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香
【关键词】“00后”群体 思维模式 择业观念 发展诉求 【中图分类号】D432.6 【文献标识码】A
“00后”青年“整顿职场”一度成为豆瓣、小红书、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的热门话题,“00后”群体也因此而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名为“又是整顿职场的一天”豆瓣小组,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发展了近5000名组员,他们自称是“自由的螺丝钉”,亮出争取应得权益、做自我意识觉醒的职场人等鲜明观点,他们分享与交流自己整顿职场的经历、经验与付出的努力。
“00后”能否真正整顿职场?“00后”为什么敢于整顿职场?“00后”整顿职场需要具备什么条件?“00后”有着怎样的思维模式、择业观念与发展诉求?这些问题折射出的是我们对新生代“00后”群体的深层次认知与理解,与之相伴的是人们喜忧参半、期待观望等心态与评价。如何理解“00后”群体,成为接纳、包容、关爱、支持这一群体发展的基础与前提。
“00后”群体被称为千禧一代、互联网原著民、数字土著、虚拟一代、数字青年等。他们出生于中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时期,成长在数字技术迭代更新、生活资源相对丰富、多元化与复杂化并存的发展环境之中,这种特殊的成长环境与人生经历,使得“00后”呈现出与其他代际明显不同的特点。
思维模式与人们的生存环境、成长经历、认知模式密切相关,是人们在长期学习、生活与工作中对待与处理问题所形成的思考方式,决定一个人对待问题或事物的认知、看法与观点,以及处理问题的行动方式与逻辑。“00后”群体的数字化生存方式直接影响并塑造了他们特有的思维模式。在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开放性社会环境之中,“00后”群体自小便处于现实生存与数字化生存合二为一的生存状态之中,兼具现实社会真实身份与多重数字(虚拟)身份的整合性特征。他们运用自己所掌握的数字技术或信息技术,自由自主地在数字空间或互联网平台求知、探索、交往与娱乐,去验证、思考与践行在现实社会空间中所学到的知识与观念;同样,他们也会将现实社会空间中的一些困惑与迷思迁移到网络空间,去探讨、去找寻相应的答案。因此,“00后”群体的社会化具有数字时代的特征,呈现出线上线下交互影响的复杂性。
作为网络原住民的“00后”群体从小就具有获取更多信息与知识的能力,掌握网络空间多维搜索、验证观念与信息的方法与手段。据《第一财经》杂志发起的“00后新主张”大调查数据,在获取学习新技能的途径方面,“00后”群体中线上搜索相关知识的文字、视频、音频的占76.66%,订阅公众号、专业领域网红、UP主的占66.76%,线上网课学习的占62.92%,看书学习的占65.32%,线下报名参加培训班的占21.33%,向熟人请教的占34.01%,其他占0.77%。①可见,他们从网络上学习与获得信息的占比远远大于在现实社会中的学习与获得。相比其他代际,“00后”群体思维边界的拓展性更强,也更加见多识广,更容易受到互联网络弱关系的影响,而现实强关系的影响相对减弱,他们的认知与思维模式出现了多元化、自主化与分散化的特征,即出现了自我中心式的碎片化、相关性认知与思维模式。他们会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所关注的事件进行相关信息的收集与传播;更加注重数字空间或网络平台上自己观点与相关信息的点击率与关注度,建构和参与符合自己兴趣、爱好与需要的网络圈群;他们的交往可以超越时空,甚至可以同时同步参与不同圈群的互动。这不仅是他们获取信息、求取共识的方式,更是他们数字化生存的日常模式。
