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晶晶
卢奎西亚·马特尔
2022年8月,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阿根廷女导演卢奎西亚·马特尔以评委身份亮相,这已经不是她第一次参加国际赛事的评审工作。马特尔深耕电影二十余年,加入评委队列亦是忠于电影本身的选择。
马特尔出生在萨尔塔,父亲在当地经营一家油漆店,她在七个子女中排行第二。尽管童年时代没有太多时间接触电影,但马特尔的父母和外祖母都擅长讲故事,尤其是外祖母,能把“志怪故事”讲得出神入化。年幼的马特尔分不清其中的真实与虚幻,却喜欢在长辈午睡时间同兄弟姐妹分享先前听来的素材。这种表达能力为她日后成为“传送故事”的导演打下了基础。马特尔十五六岁时,父亲购置摄影机用以拍摄家庭生活,马特尔是最称职的“执行者”:她用镜头记录家人日常,以至那些场景中只包含她的声音。这段经历教会她保持与影像的适度距离,从而有助于做出更加明智的“裁剪”。
跟绝大部分同龄人相仿,彼时的马特尔对未来没有明确规划。中学毕业后,她打算在巴尔塞罗研究所学习物理,后来转向萨尔塔国立大学修读动物学,甚至还尝试过养殖业。再往后,马特尔随家人定居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先后在阿根廷天主教大学和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攻读广告学、传播学。期间,马特尔报名阿韦利亚内达电影艺术学院的夜间动画班,并对动画技术产生了浓厚兴趣。
20世纪80年代末电影《情海冤魂》上映,马特尔和父亲一起观看全集。片中的天主教徒卡米拉与耶稣教会神父拉迪斯劳彼此爱慕却不得终守,已逝女导演玛丽娅·路易莎·宾格准确呈现了他们哀伤而复杂的心理。马特尔对宾格独特的视角及情感把控钦佩不已,想成为像她那样的电影人。1988年~1989年,马特尔和朋友制作了几部高质量的动画短片,同时积极备考电影学院。阿根廷国家电影实验与制作学院是公立性质的电影殿堂,马特尔入校后有大量时间钻研电影的剪辑方式,或通过导演、摄影师等不同角色完成作业。
35岁时,马特尔拍摄首部长片《沼泽》,通篇定格在夏天的乡村别墅,母亲、儿子、女儿等组成的家庭关系几近疏离,不动声色的表象遮不住跌宕起伏的矛盾。马特尔有意“混淆”了传统叙事应有的时间、地点、人物要素,事件犹如随机展开,听觉与视觉仿佛分离……所有这些都不入电影主流。假如从片名“沼泽”入手,此片中有一头受困于沼泽的牛——接下来,马特尔悄然呼应:母亲跌倒受伤,女儿夸张的妆容,儿子打架后的“挂彩”……事端如同沼泽暗生。影片上映后,即获第5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阿弗雷德·堡尔奖。
时隔三年,马特尔的视角扩散到家庭以外。《圣女》描绘了一位医生与一对母女的纠葛。母亲经营的酒店,医生主持的会议,女儿被骚扰的记忆,各种若即若离的关联……马特尔仍用特殊“碎片”展开叙述,似乎每个碎片都暗藏解码的入口。但马特尔没有给出答案,眼看冲突将至,她干脆戛然而止。另一部影片《无头的女人》,剧情依然很“绕”:中年牙医维洛妮卡驾车途中撞到不明物体,她犹豫着是否下车查看,直至最终逃离。而后,亲朋好友帮她掩盖真相,可怕的心理与幻象如影随形。当维洛妮卡将金发染成黑色,马特尔安排了一种意味深长的解读,有人表示,“她的原始发色就是黑色。”
值得一提的是,《无头的女人》制片人佩德罗·阿莫多瓦是马特尔的偶像之一,他的严谨、风趣和原创力恰恰启发了马特尔“环环相扣”的电影想象。片场上的马特尔平和可亲,毫不吝啬与演员沟通,更希望彼此惺惺相惜,以联手造就无数个经典镜头。《沼泽》《圣女》《无头的女人》被称作“献给女人和萨尔塔的三部曲”,算是马特尔围绕阿根廷中产女性的电影实验。这种“非剧情导向”的实验并非空穴来风:那个时候,马特尔在工作之余跟随祖母探望女性友人,总是安静观察她们并寻找某种真相。
马特尔拥有丰富的电影评审经验,2019年即以主竞赛单元评审团主席身份出席第七十六届威尼斯电影节,颠覆了由好莱坞大牌导演或知名影帝执掌评委会的惯例。“导”与“评”皆优的马特尔,完全拥有制作以及洞察佳作的造诣。
作为导演,马特尔还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手法塑造了《扎马》这部由安东尼奥·狄·贝内代托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依托原文叙事,马特尔专程打磨了一个魔幻现实主义场景:在南美殖民地任职的西班牙官员扎马,每天努力工作等待新的调任公函,只为早日与妻儿团聚。然而调令从未下发,百无聊赖的扎马接受了一项险象丛生的任务。这次冒险使他双手截断,生命垂危,恍惚进入一个难以理解的奇幻空间。扎马的经历没有发生在萨尔塔,但导演对殖民主义的反向批判显而易见。
片场上的马特尔
《扎马》剧照
钻研“电影方式”
《扎马》上映当年大获好评,不仅突破了经典电影按部就班的“父权范式”,更为重塑“女性表达”提供了样板。当然,马特尔的表达总是独立而独特的,她甚至曾拒绝担纲漫威影业《黑寡妇》导演的邀约,尽管对方表示需要这位能更好理解女性超级英雄心路历程的女性导演,但马特尔无法接受“动作场景拍摄另有男性负责”的提议。
57岁的马特尔已然跻身新电影大师之列,但她却认为自觉且认真地维系电影的“女性品质”,如此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