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玮玥
“雨过天青云破处”中的“天青色”常被作为汝窑瓷器颜色的描写。明代学者高濂曾在其《燕闲清赏笺》中提及:“汝窑,余尝见之,实为玛瑙末入釉,汁水莹厚如堆脂,然汁中棕眼隐若蟹爪,其釉色有天青、粉青,还有葱绿和天蓝等。”宋代文化内敛、理性,更有创新,宋代器物所表达的审美取向背后究竟有怎样的文化密码?让我们一起走近宋瓷,领略“素胚勾勒”的独到之美。
主持人:陶瓷是人类发明的最早的生活用品之一。在一万年前的“上山文化”中,就有陶器大口盆。最初,人们用泥土制造陶器,用来盛水盛物;火的发现让人类将陶器做得更加坚硬,器形也越来越丰富;为了让器物更加美观,人们又在陶器上进行刻纹饰或彩绘。如此这般,一件普通的生活用品逐渐有了文化内容和艺术价值。在唐宋时期,中国陶瓷迎来了发展高峰,唐人陆龟蒙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形容越窑青瓷的古典美。那么在宋代,陶瓷有怎样的特征?取得了哪些成就?
李增龙:“文会”是古代文人雅集形式之一,意指文人贤士吟咏诗文、品酒饮茗、切磋学问的聚会。宋徽宗赵佶创作的《文会图》画卷右上角有题词云,“儒林华国古今同,吟咏飞毫醒醉中。多士作新知入彀,画图犹喜见文雄”,表明这是一场有皇家成员与文人贤士参与的高级聚会。仔细观画,图中人物组合众多,瓜果器物种类繁多,其中陶瓷器物也可见一斑。
在宋代,茶盏多配盏托一并使用。《文会图》中,案席上可见有八件黑(漆)盏托。所谓盏托,是一種与茶盏配套使用的茶具,用以承载茶盏,目的是避免“盏热烫指”。大案不远处便是一处备茶场景。桌几之下置有一造型高挑的白瓷酒瓶,后因非常适合插梅花枝条而被称为梅瓶。桌几之上有数只青白茶盏、黑(漆)盏托,几前一侍者正手持长柄茶匙从罐中舀取茶末放置茶盏中;炉上煨火煮水的汤瓶前置有水瓮、茶箧,茶箧半开,内可见茶饮器具。这个局部的描绘,向观者展示了宋朝流行的“点茶”前备茶的片段。整幅画作展现的是侍者们正忙于备茶品,画面中心文人士大夫们饮宴畅聊的场景。
宋朝点茶中常见黑瓷、白瓷、青白瓷、青瓷盏等,在《文会图》中可辨认出137件瓷器。有学者考证,其中85件为定窑白瓷,52件为青白瓷。从家具的发展史来看,宋代家具相对偏矮,当人们直接拿取茶盏时会稍显不雅,因此配备了盏托,以示礼节,方便拿取。
宋代宴饮的完整过程包括“前筵”(初坐)、“后筵”(再坐)以及饮酒结束后的“留连佳客”的尾声三部分。酒宴过后,宾主尽欢,酒肴撤去,即进入了“留连佳客”的尾声阶段,这时便以“点茶”表达主人留连佳客之意。点茶又或是成为收拾酒席、再入舞筵的一个过渡。宋代史浩在《如梦令·一笑尊前相语》中写道:“一笑尊前相语。莫遣良辰虚度。饮兴正浓时,兔碗聊分春露。留住。留住。催办后筵歌舞。”
宋代各大陶瓷窑口百花齐放,不同的窑口烧制工艺也有所不同。定窑采用覆烧的方法,将盘、碗、碟之类器皿反扣地装入支圈式匣钵内烧成。覆烧工艺虽让定窑所烧瓷器更趋向规整,却也使器物口沿失釉形成了“芒口”,挑剔者认为这种不光滑的“芒口”破坏器物整体的美观。粱同书在《古铜瓷器考·古窑器考》中记载,宋仁宗在看过进贡的覆烧定瓷之后下旨:“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
“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这句话,相传是宋徽宗赵佶曾经做过一个梦,梦见雨过天晴,远处天空变为天青色,醒后便要求制作出天青色瓷器。此后,天青色便成为汝窑瓷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色彩,被誉为“青瓷之冠”,为后人所喜爱。这种色彩从不一样的光照和视点查看,都会产生微妙的变化,这种色彩和质感含蓄、内敛,像极了玉的品行,具有君子之德,也成就了汝窑的魅力。