“00后”的思维模式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特征。随着大数据的进一步发展,这种相关性思维正在被大数据技术不断强化。因为大数据具有筛选与分类信息的独特优势,主要通过对原始数据的分析与挖掘,根据用户爱好与兴趣推送相关性的数据与信息,“重视相关性而非因果性,成为大数据时代人类思维模式的革命性变化”。②相关性思维使“00后”群体更加关注事情、事件、观点的相关性特质,并且使他们接受的同质化信息不断叠加,而异质化信息则不断淡出视野,相关信息背后的因果关系也自然容易被他们所忽略。相关性思维是大数据时代的主导性思维,是一种扫描式分类思维。相关性思维会强化事件或事实证据的充分性,但是无法真正让人们了解这些相关信息背后的深层原因与逻辑,容易形成共性的思维特征,即“00后”群体相关性思维增强,但因果关系思维相对减弱,呈现出思维有广度但深度不足、思维关联性强但系统性不够的特点。同时,相关性信息增多,也容易使“00后”群体卷入网络热点事件,成为炒作信息的主体或者成为被炒作的对象,如有关“00后”青年整顿职场等信息的集聚传播,就容易引发他们的关注与参与。
开放、多维、自主、相关的思维模式塑造了“00后”群体对待问题与处理问题的行为范式,容易使其出现以自我为中心式的论证与交往,表现出较强的行为自主性特征。他们善于运用更多相关性的信息证据来证明自己观念与行动的可靠性、合理性和正当性,而且这种相关性信息证据更多是从数字空间或网络平台搜索寻找生成,只要有足够多的人与自己观点一致、行为相似,就可以在网络空间围绕同质化信息进行更多的互动、分享与交流。很多“00后”不会在意到底有多少人与自己观点不同,而更在意有多少人与自己观点一致、感受相同、体验相似。所以在现实生活空间中,他们可能弱化与他人的交往,出現群体性孤独现象并享受这种孤独,因为现实中有没有和自己观点行为一致的人并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在网络空间能够找寻到与自己观点行为一致的同行者。
正因如此,“00后”群体的人际交往是立体的、线上线下交互的,平等与趋同性较强。这种交往会因为综合应用文字、语音、视频、图片、表情包等交往符号而变得更为生动直观。这也是“00后”青年整顿职场豆瓣实践小组活跃、知乎跟帖众多的缘由所在,这是他们自我认同、自我肯定、自我表现的方式,也是数字化时代他们聚合共享的一种呈现方式。
期待高质量就业,是每一个进入职场的新生代都会有的职业预期,而择业观念会直接影响与决定他们的职业预期、职业选择及职场行为。当然,择业观念也会随着时间推移、所处情境的变化、重大事件影响等因素而产生相应的改变。“00后”群体的择业观念呈现出明显的自主性与多元化特征,这与数字技术飞速发展所带来的就业市场变化、“00后”群体独特的思维模式及其家庭条件密切相关。
任何一个群体都兼具普遍性与特殊性,我们在看待新生代的特点时,要关注代表大多数成员的普遍性特征,择业观念亦是如此。我们不能简单地以特殊代替普遍,以部分代替整体,不能过分夸大部分“00后”青年的职业选择和他们在职场中的行为表现,形成对一代人标签化的评价,而是应该站在相对客观的立场上进行分析与判断。
理性、务实、灵活、自由是“00后”群体普遍性的择业观念,但这不是一种绝对性的观点与认识,而是通过比较得出的、相对的评价性观点。“00后”群体与所有代际一样,都对未来从事的职业有美好的期待和憧憬,并且他们中的大多数都能理性而务实地对待自己的职业选择。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进行的一项关于“00后”的调查数据显示:“00后”受访者在选择工作时,主要考虑的是薪资待遇(73.5%)、行业前景(61.1%)、有发展空间(58.8%)、符合兴趣爱好(53.9%)、稳定性(48.8%)、专业匹配度(41.9%)、自由度(36.7%)、所在城市(36.5%)、团队氛围(33.8%)和有双休(33.5%)等。③《2022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数据报告》显示,应届大学毕业生中选择在上海求职的占85.86%,杭州占75.38%、重庆占72.23%、成都占71.07%、深圳占69.90%;在择业企业类型方面,选择央企、国企的占42.32%,选择互联网公司的占22.26%,选择民营上市公司的占13.82%,选择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的占12.96%,选择中小型创新创业公司的占8.64%。④据《第一财经》杂志发起的“00后新主张”大调查数据,有78.57%的受访“00后”对“996”这一职场现象持负面印象,希望能够朝九晚五的占43.71%,希望有稳定职场环境的占41.02%,希望下班后有私人时间的占71.09%,老师、医生职业和大型国企工作最让他们向往。⑤58同城联合赶集直招发布的《2022年毕业季调研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有22%的“00后”毕业生想从事互联网工作,愿意接受加班的毕业生占88.1%;根据智联招聘《2022年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2022届高校毕业生中,选择单位就业的占50.4%,选择自由职业的占18.6%,选择慢就业的占15.9%。⑥
