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璐斐 梅珂英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 510275)
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发展史是近代中国最为波澜壮阔的历史。只有对其认真学习总结和研究,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动员全党全国满怀信心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作出的重大决策。”[1]长期以来,许多专家学者围绕中共党史对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形成和发展、党内重大历史事件、党史学习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在当前国内党史学习研究教育的热潮中,笔者认为认真分析和总结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进展、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的重点和主题、分析未来的研究热点和趋势,可以为推进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促进党史学习和党史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因此,本研究通过CiteSpace 软件、利用科学知识图谱分析法,以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为主要数据来源,系统整理了当前我国关于党史研究的主要核心期刊论文,通过绘制科学知识图谱并结合重点论文解析内容,以数据与图片的方法展示了当前研究者们对党史研究工作的总体概况,明确了各个时期的重点研究话题,展望了未来的科研发展趋势,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科学技术图谱融合了多学科的理论与模型,以较为直观和生动的图片的形式展示了某一领域研究的起源和发展演变过程的规律。[2]本研究借助CiteSpace可视化软件,通过绘制知识图谱,较为直观地对中共党史相关研究论文的数量、研究的时间、空间分布、研究组织、核心作者、文章的共被引用频次、关键词等各个层面展开了分析。以数据与图像的方式展示了有关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的总体状况,并结合CSSCI来源重要论文进行研究,描绘了当前我国党史研究的结构关系网络和主要话题发展态势。为确保检索成果能完全涵盖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同时兼顾查全性和检测精度,全文确定以“党史”作为检索词,检索CSSCI篇名中包含“党史”的论文成果,文献类型为学术期刊,检索时间至2023年1月。
检索共得到结果835 条。对835 条检索成果逐一核查,剔除法律法规、成果报告、工具书、政府文件等数据,得到782 条有效数据。将有效论文782 篇以“Refworks”的形式保存并导出,采用CiteSpace5.1 程序转换成自带的格式,实现了可视化分析,将时间段设为1998.01-2023.01,时间切片为1,对搜集整理的数据从发文时间、发文量、发文机构、核心作者以及关键词共现等方面对我国当前党史的研究热点以及趋势进行了可视化呈现。
将782 条检索成果从时间、区间、核心作者、研究机构、主要发表领域和期刊分布方面进行分析。
分析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的时段、区域分布能够体现相关研究领域在学界受到重视的程度。
由图1 可看出,1998-2023 年有关中共党史的研究在2020 年之前总体较少,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且在几个特定的年份出现了若干研究小高潮。为了更清晰地厘清中国共产党党史相关研究的演进过程,还需要结合时代背景进一步对图谱和文献进行诠释梳理。
图1 1998-2023 年有关党史研究文献时间分布
2010 年,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意见》,深刻阐述了党史工作的重要意义,对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和主要任务作出了明确规定,对加强党对党史工作的领导、提高党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并在7 月21 日召开了全国党史会议。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这一时期围绕党的十八大、党史育人、党史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2012 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强调要更好地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进一步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为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研究指明了方向。这一时期围绕党史学习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主题进行研究,从以前对党的历史的研究逐步转向对党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2021 年,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为庆祝建党一百年、总结百年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不断提高中国共产党应对未来风险挑战的能力,学界围绕百年党史、唯物史观、新中国史、思想政治理论课,展开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这一年有关文献研究不断涌现,为更好地建设百年大党贡献了理论智慧。
