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心致志·求真务实·诚实谦逊

2023-09-14 18:04王淦生
《学习方法报》语文中考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施一公心血做学问

王淦生

“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历来便是做学问的人的座右铭和人生写照。这两句话,既是对做学问者的严格要求,也揭示了他们成功的秘诀——专心致志、求真务实。人们常常会将“真善美”作为人生追求,而对于做学问的人来说,“求真”乃是他们最重要的人生目标。求真,就要舍得付出时间,就要敢于挑战权威,就要做到诚恳踏实!

一 施一公院士论“做学问”

4月,西湖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首部作品《自我突围:向理想前行》出版发行,引起了社会关注。这本书收集了施一公的50余篇文章,内容涉及其成长足迹和科教心得。

书中,施一公谈到做学问的条件:必须付出时间、要有批判性思维、诚实谦逊。

施一公在书中写道:“所有成功的科学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施一公认为,无论从事哪一种职业,要想成为本行业中的佼佼者,都必须付出比常人多的时间和心力。个别优秀科学家在回答学生或媒体的问题时,轻描淡写地说自己的成功凭借的是运气,这种客气的回答避重就轻,只是一种谦虚的说法。实际上靠投机取巧、不全力进取,而等待所谓的运气是难以取得成功的。施一公写道:“回国前,我立下郑重誓言:以科学研究为本职,要把50%以上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实验室的研究课题上。”为了做到这一点,他推掉了绝大多数的应酬和各种非学术会议,也限制自己每年参加国际会议的次数。无论是在清华大学工作还是去杭州创办西湖大学期间,他一直都没有停止过科研工作,他在科研上都保留了40%左右的时间,平均每晚的睡眠时间只有5个小时左右。

施一公写道,要想在科学研究上取得突破和成功,还必须具备批判性思维。整个大学和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分析能力,让他们掌握能够进行创新科研的方法。在谈到诚实做学问时,施一公表示,一是要实事求是,尊重原始数据的真实性;二是只有自己对具体实验课题作出了相应贡献,才能在相关学术论文中署名。

多维解读

一、做学问需要有百分之百的投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做学问、搞研究,从来没有捷径可走,需要的是全身心的投入。科研领域的每一个硕果都是心血与汗水凝成的。

二、做学问需要有批判和质疑精神。牛顿说,他的成就更多的是因为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没有对前人的超越,就没有科学的进步;敢于批判和质疑,是科学进步的前提。

三、做学问需要有严谨诚实的态度。做学问必须本着严谨、谦逊、诚实的态度。求真务实之“真”本身就包含着“诚实”的意思。诚实踏实才能让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向前。

运用示例

正如冰心诗中所言:“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每一件科研成果的背后,都是科研工作者心血、汗水和时间的结晶。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院士有着繁忙的公务,但他还是将每天超过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科研,以致挤压了休息时间。他知道,科研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

二 人到中年,求学不辍

51岁的重庆涪陵小学英语老师卢江容,考上了重庆大学的研究生;51岁的外企高管周帅,经过再次努力拿到第三张大学文凭,成为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大一新生;52岁的退休大叔鲁新林,如今成了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历史上年纪最大的一名应届生……

大学是很多人所向往的地方,每位新生都有自己的追求。卢江容从教近30年,生活压力不小、年龄渐大、各種琐事缠身,但她追求上大学的梦想一直没有熄灭。国家放开了考生的年龄限制,她和辞职回家考研的女儿成了“研友”。经过5个月的复习,通过了初试、复试,卢江容和女儿双双“上岸”,她考上研究生,女儿也圆了黑龙江大学的读研梦。周帅是北京人,20岁那年,他考上长沙铁道学院电子工程系,本科毕业被分配至北京工作,后转战IT行业。祖辈家传中医,他亦想继承祖业。2021年,他自学获得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医学学士学位。执业医师资格证需要专业的全日制学历,为此,他2022年高考成功。52岁的鲁新林2021年10月因身体原因提前退休,随后决定参加2022年的高考。鲁新林说:“我不想退休后每天打打太极钓鱼,希望可以活得更充实些,也是想给女儿做个榜样。”

多维解读

一、不断求学,保持一池活水。一个人要想保持知识储备的“一池活水”,就必须像卢江容老师一样,做到将学习、求知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真正做到“活到老,学到老”。

二、求学不辍,拓展兴趣爱好。当今时代,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一个人要想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进入新的行业,就必须以求学开道。周帅先考学后改行,乃规范路径。

三、充实人生,为后代树榜样。退休之后,不少人进入了休闲模式。鲁新林却选择参加高考,让退休生活尽显新意。以知识充实人生,给后代树立榜样,一举两得,值得称道!

运用示例

古人云: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可见,学习能给人的一生带来光明。无论是为了像卢江容老师那样保持“一池活水”,还是像周帅那样拓展就业途径,抑或像鲁新林那样以求知充实人生,学习都是能给我们、给世界带来正能量的行为。在今天这个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终身学习”应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

猜你喜欢
施一公心血做学问
写散文从做学问开始
科学为梦,一心为公
南仁东 用心血铸造“天眼”
南仁东用心血铸造“天眼”
做学问与搞创作
施一公:父亲的教诲是我前进的动力
且看心血幻烟霞
清华副校长施一公:我的偶像是父亲
施一公的舍与得
“五老”倾注心血 呵护“幼苗”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