以上针对“00后”的调研数据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是被调查对象所处的现实情境不同所致。例如,在校大学生与毕业生对“996”的态度明显不同;在校大学生大多持否定态度,但是毕业生大多数能够接受加班。被访谈的在校大学生主要谈的是未来的职业预期,显然对未来预期总会存在理想的成分和应然的想法,而毕业生正面临着现实的职业选择,他们往往会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只要我们留心关注“00后”群体经常参与评论的网络社交媒体平台,就可以发现他们有关职业选择的普遍性共识,那就是他们更多关注的是未来发展的空间与可能,期待拥有良好前景、符合自己興趣爱好和薪资待遇要求以及相对稳定的职业。
从这些调研数据来看,“00后”群体的择业观还是比较理性务实的,他们中有很多人向往大城市与新一线城市,认为大城市与新一线城市可以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高层次的发展平台,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现实人际关系的消耗和负累。他们对新兴职业感兴趣,譬如上述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针对“00后”的调查显示:有92.7%的受访“00后”对新职业感兴趣。实际上,新职业大多是与数字技术相关的职业,包括一些自由职业,尽管充满了创新性与挑战性,但是工作形式更加灵活自由,这对不少“00后”颇具吸引力。他们愿意成为自由职业者,甚至成为拥有多元职业的斜杠青年,他们往往不太在意职业的社会地位或者实现财务自由的程度,而更在意具有自我支配时间与精力的优势,不愿被固化职场文化所束缚。他们也承认自己是螺丝钉,但前提是自由的、自主的,而不是被他人随意固定的。相较于其他代际,“00后”群体更具有择业的规划意识,更关注自己的内在诉求,职业选择更加理性务实,他们对发展平台、就业机会、职业前景、薪资待遇、生活成本等都有自己的预期与想法,当然,他们也会根据自己处境变化而进行择业标准的调整,作出符合自我情况的理性选择。
“00后”青年整顿职场的现象,让一些人误以为“00后”群体不适应职场文化、不能融入职场群体。实际上,发生在部分“00后”身上的这些行为看似轻率、冲动,然而却有着理性的诉求与考量,那就是他们已经作出了决然退出的打算,甚至毫不犹豫拿出法律武器来保障自己的权益。据《第一财经》“00后新主张”大调查数据:有24.69%的受访“00后”表示正在“整顿职场、重拳出击”,但大部分“00后”认为,这更像是一个别人家孩子式的传说。⑦显然,在一定讨论环境中所作出的判断和持有的观点,与现实情境中所作出的选择是完全不同的。
有关“00后”青年“慢就业”的现象也是引人关注的择业观问题。这其中当然不排除个别青年对就业采取逃避与躺平的方式,但是更多的“00后”有着自己择业的想法、打算和行动节奏。之所以“慢就业”,是因为他们不再简单地为就业而就业,不再坚持“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他们中有的是为了追求自己想要的工作与生活,有的愿意找寻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工作,有的希望所选择的工作与自己的爱好、兴趣相一致,等等。这个慢的过程是他们找寻职业兴趣与职业定位、为从事某种职业进行积累、坚定自己职业选择的过程,既是蓄势待发的过程,也可能是谋定而后动的准备。对这些“00后”青年而言,就业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可以慢慢来的选择,是因为他们没有生存的后顾之忧,家庭可以给他们提供相应的经济支撑。在没有正式工作收入之前,他们的家庭可以为其提供充足的生活费用,使其拥有一定的消费选择权;而且父母可能也是这些“00后”青年“慢就业”的积极支持者。