借助CiteSpace 软件所形成的可视化图像可以较为直观清晰地反映学界有关中共党史研究领域作者的情况以及相关研究者之间的交流合作情况。以频次为2 绘制了中共党史研究的核心作者群,由图谱可知(见图2),作者节点(N)34 个,说明研究中共党史的学者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连线数量(E)少而细,仅有3 条,表示当前相关领域研究作者在很大程度上缺少交流合作;合作网络密度(Density)为0.0053,密度较低也呈现出学者们各自独立、缺乏交流合作的研究态势。
图2 1998—2023 年有关中共党史研究的作者群分布
通过对核心作者发文数量进行统计分析(见表1)可以看出,当前学界关于中共党史研究领域发文量最多的为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教授欧阳淞,共发文14 篇。根据文献计量学普赖斯定律②可以进一步明确该领域的核心作者。通过计算得出,发文数3 篇或及以上的作者可以视为是核心作者。[3]对CiteSpace 软件的所得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得出该领域的研究者共计505 名,核心作者37 名,占总人数的7.3%(<10%)。其中37 名核心作者共计发文205 篇,占总体成果的31.8%(<50%)。说明学界当前有关中共党史研究的“核心作者群”还没有完全建立。持续产出该领域研究成果的学者相对较少,研究成果也不够丰富。
表1 有关中共党史研究核心作者名单一览表
掌握某研究领域的主要出版物情况,将有助于确定该领域的专业划分状况及其各个专业领域对该选题的重视程度,从而判断该领域的主要核心刊物。如图3 所示,有关中共党史研究的相关学科主要集中于政治学、历史学、教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且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有关中共党史的研究有自己独立的期刊,说明了国家对于党史研究的重视以及研究的继承性;二是载文期刊分布较为集中,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来自于政治、历史、教育领域;而关于党史的历史经验和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研究成果相对不足;其他相关学科,如经济学、法学等方面的研究也有待于进一步补充。
图3 1998-2023 年有关中共党史研究发文学科分布
从研究机构分布可以看出(见图4),图谱中光圈最大最亮的是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表明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在中共党史研究中起到的核心力量作用。此外,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院、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都是中共党史研究的核心机构。各发文机构地理位置相对集中在北京,说明北京作为我国政治中心,对中共党史研究的重视以及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资源。从发文作者与发文机构关系来看,有关中共党史的研究以各党校和各个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主要研究机构,呈现出集中化的发展模式,也有利于研究的可持续性发展。
图4 1998-2023 年有关党史研究发文机构图谱
关键词为本文内容的凝练表述,是作者对研究文章主旨的高度凝练与总结。若同一关键字高频应用,则说明为该研究的主要内涵或者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动向。因此运用CiteSpace 软件可以对该领域的主要关键词进行共现、聚类分析法以及时域的可视化数据分析,从而对探讨该领域研究热点与变化趋势十分必要。
关键词既是文章内涵的高度凝练,又可以说明文章所要表现的科研主旨。因此,本研究采用共词分析法,通过检测论文信息中关键词的频次分布,分析预判当前研究领域的发展动态和科研热点[4]。以一年为单位提取时间切片中排名前50的关键词,得到了100 个关键词节点和237 条连线,密度为0.0479 的关键词共现图谱。
由图5 我们可以看出,图谱中所示节点大小与关键词的共现频率呈正相关,连线粗细与关键词共现强度呈正相关。节点越大表明该关键词的共现频率越高,连线越粗表明关键词间的共现越强。由于本研究围绕着“中共党史”这一主题展开,因此,“中共党史”出现的频率也最多、中心性也最强。通过对图谱有关数据整理得出表2,我们可以很清楚看到有关中共党史研究领域有较强的中心性的关键节点分别是:“中共党史”“党史”“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其中,出现“中共党史”的频次高达84 次,关键词中心性为0.39,“党史”83次,中心性0.64,“中国共产党”70 次,中心性0.31,说明当前学界对中共党史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从从历史和政治角度去总结中共党史,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角度理解中共党史,但在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成就与历史经验教训角度,仍然缺乏相应的研究。面向未来,百年大党的奋斗历程更要以史为鉴,立足当下,始终保持忧患意识,不断加强自身的建设。
表2 1998-2023 年有关中共党史研究文献的关键词频次(频次≥10)
图5 1998-2023 年有关中共党史研究文献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关键词聚类分析法是将关联度高且联系紧密的关键词聚为一类,并选择相关程度最高的关键词加以标注,从而判断和检验在某一研究领域内具有方向性、代表性的知识子群类团[5]。通过软件程序运算得到比较清晰的关键词聚类知识结构图谱(见图6),同时也呈现了党史学习教育、党史、党史研究、中共党史、党史工作、坚定理想信念等共5组知识子群聚类。图6 中聚类分析法的平均模型价值Q=0.452>0.3,表示聚类分析法结构合理,且结果令人信服。
图6 1998—2023 年有关中共党史研究关键词类聚分析图谱
通过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不仅反映了相关研究领域研究的集中程度,同时通过聚类法形成的类团还代表着该领域的某个关键研究子领域,以及分支构成结构和发展的趋势。通过对聚类结果的进一步整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有关党史研究的类团标签紧密度最高的是“#1 党史”类团标签,而这些类聚又集中体现了以“#0 党史学习教育”“#2党史研究”“#3中共党史”“#4党史工作”“#5 坚定理想信念”等标签为主题的内容研究。从关键词聚类可以看出,对于中共党史的研究紧紧围绕中国共产党,包括有联共布党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改革开放史、党史文化、党史观、党史教育等相关主题,且关联度较高。
