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SM模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

2023-09-14 07:39:54
黑龙江科学 2023年15期
关键词:矩阵家庭因素

金 萌

(商洛学院城乡规划与建筑工程学院,陕西 商洛 726000)

0 引言

应届毕业生就业是高校的工作重点,关系到学生的未来与学校的发展,对社会和谐、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2022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达1076万人,同比增加160余万人[1]。探寻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厘清影响因素间的逻辑关系,明确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应对策略,对缓解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具有重要意义。

有关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众多:Bustamam等对25名马来西亚伊斯兰大学(USIM)校友企业家进行半结构化访谈,提出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建立实践基地来培养就业创业能力[2]。杨阳等从微观个体、中观环境、宏观政策三个角度探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提出就业能力的培养是由个体、家庭和学校、政府参与的系统过程[3]。赵继颖等提出社会环境、高校培养、家庭教育及大学生个人能力素质均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因素[4]。程玮运用回归分析法研究发现,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最关键因素是评价激励、教学能力、职业规划、专业设置、校园文化[5]。张吉军提出深化新工科内涵理解认识、提前研判就业方向与形势、着力培养核心能力与素质、积极参加校内外工程实践与训练四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路径[6]。可见,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多为定性研究。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影响因素众多且具有交互耦合作用,故本研究从政府、企业、学校、家庭及个人五个主体出发,构建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指标体系,采用ISM建立多层递阶结构模型,展现因素间的相互关联及影响路径,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提供参考。

1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个发展性的概念,受政府、企业、学校、家庭等多主体因素影响,且各影响因素相互关联。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制度可使企业、学校等主体相互协调,互相约束,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营造公平公正的环境。企业是体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载体,可将学校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的实习实践经验相结合,发挥企业的信息反馈与实践平台作用[7]。学校是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场地,通过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并解决各种问题[8]。家庭是塑造大学生精神世界的源泉,家庭氛围、父母的教育内容与模式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性格与品格,优质的家庭环境可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坚实的后盾。大学生个人在就业过程中也发挥着主体作用,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心智水平、自我认知仍不成熟,阻碍着自身就业能力的提升。根据相关文献,挖掘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包括政府、企业、学校、家庭和个人5个一级指标及就业政策落实、人才培养责任意识、专业设置、就业指导服务等14个二级指标,详见表1。

表1 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Tab.1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ability

2 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

解释结构模型(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Method,简称ISM)通过建立系统中各因素间关系结构矩阵,结合矩阵运算与计算机辅助,将复杂的系统因素分解为多层次结构模型,解释复杂因素间的关系及作用路径[18],其分析过程如下:确定影响因素、建立邻接矩阵、生成可达矩阵、构建多级递阶层次模型。

2.1 确定影响因素

确定影响因素集:

F={F1,F2,…,Fi,…,Fn},i=1,2,…,n

从政府、企业、学校、家庭、个人五大主体中选取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具体因素及编号如下:就业政策(F1)、法律法规(F2)、监督管理(F3)、人才培养责任意识(F4)、“就业歧视”现象(F5)、专业设置(F6)、就业指导(F7)、实践教学(F8)、评价激励(F9)、家庭教育(F10)、家庭就业观念(F11)、心理素质(F12)、自我定位(F13)、就业价值观(F14)。

2.2 建立邻接矩阵

(1)

根据式(1)的规则,邀请15位专家研判各影响因素间的逻辑关系,形成邻接矩阵A=[aij]n×n。

根据判定结果,采用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最终整理形成邻接矩阵A。

2.3 生成可达矩阵

可达矩阵K=[kij]n×n表示因素间的直接或间接关系。将邻接矩阵A与单位矩阵I进行布尔迭代运算,直至式(2)成立,则矩阵K=(A+I)r+1=(A+I)r为可达矩阵,其中r为迭代运算次数。

(A+I)r+1=(A+I)r≠(A+I)r-1≠…≠(A+I)2≠(A+I)