此外,部分“00后”青年频繁跳槽现象也是这种择业观的一种表现。一部分人希望通过体验找寻自己喜爱的职业,或者发现下一个更符合自己要求的职业,他们需要在不断跳槽的过程中实现自己职业经验的累积。当然,这既可能是一种理性的选择,也可能是不知道自己到底能够从事何种工作的尝试,更可能是择业焦虑的外在表现,进而通过职业体验与探索来减少自己的职业焦虑。这其中虽不排除非理性因素,但总体来看还是有着理性的诉求与目的。
“00后”群体的思维模式与择业观念有着鲜明的主体性特征,他们更加彰显与突出自我感受、自我认知、自我选择与自我决定,他们关注与搜集互联网上与自己相关的信息,以“我”本身的诉求作为出发点。正是因为突出自我与自主,“00后”对职场上的地位平等、被尊重、被关怀、被重视、被认可的内在诉求更加强烈,他们往往会对那些自己感到不平等、不被尊重、不被认可的现象更加敏感,可能会一定程度上在内心放大这一类问题对自己的负向影响,甚至直接引发他们激烈的现实反应与行动。
与其他代际相比,“00后”群体更注重自我发展规划。在择业问题上,他们倾向于选择符合自我规划、自我兴趣、自我特长与自我预期的职业。在整顿职场的有关讨论之中,有人对“00后”“反向背调”感到诧异。这可能只是单向度地考虑就业市场中企业的主导性,或者是不了解“00后”群体的特点。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对于自己所青睐的行业、职业及企业,很多“00后”青年都会提前通过网络搜索等多种方式进行一番了解、调查,这是他们自主性的外在表现。职业选择的双向性在他们身上表现更为突出,他们被选择的过程,也是他们进行自主选择的过程。
在上述调查中,尽管一部分“00后”受访者倾向于选择稳定性职业,但越来越多的“00后”愿意从事具有创新性与发展前景广阔的新职业,这也是值得重视的现象。新职业是新收录或者暂时未被收录进《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但已经进入公众视野、有很多人加入的新兴职业。新职业之所以“新”,是因为职业类型新、从业群体年轻化、从业方式多样化与灵活化。可以说,“00后”群体是新职业与数字经济新业态的主力军,只要现实条件允许,在新职业、新业态领域进行创新创业是他们中很多人的职业选择。他们喜欢多元而变化的职场,喜欢不同的尝试与体验,喜欢有表现自我、展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与平台。
从互联网发展的角度看,中国新职业群体发展共经历了四个阶段。有学者指出:“1990年代:web1.0时代——以信息传播为基础的新职业群体出现;2000年代:web2.0时代——以个人站长、自传播、电子商务为基础的新职业群体爆发;2010年代:移动互联网时代——以APP和小程序为基础的服务平台新职业群体蔓延;2020年代:智能物联时代——以数据、智能化为基础的千行百业新职业群体发展深化。”现在我们所处的智能物联时代最为突出的特征是“劳动的媒介化、媒介的劳动化”。⑧随着新职业群体规模不断扩大,就业形态更加灵活多样,这些新职业中的主体力量正是以“00后”为代表的青年人。一项针对新职业青年的调研数据显示:80%的人愿意选择新职业,只有20%的人愿意选择传统职业。并且被调查对象普遍认为,新职业比较有前景、有利于个人成长,值得投入其中;当然,大部分的新职业青年全年无休止地工作,他们的收入与工作时间长短正相关;他们中也存在部分青年不清楚是否可以维权和不了解维权程序等问题。⑨因为新职业有关权益保障政策制定的跟进相对不足,一些平台企业对服务规约缺乏管理弹性,新职业的岗位规范还不完善,新职业的成熟度不足等,导致一些从事新职业的“00后”青年在权益保障方面仍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和有待满足的新需求。
总之,作为职场上的新人,无论是从事传统性职业还是新兴职业,“00后”青年都面临着职业适应、职业关系建构、职业能力提升、职业价值实现等多种挑战。传统性职业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职场新人能力提升的赋能模式,而新职业除了接受专业化、职业化培养的学生外,很多“00后”青年都需要在入职前或从业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学习储备,而跟进性的培养与赋能的主导性主体不同,呈现的方法不同,效果也会有差异。同时,个人的学习能力、对从事职业的热爱程度等,也会使“00后”的职场表现存在差异、职业价值实现程度不同。