在建党100 年的重要节点,我们面临着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的展开更是掀起一股学习党的历史的热潮,中共党史研究得到了持续拓展和深化,相关学术机构、刊物和学者不断涌现,在史料文献发掘整理、研究内容拓展、研究方法路径创新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重大进展,丰富了党史研究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史学习教育“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永葆党的生机活力的必然要求”[1],号召我们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使广大群众明晰正确看待过去、探索未来以及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重要性,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以坚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心,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研究者在其学术论文中往往会引用先前的研究成果,并会以参考文献形式列入当前研究中。虽然通常被引用的论文和其研究论文在内涵上是相似的。但事实上,论文或引用其他文章的活动也可看成是对科学知识由不同研究主体流动到当前领域进行的综合研究过程,是认识单元由游离状态到重组并形成全新认识的过程,而发表的学术论文或被其他文章所引用也就是这种过程的延伸。正是由于这些引用活动的存在,引文网才逐步形成,而引文网的疏密程度又体现了科学引文分布的离散和集中规律[6]。以一年为时间切片单位提取排名前五十的关键词,共获得167 个关键词节点和819 条连接,密度为0.0591 的期刊被引知识图谱。
图7 所示图谱中,横坐标表示时间的迁移、纵坐标表示期刊被引的聚类。通过CiteSpace 分析得出,被引期刊文献产生了四组聚类,分别是:以《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为中心的聚类、以《中共党史研究》为核心的聚类、以《党建》为核心的聚类和围绕胡乔木为核心的聚类,各被引文献组成了研究聚类的分支结构。其中,《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被毛主席称之为:“百年来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最高的综合和总结”,“是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完全的典型’”[7],体现了其在党史研究中不可撼动的崇高地位。《中共党史研究》《党建》是有关党史研究的权威理论期刊。胡乔木先生被毛泽东戏称为“靠乔木,有饭吃”。邓小平则赞誉胡乔木是“中共中央第一支笔”[8]。
图7 1998—2023 年有关中共党史研究文献共被引知识图谱
图中连线越密集代表该文献共被引频次越高,光圈文字与文献共被引之间的共现强度呈正相关。《中共党史研究》《党史研究与教学》《求是》的光圈最大,表明了相关研究成果被引频次越多。在每一聚类下的分支中有若干被引文献,随着研究不断推移,研究成果不断丰富,被引文献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根据这些参考文献,引用文献和被引用分析,可以看出,在对于中共党史的有关研究成果中引证较多的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以及各届领导人的文集、选集,这也体现了研究的延续性。除领导人的文集、选集外,相关的政策文件,历史大事记也成为研究的基本资料来源。当代学者欧阳淞、张静如、王炳林、曲青山、吴志军、陈金龙等逐步成为有关中共党史研究的代表作者。
本研究以中共党史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篇名作为检索词,筛选了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所收录的782 篇期刊论文。根据所选取的论文,借助CiteSpace 软件对国内学术界有关中共党史研究领域的话题和发展动向进行了分类,以图像和数据的方式直观呈现出该研究领域目前的科研动向,并根据论文内容给出进一步分析说明。经研究后得到如下结果。
第一,从整体上看,有关中共党史的研究在2020 年之前总体研究成果较少,且并未出现逐年递增或递减的趋势。受特定历史背景的影响,只在几个特定的年份出现了若干研究小高潮。虽涌现出一批以欧阳淞、李静如、王炳林、曲青山为代表的核心作者,但并未完全形成相互关联的作者群。核心期刊发文总量较少。
第二,从科研组织角度看,当前有关中共党史科研领域的研究组织数量较多,尽管目前围绕党史研究已形成了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为核心的一系列组织研究群体,但科研核心作者群还没有真正建立,且研究对象多为研究院、研究室,高校参与较少。研究区域较为集中,科研组织与研究者之间的协作多局限于团体内部,跨团体协作研究也较少,孤军奋斗现象普遍,研究呈现了总体分散、局部聚集的特征。这也不利于研究成果的进一步扩展。
第三,从研究成果主要发表领域和期刊分布来看。国内学者关于中共党史的研究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有关中共党史的研究有自己独立的期刊,说明了国家对党史相关研究的重视以及研究的继承性;二是由于地缘关系,发文机构主要集中于北京,也体现出北京作为我国政治中心对于研究的便利性特点和在研究中发挥的主阵地的作用;三是载文期刊分布较为集中,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来自于政治学、历史学、教育学领域。而关于党史的历史经验和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研究成果较不足,相关学科如经济学、法学方面的研究也有待进一步补充。
