生职业不分贵贱的意识,培养与劳动人民的感情。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发力。家长要为孩子树立榜样,以身作则,尊重一切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职业劳动。学校要把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有机结合,开展职业体验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劳动成果来之不易,树立正确职业观念。社会要积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各行各业劳动工人的氛围,为学生搭建接触各行各业劳动工人的平台,加强学生对劳动职业的了解,拉近学生与劳动人民的距离,鼓励学生以志愿者身份参与到各行各业中去,在劳动实践中激发对劳动的热爱和对劳动者的尊重,激励学生长大后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四)劳动教育要坚持“报效国家、奉献社会”的教育导向

刘少奇关于劳动教育要坚持“学好本领、建设祖国”的价值导向,与《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要把握“报效国家,奉献社会”的育人导向,实质是一致的。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提出要在全社会弘扬奉献精神。培养什么人,是教育首要回答的问题,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中国的教育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一部分,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劳动教育导向要旗帜鲜明,即培养“报效国家,奉献社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旁观者,更不是反对派。当前,大中小学生受到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影响,尤其是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西方价值观念侵蚀,部分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职业选择上坚持以自我为中心、私利至上,应通过劳动教育及时予以纠正。大中小学要正确把握劳动教育导向,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劳动教育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劳动教育中自觉强化学生社会责任与担当,增强学生奉献服务意识,在劳动实践中砥砺学生道德品格,让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底色。在奋进中国梦的征途上,引导学生把个人成长与国家需要结合起来,立志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将来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总之,刘少奇劳动教育思想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而且具有现实意义,大中小学都可以从刘少奇劳动教育思想中汲取智慧与力量,遵循大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全面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注释]

①习近平.在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8-11-24(02).

②文岩.“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重要意义[N].人民日报,2015-07-09(09).

③黄峥.刘少奇研究[N].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331.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0.

⑤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30.

⑦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6.

⑧列宁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20.

⑨钟文.开国总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6.

⑩刘少奇论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100.

?王爱云.为了平等而不平等——从学校向工农开门看新中国的教育平等努力(1949—1965)[J].安徽史学,2016(03):153-158.

?程万里.劳动教育诸问题[M].武汉:中南人民文学艺术出版社,1954:23-24.

?闫建琦,王双梅.刘少奇年谱(第一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1.

?李方祥.中国共产党的传统文化观研究[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67-68.

?刘少奇论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189.

?刘少奇论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193.

?刘少奇论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169.

?刘少奇论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178.

?刘少奇论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176.

?刘少奇论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176-180.

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9.

刘少奇论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179.

刘少奇论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182.

刘少奇论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194.

李新芝,谭晓萍.刘少奇纪事(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816.

李新芝,谭晓萍.刘少奇纪事(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812.

刘少奇论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61.

刘少奇论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67.

刘少奇论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98.

刘少奇论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113.

刘少奇论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131.

刘少奇论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104.

李新芝,谭晓萍.刘少奇纪事(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717.

刘少奇论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150.

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24.

刘少奇同志关怀天津半工半读教育[N].天津日报,1980-05-17.

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858.

刘少奇论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180.

刘少奇论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33.

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30(01).

习近平.在乌鲁木齐接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先进人物代表向全国广大劳动者致以“五一”节问候[N].人民日报,2014-05-01(01).

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4-29(0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95.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
孩子的劳动教育应从家庭教育中抓起
让劳动教育真正走进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