满足“00后”群体择业发展的内在诉求,需要政府部门、社会、教育、企业等多方面的积极行动,为这一群体选择适合的职业提供应有的支持。具体而言,政府部门要加大对相关政策制定的力度,尤其要聚焦新职业、新业态,针对不同的主体制定相应的政策,形成良好的就业、创业、职业保障政策体系;同时要加强对互联网络平台等相关职业信息传播渠道的监控与管理,防范虚假与不良职业信息的误导。社会层面尤其是主流媒体要发挥更大影响,积极倡导正向的择业观念,对于“00后”群体所表现出的一些特立独行的行为或现象,应当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青年观,能够站在“00后”的角度去理解、包容与接纳,建立代际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领域尤其是高等学校要在学科专业设置上突出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行业、新业态、新职业的前瞻性,进一步推动职普融通,强化产教融合发展,加强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等建设,在未来发展潜力巨大的集中性新职业领域,如数字营销、数字金融、新能源汽车、物聯网等方面设置专业或方向;同时要强化与行业、职业、岗位结合的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的体验感与沉浸感,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创新创业尝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如果能从教育层面较好地调整专业设置结构,与时俱进设立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专业,就能够有效地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同时,学校应当加强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帮助“00后”群体较好适应社会与新职业发展环境。企业也要根据“00后”员工的特点,进一步改进原有的赋能模式,有针对性地做好新员工入职培训、职场适应、职业发展等方面支持工作,增强“00后”员工的自我效能感,加快他们融入职场的速度,有效解决可能出现的一些职场矛盾问题。
简言之,“00后”群体具有追求自主、被平等对待与被尊重的需要,具有创新创业、从事新职业的热情与潜质,具有利益被关照、工作有保障的支持需要。满足这些需要,他们的职业潜能将会得到极大激发。同时,“00后”群体也应强化终身学习理念,增强自身持续学习与成长的能力,从而与时俱进地站立于时代发展的潮头,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为山东省社科理论重点研究基地“山东省志愿服务研究基地”负责人、首席专家,山东大学(合作)博导,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政管学院院长、教授)
【注释】
①⑤⑦《新世代,新主张——2022年第一财经00后“大调查”》,《第一财经》,2022年第7期。
②贾兆帅:《数字青年: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新表征透视》,《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
③孙山、金文:《92.7%受访00后对新职业感兴趣》,《中国青年报》,2022年6月30日。
④⑥时代数据:《2022届毕业生求职报告:是00后“整顿”职场,还是职场“整顿”00后?》,澎湃新闻客户端,2022年9月6日。
⑧陆舒怡、李建国:《中国互联网30年:一种新职业群体的视角》,《传媒观察》,2023年第6期。
⑨宁敏会、阿米拉:《新职业青年的现状及发展对策探究》,《产业创新研究》,2022年第23期。
责编/王妍卓 美编/陈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