第四,从中共党史研究的话题演进上来看。通过对关键词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当前学界对中共党史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从历史和政治角度总结中共党史、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角度理解中共党史,但从中国共产党百年成就与历史经验教训角度,仍然缺乏相应的研究。面向未来,中国共产党百年大党的奋斗历程更要以史为鉴,立足当下,始终保持忧患意识,不断加强自身的建设。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二十大的顺利召开赋予了党史学习的新内容和新启示,报告中回顾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以鲜活生动的事实映印和体现了新时代党的历史的主题和主线。“增强党内政治生活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持续净化党内政治生态”[9]。“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9]”回顾过往,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的历史经验与教训,为当前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提供基本经验和现实启示。展望未来,在新征程中,全党要以不断深入、常态化和长效化的党史学习教育,助力党永葆先锋队本色。
第一,深入推进党史研究,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党史观。把握好历史、现实、未来的内在联系。“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充分发挥中共党史研究的学科优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历史观错误,不仅达不到学习教育的目的,反倒会南辕北辙、走入误区。”[1]因此,推进党史研究既要求我们从纵向上审视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奋斗历程,把握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关系,把握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把握世界社会主义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也要从大历史观的横向研究视角,比较西方工业化、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道路,突出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为中华民族发展史和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作出贡献。
第二,深入推进党史学习研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实事求是看待党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1],开展党史研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全面考察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的演进历程。既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也要反对片面割裂历史、孤立历史的行为。要坚持实事求是、理性地看待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的曲折经验。客观地承认和看待这些短暂性和局部性的失误的同时也不能用这些短暂性、局部性的错误来否定党的成就、解构党的历史,客观理性地评价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要会议、重要理论、制度体系。要正视历史,实事求是,以史为鉴,吸取经验教训,以谋求更大的进步和发展。同时,也要科学思考新时代党史学习教育的学术基础,开拓和创新新时代党史研究的内容和方法。[10]
第三,深入推进党史学习研究,要充分学习挖掘三个历史决议和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最新理论成果。三个历史决议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的总结,同时又是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奋斗前行的号角,它们不仅包含有走过百年历史的中国共产党人用鲜血用汗水总结出的教训和经验、用智慧凝结的百年的历史经验;有中国共产党人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精神传承,更有洞察历史规律,掌握历史主动,汲汲取前行力量的丰富滋养。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新征程上集中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9]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三个历史决议,不仅可以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进程,走向历史深处倾听历史回响,更可以远望第二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构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美好未来。
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中蕴积的巨大精神能量、形成的无数优良传统,是一座思想富矿。我们要始终坚持党史学习教育与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始终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11]学习过程中,要做到聚焦党的百年奋斗与重点突出新时代成就相统一。[12]凝聚全党智慧,增强时代力量,科学总结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的胜败得失和经验教训,使之成为全社会的精神食粮,更深刻地融化在中华民族精神血脉之中,更好地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