(2)

基于邻接矩阵A,借助Matlab软件并结合式(2)进行计算,得到可达矩阵K,见表2。

表2 可达矩阵KTab.2 Reachable matrix K

2.4 构建多级递阶层次模型

对可达矩阵K进行分层,构建ISM模型。确定相应的可达集合Ri与前项集合Si,按式(3)进行计算。

Ri={Fj|Fj∈F,kij=1}

Si={Fj|Fj∈F,kji=1}

(3)

对每个因素验证Ri=Ri∩Si,若成立,则因素Fi为最底层因素。在可达矩阵K中删除对应的行和列,重复上述过程直至所有因素分配完毕,绘制因素间的多级递阶层次模型图。

根据可达矩阵K,运用MATLAB软件对其进行层级划分,将14个影响因素划分为5层:第1层为F4、F13、F14;第2层为F6、F8、F11、F12;第3层为F5、F7、F9、F10;第4层为F1、F2;第5层为F3。绘制递阶结构有向图,构建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的五级递阶层次模型,见图1。

图1 五级递阶层次模型Fig.1 5-level hierarchical model

3 研究结果

五级递阶层次模型展现了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各因素间的关联及其影响路径,这些影响因素在相邻层级间与跨越层级间均可产生影响。上层级因素可受其直接联系的下层级因素影响,下层级因素也可通过中间层级作用于非直接联系的上层级因素,最终对大学生就业能力产生影响。

1)直接因素层。位于模型第1层,包括个人自我定位(F13)、个人就业价值观(F14)、企业人才培养责任意识(F4),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最直接的因素,且多数需通过中间层及根本层因素问题的解决而解决。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场所主要是家庭和学校,个人主体因素受家庭主体因素及学校主体因素的影响强烈。个人的自我定位与就业价值观念不仅受家庭就业观念影响,还受学校专业设置、实践教学效果的影响。企业人才培养责任意识缺乏是一个单独的影响因素,不受其他因素干扰,其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因此需特别关注。

2)中间因素层。位于模型第2、3层,包括企业“就业歧视”现象(F5)、学校专业设置(F6)、学校就业指导(F7)、学校实践教学(F8)、学校评价激励(F9)、家庭教育(F10)、家庭就业观念(F11)、个人心理素质(F12),发挥着连接直接因素层与根本因素层的作用,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间接因素。中间层因素涵盖企业、学校、家庭、个人主体因素,主要通过企业的不公正待遇、学校的就业指导服务与评价体制及家庭教育对大学生个人心理素质的影响等影响大学生的自我定位及就业观念形成。

3)根本因素层。位于模型第4、5层,包括政府就业政策(F1)、政府法律法规(F2)、政府监督管理(F3),是最本质的影响因素,可通过影响中间因素层对直接因素层产生作用。根本层因素是政府主体因素,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的宏观表现形式。政府行为对企业、学校、家庭等的主体行为有较强的影响力和引导力,政府的法律法规、监督管理能够有效推动其他主体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视和培养。

4 对策建议

4.1 大学生应全面加强自身建设,积极转变就业观念

大学生在就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是行动者,也是受益者。①加强自主学习。大学生要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积极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提升实践能力,结合个人兴趣、爱好学习掌握其他学科的新知识、新技能,以拓宽自身知识领域,强化个人综合实力。②发掘自身优势。大学生要主动发掘个人优势,不断自我审视、反思,明确个人的特点,寻找就业的兴趣点,根据自己的专业与能力设置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目标等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③明确就业目标。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就业具有引领性、指导性作用,大学生应自觉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增强自我学习、自我提高、自我发展意识,通过课堂学习和教师指导明确自我职业定位,确定合理的职业目标。④端正就业态度。大学生要端正就业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自觉了解掌握就业政策,积极面对每一次求职,积累总结经验,主动适应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4.2 家庭要发挥积极引导作用,树立灵活就业观念