宋代陶瓷器物的釉色选择、造型设计都与生活息息相关,较为宽松的政治氛围,不仅推动了定窑、钧窑、磁州窑、耀州窑、龙泉窑和景德镇窑的蓬勃发展,更让高审美品质的陶瓷器物进入了寻常百姓家,让艺术与生活结为一体,成就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陶瓷黄金时代。
郑嘉励:前人说宋瓷,言必称“官哥汝定钧”,但以今天的考古学成果来看,这种说法既不全面、也不准确,遮蔽了宋代的“母亲瓷”越窑、景德镇的青白瓷,更遗漏了宋代最有代表性的青瓷窑口龙泉窑。而所谓哥窑、钧窑,大多并非生产于宋代,而是元明时期的产品。
唐宋时期,越窑生产中心位于慈溪市上林湖地区,唐代的秘色瓷,使瓷器第一次展现了真正的釉色之美、材质之美。北宋早期,也就是吴越国王钱弘俶割据两浙时期,越窑臻于鼎盛,产量大,制作精美,细线划花的纹饰极其精彩,产品行销海内外,在西亚、东非都能见到越窑瓷器。但到北宋中期,越窑迅速衰落,非但退出了海外市场,即便是浙江本地的宋墓,也以随葬湖田窑的青白瓷为主,而很少见越窑。
越窑衰落后,北宋中晚期最有影响力的窑口是定窑,定窑虽然是白瓷,但是装烧工艺和刻划花的装饰工艺深刻影响了南方的窑业。湖田窑的青白瓷,可以说就是仿烧定窑的结果,所以时人称为“饶定”。北宋中期后,浙江的越窑青瓷,台州、婺州青瓷,北宋中晚期的龙泉窑,都盛行刻划花工艺,稍后流行篦划纹,都是受了北方窑业影响的时代风气。
宋哲宗、宋徽宗时期,中原地区与定窑并立的名窑是汝窑。汝窑以玛瑙入釉,不计工本,以石灰碱釉工艺烧出天青色釉色,一改传统的玻璃质釉瓷器。这是中国青瓷史上的一大革命。
宋徽宗在开封“自置窑烧造”的北宋官窑,大概承袭的是汝窑的风格。可惜好景不长,毁于靖康国难。宋室南渡后,朝廷先是置窑于杭州凤凰山的修内司,稍后置窑于乌龟山的郊坛下,这就是著名的南宋官窑。因为凤凰山的瓷土含铁量较高,呈色为较黑的紫金土,就出现了黑胎厚釉的青瓷,南宋官窑所谓“紫口铁足”的典型特征就是这么来的。
1996年,杭州凤凰山与九华山之间的老虎洞窑因雨水冲刷暴露被意外发现,随后经过考古发掘,修内司官窑之谜从此被揭开。南宋官窑温润如玉的釉色,造型则常模拟三代礼器,以典雅敦厚为美。此外,南宋郊坛下窑址1930年在杭州乌龟山西麓首次被发现,后来又经多次发掘,在遗址展示的基础上建起博物馆,这就是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
其实,老虎洞窑址面积最大、瓷片更多的是元代地层。南宋灭亡后,凤凰山成为了荒凉的所在,“好事者”就躲在原来南宋官窑的遗址里仿烧官窑器,以造假古董牟利,直到凤凰山“土尽”才罢休。元代在凤凰山官窑旧址仿造的假古董,大概就是今天所谓的哥窑或“传世哥窑”。
南宋青瓷审美的最高典范,是龙泉窑粉青釉、梅子青釉瓷器,窑工们通过改变釉的配方和多次上釉技术,烧成粉青、梅子青釉色,浑厚华滋、厚如凝脂、青比美玉,达到了青釉烧制的最高水平。龙泉窑也有仿制南宋官窑的黑胎青瓷,品质不在官窑之下。据推测,杭州南宋官窑作坊里“和雇”的工匠,很多就来自龙泉,在长期烧造中,必然会造成官窑工艺的外泄。因为龙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南宋官窑的新工艺一经出现,不用多久,就会被龙泉窑模仿、借鉴,而且很快就后来居上了。
本栏目由本刊与杭州市城市品牌促进会、杭州西溪两岸文化交流中心共同推出