家庭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支持作用不可忽视,家庭教育与家庭就业观念是影响学生个人就业心态和就业观念的重要因素。①转变观念,正确引导。家庭要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尊重子女的内心想法,对其就业方向、工作地点、工作性质等给予合理建议,减轻其就业心理压力。②主动帮助,积极鼓励。家庭要主动帮助子女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鼓励其积极面对挫折和失败,增强其就业自信心。积极教育引导子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帮助其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找到适合的工作。③响应政策,支持创业。家长支持对子女创业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要充分发挥家庭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积极作用,有针对性地宣传大学生自主创业及相关帮扶政策,有条件的家庭应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推动大学生灵活就业。

4.3 学校应立足职能定位,做好学生就业服务

学校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课堂培养、实践教学及创新创业指导是关键环节。①立足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充分发挥课程教学内容的个性化和社会化功能,将本专业最新、最前沿的知识及时传递给学生,让知识更新同步社会发展,扎实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②强化实践能力。要制定详细的实践教学计划,积极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合理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践基地进行实践练习与动手操作,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③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应积极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制定完善的政策,加大经费保障力度,鼓励引导大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学术报告会、科创等活动,邀请专家、企业家交流创新创业的成功经验,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及优质创业孵化服务,提升其创新创业能力。④推动校企深度融合。基于学校战略发展目标,采取全方位、全过程协调发展战略,构建校企政联动协同育人机制,积极建立人才培养质量反馈信息平台,建立深度合作模式,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⑤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工作机制。要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个性化、专业化、全程化服务,加强与企业、政府、社会组织的联系合作,拓宽就业市场渠道,实现多渠道信息共享及信息延伸,为大学生就业打破信息屏障。

4.4 企业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搭建高效就业平台

①积极发挥企业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作用,充分明确人才需求。要加强校企合作,增加实习岗位的同时让学校及时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并将其嵌入课程设置与实践环节,强化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针对性和目标性。②提高人才培养意识,承担社会责任。企业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主动为其提供实习实践机会,丰富大学生的工作经验与知识视野,在实习过程中对大学生进行考评考察,挑选适合岗位需求的人才,实现企业、学校与学生三方共赢。③不断提高法律意识和思想觉悟,摒弃“就业歧视”的错误思想和观念,提升社会责任感,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4.5 政府应健全完善就业体系,切实保障大学生高效就业

政府的宏观调控及就业政策是推动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重要手段,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需政府各部门合力。①加强就业保障立法。应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大政策支持,加强监督管理,从根本上推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积极建立健全反就业的宗教信仰、歧视法律体系,招聘时不得以大学生性别、年龄、专业、生源地等为由不予录用等。②强化政策支撑。应加强政策引导与支持,整合企业、高校等多方主体的数据资源,建立符合我国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体系。可加大对企业吸纳就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探索从补助奖励、税收优惠、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对中小型企业的政策倾斜力度,细化扶持措施,保障中小型企业健康长远发展。③加大就业专项资金投入。要保障就业专项资金充足,建设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移动应用程序等网络平台发布就业信息和就业政策,实现全现场覆盖、全过程监管与全方位服务。④加强监督管理。应加强对就业政策实施过程中的监督管理与跟踪反馈,务求政策落地生根,精准有效,为大学生提供公平、公正、良好的就业环境。

猜你喜欢
矩阵家庭因素
解石三大因素
中国宝玉石(2019年5期)2019-11-16 09:10:20
家庭“煮”夫
安邸AD(2019年2期)2019-06-11 05:29:18
恋练有词
初等行变换与初等列变换并用求逆矩阵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冰雪运动(2016年4期)2016-04-16 05:54:56
矩阵
南都周刊(2015年1期)2015-09-10 07:22:44
矩阵
南都周刊(2015年3期)2015-09-10 07:22:44
矩阵
南都周刊(2015年4期)2015-09-10 07:22:44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